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陳炅瑋 攝製
【新民網·最新報導】在復旦大學邯鄲校區綠蔭深處的立人生物樓裡,一座動植物標本館——祖嘉生物博物館剛剛完成了一次改造。
三年心血打造五個展館陳列三千動物標本
作為這個「寂靜的動植物世界」的創建者,唐仕敏向記者回憶起標本館的前世今生。
三年前,生命科學學院幾十年積累儲存的數千件動物標本,既「熱鬧」又有些擁擠。「隨著標本的增多,原來的地方日顯侷促,許多標本後來只能放在櫥櫃外。」唐仕敏說。而現在,標本館迎來了新生,東西各兩個館,共計一千多平方米。記者看到,所有的動物標本已放進了寬敞明亮的玻璃櫃中,植物標本也都放進新的櫥櫃。
展館裡,各類動物標本活靈活現於一個個櫥窗之中,整體燈光明亮,室內均已裝上空調,並可調節溫度,更好地保護了標本。據介紹,動物標本館中景觀場景的製作更是一大亮點。「原先地方小,沒有條件製作景觀展示,現在好了,你看這些動物標本,就有生活中那種自由自在的樣子。」談及館中新增的這些景觀設計,唐仕敏不無自豪地說:「就得這樣,標本館才有讓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嘛!」
哺乳和鳥類為其中最大的兩個展廳,種類繁多、製作精美。兩館中存放著珍貴的大熊貓、白鰭豚、靈長類以及鶴、鸛、猛禽、雞類等國家級一級保護鳥類標本,絕大部分標本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唐仕敏的父親從全國各地採集及上海動物園收集所制。
而在魚類、兩棲動物姿態標本館中,存放有揚子鱷、白鱘、中華鱘、斑鱉、鱷蜥等珍稀瀕危動物。與此同時,之前僅為儲存的植物與昆蟲標本,也將陸續展出。
圖說:哺乳和鳥類為其中最大的兩個展廳,種類繁多、製作精美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陳炅瑋/攝
植物標本跨越半個多世紀 整理入庫八萬餘件
與形神各異的動物標本不同,走廊另一頭的植物標本館裡,十萬多件植物標本在這裡靜靜陳列,種子植物,藻類、菌類、苔蘚、蕨類……植物標本館內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植物大類,其中不乏銀杉、珙桐這些珍貴的植物標本。
館內還收藏的七千份歐洲植物標本,19世紀中期由法國人採集製成,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帶到上海,分散安置在當時的震旦大學、震旦博物館等地,歷經輾轉,直至上世紀70年代,才落戶復旦大學植物標本館,成為研究歐洲植物極為寶貴的材料。
「我有一群非常優秀的同事,比如為了採集西藏沙棘樣本七八年內去了西藏不下十次的張文駒教授,為了紅景天樣本七上高原的宋志平教授。還有我十分敬佩的鐘揚教授,為種子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陪伴了植物標本31年的陸帆老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標本館中珍藏著鍾揚及其團隊採集的一萬多份標本。為了豐富植物標本館藏量,鍾揚曾帶領團隊在江西與華南一帶進行了大量的標本採集工作,紅豆杉、廬山小檗、雞蛋花……這些標本極大豐富了標本館的標本種類與數量。
「和標本們待的時間久了,感情也深了,說到底就是一份責任心,踏踏實實幹好每一天。」唐仕敏希望能有一個不僅懂知識,更能講述標本們背後故事的人來接替他的崗位。和唐仕敏一樣,還有幾年便將退休的陸帆,也希望能夠有一個真正懂標本、愛標本的人接過自己的工作:「那我們才能是真正放心了。」
記者了解到,其實早在90年代末復旦大學標本館援建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標本館如今已成為楊浦區生物學教育科普基地。它們成為孩子們眼中神奇的存在,為孩子們帶來更多科學研究的樂趣,啟迪著一雙雙探求知識的眼睛。如今復旦大學的新館建成,陳列室的條件更好了,標本可以全部開放展覽,只要提前預約,就可以來參觀。(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董怡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