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們用趟血的歲月與苦難銘刻1937

2020-12-07 正義網

  央視網消息:7月7日, 

  有多不平凡?! 

  盧溝曉月橋猶在,烽火狼煙日未遠。 

  盧溝橋的獅子並不是1937年「七七事變」的唯一見證者! 

  即便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扭曲和篡改, 

  即便有人被蠱惑,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歷史,不會忘記。 

  還有他們和它們,用趟血的歲月與苦難留住真相,用如山的鐵證捍衛人類記憶,為我們還原那段歷史中的血與淚!

  

   

  方大曾戰地攝影 

  「失聯」80年的戰地記者——方大曾 

  「我為什麼要離戰場那麼近?因為我們可愛可敬的將士,他們奮勇殺敵和敵人血戰到底的精神可歌可泣。」——方大曾 

  是他,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第三天,穿越炮火奔赴前線,發出中國新聞界第一聲全民族抗戰的吶喊。 

  是他,拿著紙、筆、照相機的特殊「戰士」,不顧個人安危,在戰爭最激烈的前沿進行採訪,向外傳遞消息。 

  是他,將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件」的真相,用長篇報導《盧溝橋抗戰記》,用照片「保衛盧溝橋之我二十九軍戰士英姿」及「日寇炮轟盧溝橋」等形式,全景還原,留存至今。 

  1937年,他與這個世界失聯,那時候他25歲。 

  一個背包、一架照相機,一位失蹤在抗日前線的年輕戰地攝影記者,從他留下的底片和文字中,我們搜尋遠去的瞬間,尋找半個多世紀前的一種精神。 

  《盧溝橋抗戰記》中,他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道:"二十九軍在這次抗敵戰鬥中,其悲壯慘烈,實非筆墨所能形容。記得在日軍二次進攻的夜裡,我軍有一排人守鐵橋,結果全部犧牲,亦未曾退卻一步。」《保定以南》中有言:"這是一個全民的抗戰,是一個生死關頭的民族解放鬥爭,每一個國民都應該並且必須組織在抗戰行動之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把握著最後的勝利。"方大曾本人,又何嘗不是從未退卻一步,以自己的忠勇築成了文化抗戰的新長城? 

  沒有職業精神探尋不到真相,沒有家國情懷成不了大記者。 

  當國家遭遇危難,當個人命運顛沛流離,這個當年勇氣可嘉的年輕人毅然決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去,用影像紀錄,為民族見證。 

  2006年3月16日,方大曾的家人將其生前留下的837張底片全部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向你致敬!「七七事變」報導第一人,方大曾。

   

  中國最年長抗戰老兵——付心德 

  「那些英勇犧牲的遠徵軍啊,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英勇事跡呢。和他們比起來,我不值一提。」——付心德 

  他被稱為中國「抗戰的活化石」,作為隨軍軍醫見證了中國抗日的硝煙烽火。 

  他是迄今國內已知最年長的抗戰老兵——享年113歲。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付心德先後參加淞滬抗戰、南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 

  在抗戰期間,他最多的工作就是在野戰醫院裡搶救受傷的士兵,這讓他看到了無數生死時刻。 

  他也是南京保衛戰少數見證者之一,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讓以救人為職責的付心德對日軍痛恨不已,這也讓付心德堅定了一個信念,「不把日軍打走,自己絕不會離開部隊,更不會離開戰場!" 

  他一生都忘不了一場戰役,忘不了一個人。 

  這場戰役就是戰爭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犧牲最大,殲滅日軍最多的龍陵之戰。 

  這個人叫高介君,是87師的一名上尉,英勇善戰,率領戰士與敵人打肉搏戰,最後壯烈殉國,犧牲時才30歲。 

  在付心德的記憶裡,當他率領救護隊在陣地收復後打掃時,發現兩軍士兵竟然相擁撕咬而死的就達80多對。而已經陣亡的高介軍,犧牲時嘴裡還咬著一個日本兵的耳朵。 

  「作為一名軍人,在抗戰中,我無愧於使命。」2013年9月21日,這位中國傳奇的「抗戰活化石」走了。 

  老兵不死,只是漸漸凋零! 

  向你致敬!中國「抗戰的活化石」,付心德。 

  「歷史講解員」——鄭福來 

  「日軍殺死一個中國人,就像捻死一隻螞蟻那麼容易。這些歷史的悲劇,不能在中國重演。」——鄭福來 

  「那天,王永祿的兒子在家門口站著,街當間兒正好落下一個炮彈。炮彈皮子從他肚臍眼打進去,人送到鐵路醫院也沒搶救過來。如果說他要活著,現在91了。」這樣的故事,他已經講了67年。 

  「七七事變」的一幕幕細節,都印在他的腦海裡。 

  那年,他6歲,睡夢中被密集的槍炮聲驚醒。第二天,他背起黃色的書包要去私塾,被父親攔住了:「29軍跟日本人打起來了,上不了學了!」 

  從此,橫跨在永定河上、全長266.5米的盧溝橋,成為他少年時期的「亡國屈辱地」,以及相伴至今的「精神家園」。 

  1949年,18歲的鄭福來參加了開國大典。1951年,20歲的鄭福來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盧溝橋鎮鎮長,接待了美國記者,以見證人身份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和當地民眾的抗戰史。 

  自此,他自願在盧溝橋地區做義務講解員,把盧溝橋的歷史和文化,把盧溝橋的抗戰歷史講給來來往往的中外遊客。他接待過70多個國家的外賓和數以萬計的參觀者。 

  鄭福來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我活一天,就要講一天。如果能活到100歲,我就講到100歲。」 

  他自知年事已高,收了好多「徒弟」,80後張妍也是土生土長的盧溝橋人。鄭福來悉心教導她,要把家鄉人的心裡話、家鄉人的家鄉事講給更多的人,講好中國軍民的抗戰故事,把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向你致敬!盧溝橋的「活歷史」,鄭福來。 

  銘記歷史,不忘初心。 

  歷史,蘊育出民族源遠流長的精魂;歷史,譜寫出集體認同的價值觀念;家國歷史,是中華民族全體背負的驕傲與沉重;民族歷史,是每個中國人的血脈傳承與文化基因。 

  繼往開來,砥礪前行,年輕一代應該接過前輩肩上的使命,守護好歷史的沃土,種植今日之糧,生發明日之花!(文/劉禛)

相關焦點

  • 致敬首個警察節 |四季變換,他們堅守不變
    致敬首個警察節 |四季變換,他們堅守不變 2021-01-10 1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容錯過的紅色諜戰影視劇,堅定不移的信仰,致敬那些無名英雄
    從建黨之初到新中國成立的歲月中,共產黨人曾經經歷過無數坎坷曲折,經歷過血與火的錘鍊,經歷過數不清的困難、危險和挑戰,感謝那個年代為新中國的建立默默奉獻的地下情報員和地下特工,致敬這些無名英雄。一 .《懸崖》簡介:上世紀30年代末,古老的中華大地正經受著最為苦難的時刻。外有日寇鐵蹄進犯,內有不同派別勢力的鬥爭碾壓,戰火連綿,生靈塗炭。為了獲取重要的情報,共產黨方面派出周乙和顧秋妍假扮夫妻,潛入哈爾濱的警察廳特務科。周乙被任命為特別行動隊隊長,但他的真實身份一直受到高科長的懷疑。地下工作險象環生,稍不留意就會失掉性命。
  • 66歲香港男演員兼職開計程車:苦難把歲月拉長,忙碌將時光縮短
    但這個內地觀眾並不熟知的普通演員,卻用樸實無華的道理當作人生信條,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一個小人物的不屈奮鬥之路。 扒姐看後感動不已,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黃志榮的故事。
  • 高一作文精選:人生是在苦難中成長的
    其實,生命也亦然如此,一生中所遇到的苦難,也可以讓你汲取人生的養分,豐厚你的人生。   人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然而真正讓她們成長的是所處的環境。「含淚奔跑的男孩」用稚嫩的肩膀為母親撐起了生活的天空。
  • 五四青年節 | 致敬最美逆行英雄:奮鬥負重前行 用青春換來歲月靜好
    他們年輕但不稚嫩,用愛彰顯著最美的青春年華!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讓我們集合所有青年力量,為在疫情期間護我們平安的「最美逆行者們」致敬!   青年公安篇   「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   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
  • 光腳趟水小心染皮膚病!珠海男子暴雨後患上丹毒
    這幾天珠海陰雨不斷,很多市民都會穿著拖/涼鞋,捲起褲腳趟水而過。專家提醒,雨後趟水的人小心惹「毒」上身。近日,吳某上班時,突然下起暴雨,路面上都是積水,他便脫了鞋,蹚水趕路,到公司後因為沒有備用鞋襪,只能穿著溼襪子、鞋子繼續上班。
  • 颱風天別穿這種鞋趟水!或惹上敗血病!珠海已有人中招!
    中大五院的醫生提醒:雨後趟水,容易惹「毒」上身!珠海已有人中招!近日,市民吳先生上班時,突然下起暴雨,路面上都是積水,他便脫了鞋,蹚水趕路,到公司後因為沒有備用鞋襪,只能穿著溼襪子、鞋子繼續上班。不及時處理,紅腫皮膚表面可能發生水皰、大皰或血皰,往往伴有發熱、寒戰、頭痛等症狀,嚴重者可能發展為敗血症或膿毒血症,危及生命。
  • 讀阿列克西耶維奇:紀念時代的苦難和勇氣
    《鋅皮娃娃兵》展開的就是這十年的痛苦歲月。痛苦不僅屬於阿富汗人,書中描寫的痛苦和眼淚恰恰屬於蘇聯人。如果僅從影視中去看戰爭,我們看到的無非是一曲曲浪漫戰歌。但戰爭從來都不浪漫,戰爭的主題永遠是痛苦和死亡。身為記者的阿列克西耶維奇在越來越多的真相面前,選擇了反思,也當然就選擇了對當時無數個人的痛苦還原。
  • 《歲月神偷》:一場和歲月的較量,一個時代的精神傳遞
    在香港電影的落魄時代,《歲月神偷》用它最細膩溫柔的筆觸,將舊香港的大街小巷喚醒,小巷內人聲喧鬧,燈光飄搖,訴說著歲月風雲裡不屈的港人精神。這不僅僅是一部作品,同時也是幾代香港人的情懷和記憶。電影源於生活,它更像是一部紀錄片電影導演為羅啟銳,一個典型的帶著香港記憶的浪漫主義者。
  • 《激情的歲月》:創新敘事的審美價值
    《激情的歲月》在風格上沒有刻意渲染對兩彈研發具體時空背景下的苦難,而是以一種革命樂觀主義和昂揚的青春激情,將觀眾再次帶入兩彈研製的那個激情澎湃的歲月。劇中幾百個大學生一起用算盤幫助科學家進行數據計算的場面,透過螢屏,讓觀眾無比動容,僅這樣一個場景足以讓觀眾了解我們中國能夠研發原子彈成功是一件多麼不易的偉大事業。更何況一個接一個的天災人禍。青年科學家們「衣帶漸寬終不悔」,就是因為他們心中的祖國要早日擁有「爭氣彈」,不再受帝國主義「核恫嚇」。是讓新中國「站起來」的雄心壯志和愛國情懷。
  • 這群老英雄用歌聲向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這群老英雄用歌聲向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視頻來源:新華社遼寧分社、新華社中國搜索、新華社音視頻部聯合出品(02:58)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 西藏本土幾大金石銘刻
    在眾多的金石銘刻中,本人認為以下17個金石銘刻是較其他金石銘刻,具有更高的價值和研究意義,也是較為眾人所知的幾大金石銘刻:1.唐蕃會盟碑2.御製平定西藏碑3.御製十全武功碑4.拉薩痘碑>13.楚布寺碑14.扎葉巴寺鐘鍾銘文15.大唐天竺使出銘16.洛扎摩崖石刻17.第穆薩摩崖石刻本期開始,本人將儘自己所學、所看、所記,為大家詳細介紹這17個較為出名和大家熟知的金石銘刻
  • 「長影之夜」致敬電影人,王曉棠、金迪隔空回憶相伴歲月
    活動中,電影人們紛紛「回家」,用不同的表演方式向養育過自己的搖籃致敬。演員史可、孫茜、許文廣、溫碧霞、顏丙燕等人均來到現場助陣。 活動秉承本屆電影節「新時代 新搖籃 新力量」主題,弘揚長影紅色基因,展現長影人在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過程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向所有長影電影人、所有中國電影人致敬。 在管弦樂《共襄盛典》歡快熱烈的樂聲中,溫馨而溫暖的氛圍鋪展開來,為長影發展作出貢獻的幾代長影人與一直以來關注與支持長影發展的電影業同仁和新老朋友一起,共同回顧長影與新中國電影相伴75年的感動與歡喜。
  • 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致敬施光南
    新華社杭州11月5日電(記者馮源)在撥亂反正的金秋歲月裡,《祝酒歌》唱出人民心聲;在改革開放的明媚春光中,《在希望的田野上》激發人民奮進……作曲家施光南逝世已經近30年,但是他筆下的首首歌曲至今膾炙人口。大型現實題材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3-4日晚在浙江音樂學院首演兩場,致敬人民音樂家施光南。
  • 驚人的「苦難守恆定律」(2020必讀好文)
    這就是「苦難守恆定律」。人只有像茶葉那樣,在艱難險阻中沉浮過,在痛苦心酸中磨礪過,才能真真實實地體味到生命的原味與魅力。願我們在困苦中,都能想起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人生如茶,只會苦一陣子,不會苦一輩子,總有苦盡甘來的時候。」
  • 作為無法超越的殿堂級搖滾樂隊,他們的歌你一定有很多沒聽懂
    雖然解散多年,但他們的作品直到今天依然是經典中的經典,並且頗受各個年齡段的歌迷喜愛。每次小編去ktv,最先點唱的一定都是beyond的歌曲。beyond的很多經典作品都是由樂隊前主唱黃家駒創作的,他在音樂上確實有著非常高的天分和才華。作為beyond曾經的鐵粉,小編家裡也有收集到很多他們的專輯,對於他們的歌曲更是相當熟悉。
  • 歲月禮敬(創作談)
    於是,當我又在核桃樹下閒坐的某個時刻,我突然起身回屋,打開電腦,寫下了《山中歲月》一書中的第一篇文章《另一種生活》。從寫下第一個字開始,我就知道這不僅僅是關於環境與工作的記錄,我試圖去穿透生活的表象,在展示不同群體的形象中努力思考複雜的人性,揭示永恆的困境。
  • 三名70後上海人每天「直播抗戰」 網友致敬寶藏博主
    是什麼讓他們堅持 什麼樣的心態,讓他們三人能夠堅持下來,成為很多網友關心的問題。 不為網際網路的輿論環境所幹擾,是他們堅持到最後的關鍵。
  • 【致敬】30多次與「魔鬼」較量,中國「核司令」用一生踐行了科學報...
    【致敬】30多次與「魔鬼」較量,中國「核司令」用一生踐行了科學報國的偉大誓言!2在流亡學習生涯中寫下「科學救國」的理想1937年,程開甲以優異成績考取浙江大學物理系的「公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