趙延年的抗戰記憶:日本戰俘用漢字在畫上寫下名字

2020-12-03 浙江在線

2015-08-11 10:42

正在浙江美術館展出的《放大鏡下的法西斯》。

浙江美術館正在舉行「血肉長城——浙江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美術作品展」,這個展期至8月21日的展覽,展出了浙江畫家創作的上百幅抗戰題材作品。這些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取材於真實的抗戰故事。今天,我們講述的是著名版畫大師趙延年1942年赴長沙戰地的速寫稿的故事。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鄭琳

最近,著名版畫家趙延年的家人在整理老先生遺物的時候,偶然在一個信封裡發現了兩份1942年4月贛州《正氣日報》專欄複印件,上面刊登著當年年僅18歲的趙延年,在中日第三次會戰的長沙創作的一批戰地寫生個人展的報導。

這批73年前的戰地速寫曾有幾十幅,如今只倖存了兩張,收藏在中國美術館。

這兩幅畫,畫紙邊已經殘缺,墨色也不再鮮亮,幾個日本兵和軍官的肖像以各種角度呈現在畫紙上,每個人旁邊還註上了人物名字,「小川」等。

趙延年於2014年10月23日去世,他生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曾不止一次提起,他在少年時代如何親眼目睹日本飛機的轟炸,而1942年的這次戰地速寫,更是難忘的經歷,每次看到它們,都會將他的思緒帶回到70多年前那個血與火的時代。

大年三十晚上
他坐上了去長沙的火車

1942年,正是八年抗戰的相持階段。

2月的一天,在韶關廣東省民眾教育館工作的趙延年,突然接到任職於第七戰區編撰委員會的劉侖先生的邀請,想要他參加戰地寫生隊,赴剛剛結束第三次會戰的長沙作戰地寫生。

那時,未滿18歲的趙延年和所有熱血青年一樣,都渴望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去為處於危難之中的中華民族築起一道新的長城。戰地寫生,當然要比在後方畫宣傳畫帶勁。

戰爭給少年時期的趙延年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生前總是反覆講述一個畫面:「我小時候在上海,爬在屋頂上,親眼看見日本飛機從頭頂飛過。」

1938年,剛滿14歲的趙延年考進上海美專學畫。那時上海已經淪為「孤島」,他每天上學,都會見到荷槍實彈的日本兵,這情景總是使他感到陣陣厭惡。

1942年,由劉侖、趙延年、陸無涯三人組成的戰地寫生隊,很快集結起來。雖然已近年關,可還有什麼能比奔赴取得勝利的戰場更令人激動興奮呢?

那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們坐上了駛往長沙的火車。

一下火車,滿目瘡痍。長沙,這個苦難而又不屈的城市。自從1938年11月那把讓人慘不忍睹的大火後,又經歷了中日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的三次大會戰。昔日的焦土上,還沒長出綠草,滿城那新添的斷壁殘垣,更給人一種嚴峻的感受。

行走在這文明與野蠻搏鬥、正義與非正義較量的戰場,趙延年不由握緊了自己的武器——那支小小的竹筆。

精壯的王師長
和一人多高的土堤

在79軍98師師部,他們見到了王甲本師長。

在後來撰寫的回憶文章中,趙延年這樣描述這位師長:「王將軍是雲南人,大約40歲上下,十分精壯精神,是我心目中標準的軍人。看到我們幾個來前線畫畫,他很高興。在指揮所裡向我們介紹了戰鬥情況……我們聽得熱血沸騰,真是英勇之師啊!我們替王將軍畫了速寫,大家紛紛請他在畫上簽了名。後來,我們從團、營、連一層一層深入下去,與軍官和士兵交談,見到許多英雄,畫了許多有戰功的將士速寫,並請他們在我們畫上簽名留念。」

這位王師長不久以後就升任79軍軍長。兩年後,這位雲南的兒子,不幸陣亡於湘貴抗戰前線。

「1944年,當我從報上看到王甲本將軍在廣西為國英勇捐軀的消息時非常難過,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直至今日,記憶中他的面容仍是那樣清晰,令人不勝唏噓萬千。」

見過王師長後,趙延年平生第一次騎上戰馬,和同伴們尋覓著那些英勇殺敵的寫生素材。陽光透過雲層,照射在硝煙已盡的戰場。

多年以後,他依然記得那個叫「羊古堖」的地方。那裡有一條一人多高、左右綿延數裡、寬不足兩米的土堤,中日雙方就隔著這條堤血戰過一場。

趙延年記錄:「王師長特別給我們提到了這個交戰最劇烈的地方。我軍、日寇各佔土堤一側,兩軍死戰死守,經過殊死拼殺,我軍終於擊敗日寇獲勝,佔領陣地。」

硝煙散盡的戰場雖然一片寂靜,卻給身臨其境的年輕藝術家帶去強烈的震撼,山水之間仿佛英魂猶在,熱血在他們心中沸騰。

很快,他們的畫夾裡,都有了一摞寫生稿。

73年前,趙延年在長沙創作的戰地日俘寫生。

在自己的頭像邊
日本戰俘寫下了名字

接下來,他們去了長沙城裡的日本戰俘營,再度用畫筆記錄歷史。

在這裡,年輕的趙延年思考起了人性的命題。面對日軍那些自己的同齡人,面對著同樣的黃皮膚、黑頭髮,他心中湧起巨大的疑問。

「究竟是為了什麼,才使他們一度變得那樣兇殘、那樣無恥呢?難道他們就沒有爹娘、沒有兄弟姐妹麼?」

由於條件困難,趙延年用的是一支竹筆。他將竹子削成鉛筆粗細,一頭鏟成斜面,又在其端切了幾刀,以吸存墨汁。一支竹筆,一隻小墨盒,便是他的武器。

他畫了一批速寫,又畫了幾張頭像。那個眉清目秀的戰俘相川豐茂給他印象尤深。

幾十年後,趙老仍想不明白,像這樣一個小夥子,居然也是打家劫舍的強盜。大概是畫家們的到來,給戰俘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內容,他們也就應畫家的要求,各自在自己的頭像邊籤了名。那畫稿上的名字,可都是漢字。

畫家們的戰地寫生畫展出了。在街頭,在軍營,這些真實的畫面,卻活生生地告訴民眾:日本鬼子沒有什麼了不起;祖國的河山,永遠是中華民族美好的家園。後來,畫展又去韶關、贛州等地巡迴展覽,以此警示國人,鼓舞民心。

自那以後,趙延年因工作調動,多次搬遷,但他始終將這批近百張戰地速寫用兩張舊皮箱板夾住,一直保存完好。

「文革」中,這些畫連同趙老其他數千幅速寫均被抄走。浩劫過後,在發還的一堆亂紙中,趙延年發現了僅剩的這兩張戰地速寫。他將它視若珍寶,因為它記錄了歷史,也留下了戰爭年代他那青春的腳印。

(本次採訪,參考書目:趙延年 《難忘六十六年前赴抗戰前線寫生》;肖堯 《歷史見證的抗戰速寫畫》)

據錢江晚報

1439260968000

相關焦點

  • 孫立人將軍殺3000日本戰俘事件是真是假!
    立人將軍在近代史中完全可以配得上名將這個詞,他在緬甸戰場中立下的赫赫戰功是有目共睹的。關於孫立人將軍在緬甸戰場中的戰績,一直以來都有著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醜聞,說孫立人在戰鬥中率軍擊斃了3萬多的日本人後,俘虜了3000多的日本士兵,這些俘虜被他直接幾乎全部處死了。
  • 日本人怎樣取名字:戰敗後對漢字的使用大加限制
    本來是護衛朝廷的官名,時代寬鬆,農民起名也好用百官名,好像祖上也闊過,他也是武士。用的人多了,也就沒了個性。有意思的是,為什麼不用更大些的官名呢?明治維新,政府頒布改名令,不許自稱官名,男人們趕緊把名字亂改一氣。後來這法令不了了之,但也再沒人叫,如今只有歌舞伎演員叫吉右衛門、仁左衛門什麼的。自古男名用漢字,女名多是用假名(平假名)。倘若把她們的兩個假名換成漢字,頗有些鶴、龜、虎、熊,不像女人家。
  • 日軍太原集中營:殘害女戰士用戰俘訓練狼狗
    根據劉林生父親回憶,「集中營」靠近太原城東北部,是一所三進的大院,前院住十幾個日籍辦公人員,一小隊日本兵,50多人。中院住一隊偽軍,70多人。後院很大,設有門崗、電網,關押被俘人員……在父親口述的基礎上,劉林生25年間不間斷搜集資料,尋找可能遺存的痕跡。經多次走訪,劉林生初步猜測太原市北大街南、小東門街北的山西機器廠和山西省勘察設計院一帶為「太原集中營」遺址。
  •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用中國漢字?新加坡和日本至今還在用?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漢字,是世界上表達能力最強的文字之一,漢字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數千年來對我國的文明傳承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由於在不同的時期,國土的變化和人員的遷移,要把我國的漢字帶到了海外的很多國家。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在國外有哪些國家曾經使用,或者是現在還在使用漢字的。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基督教文化圈用羅馬字、希臘正教用希臘文字、俄羅斯正教地區用西裡爾文字、猶太教文化圈用希伯來文字、伊斯蘭教文化圈用阿拉伯文字、儒家文化圈用漢字,可見世俗世界多有套用「聖典」文字的意識。自戰國時代起,漢字逐漸傳播到境外。有調查顯示直到今天,越南語約90%的詞彙、韓語約70%的詞彙來自漢語。在越南和朝鮮半島,漢字均已經先後被取代,甚至漢字20世紀在中國的遭遇也是一波三折。
  • 澳大利亞在二戰中也肆意虐殺日本戰俘
    2001年4月,一名澳大利亞退役將領對媒體公開承認,在二戰的紐幾內亞戰役期間,他指揮的澳大利亞第21步兵營就曾發生過屠殺日本戰俘的情況。「一個排在戰鬥中俘虜了5-7名日本士兵,此後該部隊奉命參加下一場戰鬥,接替他們的另一個排來了,用刺刀殺死了這些日本俘虜。」但他以日本曾殺害澳軍戰俘為由,拒絕提供澳軍屠殺日本戰俘的相關證據。
  • 18個時尚有寓意的7畫漢字給小孩子取好名字!
    18個時尚有寓意的7畫漢字給小孩子取好寶寶起名字7畫1—>>初:本義:剛開始、開端;開始的一段時間;原來的。用作人名:代表旗開得勝、一蹴而就、不忘初心。18個時尚有寓意的7畫漢字給小孩子取好7—>>言:指講、說;言論、見解、意見、說明。 用作人名意指能說會道、能言善辯之義。
  • 日本公布2019年度漢字為「令」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崔妍】12日,2019年日本年度漢字在日本京都的清水寺揭曉,為日本新年號「令和」中的「令」字。(NHK報導截圖)據日本放送協會(NHK)12日報導,12日下午,清水寺森清範住持手提一支巨大的毛筆,在一張長1.5米、寬1.3米的黑谷和紙上,揮毫寫下了今年的年度漢字——「令」。報導稱,「令」字取自日本新年號「令和」,代表了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 聚焦抗戰記憶:中俄混血女孩勸降日軍遭不幸
    本報記者 袁 泉攝  倒在黎明前的和平天使(人民眼·本期聚焦·抗戰記憶)  1945年8月10日傍晚,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漸漸傳開。  8月11日,她走進黑龍江綏芬河日軍要塞勸降。  她是嘎麗婭·瓦西裡耶夫娜·杜別耶娃,身上流淌著中俄兩國的血液,人們習慣叫她張嘠麗婭,大人疼愛地叫她嘎拉。
  • 美國為什麼用原子彈炸日本,看看日軍怎樣對待美軍戰俘的,慘無人道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投擲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度。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原子彈的威力巨大,將兩座城市幾乎夷為平地,美國為何要使用原子彈?看看二戰時美軍如何對待美軍戰俘就知道了。
  • 日本一幼兒園兒童平均智商達120 每天學習漢字
    中國網10月22日電 據日媒10月20日報導,日本東京足立區某幼兒園平均IQ高達120。據悉,該幼兒園內的兒童每天早上都會吟誦日文版《論語》,老師用教鞭指著貼在白板上的論語句子時,孩子們能很快大聲念出。而且這些論語句子基本由漢字寫成,沒有標任何假名。除了《論語》孩子們還能很快念出老師寫在卡片上的四字成語。
  • 此人是一名二戰日軍,死後葬入烈士陵園,抗戰老兵給他掃墓幾十年
    其實,二戰時期有一部分日軍並不是自願參軍的,他們有些是被當時日本政府給欺騙了,有的是被強行應徵到日本軍隊中。了解抗戰史上的朋友,肯定都聽說過反戰同盟會。抗戰期間,有很多受日本政府欺騙來到中國戰場的日軍,被俘虜之後經過我軍工作人員教導之後,加入到了抗日陣營,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貢獻自己的力量。
  • 華裔電影人出資打撈二戰日本運俘船 揭秘英軍戰俘遇難記
    :華裔電影人為何出資打撈二戰日本運俘船》的文章,以下為文章摘要:1942年9月27日,一艘搭載1816名在香港被俘的英軍戰俘的日軍運俘船「裡斯本丸」號離開香港深水埗碼頭。(圖片版權歸方勵本人所有)五年前,在拍攝電影《後會無期》時,我從東極島漁民的口中第一次聽說「裡斯本丸」這個名字。漁民們告訴我,「裡斯本丸」是一艘二戰時期的日本沉船,就沉在東極島附近,隨船一起沉下去的還有八百多名英軍戰俘。我深受震撼,不敢相信腳下這片海域裡竟埋葬著那麼多年輕的生命。如此大的一樁慘案,死亡人數超過「泰坦尼克」號的一半,可我怎麼從來沒聽說過?
  • 歷史上過目難忘照片:當年出川抗戰的鐵血川軍,照片上孩子才14歲
    馬尼拉戰俘營裡,一個骨瘦如柴的美軍戰俘被解救後對著身邊的美軍士兵述說「巴丹恐怖行軍」和日本人的獸行。1944年下半旬,美軍登陸菲律賓後,一路擊潰日軍抵達馬尼拉。在馬尼拉,美軍解救了許多不成人樣的戰俘,他們都是被日軍長期虐待過的。而其中,最無人性的無疑是「巴丹恐怖行軍」。
  • 日本人不懂中文,給自己胡亂取的中國名字,讓人笑掉大牙
    漢字千變萬化,也讓姓名也變得多姿多彩,中國人姓名的魅力,也讓很多老外也躍躍欲試。 基本上來華的外國人,為了方便工作生活,都會給自己取一個中文名字。而這些名字往往有固定的套路,一般是隨便加個中文姓氏,再配上自己本名的漢語音譯。
  • 被歷史遺忘的人們:廣島原子彈爆炸後,被波及的美國戰俘們後來如何?
    18歲的磯子玉越過相生橋去尋找她16歲的妹妹時,她就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一名高大的穿著美國軍服的人被綁在橋東頭的一根石柱上,周圍是憤怒的日本老百姓,一邊叫喊,一邊往他身上擲石塊。不用說,這個可憐的美國俘虜雖然沒有立刻喪命在最先進的武器之下,但無疑要被最原始的武器殺死了。
  • 日本戰俘在西伯利亞生不如死,聽說要被送去中國,寧願待在地獄
    當聽到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的消息,石渡毅和其他日軍度過了一個極為漫長的夜晚。緊接著,他們隸屬的軍隊老老實實解除了武裝,大約60萬日本關東軍士兵成了蘇聯紅軍的戰俘。對於蘇聯當局而言,日本戰俘是再合適不過的勞動力了。  因此,蘇聯將這些戰俘送到了西伯利亞參加強制勞動。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冬天平均氣溫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石渡毅和大多數戰俘抵達收容所時,身上還穿著關東軍的夏裝。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不久前,網上有一個關於「是否贊成恢復繁體字」的熱議話題,先不論可行性有多少,我只想先給大家描繪兩個場景:有數據表明,繁體字平均每字十九畫,簡化後平均十一畫,兩者之間相差了八畫,乍一看似乎不會覺得還好,並不礙事,但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小時候剛學寫名字時,如果你的名字是三個字
  • 《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檔案文獻彙編》首批整理出版
    中共敵後抗戰的真實景象是怎樣的?隨著對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政府解密檔案的挖掘,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正在清晰顯現。  記者日前獲悉,經過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中心學術團隊和上海遠東出版社編輯團隊的努力,作為《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叢書的一部分,新近解密公開的美軍觀察組延安機密檔案即將影印整理出版。
  • 短史記丨愛因斯坦用相對論證明勾股定理?釣魚文竟被教科書當真
    愛因斯坦曾用相對論證明了勾股定理,這荒謬程度大約相當於:在地理課本上寫瑞士在南半球;在生物課本上寫仙人掌是哺乳動物;在歷史課本上寫項羽是拿破崙他二舅…… 這兩天,人教社出版的供初中生使用的《數學自讀課本(八年級下冊)》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