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龍網2月3日20時30分訊(記者 黃軍)地球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在重慶巫山迷宮洞一帶,來自北方的梅氏犀、轉角羚羊、東北馬鹿、艾鼬穿越冰河遷徙到此,躲避冰寒。今(3)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古人類研究所首次向華龍網記者披露,在1萬多年前,巫山迷宮洞及三峽地區曾是亞歐大陸動物的避難所。為何當時動物會遷徙到三峽地區?它們留下了什麼?當時三峽地區是怎樣的一番生態?你心中的疑問,下面將一一解答。
疑問1:什麼研究引發了國際關注?
由三峽博物館(三峽)古人類研究所龐麗波、陳少坤、黃萬波、吳雁、魏光飈聯合撰寫的論文《中國三峽地區迷宮洞遺址哺乳動物群的古環境與年代學分析》日前發表在世界知名學術期刊《國際第四紀》上,引起國際關注。
記者了解到,這是(三峽)古人類研究所歷時數年的研究成果首次對外發布。
這個迷宮洞裡到底有些什麼?它又告訴了我們什麼?
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館員陳少坤告訴記者,迷宮洞位於巫山縣城東南約12公裡的抱龍鎮抱龍河邊,它發育在巫山山脈的三疊紀嘉陵江灰巖中。
迷宮洞是一個溶洞,從洞口往裡走十幾米,就可以看見一個大廳,這也是主洞,有30多米高,類似一個圓錐形。
迷宮洞最早於1999年最先被發現,此後10多年都陸續進行過考古發掘、地質調查等工作。當年考古人員在洞中挖了5個點,其中4個地點有化石,最深的挖了不到2米,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經過專業測年法考究,顯示該遺址化石層年代為13150±190年前。
疑問2:冰河時期哪些動物來了巫山?
迷宮洞中有哪些哺乳動物化石呢?陳少坤介紹,他們在迷宮洞發現了45種哺乳動物化石,其中11個物種是外來的。
具體來看,迷宮洞的哺乳動物化石包括食蟲類(如刺蝟、鼴鼠),翼手類(如蝙蝠),嚙齒類(如田鼠、松鼠、豪豬),靈長類(如獼猴),食肉類(如大熊貓、熊、鬣狗),長鼻類(如劍齒象),奇蹄類(如華南巨貘、梅氏犀),偶蹄類(如野豬、麋鹿、東北馬鹿、轉角羚羊)等動物。
目前已滅絕的有巴氏大熊貓、劍齒象、華南巨貘、梅氏犀、轉角羚羊等。
這些動物到底長什麼樣?古人類研究所館員龐麗波說,迷宮洞中發現的動物多數現在還有,以前和現在都是一個樣子的,已經滅絕的,考古界曾根據研究對它們進行過復原。
值得一提的是梅氏犀,它生活在更新世(從258萬年前到1.1萬年前,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時的亞歐大陸,長有類似披毛犀的雙角。巫山迷宮洞發現的梅氏犀化石,是這個物種在世界上發現的時代最晚、分布最為靠南的化石記錄。
這些動物都從哪裡來的呢?陳少坤說,冰河時期大約有3支動物群從外地遷來,一是華北、東北,代表動物有梅氏犀、轉角羚羊、東北馬鹿、艾鼬,二是西邊青藏高原來的一些小型哺乳動物,三是東邊來的,以麋鹿為代表。
這些哺乳動物的生存的末次冰期,也是近兩百多萬年來最冷的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