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8D魔幻城市
當然非重慶莫屬啦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
說到重慶
身為吃貨的你首先想到的
肯定是麻辣鮮香的重慶火鍋
然而,除了美食
重慶與你還有更大的聯繫
趕緊往下戳
除了霧都、山城、魔幻城市等稱號
重慶更是一座紅色城市
在抗日戰爭期間
成為了引領多地新聞活動的前浪
如果火鍋和小面讓你過足了饞癮
那不妨來了解一下
重慶抗戰新聞史上的那些高光時刻
Part1.那些隱藏在重慶的新聞史考點
2020年8月12日
據重慶日報報導
重慶市文化旅遊委近日印發
《紅巖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實施方案》
將建設《新華日報》歷史陳列館等項目
等等
對於備考重慶院校的新傳考生來說
這確定不是在劃重點?
快扶我起來,我還能學
01.重慶版《新華日報》
創刊歷史
《新華日報》是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內唯一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政治機關報。它於1937年底在南京籌備,1938年1月在武漢創刊,同年10月,武漢淪陷,報社遷至重慶,於1938年10月26日起在重慶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當局封閉,一共8年又4個月。
舊址情況
重慶《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民生路240號,該營業部設立於1940年10月,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發行的機關報《新華日報》及《群眾》周刊的營業部。
在陳列館中,還有一處封閉倒塌的防空洞,該洞是為躲避日軍轟炸而挖建,《新華日報》就是在這裡印刷而成。「皖南事變」後,1941年1月18日,載有周恩來著名題詞的「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新華日報》,就是在這個洞裡印刷出來的。
02.開天窗事件
理論背景
「開天窗」法是在舊中國報刊編輯部抗議新聞檢查的方式之一,最早發源於清朝末年。在實行書報檢查的政策下,一些新聞或言論被檢查官用紅筆勾掉,甚至鉛板被拿走。報刊編者有時便在相應的版面上留下成塊的空白,排上「被檢」字樣,形如窗洞,以示抗議。
事件背景
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的機關報,報館1938年從武漢遷往重慶後,處處受到國民黨壓制。1938年11月,國民黨中央作出《確立戰時新聞政策的決議》,藉口「戰時需要」和「齊一思想」,要求在全國實行「戰時出版管制」。從1939年4月1日起,所有出版書刊,「未經原稿審查者,概予依法取締」。
事件經過
為了反抗審查機關對言論的控制,揭露國民黨壓制新聞自由的真相,重慶《新華日報》在抗戰時期曾21次採取「開天窗」的方式與國民黨書報檢查機關抗爭,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三次。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了「皖南事變」。為了披露真相,跟反動政府進行合法有效的鬥爭,重慶《新華日報》開「天窗」進行抗議。凌晨,周恩來揮筆寫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詩刊登在「開天窗」的版面上。這次「開天窗」在國統區引起強烈震動,讀者對國民黨的說辭產生了質疑。
- 當前充電進度:30%
03.重慶各報聯合版
事件背景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國民黨中央黨部及軍政機關紛紛西遷重慶。重慶作為國民黨政府的戰時「陪都」,也成了國統區新聞事業和全國抗日宣傳的中心。上海、天津、北平、南京、武漢等地遷往重慶的出版的報紙,加上重慶原有的報紙,使戰時重慶的報紙最盛時達到20多種。
事件經過
1939年5月3日、4日,日寇飛機接連對重慶實施狂轟濫炸,全城一片瓦礫。報社比較集中的上半城的新街口以及下半城均被炸,致使各報房屋坍塌,水電斷絕,損失慘重。鑑於此種困難狀況,重慶《中央日報》《時事新報》《掃蕩報》《新蜀報》《商務日報》《大公報》《新華日報》《國民公報》《新民報》《西南日報》等10多家大報不得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於5月6日合作刊發「重慶各報聯合版」,初為日出對開半張兩版,後出對開一張4版,在防空洞中編排印刷,至8月12日結束,共出版了99天。「重慶各報聯合版」是我國新聞史上出現報紙聯合版的開始。
04.拒檢運動
事件性質
1945年八九月間發生的「拒檢運動」,是這一時期國統區新聞界發生的一次最為聲勢浩大的爭取新聞出版自由的鬥爭。
事件開端
8月7日,重慶國訊書店在其他進步出版機構的支持下,不送國民黨當局審查而自行出版了《延安歸來》一書,揭開了「拒檢運動」的序幕。
事件經過
《延安歸來》出版後,進步人士起草了重慶雜誌界宣布「拒檢」的聯合聲明,在爭得《憲政》月刊、《國訊》雜誌、《中華論壇》、《民主世界》等16家雜誌社的籤名後,於8月17日正式發表,宣布上述雜誌將不再送檢,並將這一決定函告國民黨。重慶雜誌社拒檢聲明一發表,立即得到了整個文化界的響應和支持。9月後,由重慶出版界發起的拒檢運動擴展到了成都、昆明等地,並由出版界擴展到新聞界。
事件結果
為了緩和國內外的矛盾,國民黨當局被迫做出讓步,宣布從10月1日起廢止戰時新聞檢查制度,但收復區在軍事行動尚未完成以前除外。
- 當前充電進度:60%
Part2.重慶地方新聞史的那些事
01.重慶第一份現代報刊
1891年,重慶開埠,這是重慶近代化歷程的起點,重慶第一份現代報刊《渝報》應運而生。
不過,此《渝報》並非如今的《渝報》。《渝報》是重慶近代史上最早的一份報紙,國人自辦,而當時許多沿江沿海地區的第一份現代報刊往往是外人創辦。
《渝報》的創始人叫宋育仁,是四川自貢人,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被譽為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重慶維新運動的倡導者。在重慶擔任商務總局監督後,宋育仁認識到,只搞好商務不能解決國家富強的根本問題,還應當創辦報紙,大造輿論。1897年10月下旬,他在重慶創辦了《渝報》。
02.重慶最多的同名報紙
在1897年到1949年的近代重慶報紙名錄上,有多個重名的《重慶日報》《重慶晚報》《重慶時報》。其中,最多同名的報紙是《重慶日報》,近代史上共有5個,《重慶晚報》也有3個。但這些報紙和現在同名的報紙並沒有什麼關係。
據《重慶近代新聞傳播史稿(1897—1949)》記載,重慶新聞傳播史上最早的日報《重慶日報》於1904年10月17日創辦,創辦者叫卞小吾,重慶江津人,富有愛國主義精神和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卞小吾與革命黨人馮自由、章士釗等人結識,常參加愛國演講會,立志反清。
以上兩個重慶本地新聞史的知識點,全部出自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蔡斐教授於2017年編寫的《重慶近代新聞傳播史稿(1897—1949)》、《重慶近代報業圖史初編(1897—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