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抗戰故事:閃電出擊打瞎日軍眼睛(組圖)

2021-01-21 中國網

  《國民公報》1940年7月23日關於「7·22」空戰的報導。

市民抬運擊落的日偵察機

《新華日報》1940年5月21日關於「5·20」空戰的報導。

重慶抗戰時期照片中,有一張老百姓抬著打下日軍飛機的照片被廣為稱道,對於被日機連續轟炸的重慶來說,打下敵人飛機無疑非常鼓舞鬥志。

根據空戰史專家唐學鋒的研究,照片中被打下的日機是一架偵察機。偵察機飛行速度快,飛行高度高,戰鬥機很難打下偵察機。

本版稿件 重慶晚報記者 吳娟陶昆 文 畢克勤翻拍

1940年7月22日上午,重慶上空兩架中國戰鬥機襲擊1架來犯的日軍飛機,敵機中彈後墜落在渝中區彭家花園,照片中被打下的偵察機很可能就是這架。擊落這架飛機的飛行員有兩名,一個叫張光蘊,另一個叫伍國培。

英雄受辱

廣東臺山是中國航空之鄉。1912年,伍國培就出生在這裡。

1936年3月,伍國培考入廣東航空學校,後併入中國空軍軍官學校第8期。1938伍國培畢業後,分到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駐防重慶。

伍國培參加了數十次重慶空戰,讓他難忘的是1940年4月25日的那場空戰。

當天6時05分,伍國培和戰友韓參各自駕駛一架E—15戰鬥機從梁山(今梁平縣)機場起飛,於6時40分在長壽上空發現敵機。

4月的重慶天亮得比較晚,空中很難捕捉敵機的軌跡。原本應該協助鎖定目標的地面照空燈,卻沒有打開,伍國培幾乎是在摸黑攔截敵機。

這時,伍國培距日軍偵察機只有1000米左右了。伍國培屏住呼吸,瞄準,開火——沒有擊中。

儘管日軍偵察機速度更快,伍國培還是決定再搏一把。他在空中一個急轉彎,再度撲向敵機,一直追到涪陵上空。此時,戰友韓參的飛機發生故障,日軍偵察機越飛越遠,他們只得遺憾地折回白市驛機場……

當天中國軍方共出動6架戰機,都沒能擊落日軍偵察機,這讓空軍高層大為光火。包括伍國培在內,4位飛行員都受到記過處分。

伍國培把這場戰鬥視作自己作為軍人的恥辱,雪恥的唯一辦法就是打下一架敵偵察機。

雪恥之戰

「4·25」空戰後,伍國培作戰更加勇猛,立下了不小功勞。5月20日在梁山空戰,他打下1架敵機,自己的飛機也中彈40餘發;7月4日,又與戰友周志開一道,在長壽上空擊傷兩架敵機。

7月22日,他迎來了雪恥機會。2架日軍偵察機從漢口、運城機場起飛,為當天轟炸重慶作準備。上午8時30分,伍國培和分隊長張光蘊接到命令升空,專門去逮這兩架偵察機。

上午9時,1架日軍偵察機偵察白市驛機場後,往重慶市區飛去。此時重慶上空雲層較低,偵察機必須在雲層以下偵察,飛行高度只有4000米。伍國培和張光蘊飛行高度4500米,根據地面電臺指示,很快找到敵機。

上次敵機脫逃的教訓成了伍國培寶貴的財富。他明白,如果對方鐵了心要跑,自己幾乎不可能追上,唯一機會就是利用腳下雲層掩護,發動突然襲擊一擊致命。

伍國培和張光蘊貼著雲層飛行,悄悄靠近敵機左後方死角。直到伍國培和張光蘊開火,日軍偵察機才知道自己被盯上了。

第一次開火,日軍偵察機就被擊中重傷。隨後,伍國培和張光蘊轉到敵機正後方,給了敵機致命一擊。日軍九八式偵察機拖著黑煙,墜落在彭家花園。

原本計劃當天下午空襲重慶的125架日軍轟炸機群,因為被伍國培和張光蘊打瞎了眼睛,不敢再進入市區,只好在合川、綦江草草投彈,隨即被迅速趕來迎戰的中國空軍打跑。

1945年3月2日,伍國培駕機從成都飛往蘭州途中,在天水附近墜機失事。

相關焦點

  • 抗戰老兵居重慶60載無人知 曾是密碼電報員(圖)
    13日,張恩澤老人講到當年的抗戰故事,就激動不已。在九龍坡銅罐驛鎮上,有一位名叫張恩澤的老人,在抗戰時期,他的工作就是發送密碼的無線電報務員。  在重慶定居60年的張恩澤,60年來,除了向組織上極少數人匯報過自己的經歷,張老從未向其他人提及。直到前不久,崔永元攜大型歷史紀錄片《我的抗戰》到重慶時,張老作為抗戰老兵之一參會,關於其故事才開始在小鎮上慢慢傳開。
  • 抗日傳奇:讓「日軍大隊長氣得眼睛都變色」的麻雀戰
    近年來,出現了關於抗戰中著名的地雷戰究竟有沒有效果的懷疑。有人認為地雷是一種「無選擇性的殺傷性武器」「不會長著只認鬼子的眼睛」, 怎麼會在戰鬥中有很高的命中率,可以給予日偽軍沉重的打擊呢?那麼,關於這三種遊擊戰的著名戰法,在日本軍隊士兵的記載裡是否又有我們不熟悉的內容呢?
  • 朱德:抗戰佇馬太行山
    朱德卻信心十足,他綜合政治、經濟、人員、武器、交通包括地形等五個要素,對戰爭作出全面的、客觀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就是:我們能夠打敗日軍。有鑑於此,朱德和周恩來、彭德懷決計儘快尋機殲敵,在山西先打一個大勝仗,以殺滅日本侵略軍的驕狂氣焰,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這一仗,就選在平型關!
  • 90歲老兵憶抗戰:當翻譯指引美機轟炸日軍(圖)
    資料照片【老兵檔案】徐定華90歲,1940年橫跨半個中國來到重慶抗戰大後方,1943年報名加入中國遠徵軍成為一名翻譯,參加了滇西緬北戰役。見到90歲的徐定華,他正端坐在家裡的沙發。徐老眼睛明亮,但卻看不見東西。他的妻子華人珠說,老人左右眼視力在二三十年前開始退化,如今只能看到光點。腿腳也變得不靈便,走路需要人攙扶。
  • 一位傳奇飛行員的抗戰歲月
    原來,在1940年夏秋之季,侵華日軍將最新研製的零式戰鬥機投放到中國戰場,中日空軍經過幾次較量後,中國空軍使用的蘇制戰鬥機全面敗下陣來,被迫採取避戰策略。同時,蘇聯與日本於當年的4月13日籤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蘇聯停止對中國的軍事援助,中國空軍抗戰進入最艱難的時期。由於沒有可與日本空軍抗衡的作戰飛機,邢海帆等人畢業後,也只能滯留在中國空軍軍官學校,無法分配至作戰部隊,參與對日作戰。
  • 抗戰時的「邊區造」威力如何?李雲龍嫌棄的武器,其實日軍有點怕
    "邊區造"武器彈藥在抗戰中地位很重要,它改善了抗日根據地軍火短缺的困境。但是"邊區造"的軍火質量如何呢?它生產的子彈手榴彈跟當時日軍造的又差在哪?所以邊區造子彈在結合處往往有縫隙,這些縫隙一見水就遭了殃,容易造成子彈裡的火藥受潮,一下雨槍就打不響,這讓遊擊隊員們也很苦惱。其次,邊區子彈準度差,力量小。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子彈只要能打響,打不打得中就是射手的瞄準問題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的,就算是一個好射手,如果用的武器彈藥精度很差的話,一樣很難打中人。
  • 抗戰老兵馬士弘辭世 102歲弟弟馬識途題輓聯記錄傳奇人生
    2015年4月初,得知華西都市報當時即將啟動《壯士出川——重走抗戰路》的報導後,馬士弘在家中欣然為本次報導題詞「抗戰老兵」四個字。其子馬萬傑說,爸爸一輩子樂觀堅強,對國家前途命運大事很關心。讀書、看報,寫作。住院前不久,還拿著放大鏡寫東西。他眼睛都看不清了,但是還寫蠅頭小楷。「八年抗戰,川軍犧牲巨大。每一個抗戰老兵,都是一本寶貴的抗戰歷史。
  • 抗戰老兵堪比關公,曾經不用麻藥取彈片,疼的幾次暈厥
    三國演義中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讓人欽佩不已,割開皮肉,用尖刀插入骨縫,那種疼痛感,不是常人難以忍受的。所以,如今人們多用刮骨療毒來比喻那些意志無比堅定之人。鄭維幫就是這樣一位毅力堅定的抗戰老兵。1937年,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遷往重慶,這座美麗的山城就這樣成了戰時的陪都。
  • 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戰憶:太行山上 日軍「名將之花」凋謝處
    太行山上,曾發生了無數的抗日故事;而僅僅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內的淶源縣,就曾經發生過雁宿崖黃土嶺戰役、八路軍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白求恩救治八路軍傷員等事件。不久前,北京青年報記者再次來到淶源縣,尋找曾經的抗日傳奇。
  • 抗戰中最大規模白刃戰,曾有三個小時聽不到槍聲,擊斃日軍7千人
    1943年,日軍為了速戰速決,完成三個月佔領中國的目的,展開了鄂西會戰。為了確保鄂西會戰的勝利,日軍調動了7個師團,兩個野戰炮兵聯隊,外加航空隊,一共10萬兵力,妄想在長江沿線消滅中國守軍,直逼陪都重慶。
  • 「四川造」《九條命》上映 百歲川軍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四川造」《九條命》上映 百歲川軍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九條命》海報鐵血川軍的堅韌與無畏  《九條命》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湘南戰場中,由秦浩忠帶領的川軍一個連隊最後的九人,在彈盡糧絕之際,為保護當地百姓,掩護群眾撤退,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犧牲在異鄉的故事。  「當年川軍出川抗戰,捨生忘死,但沒有一部正面反映這 段歷史的影片。我們籌備電影的初衷就是為了銘記英勇無畏的鐵血川軍。」出品方代表喻貴說。
  • 抗戰中的日全食事件:日軍恐慌「國旗讓天狗吃了」
    不料中國軍隊的頑強抗擊使日軍陷入步步血戰境地,部分日軍還在撤退中陷入重圍死傷慘重,整個戰役損失達4.2萬人。  8月下旬,日第十一軍主要作戰兵力開始秘密向湘北集結。此時幾乎所有的日軍官兵都懷疑自己眼睛出了毛病,一個大膽的下士喊了起來:「不好了!大家快看,國旗讓天狗吃掉了!」天狗吃太陽的說法不僅在中國十分流行,而且在日本更是深入人心。一時間不少日軍官兵頓時陷入慌亂之中。  日全食的出現,給日軍官兵心裡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 日軍轟炸桂林等視頻首公開 1秒鐘內有三四聲爆炸
    視頻截圖  長沙晚報記者 聶映榮 通訊員 龔衛國 張智勇  昨日,位於懷化芷江的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向社會公布3段日軍轟炸延安、重慶、桂林、成都等地的原始視頻。除轟炸重慶的視頻之外,其他視頻都是在國內首度公開。
  • 111歲抗戰老兵傳奇人生:抗戰無愧卻對不起家人
    ,被譽為「抗戰活化石」前不久,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們穿過雲南龍陵縣城一條簡陋的巷道,找到了抗戰老兵付心德的家。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先後參加了1937年的「8·13淞滬抗戰」和「南京會戰」、1938年的「武漢會戰」、1939年的「長沙會戰」等戰役。1943年隨軍入滇。1944年7月4日,付心德隨部隊西渡怒江,開赴龍陵前線戰地醫院,參加滇西抗戰。他所經歷的龍陵血戰,是整個滇西反攻戰中規模最大的要塞爭奪戰,和耗時最長、犧牲最大的攻堅戰,同時,也是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
  • 勿忘9.18,芒市抗戰的悲壯和榮光並未走遠!
    今天再次回溯這些誓死如歸的抗戰英雄故事,仍然讓我們感天動地、催淚提氣。為喚醒民眾抗日之決心帶領人員題寫的「還我河山」四個大字,是雲南省目前唯一現存發現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抗戰石刻。 傈僳族抗日英雄餘有福帶領傈僳族中隊通過巧設地弩、毒箭、陷阱、野蜂窩等奇襲敵人,先後與日軍作戰數十次,使日軍吃盡苦頭。
  • 抗戰飛鷹高志航的愛情故事:為報國忍痛與白俄愛妻離婚!
    剛剛公映的大片《無問西東》竟獲得了8.3分的高分,影片裡抗戰空中作戰的一段相當精彩。王力宏扮演的中國空軍飛行員駕駛美制P-40戰鬥機與侵華日軍的零式戰鬥機在空中纏鬥,影片特意做了一架P-40戰鬥機的真實模型,對細節還原比較逼真。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戰電影大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一條故事線索,即主人公原有的平靜生活被打破、目睹日軍殘害中國同胞的暴行或飽受苦難生活的考驗、覺悟自身處境的困難或使命的崇高、走向堅決抵抗侵略者的道路直至取得勝利——這一「成長」母題,無意中營構了一個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的影像寓言。
  • 淞滬抗戰128名陣亡將士長眠紫金山(組圖)
    1932年1月28日晚,日軍突然向上海閘北的中國守軍—第十九路軍發起攻擊,隨後又進攻江灣和吳淞。第十九路軍在蔡廷鍇、蔣光鼐兩將軍率領下奮起抵抗。2月14日,蔣介石命令中央軍最精銳的87、88師和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第十九路軍參戰。2月16日,張治中率部從南京出發,抵達上海南翔。
  • 此人是一名二戰日軍,死後葬入烈士陵園,抗戰老兵給他掃墓幾十年
    其實,二戰時期有一部分日軍並不是自願參軍的,他們有些是被當時日本政府給欺騙了,有的是被強行應徵到日本軍隊中。了解抗戰史上的朋友,肯定都聽說過反戰同盟會。抗戰期間,有很多受日本政府欺騙來到中國戰場的日軍,被俘虜之後經過我軍工作人員教導之後,加入到了抗日陣營,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貢獻自己的力量。
  • 14年抗戰僅此一例,老百姓集體搶劫日軍,日本鬼子還不敢反抗
    對於抗戰,我們記住了他們殘的種種惡行,是我們至今不能原諒的。抗戰初期,日軍披著偽合作的假面,以友好合作為藉口,因此一直致力於建立維持會,說服中國的民眾支持日本天皇,然而1942年他們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然被沁源縣當地的老百姓搶劫了,並且還只能忍氣吞聲。1928年12月29日,在知道有東北虎之稱的張作霖不會和自己合作之後,日軍製造了「皇姑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