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傳奇飛行員的抗戰歲月

2021-01-09 黨史頻道

(《紅巖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他是一位被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史冊的飛行員。在1949年10月1日舉行的開國大典上,他擔任空中領隊,第一個駕機飛過天安門,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抗美援朝時期,他又踏上徵程,曾駕機擊落、擊傷美機。他的飛行生涯長達50年,在抗日戰爭時期,作為一名飛虎隊隊員,多次參與對日作戰,並擊落日機。他就是空戰英雄——邢海帆。

赴美國接受飛行訓練

邢海帆,原名邢文卓,1916年出生於四川省閬中縣涼水鄉。1939年7月13日,考入中國空軍軍官學校,成為第12期學員。

邢海帆學習飛行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這一期學員,原本應於1938年元旦到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報到,接受由陸軍代訓的入伍生訓練。因南京失陷,學校遷至南昌,邢海帆等人遂至南昌報到。但入校不到兩個月,由於戰事逼近,學校再次西遷,訓練被迫中斷。11月,才正式在四川成都恢復辦學,邢海帆等學員被安排至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5期。這樣,前後接受了一年半的訓練(正常訓練只需要半年),於1939年6月畢業,經各項考試和體檢合格後,於次月到昆明的中國空軍軍官學校正式接受飛行訓練。

1941年2月10日,邢海帆所在的中國空軍軍官學校第12期共計103人正式畢業。此時,他們卻面臨困境。原來,在1940年夏秋之季,侵華日軍將最新研製的零式戰鬥機投放到中國戰場,中日空軍經過幾次較量後,中國空軍使用的蘇制戰鬥機全面敗下陣來,被迫採取避戰策略。同時,蘇聯與日本於當年的4月13日籤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蘇聯停止對中國的軍事援助,中國空軍抗戰進入最艱難的時期。由於沒有可與日本空軍抗衡的作戰飛機,邢海帆等人畢業後,也只能滯留在中國空軍軍官學校,無法分配至作戰部隊,參與對日作戰。

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 Lend -LeaseAct),授權美國總統「售賣、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交付任何防衛物資,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有至關重要之國家政府」。5月6日,羅斯福正式宣布,《租借法案》亦適用於中國。經中美兩國政府磋商,美國決定幫助中國培訓飛行員,並提供各類飛機,以重建中國空軍。

為此,邢海帆所在的第12期學員,被全部派往美國接受培訓。

10月,第一批接受培訓的學員,從昆明乘飛機至香港,然後坐海輪到菲律賓。在菲律賓停留一周左右,直航至夏威夷,再由夏威夷抵達美國舊金山。第二批接受培訓的學員,於11月底從昆明出發,於12月1日乘美國的克魯茲郵輪由菲律賓前往美國。在海上航行途中,突然得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當地時間12月7日)的消息,為防止日軍艦艇或飛機的攻擊,輪船被迫改變航線,朝澳洲方向航行。在大洋中航行了一周,至16日左右又接到通知,重新駛向夏威夷的珍珠港。20日,輪船抵達港口。在完成補給任務,並搭乘部分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傷的美國官兵後,輪船再次啟程,終於在24日抵達美國舊金山。上岸後,全體受訓人員立即被受訓學校接往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

受訓學員首先集中在亞利桑那州的威廉斯軍用機場(WilliamsField)接受飛行前學科訓練,課程包括氣象學、空氣動力學、飛機構造學、飛行學、發動機學、兵器學、通信學等。

此外,還安排了專人教大家學習日常的英語會話。上課時,均有中國的翻譯官對美國教官所講授的內容進行現場翻譯。

學科完畢後,學員被轉移至雷鳥機場(ThunderBird)初級飛行學校,接受初級班飛行訓練。這所學校在戰前是一所訓練民航機駕駛員的民間學校,後與政府籤約,代為訓練陸軍航空隊的飛行員。初級飛行使用的教練機為PT-17,初級飛行學校的教練機全部由政府提供,教官則從民間召募而來。

初級飛行訓練結束後,學員進入馬拉納(Marana)中級飛行學校受訓。中級飛行訓練使用Vulttee中級教練機,其科目與初級差不多,僅多了編隊飛行、夜間飛行、長途飛行、儀器飛行等。

中級飛行訓練結束後,根據個人的志願和領隊的考量,將學員分為兩組,一組學習轟炸機,一組學習戰鬥機。轟炸機組回到威廉斯基地繼續接受訓練,戰鬥機組則送往路克基地(LukeField)進行訓練。

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靠近墨西哥,遠離美國的發達地區,一夜之間,城市裡突然出現了上百名東方人面孔,自然引起當地人和媒體的好奇。美國著名雜誌《生活》甚至在1942年5月4日這一天,專門報導了中國空軍在美國受訓的情況。邢海帆的同學鄭兆民(1944年7月在對日作戰中陣亡),還上了這一期雜誌的封面。

在抗戰時期,中國空軍一共派出1242名學員赴美接受飛行訓練,其中,有10餘名學員在訓練時因飛行事故而殉職。由於美軍實行非常苛刻的淘汰制度,這些學員中,僅有384人順利畢業成為飛行員,他們經印度回國參戰。

邢海帆等人在美國完成飛行訓練後,先至邁阿密,再到巴西乘船,經過大西洋、地中海、中東到達印度,時間大約在1942年11月。此時,中國空軍軍官學校為了躲避日機的轟炸,已將初級飛行訓練班遷至印度臘河。邢海帆由於飛行技術優秀,被留在印度臘河的訓練基地擔任教官,培訓新入校的學員。

轉赴作戰部隊出擊武漢

1944年4月,中美空軍混合團總指揮部從廣西桂林轉移至四川梁山(今重慶梁平),後遷至重慶白市驛機場辦公。此時,駐防重慶的中國空軍實力大增。中國空軍第4大隊、第11大隊,中美空軍混合團第1大隊、第3大隊,均將兵力集中於重慶及周邊地區。面臨日益強大的中美空軍,日本空軍被迫採取守勢,不再深入我大後方內地進行轟炸。 中國空軍的主要任務也由從前的被動防禦轉為主動出擊,其作戰方式也由從前的對日空中作戰為主,轉變為對日本空軍基地、交通運輸線及陸軍陣地打擊為主。

雖然作戰方式發生了改變,但高密度的出擊任務,也造成作戰人員傷亡率居高不下,使得前方急需飛行技術優秀的作戰人員。聽到這個消息,一直渴望上前線的邢海帆躍躍欲試。經申請後,他被調入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大隊第28中隊擔任分隊長。1944年秋天,邢海帆從印度回國,來到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大隊所在地——梁山機場。

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大隊下轄第7、第8、第28、第32中隊,4個中隊於這年5月在梁山機場短暫集中後,立即按各自擔負的任務,被安排駐防不同的機場。其中,大隊部仍設在梁山機場,第7、第8兩個中隊主要駐防地也為梁山機場。第28中隊則進駐湖北的恩施機場,第32中隊進駐湖北的老河口機場以及陝西的漢中、西安、安康機場。

從現有文字資料記載來看,邢海帆第一次參加對日作戰的時間是1944年11月17日。這一天,第3大隊集中第7、第8、第28、第32中隊的15架作戰飛機前往長沙,目標是尋找在長江和湘江上航行的日軍運輸船隊,並予以打擊。此次行動,由第7中隊的中方隊長葉望飛負責指揮,同行的中方飛行員有陽永光、邢海帆、劉超、蕭連民、劉敏堂、劉博文等人,其餘8架戰機則由美方飛行員駕駛。

當我機群臨近長沙時,發現江邊停放的日軍汽油筒,葉望飛立即下令8架美機和蕭連民、劉博文駕機俯衝下去,將其摧毀。 他則率領陽永光、邢海帆、劉超、劉敏堂駕駛戰機在高空擔任掩護任務,以防止日機偷襲。

緊接著,我機群在湘江的江面上再次發現目標——一艘日軍的汽輪,於是將其擊沉。飛過長沙時,在南邊又發現30多艘日軍運送物資的木船。葉望飛一聲令下,我機輪番俯衝下去攻擊。很快,這些木船被打燃下沉。

19日,邢海帆再次隨葉望飛出徵,同行的還有劉敬堂、劉超、董汝泉、劉博文、郭汝霖等人。此次任務主要是為轟炸機護航,轟炸漢口至長沙鐵路、公路和水路沿線的日軍運輸隊伍。這場戰鬥下來,一共擊毀日軍的7輛卡車、1個火車頭、9艘運送物資的帆船和多處兵營。

到1944年底,中美空軍已成功地奪回大後方的制空權。日本侵華空軍因徹底失去在空中與中美空軍抗衡的能力,被迫將在華中地區的空軍力量收縮集結在武漢附近的幾個機場內。掌握日空軍這一動向後,中美空軍隨即將主攻目標鎖定,準備展開攻擊。

1945年1月5日,邢海帆所在的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大隊出動P-40戰鬥機23架、P-51戰鬥機5架,從湖北老河口機場起飛,襲擊武漢的王家墩、徐家棚、南湖3個日軍機場。擔任攻擊任務的我軍戰機每架攜帶兩捆(6枚)帶降落傘的炸彈,這種炸彈便於低空投擲,專門用來破壞飛機和殺傷地面人員。由於我方已對上述3個機場進行了空中照相,並展開周密部署,故而每位參戰飛行員對作戰任務和目標了如指掌。

邢海帆率領分隊攻擊的目標為徐家棚機場。當他們臨近機場上空時,發現停機線上整齊地排列著20多架蓋著蒙布的日軍轟炸機。目睹此景,邢海帆興奮地大叫起來,命令僚機作好戰鬥準備。同時,他將機上的瞄準光環對準最近的1架日機,果斷扣動扳機,6挺12.7毫米的大口徑機槍齊發,日機頓時冒煙起火。緊接著,邢海帆又將瞄準光環移向較遠的1架日機,又是一陣猛射,日機同樣冒煙著火。隨後,邢海帆一按電鈕,將兩捆降落傘炸彈投下,只見炸彈的白點沿著停機線散布開來,爆炸的濃煙滾滾而上。

此次出擊,我空軍摧毀地面日軍飛機多架,炸毀機庫4棟,並在空中擊落日機數架。我方損失飛機3架,飛行員寧世榮、陳華薰陣亡,1名美籍飛行員跳傘,人安機毀。

次日,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大隊再次出動P-40、P-51戰鬥機24架,襲擊日軍機場。這一次,邢海帆攻擊的目標是武昌的南湖機場。在空中,他一面用機槍進行掃射,一面將降落傘炸彈投向隱蔽日機的機堡群,並擊毀2架日機。由於多次進出日軍的對空防禦火網,邢海帆的戰機竟中彈14發。此次出擊,我空軍擊毀地面日機10餘架,在空中擊落日機1架。

1月14日,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大隊又出動P-40、P-51戰鬥機22架,對上述目標進行轟炸、掃射。在空戰中,我方擊落日機7架,擊傷2架。此外,擊毀地面日機5架,擊傷11架。我方有P-51戰鬥機3架、P-40戰鬥機1架未能返航。邢海帆在這次作戰行動中擔任掩護任務,未遭遇日機。

經過這幾次成功打擊,駐防武漢地區的日空軍主力基本上被中美空軍殲滅。

1945年8月15日,《中國的空軍》雜誌第86期專門登載了邢文卓(即邢海帆)發表的文章《空軍第三大隊搗毀武漢敵巢記》。他向人們講述中國空軍成功襲擊武漢敵空軍基地的過程,也讓當時的人們記住了這位抗日空戰英雄的名字。

遠徵上海擊落日機

1945年4月,邢海帆所在的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大隊參加了遠徵上海的作戰行動。多年以後,他憶及當時的心情,激動地說:「大隊在早上七點起飛,迎著東方的朝陽向上海進發,仰望祖國美麗的藍天,俯視長江中下遊的千裡沃野,祖國的錦繡河 山,歷歷在目,一種還我河山、洗雪國恥的心情,油然而起。」

這次作戰任務的起因,還得從這年3月26日說起。美軍在付出犧牲6821人的沉重代價後,佔領了日軍重兵把守的硫磺島。次日,美軍開始實施代號為「飢餓戰役」的航空布雷行動,對日本從海上進行徹底封鎖。此時,侵華日軍將在中國大陸上的空軍主力集中於上海、南京一帶各機場,不斷起飛轟炸機和「神風」攻擊隊的飛機,攻擊美軍艦隊,企圖阻止美軍向日本本土靠近。為了配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行動,中美空軍決定遠襲上海、南京等日軍的航空基地,解除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

4月1日,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大隊出動40餘架P-51「野馬」戰鬥機,加掛副油箱,於7點整從陝西安康基地起飛,長途奔襲上海各機場。當我機群飛經武漢、南京側邊時,發現有少數日機在遠處盤旋,卻不敢靠近我機群。因其未形成直接威脅,我機群除予以密切監視警戒外,仍按預定航行方向前進。

邢海帆所在編隊攻擊的目標是上海江灣機場,另一個編隊攻擊的目標則是上海大場機場。此時,日軍萬萬沒想到中美空軍居然遠襲上海,機場上的飛機還在照常起飛和降落。

我空軍卻是有備而來。邢海帆跟隨陽永光隊長作為第一攻擊隊,率先向江灣機場俯衝下去,同時將1架正在跑道上強行起飛的日機打中,令其當場著火墜地。緊接著各攻擊隊依次向敵機場發起攻擊,機場上到處是被打燃的飛機、汽車、建築物。此時,陽永光隊長又發現了新的目標,他分別用中英文呼叫道:「大家好好看看機場邊上那些機堡裡,都藏著飛機和車輛。」經他提醒,中美飛行員興奮不已,紛紛向機堡發動攻擊。突然間,一位美國飛行員又在大叫:「朋友們,快到機場西北角這邊來,這裡有很多機堡,裡面都有東西。」很快,8架P-51戰鬥機聞聲而去,機堡裡隱蔽的飛機和一些存儲的油彈,很快被打中並起火燃燒,爆炸聲不絕於耳。

任務完成後,我機群順利返航。

第二天、第三天,邢海帆又連續隨部隊出擊上海,途中未遭遇日機的任何阻攔。此時的日本空軍,已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

抗戰結束後,邢海帆於1946年10月重回中國空軍軍官學校,擔任飛行教官。在這裡,他秘密接觸到中共地下工作者,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前往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西柏坡。從此,他的人生也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1952年,邢海帆奉調從朝鮮回國,後長期在解放軍空軍學院任教,為人民空軍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指揮員和飛行員。1998年夏,年逾八旬的邢海帆在北京逝世,骨灰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徵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相關焦點

  • 破敵於無形之中 《抗戰》武工隊傳奇
    在抗戰時期,湧現過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與傳奇隊伍,其中敵後武工隊就是真實存在的,也被改編為多種影視作品,作為紅色影像也深深的影響了一代人。中國第一抗日網遊《抗戰》中,將敵後武工隊的傳奇延續到了遊戲中來,玩家在遊戲過程中也能見識和體驗到武工隊的傳奇。
  • 特種兵穿越戰爭歲月,身負極品尖兵系統,開啟鐵血抗戰之路!
    特種兵穿越戰爭歲月,身負極品尖兵系統,開啟鐵血抗戰之路!第一本《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作者:大鍋菜簡介:現代武器專家穿越到戰國末期,你有騎兵,我有機關槍,你衝,我就埋地雷,拉鐵絲網。地上有坦克裝甲車,天上有飛機。現代化機械武器在古代戰場對付冷兵器還不是手到擒來?投降吧。
  • 111歲抗戰老兵傳奇人生:抗戰無愧卻對不起家人
    >付心德,111歲,原遠徵軍七十一軍第二野戰醫院少校醫務主任,是迄今國內最年長的抗戰老兵,被譽為「抗戰活化石」前不久,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們穿過雲南龍陵縣城一條簡陋的巷道,找到了抗戰老兵付心德的家。
  • 抗戰老兵馬士弘辭世 102歲弟弟馬識途題輓聯記錄傳奇人生
    老兵傳奇從1937年到1945年,馬士弘和日寇打過大大小小20多場戰鬥,屢立戰功。可以說整個抗日戰爭,他和日本鬼子從頭打到尾。馬士弘與弟弟馬識途,是一對傳奇的「國共兄弟」。2015年4月初,得知華西都市報當時即將啟動《壯士出川——重走抗戰路》的報導後,馬士弘在家中欣然為本次報導題詞「抗戰老兵」四個字。其子馬萬傑說,爸爸一輩子樂觀堅強,對國家前途命運大事很關心。讀書、看報,寫作。住院前不久,還拿著放大鏡寫東西。他眼睛都看不清了,但是還寫蠅頭小楷。「八年抗戰,川軍犧牲巨大。每一個抗戰老兵,都是一本寶貴的抗戰歷史。
  • 98歲抗戰老兵楊平:知識女性演繹傳奇人生 只因「國讎家仇」
    98歲抗戰老兵楊平:知識女性演繹傳奇人生 只因「國讎家仇」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2015年08月18日07:09 98歲抗戰老兵楊平講述她的傳奇人生。吳隆重 攝 「父輩的旗幟—尋訪福建抗戰老兵」大型系列報導之七 楊平簡介:1917年出生,江蘇揚州人。年少時在當地縣重點中學上學,後當小學教師,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就在淞滬抗戰進行之中,部分電影公司及其從業者便投入抗戰新聞紀錄片和抗戰動畫片的拍攝。這些影片相當及時地報導與宣傳了淞滬抗戰,展現了中國軍民抗敵禦侮的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當時最值得一提的影片應該說是以抗日為背景的《風雲兒女》,此外還有《共赴國難》《漁光曲》《狼山喋血記》《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等一批優秀的、堪稱經典的民族電影作品。
  • 1937年美國傳奇女飛行員,在太平洋上空離奇失蹤,她究竟去了哪?
    1937年,美國有一位傳奇飛行員在太平洋上空離奇失蹤。她是誰?她到底去了哪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這個女飛行員的名字叫埃爾哈特。早在1928年,埃爾哈特就成為了聞名全美的女飛行員。其駕駛飛機飛越了北美大陸,一時間傳為美談。
  • 他們用趟血的歲月與苦難銘刻1937
    還有他們和它們,用趟血的歲月與苦難留住真相,用如山的鐵證捍衛人類記憶,為我們還原那段歷史中的血與淚!  一個背包、一架照相機,一位失蹤在抗日前線的年輕戰地攝影記者,從他留下的底片和文字中,我們搜尋遠去的瞬間,尋找半個多世紀前的一種精神。   《盧溝橋抗戰記》中,他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道:"二十九軍在這次抗敵戰鬥中,其悲壯慘烈,實非筆墨所能形容。記得在日軍二次進攻的夜裡,我軍有一排人守鐵橋,結果全部犧牲,亦未曾退卻一步。」
  •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在這場全民族的共同壯舉中,在戰火連天、烽煙四起的艱難歲月裡,一大批知識分子摒棄「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偏見,毅然投筆從戎,奔赴戰場,詩人穆旦便是其中的一員。  參加遠徵軍  穆旦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  1935年穆旦考入清華大學,194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留校擔任助教。
  • 在天安門接受檢閱的抗戰老兵盧彩文(1/ 20)
    憶往日崢嶸歲月雖然抗戰勝利已經過了70個年頭,再說起往日崢嶸歲月,盧老依舊滔滔不絕。1942年,年僅16歲的盧彩文的家鄉雲南騰衝淪陷,他親眼目睹了日軍對保山的狂轟濫炸、以及散播瘟疫細菌等各種令人髮指的暴行。國難當頭,盧彩文投筆從戎,參加了黃埔軍校第19期大理幹訓團。
  • 86歲抗戰老兵講述傳奇經歷 扮乞丐火燒鬼子軍營
    86歲抗戰老兵講述傳奇經歷  兒童團長扮乞丐火燒鬼子軍營 抗戰爆發後,姜樹芳自發組織年紀差不多大的小孩站崗,遠遠地看到鬼子來了,就推倒山崗上的一棵位置最高的樹,村裡人看到了,就立刻躲到山裡逃難。有次大家逃跑慢了,很多人被鬼子抓了。他親眼看到姑姑被鬼子凌辱後悲慘死去。  1943年,姜樹芳和他的夥伴們加入了正式的兒童團。一方面,他們大量收集鬼子與日偽軍的消息,另一方面,他們和民兵一起埋地雷。電影《地雷戰》講的就是那裡的故事。
  • 抗戰文學《長城證明》獲首屆唐山文學獎
    原標題:抗戰文學《長城證明》獲首屆唐山文學獎頒獎詞:獻給冀東抗戰的良心之作法制網唐山「《長城證明》可貴之處在於用詳實的歷史資料作為骨骼,建構了一部冀東地區烽煙四起的抗戰史。簡潔的語言,畫面感十足的敘述,成就了這部底蘊豐厚的文學作品。英雄不朽,長城作證!是一部獻給冀東所有抗戰英雄的良心之作!」頒獎典禮上,評獎委員會給與《長城證明》的頒獎詞如是說。「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接受來自家鄉的獎勵,很溫暖,很激動。感謝各位評委對《長城證明》的肯定!
  • 90歲抗戰老兵軍功章丟失,他來到博物館靠照片證明自己的身份
    經過艱苦奮鬥的歲月,戰鬥英雄們揮灑著熱血,許多人在戰爭中犧牲,還有許多人活下來了,他們過著平民百姓的生活,其中有一些抗戰老兵甚至不為外界所知他的真實身份,今天我們要談到一個90多歲的山西老人,他自稱是抗戰老兵,軍功章遺失,還有一張博物館的照片上還顯示他「清白」這位「失落」身份的老兵叫郝志全,是一位抗戰英雄。
  • 108歲甘肅籍抗戰老兵水青山昨日「歸隊」
    然而,傳奇老兵水青山沒能等到這一天。9月2日5時20分,甘肅籍抗戰老兵水青山在四川西昌家中入睡後再沒有醒過來,沒有痛苦,安詳離去,享年108歲。水青山是晚報於2014年發起「追憶鐵血歲月關愛抗戰老兵」大型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後,尋訪到的一位甘肅籍抗戰老兵。由於事跡傳奇,晚報記者專程前往四川西昌採訪,隨後啟動具有轟動效應的「老兵回家」活動,邀請水青山從西昌返回臨洮老家。
  • 這位德國王牌飛行員,紋了一條中國龍,上演了一部傳奇大片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個驚險、刺激、傳奇,絕對能叫響海內外電影市場的精彩故事。在晚清時期,沿海許多地區都淪為西方殖民地,山東青島就被德國瓜分為遠東殖民地,而且,日本也早就覬覦山東半島,因此日本和德國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了直接對決。由於霸佔青島歷史不久,加上德國距離山東太遠,所以在青島的德軍實力很薄弱,加上民團總共才5000人,海軍與日軍相差更大。
  • 中國最後一位飛虎隊員的傳奇人生
    來源:德國優才計劃 浙江一所醫院的病房裡, 躺著一位極其虛弱的老人, 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 記錄24位抗戰老兵
    該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記錄了24位抗戰老兵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個人悲歡,部分還原了桂柳戰役、臺兒莊戰役、老河口大撤退、桂林保衛戰及遠徵軍赴印緬作戰的慘烈史實。 作者劉玉表示,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鬥的人們大多已作古,有的正在老去,正在失去記憶。「時間正無情地將老兵帶走,唯有和時間賽跑,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搶救珍貴的歷史文獻,以告慰中華民族之魂。」
  • 尋訪抗戰遺蹟 傳承愛國精神|穿越烽火寄雁翎
    作為一個保定人,我來白洋澱已不止一次,賞過夏日荷花,品過荷葉茶,吃過野生魚,訪過老紅軍,觀過嘎子像,聽說過這裡的各種抗日傳奇……但獨獨沒有前往過雁翎隊紀念館——水上遊擊隊,多麼富有浪漫精神與傳奇色彩的一支隊伍啊。有著十幾年軍旅生涯的我,是早該前來瞻仰的,拖至今日成行,想來慚愧。但一想到拜謁先烈需要正式而隆重,倒覺得此專程之旅是必須要等到此時此刻了。
  • 郭智義:抗戰老兵的傳奇人生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忘記歷史,一個崛起的民族不能沒有脊梁,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抗戰老兵郭智義的家中,一同回首當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翻開那永不褪色的記憶。 郭智義,沂南縣南左泉村人,1928年出生,1944年參軍。
  • 繪出烽火中的丹青畫卷(銘記·抗戰中的美術)
    中國」;漫畫家揭露了日寇的醜惡嘴臉——「這就是殺害東亞和平的劊子手」;國畫家勾勒了民族命運的憂思和覺醒的民族精神——悲鴻奔馬,同仇敵愾;油畫家為國難寫真——吹響藝術救國的「七七的號角」;雕塑家在中華大地上矗立起第一座抗戰紀念碑——「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抗戰美術展覽開到了街頭巷尾,義賣募捐在國內外開展,抗戰美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美術在抗戰宣傳中成為先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