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居重慶60載無人知 曾是密碼電報員(圖)

2020-12-05 東方網

13日,張恩澤老人講到當年的抗戰故事,就激動不已。本報記者 楊新宇 攝

  崔永元寄來請柬

  揭開老兵的密電風雲

  此前,銅罐驛鎮的居民不知道,在這裡生活了60年的張恩澤,竟然是一位抗戰英雄  

  1943

  1944

  電視劇《潛伏》裡,主人公餘則成每次接受上級指示,都會打開收音機記錄下一連串號碼,再拿出一本叫《夢蝴蝶》的書進行翻譯。在九龍坡銅罐驛鎮上,有一位名叫張恩澤的老人,在抗戰時期,他的工作就是發送密碼的無線電報務員。

  在重慶定居60年的張恩澤,60年來,除了向組織上極少數人匯報過自己的經歷,張老從未向其他人提及。直到前不久,崔永元攜大型歷史紀錄片《我的抗戰》到重慶時,張老作為抗戰老兵之一參會,關於其故事才開始在小鎮上慢慢傳開。

  1943

  結緣密電

  參加衡陽保衛戰

  張恩澤出生於湖南長沙。1943年6月某天,正在街上玩耍的張恩澤,見國民革命軍無線電速成班正招人。由於自身僅小學文化,家境較為貧寒,閒著也無事張恩澤便報考了。培訓期間,他才了解到,該培訓班屬國民革命軍第十軍三師,由方先覺主辦。

  出生於1926年農曆5月16日的張恩澤,是湖南省長沙人,當時年僅17歲。同年11月,無線電速成培訓完畢,張恩澤加入國民革命軍第十軍三師,收發各種需要解碼的無線電信息。因接到上級守衡陽的命令,1944年6月20日,張恩澤及三師所有士兵抵達衡陽。6月23日,與日軍開戰。

  1944

  戰場被俘

  好多戰友都犧牲了

  「我們無線電工作室共5個臺,8位工作人員,其中一個在那場戰爭中犧牲了。」在張恩澤記憶中,幾人在工作室不停收發各種電訊時,日軍的轟炸聲不斷在耳畔響起。一位年紀同樣尚小的戰友,因上廁所被敵軍發現,被炸得粉身碎骨,「只剩下半條鮮血淋漓的腿。」不停的轟炸,前線戰友一個接著一個倒下的情景,雖然已過去60多年,但老人至今記憶猶新。

  「日軍飛機飛得很低,我都能看見飛機的輪子和飛行員,他們專門炸我們的醫院。」戰況猶如電影般,開始在老人腦中一一回放。張恩澤記得,有個醫院裡住了9000多名傷員,日軍轟炸後,傷員大部分都犧牲了。

  1944年8月8日,衡陽淪陷。經過47天的浴血奮戰,國民革命軍第十軍以17000守軍對抗11萬敵軍,包括張恩澤在內倖存的3000餘人全部被日軍俘虜。

  1945

  機智越獄

  逃出敵營找到部隊

  「吃的喝的都很差,讓我們修路修飛機,兩個人抬一個籮筐,很重!」戰俘營裡,戰俘們每天吃三頓米飯,幾乎沒什麼菜。由於道路在戰爭中被炸得坑坑窪窪,張恩澤們除了休息就是幹苦力,用小石頭將馬路填平。

  那時,戰鬥正在外面打響,3000多戰俘無一不想儘快逃出去。「有個戰友逃跑沒成功,被抓了回來,很慘!」被抓回來後,日軍將戰俘們都叫了過來,然後讓大家親眼目睹對他的懲罰。

  10個月後的某天,一位日軍表示煙抽完了,機智的張恩澤立刻稱他出去買。離開戰俘營,張恩澤立刻跑了起來。

  「頭髮已經很長了,亂蓬蓬的,衣服稀爛。」在洪羅廟附近,狼狽不堪的張恩澤正好碰到原國民革命軍第十軍的領導,於是成功歸隊。「趕緊洗了個澡,換身衣服。」時過境遷,張恩澤仍有些不好意思。

  1948

  當解放軍

  才知哥哥是地下黨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打了兩個月遊擊,解放軍很喜歡夜行,一直追在我們後面。」張老回憶,由於自己視力不好,在夜行時被解放軍俘虜。很快,他便加入解放軍的隊伍中。

  「解放軍很好,把被俘人員編成2個班,給我們吃的一樣。」在解放軍的陣營中,每天的飯菜、饅頭一樣不少,張恩澤們受到了與戰士們一樣的待遇,感受到了什麼叫溫暖和信任。相反,在日軍的戰俘營裡,對方將他們吃的米餵馬,而把餵馬的米給他們吃。雖然沒有上前線,但是張恩澤努力做著前線與後援部隊搭橋的無線電工作。讓他哭笑不得的是,在加入解放軍隊伍後,他才知道自己的哥哥正在九龍坡區做地下黨。

  1950

  隱居重慶

  秘密塵封了60年

  隨著重慶解放,1950年,張恩澤在機制磚瓦廠參加工作。1957年,轉到罐頭食品總廠。雖然在工作前向組織如實匯報了自己的經歷,但從未向同伴以及其他人提起過。隨著時間的飛逝,他的秘密也被塵封了起來,直到60年後的今天。

  本月13日晚8點過,銅罐驛重慶市原食品罐頭食品總廠家屬樓,張老所住面積不到40平方米的家裡,老式彩色電視機正播放新聞,留著一頭短髮的老伴胡佐祿戴著眼鏡,雖已75歲但看上去神採奕奕。在昏黃的燈光下,張老緩緩從裡屋拿出一本書、兩枚抗戰紀念章以及一張報紙複印本。這位相傳甚為神秘的老人略顯瘦小,戴一副細框眼鏡。隨著年歲增高,頭髮幾近花白,聽力稍有減退,脊背有些佝僂。坐在黑色沙發上,老人向記者講述了前面這段塵封多年的故事。

  「退休後就喜歡釣魚。」他抬了抬眼鏡說,1986年他從罐頭食品總廠退休,如今每月有1700元的退休金,在小鎮上老兩口的生活過得還挺舒適。

  如今,張老有六個兒女及幾個孫子,大兒子已50多歲,在成都工作。平日,老兩口清早起床,一同買菜、做飯。碰到天氣不錯,好友又有空時,便與夥伴們一同外出釣魚。「他釣魚可厲害了,一坐就能坐上一天。」老伴胡佐祿站在一旁笑著說道,除了看電視、看報,他就剩下那點愛好。

  2010

  揭開歷史

  他的故事小鎮傳開

  由於張老性格開朗,不時與鄰裡拉下家常,生活也規律,小鎮上的人們從未發覺他有何不同,更不知道他關于衡陽抗戰、淮海戰役的秘密。

  然而,上月9日,張老收到一封特殊的請柬。「晚上八點多,一個朋友送來的。」當時的情景,張老記得十分清楚。打開請柬得知,兩天後,崔永元攜《我的抗戰》將來重慶與大家見面,而張老作為重慶的老兵之一受邀。

  「在重慶圖書館,我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老兵。」張恩澤一臉笑意。上月11日,在《我的抗戰》見面會上,張老以抗戰老兵的身份出現在大家面前。8個受邀老兵,平均年齡在90多歲,張老成為其中最年輕的一位。雖然互不相識,但因有相同的經歷,這8位老人一見如故。

  就在這場有些突如其來的見面會後,銅罐驛鎮上的市民開始將目光投向這位看似平常的老人,被老人塵封60年的故事慢慢在小鎮裡傳開。隨之,在大家心中,張恩澤也成為一位勝似餘則成的神秘人物。

相關焦點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2015-08-28 16:28: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作者 鍾旖  「抗戰木刻運動的輝煌先前不曾有,今後也不會再有。」
  • 重慶兵工廠:「洞裡乾坤」撐起抗戰軍火庫(圖)
    軍火庫位於重慶的10兵工廠(今重慶長安廠)生產用的防空洞(資料照片)。在山城重慶的山體巖石之間,如今依然有很多隱藏的防空洞完好如初。甚至連本地市民都很少知道,抗日戰爭期間,大量武器彈藥正是從這些不起眼的防空洞裡生產出來,被源源不斷地運送至戰鬥前線。
  • 重慶一封存5億年的氣候密碼被揭開!
    根據研究,「石中花」真實講述了五億年前重慶氣候狀況。酉陽疊石花谷景區供圖  酉陽是重慶「有氧」的起點。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提升對於動物出現和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現在我們生存環境空氣含氧量基本在21%,而5億年前推斷僅有14%-15%左右。
  • 微笑面對日軍轟炸的重慶市民 重慶崽兒不屈的精神與史同輝
    抗日戰爭期間,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具有極為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在整個抗戰期間也發揮著特殊的貢獻。日本為了打垮國民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對重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無差別轟炸,重慶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在抗戰期間,重慶成為了國共合作的舞臺,民族團結共御外辱。
  • 兩棟小樓見證抗戰外交風雲 曾是下半城重慶娃的樂園和美食天堂
    這百年間經歷過很多主人,也曾作為不同用途。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查閱《重慶市渝中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專輯》顯示,兩棟樓其中1號樓最早曾作為巴縣議會的右樓,1927年,作為國民黨(左派)四川省黨部辦公地點,而楊闇公就曾在1號樓2樓右邊第一間房內辦公。
  • 今天抗戰勝利紀念日,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中國抗日戰爭|雲南|抗戰...
    圖為日本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前排右)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新華社發這一天舉國歡慶,萬人空巷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第一次抗擊外侵的全面勝利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歷史轉折點慶祝抗戰勝利的遊行隊伍。>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人民的抗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軍攻陷緬甸後沿滇緬公路長驅直入侵入雲南遠徵軍第20集團軍在高黎貢山南、北齋公房60多公裡寬的戰線上,向高黎貢山各要隘背水仰攻。
  • 第二課:不可思議的數字密碼圖
    所以我們後期還會學聯合密碼。在這個計算過程中,所有經過計算的數字都是有用的,比如369,145,955,156,369,696這些數字都有他的含義。再來一張圖學會把這些所有數字算出來。這兩張圖我們對照著來講一下,就用字母圖和數字圖來區分一下吧。首先來說一下12組聯合密碼。
  • 繪出烽火中的丹青畫卷(銘記·抗戰中的美術)
    為了堅持藝術教學,學校決定西遷,先到湖北宜都複課,幾經輾轉最後落腳於重慶江津德感壩五十三梯,以李氏祠堂為校部,抗戰八年,培養了不少人才。   這個時期,唐一禾承擔了沉重的教學任務,但他的創作熱情絲毫不減,不僅繼續帶領學生進行抗敵宣傳,而且在繪畫材料奇缺的情況下堅持創作油畫。
  • 抗戰期間在陪都的科學家們
    ,隨著高校、科研機構西遷,大批科技精英雲集陪都重慶及四川地區。   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特殊時日,本文試圖講述戰時在陪都重慶及四川其他地區做出了突出成就的科學家們的故事,每一位科學家的經歷都值得我們去緬懷,但限於篇幅,只得選幾位簡述,藉此聊表緬懷之心。
  • 重慶大學90年前的樣子是什麼?他用鋼筆講給你聽
    行字齋重慶大學行字齋平面呈工字型,是與文字齋形態、功能相似的建築,比文字齋略小。圖為早期竣工不久的行字齋,旁邊的民宅還未拆除。七七抗戰大禮堂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西遷,重慶大學拿出了位於沙坪垻松林坡的約200畝土地,供國立中央大學修建校舍。
  • 重慶:考古發現三峽地區或曾屬熱帶氣候
    新華社重慶11月2日電(記者 劉恩黎)日前,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實驗中心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重慶出土的中華蘇門答臘兔等小型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進一步推測出上萬年前三峽地區的氣候類型。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即在受領證上簽字蓋章,由伊知川少將兩手捧呈王司令官後,王司令官即命坂西等退席。抗日名將齊學啟就曾擔任湖大軍事教員。同學們還經常到學校附近村莊宣傳抗日救亡及防空知識,並繪製了國家形勢圖及作戰圖報告前方戰事消息,讓閉塞的湘西人民清醒地知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學生自治會還組織歌詠戲劇隊,排練抗日話劇《放下你的鞭子》《古城怒吼》《重逢》《鳳凰城》等,一批青年教師陳世驤、金克木等積極支持這些活動,陳世驤還擔任導演。
  • 他曾在抗戰神劇中「手撕鬼子」,現當導演欲重新定義抗戰劇
    戰爭題材劇《河山》開播前,作為新人導演的王新軍在微博髮長文,表示希望能夠重新定義「抗戰劇」,他還在文中笑稱自己是「抗戰神劇」本「神」。身為演員的王新軍多年來一直以硬漢形象示人,軍人家庭出身的他參演的影視劇基本上都是戰爭題材。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有新版《三國》中的魏延,還有抗戰武俠劇《抗日奇俠》裡的王牧風。
  • 重慶抗戰故事:閃電出擊打瞎日軍眼睛(組圖)
    重慶抗戰時期照片中,有一張老百姓抬著打下日軍飛機的照片被廣為稱道,對於被日機連續轟炸的重慶來說,打下敵人飛機無疑非常鼓舞鬥志。根據空戰史專家唐學鋒的研究,照片中被打下的日機是一架偵察機。偵察機飛行速度快,飛行高度高,戰鬥機很難打下偵察機。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等血戰
    李聖言生前同戰友聊天12月1日下午,曾在抗戰中成為日偽軍「噩夢」的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走過人生的第103個歲月後,在成都安詳離世。「今後再沒有人可以那樣慷鏘有力地講抗戰故事了。」生前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李聖言曾說,他從不後悔當兵打鬼子,也很欣慰在晚年時,還有很多年輕一輩願意聽他講他和兄弟們一起打鬼子的事跡,「我們沒有被忘記。」
  • 文明浩劫——抗戰期間日寇損毀中國文物統計
    四、抗戰期間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遷移圖3 南遷的故宮文物1931年9.18事變之後,日本侵略者垂涎華北,北京已經處在侵略者的炮口之下。為了不讓文物落入日本人手中,當時的北平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最珍貴的文物裝箱,準備南遷。這批文物的挑選、裝箱、保護、加封、整理等工作,耗時一年多。
  • 謠言密碼:數字 圖多 恐怖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微信、宏博知微合作推出的微信「謠言」分析第1期,對2014年11月3日~20日期間被微信用戶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眾號文章進行文本分析。結果顯示,這些「謠言」話題涉及人身傷害、食品安全、疾病養生領域,通過「死亡恐懼」情緒引爆親友傳播。如何分辨這些謠言?其實主要看這些帖子是否為老帖,同時要看消息源是否可靠。
  • 重慶自然博物館迎建館90周年
    圖為重慶自然博物館建館90周年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王龍 攝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記者 鍾旖)重慶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25日舉行建館90周年慶。1930年春,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在北碚創辦了「峽區博物館」;同年10月正式成立「中國西部科學院」,並將峽區博物館併入,成為該院的公共博物館;抗戰期間,由中國西部科學院聯絡內遷至北碚的十餘家著名學術機關,共同組建了中國西部博物館,該館也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年份較早、學科較全、規模較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
  • 在8D魔幻城市重慶,除了火鍋和小面,還有慷慨激昂的新聞史考點
    成為了引領多地新聞活動的前浪如果火鍋和小面讓你過足了饞癮那不妨來了解一下重慶抗戰新聞史上的那些高光時刻Part1.那些隱藏在重慶的新聞史考點2020年8月12日圖2:1938年10月25日新華日報轉移到重慶出版——中國江蘇網 舊址情況重慶《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民生路240
  • 「圖靈獎」團隊落地重慶:將建密碼區塊鏈技術研究院
    「圖靈獎」團隊落地重慶:將建密碼區塊鏈技術研究院 原標題:   8月25日,在2019重慶全球科學家高峰會上,重慶市科技局、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與2015年圖靈獎得主惠特菲爾德·迪菲教授及其領銜的加密實驗室團隊籤訂了框架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同建設重慶密碼區塊鏈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