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考古發現三峽地區或曾屬熱帶氣候

2021-01-08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重慶11月2日電(記者 劉恩黎)日前,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實驗中心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重慶出土的中華蘇門答臘兔等小型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進一步推測出上萬年前三峽地區的氣候類型。

重慶師範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室主任武仙竹介紹,考古團隊歷經5年時間對三峽豐都瓦啄嘴遺址出土的多種小哺乳動物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破譯」了當地氣候變遷的「密碼」,為重慶曾處於熱帶季風氣候區提供了實物證據。

據介紹,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團隊於2013年5月開始對豐都瓦啄嘴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人員當時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存,經整理和研究,共收穫11種小哺乳動物化石。而其中,最重要的發現莫過於4釐米長的中華蘇門答臘兔右下頜骨化石。

據了解,中華蘇門答臘兔屬於最稀少的世界瀕危動物之一,該類小哺乳動物長期生活在熱帶氣候,此次出土的中華蘇門答臘兔右下頜骨化石也是在亞洲範圍內第二次發現該物種化石。

武仙竹表示,中華蘇門答臘兔化石的發現,為當地氣候變遷提供了實物參考,而結合之前重慶老鼓樓衙署遺址出土的熱帶小褐菊頭蝠骨骼,可推測出8萬年前重慶的氣候類型或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自中國宋代後氣溫逐漸走低,重慶的氣候類型也開始演變為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通過此次小哺乳動物的考古研究,逐步揭示了上萬年來三峽地區的氣候變化過程,同時也為研究長江沿岸的生態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武仙竹說。

相關焦點

  • 萬年前冰河時期 重慶三峽地區曾是亞歐大陸動物避難所
    三峽博物館(三峽)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2月3日20時30分訊(記者 黃軍)地球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在重慶巫山迷宮洞一帶,來自北方的梅氏犀、轉角羚羊、東北馬鹿、艾鼬穿越冰河遷徙到此,躲避冰寒。
  • 青藏高原東北部發現熱帶犀牛骨骸,專家稱五千年前這裡氣候如熱帶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之一,相對於平原地區來說,青藏高原上是不太適合人類及其它動植物生存的,這也是青藏高原上人口和大型動植物數量較少的原因,不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還曾經是汪洋大海,古生物學家曾在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即便是最高的喜馬拉雅山也曾經作為海洋存在過。
  • 重慶的旱熱與三峽大壩有何關係?
    非常湊巧,今年5月20日長江三峽大壩剛剛建成封頂,然而,入夏以來重慶就遭遇到特大乾旱。這種巧合難免會讓人們議論紛紛。眾所周知,我國的三峽建設由於某些意外的客觀因素,似乎和中國的民主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很多分明是一些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問題,卻屢屢被人為的加上政治色彩,成為海內外媒體、輿論關注的焦點。這次的重慶氣候變化當然也不會例外,不少人都在紛紛猜測三峽大壩的氣候影響作用。
  • 長江中上遊地區持續降水形成洪峰,長江三峽首次開啟十孔洩洪
    比如熱帶雨林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就屬於「年雨型」降水特徵,降水各月分布較為均勻;比如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就屬於「夏雨型」降水特徵,降水夏季多冬季少;比如地中海氣候就屬於「冬雨型」降水特徵,降水冬季多夏季少;比如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極地氣候就屬於「少雨型」降水特徵,降水各月都較少。
  • 萬年前冰河時期巫山迷宮洞曾是劍齒象等動物避難所
    地球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在重慶巫山迷宮洞一帶,來自北方的梅氏犀、轉角羚羊、東北馬鹿、艾鼬穿越冰河遷徙到此,躲避冰寒。
  • 三峽大壩的考古重大發現,7000年前的「怪物」石刻重見天日
    我們都知道,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的建成造就了無數中國百姓的生活,在三峽大壩建成之前,長江沿岸的居民時常要因為洪水而搬遷,但是古代這一塊地區卻存在著十分悠久的文明
  • 為什麼南亞地區的巴基斯坦不是熱帶季風氣候,而是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終年受到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從地理位置來看熱帶沙漠氣候多分布在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南亞的「熱帶沙漠氣候」我們觀察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可以發現,在世界各大洲中除了歐洲和南極洲之外,都分布有熱帶沙漠氣候,其中非洲北部和亞洲的西亞地區分布有全球最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區,從而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 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 國人祖先源於三峽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黃萬波/供圖  晨報訊(記者王大鵬)我國科學家在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的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年代測定,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由此將我國人類起源的時間往前推進了100萬年!
  • 上半年這些考古新發現 揭開多少「重慶秘密」
    揭示出不為人知的有趣信息  重構文字記載裡的歷史想像  上半年  我們重慶的考古工作者  又為我們新揭開了哪些「秘密」呢?  一組氣勢恢宏的南宋大型建築遺址  展現在世人面前  根據考古人員判斷  範家堰遺址  曾是蒙宋戰爭時期合州衙署的所在地  也是釣魚城戰時指揮中心
  • 為什麼南亞地區的「熱帶季風氣候」,會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
    也就說,從緯度角度來看,年太陽輻射能的分布規律為從低緯往高緯遞減,按照熱量的高低,我們可以把全球的熱量帶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亞寒帶和寒帶等。而熱量是一個地區氣候類型形成的重要基礎,是氣候類型名稱的頭一個詞,比如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幹氣候);溫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寒帶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是極地氣候(包括苔原和冰原氣候)。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四川博物院聯合直播,講解川渝「寶藏」故事
    我將為大家一一揭秘……」這個周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四川博物院聯合開展「雙城直播」活動,通過首次聯合直播,分別講解兩館收藏的川渝漢代陶石文物,為兩地市民展示「川渝一家親」的文化魅力,共同唱好「雙城記」,打亮「文化牌」。「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 古DNA證據顯示:熱帶印度野牛、犀牛曾活躍在青藏高原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實驗室與國內多個研究機構進行古DNA遺傳學、考古學、古氣候學和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前,青藏高原曾存在大型熱帶哺乳動物。比起此前青藏高原發現棕櫚等大量熱帶植物的化石,此次發現產生的震動不言而喻。
  • 三峽工程重大發現,7000年前神秘奇特人種現世,只因考古挖到怪物
    其中,三峽水利工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項目。01三峽工程所在地比較特殊,這裡曾是我國文化起源地之一。一些專家為了最大限度去保護我國歷史文明,保證出土文物的完整性,就會對這塊地區進行保護性挖掘。
  • 為什麼地處非洲赤道附近的東非地區,氣候類型卻是熱帶草原氣候?
    我們根據世界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徵,歸納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包含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苔原氣候、極地冰原氣候和高山氣候等類型。
  • JGR Atmospheres:熱帶地區正在擴張,氣候變化是主因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熱帶地區的擴張主要是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變暖驅動的,而不是大氣的直接變化引起的。根據這項新研究,南半球之所以發生著更大的變化,因為它被更多的海洋所覆蓋。上圖顯示了地球上熱帶地區的傳統位置。新的研究發現,由於人類造成的海洋變化,熱帶正在向極地擴展。
  • 全國乾燥少雨,氣候乾熱,埃及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全國乾燥少雨,氣候乾熱。埃及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大。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氣候相對溫和,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白尼羅河發源於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青尼羅河發源於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兩河汛期不同。
  • 蘭州大學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然而,與同時期黃河中下遊動物遺存以家養動物為主不同,青藏高原東北部動物遺存以野生動物為主,顯示狩獵活動在該地區動物資源利用方式的主導地位一直持續至約4000年前,但其原因尚不清楚。其中,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在這些野生動物遺存中佔有重要比例,但由於這一地區發現的動物遺骸較為碎片化,難以從形態學鑑定準確的物種歸屬及其種群歷史動態和生態適應模式。
  • Nature:熱帶地區或受早期氣候變化影響
    據上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模擬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會持續一段時間,而時間的長短將取決於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幸的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國家都是世界上最貧窮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Camilo Mora教授與其科研團隊集合了所有氣候模型,為不同地區預測什麼時候會打破1860至2005年以來的氣候常規。
  • 三峽地區最大的動植物標本館在宜昌建成
    中國園林網6月14日消息:6月12日,宜昌建成三峽地區最大的動植物標本館,館藏動物標本100餘件,植物標本近千件,均收集於三峽地區,充分反映了三峽地區動植物的多樣性、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