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消息:6月12日,宜昌建成三峽地區最大的動植物標本館,館藏動物標本100餘件,植物標本近千件,均收集於三峽地區,充分反映了三峽地區動植物的多樣性、豐富性。至此,針對生存環境遭到破壞面臨滅絕的物種及三峽地區特有的植物資源,宜昌市給它們上了四道「保險」,使三峽庫區珍稀植物得到有效保護。
據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峽瀕危植物物種資源庫包括植物活體庫、植物種子庫、植物基因庫、植物資料庫。植物活體庫已收集56個三峽珍稀瀕危特有植物種質資源;植物種子庫已收集45個品種植物保存於恆溫箱中;植物基因庫已採集93種三峽珍稀瀕危特有植物幼嫩組織,在零下80℃的超低溫條件下永久保存。植物資料庫已製作了80個品種的植物浸制標本、臘葉標本、圖片。活體庫、種子庫、基因庫和資料庫就像四道「保險」,將發揮保護三峽瀕危植物物種的作用。
三峽庫區地處中亞熱帶北部地區,是中國植物區系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國第三紀古老植物的「避難所」。據《中國植物紅皮書》記載,三峽庫區有各類植物6000多種,其中珍稀植物47種,庫區特有植物37種。
首批收集保存的珍稀瀕危植物,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小兒勾茶。19世紀初,英國植物學家在興山首次發現了該物種,此後近百年再沒有發現過,直到2001年才有發現,目前全世界僅湖北存有10餘棵,宜昌境內僅存一株獨苗。三峽疏花柏枝,目前在長江主河道中已沒有發現,此次只能從秭歸泗溪移植保護基地中採集實物標本。
據市林業局高級
工程師李新介紹,這些入庫的植物保存了物種的遺傳信息,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提取DNA進行繁殖,使這些植物不再有「絕種」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