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地區發現2500萬年前的遠古動物群
最近,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的隊伍對合作市區東部山坡上進行了考察,發現了大量的化石。經過他們的鑑定分析,這批化石竟然來自於2500萬年前的漸新世。
-
科學家發現遠古蛇頸龍化石
蛇頸龍的藝術概念圖 北京時間8月3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已經發現目前已知最為古老的南極「海怪」化石。他們發現一具已有8500萬年歷史的蛇頸龍化石,這比以前認為的海洋爬行動物在南極出現的時間早1500萬年。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巴西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國家博物館的亞歷山大-克爾納說:「我們發現的這些化石碎片並不屬於以前知道的生活在該洲的任何動物,這表明南極蛇頸龍的多樣性比我們以前認為的更加豐富。」
-
5400萬年前遠古道森兔頭骨化石亮相中國古動物館
距今約5400萬年的遠古道森兔完整頭骨化石首次與公眾見面。 據工作人員介紹,展覽主要從兔形類的起源和演化、兔形類發展的頂峰時期,以及兔形類的衰退時期幾個方面對兔形類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全面展示,展品中包括首次與公眾見面的道森兔頭骨化石。 2007年,中國科學家在內蒙古二連盆地發現了保存較好的兔形目標本,將其命名為「道森兔」,道森兔的年代可以追溯至5400萬年前。
-
中美學者發現1500萬年前「木乃伊」南酸棗化石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在福建漳浦發現一種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化石。就像人們熟知的木乃伊,這些乾枯、脫水的化石將遠古南酸棗的形態結構立體保存了下來。南酸棗是一種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喬木,在我國浙江、福建、雲南等地有分布。
-
中美科學家在三峽地區發現世界最早動物足跡化石
三峽發現世界最早動物足跡化石 遠古動物或為長約2釐米爬蟲 兩列足跡間相距1至2釐米陳哲展示發現的古生物足跡化石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6月6日,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刊發了中美科學家在中國三峽地區發現距今5.4億多年前動物足跡化石的研究成果。
-
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
人類大腦的語言路徑此前被認為是僅在500萬年前進化的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比之前的估計早2000萬年。這一發現是2000年由英國、美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被稱為「弓形束」的大腦組織和一項人類語言路徑聯繫而得出的。「弓形束」是一束連接大腦中對處理語言很重要的區域的神經纖維。
-
2300萬年前「木乃伊葉片」,隱藏著遠古秘密,考古學家樂壞了
遠古生物在地球上留下痕跡的方式就是變成化石,但並非所有的生物都能變成化石,只有遇到了合適的機會,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能夠形成化石被埋藏在地下。從目前人類已發現的化石情況來看,動物化石較多,植物化石較少,這說明植物容易受到分解作用的影響。但最近紐西蘭一支研究團隊發現了一些保存完好的樹葉化石,並從中揭開了一些秘密。
-
阿根廷發現遠古魚類化石,身長超5米,是白堊紀最恐怖的捕食者
根據最新的報導,考古學家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發現了遠古時期的魚類化石,根據分析發現這些遠古巨型魚類距今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地球白堊紀末期,和恐龍屬於同一個時期。劍射魚一種恐怖的海洋獵殺者!劍射魚生活在8000萬年以前,大約在6000萬年前滅絕,劍射魚是一種分布非常廣泛的魚類,在歐洲,美洲,澳洲都有劍射魚的化石,其實劍射魚的滅絕時間和恐龍是同一個時間,都是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時期,那個時候的地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地球溫度,大氣成分,整個生態鏈都發生了變化。
-
河源小學生發現6600萬年前恐龍蛋化石
張仰喆在斷橋斜坡處發現恐龍蛋化石。 受訪者供圖南方日報訊(記者/畢嘉琪黃堃媛)7月23日,河源市民李小芳和其9歲兒子張仰喆在河源市區東江大橋東面的岸邊遊玩時,意外在斷橋便道的護坡上發現蛋殼並辨認出1枚疑似恐龍蛋化石。
-
細數遠古時代的頂尖猛獸,35萬年前的中國曾經存在獅子
魔鬼蛙,別名魔鬼蟾蜍,在遠古時期就分布於歐亞大陸,是當時最大的蛙科物種之一,體長足有一米以上,在其背部還具有某種骨質甲冑。食譜廣泛,甚至就連較為幼小的恐龍也會淪為它們的盤中餐。巨猿,存在於距今三十多萬年前的中國地區,據現已挖掘出的骨骼化石發現,其中步氏巨猿的身高達到三米,體重超過半噸,一顆牙齒的體積還是現代人的五倍以上。在當代大陸中可以說是最強大的靈長類動物。
-
古生物學家發現青藏高原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8日發布消息稱,由該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通過對這些化石研究證明: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亞熱帶森林,堪稱遠古的「香格裡拉」。
-
美國發現巨蛙化石 魔鬼蛙竟能吞食恐龍
1、哥倫比亞煤礦發現最大的蛇化石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根據哥倫比亞北部出土的蛇類骨架化石推測,5500萬年前生活在南美洲熱帶地區的一種巨蛇可能是研究者已知蛇類中最長的物種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和巴拿馬史密森熱帶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數學模型推測,這種遠古巨蛇身至少長13米,體重能達到 1.135噸。目前,綠水蚺(Green anaconda)是世界上最重的蛇類,但體重也不過250公斤。該巨蛇化石出土的地點還挖掘出了巨龜和遠古鱷魚的骨骼化石,研究人員推測,它們可能是這 種巨蛇的獵物。研究人員指出,蛇是一種冷血動物,其體形大小受外界溫度影響很大。
-
古生物化石告訴你青藏高原演化史
「在藏北的倫坡拉盆地,我們又發現了一種鯰,還沒命名,正在研究。」近日,在中科院物理所咖啡館舉辦的第46期科學沙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介紹。他以「演化千萬載,生命逐山高」為題,講述了青藏高原和生物共同演化的故事。
-
在宇宙中神出鬼沒的巴克球,首次被發現於8000萬年前的動物化石中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員稱,在地球上燃燒蠟燭的氣體和某些礦物中也發現過這種結構的分子。然而,這種結構此前從未在動物身上被發現過。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研究員亞倫·亨特(Aaron Hunter)說,這種獨特的巴克球形狀以前在動物身上是未知的,無論動物是活的還是滅絕的。
-
遠古的記憶-黑龍江古生物化石(伊春地區之嘉蔭恐龍)
黑龍江省是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化石分布於雞西、黑河、伊春等地,伊春地區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其所屬嘉蔭縣建立了國家恐龍地質公園,其內的博物館裡陳列著恐龍的化石和相關展品。嘉蔭恐龍地質公園大門嘉蔭縣恐龍雕塑一、是誰首先發現了嘉蔭恐龍?
-
南漳-遠安動物群中首次發現遠古「鴨嘴獸」
近期,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程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早三疊世(約2億4千8百萬年前)南漳-遠安動物群中首次發現了與現生鴨嘴獸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動物
-
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以恐龍幼仔為食(圖)
騰訊科技訊(編譯/悠悠)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遠古巨蛇的最後晚餐很可能是恐龍幼仔。他們發現一具體長3.3米、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盤繞在恐龍蛋的化石殘骸,依據化石分析顯示這條遠古巨蛇位於剛孵化的蜥腳類動物幼仔附近。
-
遠古時期泰坦巨蟒之謎,6000萬年前滅絕,世界上最大的蛇
泰坦巨蟒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蛇類,泰坦巨蟒是遠古時期一種特大的類,但留給後世一些未解的泰坦巨蟒之謎。泰坦巨蟒是什麼時候滅絕的呢?根據科學研究,早在6000萬年前就已滅絕,一起來看看泰坦巨蟒之謎。世界上最大的蛇類
-
外媒:科學家發現翼展達七米遠古巨鳥化石(圖)(2)
【延伸閱讀】路透社:「最大翼展」鳥類化石在美出土2014-07-09 14:39:08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桑氏偽齒鳥」復原圖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導 今天,科學家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出土化石中識別出了這種鳥類。桑氏偽齒鳥生活在2500萬-2800萬年前,它有著鳥類歷史上最大的翼展,大約6.1米-7.4米。僅靠大小還不足以讓它顯得獨特。它的長顎中還伸出一系列類齒骨突。這些類齒骨突能幫助它在北美東海岸鏟起魚和烏賊。康乃狄克州布魯斯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丹尼爾·克賽普卡說:「任何人都會望而生畏。
-
化石研究新發現 遠古鳥類發出類似鴨子叫聲
(原標題:化石研究新發現 遠古鳥類發出類似鴨子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