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抗戰記憶:中俄混血女孩勸降日軍遭不幸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圖為嘎麗婭。

矗立在綏芬河的嘎麗婭雕像。本報記者 袁 泉攝

  倒在黎明前的和平天使(人民眼·本期聚焦·抗戰記憶)

  1945年8月10日傍晚,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漸漸傳開。

  8月11日,她走進黑龍江綏芬河日軍要塞勸降。

  她是嘎麗婭·瓦西裡耶夫娜·杜別耶娃,身上流淌著中俄兩國的血液,人們習慣叫她張嘠麗婭,大人疼愛地叫她嘎拉。

  8月11日,嘎麗婭的母親菲涅和弟弟張樹烈目送她離開,再也沒能等到她回來……

  那一年,嘎麗婭17歲。

  2009年,嘎麗婭「重生」。

  綏芬河市民用青銅為她塑起一座雕像。雕像就立在她最後上山的地方。她站在6米高的基座上,花崗巖形如石崖,嶙峋峭立。熔巖流出石縫,火焰在她身後升騰,化為雙翅,凌空招展。那火焰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她揮舞著臨行前媽媽送她的新頭巾……

  雕像的基座上鐫刻著:「我們的友誼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我們將銘記過去,展望未來。」這是俄羅斯總統普京給綏芬河市民回信中的一段話。

  這段話以中俄雙語刻寫,孩子們的小手就能撫摸得到。

  一條盛滿抗戰記憶的路

  循著嘎麗婭最後的足跡,記者踏上通往天長山要塞的山路。天長山就在城北,但對於綏芬河,那是一個巨大的謎,人們肅然相對,卻知之甚少。

  南起吉林琿春,北至內蒙古海拉爾,在曾經「滿蘇」「滿蒙」近5000公裡的國境線上,日本關東軍當年築起龐大而隱秘的軍事工事,進可攻,退可守,隨時準備對蘇開戰。

  綏芬河位於國境前沿,是黑龍江省東南扼守中東鐵路的國門。1903年鐵路通車,才誕生綏芬河這座城市,才發展起沿線的哈爾濱等城市。14處日軍要塞群中,10處分布在「滿蘇」東部邊境,綏芬河僅30餘公裡的國境線就築有3處要塞,由日本關東軍3支國境守備隊固守。

  山上極靜,大塊雲團浮動在陽光中,山林一時明亮,一時又陡然陰晦。當年嘎麗婭上山的路還在,已不能行車,那是關東軍用砂石夯築的路基。當年的灌木叢,變成滿山次生林,橡木、紅松比手腕還粗。沒路就趟枯草,窸窸窣窣。

  接近山頂,有兩棵對稱的老榆樹,有人稱這裡「榆樹門」,是天長山要塞的主要入口,是嘎麗婭最有可能到達的區域。戰爭恍如昨天剛剛結束,不時可見破碎的脛骨、頭蓋骨、肋骨。多年來,這裡挖掘出大量遺物、遺骸,手章、槍械,女人的荷包、孩子的鞋底……

  在剛剛解凍的山間行走,一股細微的腐臭似乎揮之不去。草中有炸毀的工事,混凝土壁竟達3米多厚,堅如巖石。各式地堡密密麻麻,露出槍眼炮口,巷道窄軌相連,四通八達。

  經查史料,築壘正面約40公裡,縱深35公裡,地下工事難以統計。

  當地百姓說要塞「只見過勞工進去,沒見過出來」。所謂勞工,基本是戰俘,穿著破爛軍裝,用悶罐車一列列運進山。由於戰備不用炸藥開山,全靠人力一錘一鎬開鑿巖石,夯築堡壘。

  1934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菱刈隆大將籤發「關作命第589號命令」,全面啟動邊境要塞修築。東寧要塞留有狼狗圏遺蹟罪證,勞工屍體餵狗,並已經發現勞工萬人坑。侵略者盤踞中國東北14年,苦心經營要塞就達11年。將綏芬河城北兩座山峰命名為天長山、地久山,寓意不言自明。

  17歲的嘎麗婭走向這裡的時候,8月的天氣帶給她的也應是一股寒意。製造了無數冤魂的魔窟,在戰爭即將結束之時,仍裹挾成千的生命進行最後的垂死掙扎。

  一次寫入歷史的折返

  綏芬河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嘎麗婭也站在這個點上。

  如今嘎麗婭雕像前,綏芬河的一條支流緩緩流過。跨過河流的鐵路橋梁陳跡俱在,那是曾被列強所爭奪的中東鐵路。

  1945年8月9日凌晨,綏芬河聽到邊境傳來炮聲,有人說「聽來像颳起了大風」。炮聲敲響了侵略者末日的喪鐘。蘇聯紅軍分兵從4個方向進入我國東北,幾天前,日本廣島原子彈已經炸響,戰爭天平向盟軍的一側傾斜。

  10日,綏芬河宣告解放。11日,根據蘇聯紅軍通告,為「清剿日本人」,綏芬河東街一律轉移到西街腰毛屯和阜寧鎮,限期完成。事發突然,東街的漢族、俄羅斯族、朝鮮族居民來不及帶太多財物,男女老幼成群結隊,穿過中東鐵路,暫往西街轉移。

  嘎麗婭跟著父親,先趕著僅剩的兩頭奶牛穿過了鐵路。因為奶牛得餵食,那是全家的命根子。

  穿過鐵路後,嘎麗婭回頭看見母親和15歲的弟弟張樹烈被蘇聯紅軍攔著問話,就讓父親趕牛先走,自己折返。原來蘇聯紅軍讓他們去司令部登記,嘎麗婭也得過去。誰知,這一折返,嘎麗婭的人生軌跡來了個大轉彎。

  嘎麗婭的母親菲涅一頭慄色頭髮,淡褐色眼睛,是俄羅斯族。伴隨著俄國開發遠東的步伐,菲涅幼年就隨家人沿烏蘇里鐵路修建到濱海邊區。為了生計,16歲隻身落戶中國綏芬河,在俄僑家做傭人。

  嘎麗婭繼承了母親的端莊美麗,身上也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父親張煥新生於山東省掖縣,從小跟叔叔「闖關東」「跑崴子」,做以貨易貨的毛皮生意,說得一口流利的俄語。1922年落腳綏芬河,做了名列車押運員。

  就在這年,張煥新遇到了17歲的菲涅,開啟了終此一生、跨越種族的生死之戀。婚後,菲涅隨張煥新改了張姓。1928年,他們生下中俄混血的女兒,也是他們唯一的女兒,起名嘎麗婭。嘎麗婭有兩個哥哥,一個弟弟,全家人視她如珍寶。

  姜謙莉老人回憶嘎麗婭的樣子:留著長長的辮子,愛打蝴蝶結,愛穿連衣裙、小靴子,喜歡唱歌,「愛笑,不笑不說話」……

  很多人記得嘎麗婭,少女時代,她已亭亭玉立,眉目清秀。很多人會回憶起她,老舒拉姐妹七個家裡窮,嘎麗婭就張羅朋友們接濟她。宋國棟老人當時年紀小,記得嘎麗婭帶他到院裡摘李子吃。

  記者追尋嘎麗婭的最後軌跡找到當年的蘇聯紅軍臨時司令部,今天那棟建築已經蕩然無存。

  張樹烈回憶,當時司令部院裡已經站了四五十人。過了很久,還沒輪到他們登記,正巧一名蘇聯紅軍軍官匆匆走出,用俄語向人群問道:「你們這裡誰會說日本話?」

  人群中有聲音回答道:「嘎拉!嘎拉會。」

相關焦點

  • 倒在黎明前的和平天使(人民眼·本期聚焦·抗戰記憶)
    8月11日,她走進黑龍江綏芬河日軍要塞勸降。   她是嘎麗婭·瓦西裡耶夫娜·杜別耶娃,身上流淌著中俄兩國的血液,人們習慣叫她張嘠麗婭,大人疼愛地叫她嘎拉。   8月11日,嘎麗婭的母親菲涅和弟弟張樹烈目送她離開,再也沒能等到她回來……   那一年,嘎麗婭17歲。   2009年,嘎麗婭「重生」。
  • 紀念中俄「友誼和平天使」嘎麗婭
    聚焦嘎麗婭手中握著一張紙,寫著蘇軍提出的勸降條件——只要日軍放下武器撤出陣地,軍官、士兵、家眷都能得到公正人道的對待。今天,讓我們來到中俄邊陲小城綏芬河市,沿著70年前青春少女嘎麗婭的足跡,去追尋這位「和平天使」留在人間的不朽傳奇。
  • 此人是一名二戰日軍,死後葬入烈士陵園,抗戰老兵給他掃墓幾十年
    其實,二戰時期有一部分日軍並不是自願參軍的,他們有些是被當時日本政府給欺騙了,有的是被強行應徵到日本軍隊中。了解抗戰史上的朋友,肯定都聽說過反戰同盟會。抗戰期間,有很多受日本政府欺騙來到中國戰場的日軍,被俘虜之後經過我軍工作人員教導之後,加入到了抗日陣營,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貢獻自己的力量。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等血戰
    在四川眾多關心抗戰老兵的志願者眼中,李老雖年過百歲,但身體健朗,常常把拐杖往身前一杵,於聲調起伏之間,就呈現出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抗戰往事。從臺兒莊的血戰,到蘇北敵後遊擊戰,雖然全身多處負傷,但他始終堅持著抗擊侵華日軍。尤其在敵後遊擊戰中,更是打出了川人威風。
  • 抗戰時的「邊區造」威力如何?李雲龍嫌棄的武器,其實日軍有點怕
    "邊區造"武器彈藥在抗戰中地位很重要,它改善了抗日根據地軍火短缺的困境。但是"邊區造"的軍火質量如何呢?它生產的子彈手榴彈跟當時日軍造的又差在哪?一、"邊區造"——抗戰的功臣在著名的抗戰電視劇《亮劍》當中,主角李雲龍曾找張部長要軍火,但是張部長抱怨:"你不是嫌棄我們邊區造的東西差嗎?還來要什麼?"李雲龍無奈地回答:"邊區造的軍火質量是不行,手榴彈有的只能裂開兩半,但是有總比沒有強!
  • 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戰憶:太行山上 日軍「名將之花」凋謝處
    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開始前,由軍樂團、合唱團奏唱的歌曲《太行山上》氣勢恢宏,將人們的記憶帶回了那個抗日烽火連天的歲月。從北京坐汽車出發向西南行駛約兩個半小時,就會到達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炎炎夏日,這座在太行山腳下的小城卻涼爽宜人。傍晚後,街道上行人悠閒地散步。
  • 98歲抗戰老英雄劉永光去世,曾在黑門山與日軍鬼子肉搏
    1944年5月,緬北滇西戰役達到高潮,劉永光跟隨部隊一起追擊逃跑的日軍,還參加了黑門山追擊戰。在黑門山,劉永光不幸身負重傷,被送至芒市接受治療。這期間,劉永光已經和部隊完全失去聯繫,在返鄉途中,劉永光由於身上沒有錢,只能滯留在龍陵縣,後來當了上門女婿,就一直生活在那裡了。
  • 111歲抗戰老兵傳奇人生:抗戰無愧卻對不起家人
    ,被譽為「抗戰活化石」前不久,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們穿過雲南龍陵縣城一條簡陋的巷道,找到了抗戰老兵付心德的家。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先後參加了1937年的「8·13淞滬抗戰」和「南京會戰」、1938年的「武漢會戰」、1939年的「長沙會戰」等戰役。1943年隨軍入滇。1944年7月4日,付心德隨部隊西渡怒江,開赴龍陵前線戰地醫院,參加滇西抗戰。他所經歷的龍陵血戰,是整個滇西反攻戰中規模最大的要塞爭奪戰,和耗時最長、犧牲最大的攻堅戰,同時,也是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  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戰電影大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一條故事線索,即主人公原有的平靜生活被打破、目睹日軍殘害中國同胞的暴行或飽受苦難生活的考驗、覺悟自身處境的困難或使命的崇高、走向堅決抵抗侵略者的道路直至取得勝利——這一「成長」母題,無意中營構了一個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的影像寓言。
  • 重慶抗戰故事:閃電出擊打瞎日軍眼睛(組圖)
    重慶抗戰時期照片中,有一張老百姓抬著打下日軍飛機的照片被廣為稱道,對於被日機連續轟炸的重慶來說,打下敵人飛機無疑非常鼓舞鬥志。根據空戰史專家唐學鋒的研究,照片中被打下的日機是一架偵察機。偵察機飛行速度快,飛行高度高,戰鬥機很難打下偵察機。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中國(版畫) 李樺 沒有哪一幅美術作品能夠像江豐的《「九一八」日軍侵佔瀋陽城》木刻那樣,在日軍佔領東北的第一時間即以所見真相的圖像昭然揭露侵略者的野心;也沒有哪一幅繪畫作品能夠像李樺的《怒吼吧!中國》木刻那樣,在全面抗戰來臨之際,以一位被縛卻寧死不屈的中國人形象來喚起民眾,發出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聲音。
  •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的十幾張中國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存有十幾幅日軍侵華前及侵華後的中國地圖,從中可以看出,日本覬覦我國富饒的資源,憑藉手中盜、搶、測的中國各地地形圖,為發動侵華戰爭作準備。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 西湖邊念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的碑和牌坊 記錄一段浴血抗戰史
    碑文上寫著: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爆發,同年2月14日,駐浙江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八師奉命奔赴上海支援第十九路軍抗戰。經過18個晝夜血戰,八十八師與友軍重創日軍,在戰役中犧牲官兵1421名。1934年,由周天初先生籌建,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創作,在此設立了「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這是我國第一座表現抗日戰爭題材的紀念碑。
  • 趙延年的抗戰記憶:日本戰俘用漢字在畫上寫下名字
    浙江美術館正在舉行「血肉長城——浙江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美術作品展」,這個展期至8月21日的展覽,展出了浙江畫家創作的上百幅抗戰題材作品。這些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取材於真實的抗戰故事。今天,我們講述的是著名版畫大師趙延年1942年赴長沙戰地的速寫稿的故事。
  • 日軍花錢買糧為何還被罵搶劫,抗戰時中國軍隊夥食到底有多差
    包子最近在網上又火了,橫店編劇又為抗戰研發出新武器了,一種既可以飽腹,又可以當手雷的超級包子。蛋哥不是學化學的,不知道包子究竟能不能變成手雷,咱們今天就聊一下,中日雙方的夥食,中國軍隊到底能不能吃上包子。
  • 「走訪十堰抗戰老兵」⑥這對九旬夫婦的抗日故事很傳奇
    兩位老人在家中,向記者講述了那段難忘的抗戰經歷。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是十堰少有的抗戰老兵夫婦。二老都有一枚2015年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王吉清參軍後的留影。不幸的是,姐姐和妹妹先後夭折,家裡就剩下我一個獨子。1943年,日軍進村把17歲的我抓到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的井陘煤礦3號工坊622號。這裡關押的全是被抓的八路軍。戒備森嚴的煤礦上,我和其他兩三百號人每天都在日軍的機槍和刺刀監視下,被逼迫著進煤窯幹活。為了防止逃跑,日軍逼著我們把鞋子統統脫掉,並全部沒收。
  • 聚焦中俄科技創新合作 深圳論壇「雲端」論道
    聚焦中俄科技創新合作 深圳論壇「雲端」論道 2020-09-07 20: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