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並不大的工作室內,駱駝、松鼠、刺蝟、孔雀、鴨子等動物各佔一角,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或仰天咆哮,或憨態可掬。桌子上擺放著的鑷子、刀子、剪子還有縫合線看似簡單卻散發著一種「魔力」。若不是已經知道這裡是標本工作室,還以為眼前是個歡樂動物城,各個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是真實的動物,它們各展雄姿,相處愉快。屋內一角,標本製作師陳旭正在緊張地忙碌著,經他之手,一頭黃牛仿佛又「復活」了。
標本製作初體驗 痴迷不已
「其實,從事標本製作這行純屬偶然。」1993出生的陳旭是金華武義人,他笑著說,大學裡學的是生物實驗技術專業,和標本製作沒什麼關係。可他天生又是個喜歡動手的人,安安靜靜待在實驗室裡做重複的工作也不太喜歡,還未畢業,就還是籌劃重新學門技術,直到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了標本製作這行,沒想到從此「深陷其中」,對標本製作痴迷不已。
他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在杭州見到標本製作師們製作標本時的場景。「我當時就看得挪不開眼了,覺得師傅們的雙手好神奇,一隻已在動物園內死亡的老虎,竟然『活生生』出現在了自己眼前。你會感到驚奇,原來世上還有這樣美妙的生靈。」陳旭當即下定決心要學習標本製作。
動物標本製作是一個很小的領域,也沒興起多少年,省內乃至國內專門從事這樣的人不多。大三的暑假,陳旭放棄了學校安排好的實習機會,自己跑到杭州拜師學藝。老師告訴陳旭,動物標本其實是再現死亡動物形象的一門藝術,它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長期存放,而且外部形態逼真。在老師的指導下,他了解到每一個動物標本的製作,都要經過採、剝、鞣、雕塑、翻模、假體、縫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每個步驟緊密銜接,來不得一點疏忽。除了耐心、細心,還需要一點感覺,比如說如果在給動物剝皮時過於用力,把皮弄碎了,就算用針補好,過兩三年也會風乾。「我記得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做一隻鳥的標本需要半個多月,現在一天就能完成了。」陳旭說,其實,完成一件標本之後的心情真的是很滿足,有時候做出一件特別滿意的作品,心裡甚至感覺很激動,這種心情真的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同樣的,如果做壞了,心情就很糟。
花心思磨工藝 作品頗豐
老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很多東西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跟著師傅主要也就學個製作方法和工藝流程,具體到每個動物,每個物種,還有每個動態最終如何去呈現,都要自己領悟和摸索。陳旭悟性很高又肯鑽研,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就開始自己動手製作起標本。他在製作動物標本時有個小習慣,就是畫草圖。「你看這個駱駝標本,我剝製它前會對駱駝的皮張進行丈量和記錄,旁邊的草稿紙上對應著每個部位的精確數據。」陳旭說,再小的一件標本,他在製作之前都會在紙上畫一張標本草圖。這就要求他對動物的身體結構、生活習性、形態造型等要非常熟悉和了解。
要做好標本製作這一行必須熱愛動物。在陳旭看來,製作標本就像醫生做手術一樣,不光要動手實踐,更需用心去呵護。陳旭經常去野外觀察、拍攝、記錄,並閱讀大量的書籍。「造型藝術應傳神而不是寫實,動物形態要賦予其思想,這樣動物的靈性才能表現出來,標本才能鮮活、傳神。每做一個動物標本,他都要給這個動物造型編一個符合它生活習性的小故事,還原其場景、生活習慣。」陳旭舉例了老虎的例子,跳的和跑的還有蹲的姿勢不一樣,標本裡面的假體(內部雕塑,就是本身的肌肉結構和骨骼)就都不一樣,細到哪塊肌肉在坐著的時候和跑著的時候都不一樣的,都要表現出來,這就考驗製作師的功力了。
大到鯊魚、大象,小到鸚鵡、麻雀,4年間,陳旭研究製作獸類、鳥類、魚類、雕塑、恐龍化石等不同種類的標本,參與了浙江自然博物館、安吉自然生態園、金華市動物園等博物館、動物園、學校的標本、雕塑和恐龍化石製作。他製作的哺乳類動物、鳥類、魚類標本多達上千件,其中白肩雕、八駿、下山虎等均收藏於浙江各大博物館內。而目前他最滿意的就是前段時間製作的一件主題標本「中國夢·.開荒牛」。「主要是體現中國夢的思想,結合我們本地的農耕文化製作的,還做了一些創新。」
一顆科普心
呼籲更多人保護動物
前段時間,武義舉行了第八節國際養生博覽會,陳旭把工作室裡20多件個動物標本搬到了現場,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家都很好奇為什麼標本也可以做得如此栩栩如生。
「其實這是一次野生動物保護的公益展示,就是想呼籲更多的人來保護動物。」陳旭說,目前國內比較出名的有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館,展示的就是動物標本為主,一件標本就是一個物種的凝固,也是人們認識動物世界的一種方式。「正常做好的標本如果只是用於觀賞的話,保存二三十年的時間絕對不成問題。」
遺憾的是武義還沒有一個系統性動物標本展覽館,何不將自己手頭的標本對外開放?接觸這行越久,陳旭越覺得這是迫切需要去做的一件事。「沒有重複的生命,它們進入博物館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在他看來,這樣的延續意義非凡。如今全球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瀕臨滅絕,它們在死去後,或走上了高檔餐桌,或穿在了人們身上。只有進入博物館,它們的生命才有更大的意義。
「在專業博物館展出後,它們可以為小朋友科普,也會喚起更多人對野生動物的保護與對生態的珍惜。」陳旭透露,他想建一個武義動植物標本館,希望通過展示動植物標本,給人們帶來審美享受的同時,也提醒大家關注動物的生存狀態,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當這種警示變得持久,變得深刻,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總能提高,如此,它們也才能生活得更好。」
眼下,陳旭正在爭取搶先採集武義的動植物標本,「未來動植物可能慢慢變少,現在採集可以更好地保存物種和科普教育,這個目前我想儘快去做。」陳旭說,說不定哪一天,某種野生動植物就會滅絕,那麼這裡的標本可能就是大家唯一能看到的標本了。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如此,他覺得自己的工作便有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