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宣布開館,成為本市又一座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公眾社會文化交流平臺。開館前,記者進入場館,拍攝了一組沒有參觀者的畫面。露出利齒的霸王龍、攀在枝頭的靈長類動物……這些標本、模型都在靜候公眾到來。從4月19日起,它們將向數以萬計的遊客訴說大自然的奧秘。
上海自然博物館擁有近29萬件藏品,位居中國的自然博物館館藏前列。常設展區內陳列展示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和模型,其中珍稀物種標本1000餘件;並設有展品展項4400餘項,首次在新館亮相的標本佔70%。
「走進非洲」展區,1300平方米的步入式復原場景內,超清動態影像與經典手繪背景畫動靜結合,描述了在壯美而遼闊的非洲原野上演的動物世界故事;「生命長河」展區,一場匯聚古今中外、水陸空明星物種的「跨越時空的聚會」,展現200餘件動植物標本。曾是老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合川馬門溪龍、黃河古象,與世界上最大的恐龍之一、也是自然博物館最大的機電模型——阿根廷龍並肩擺放,交相輝映;寒武紀、三疊紀、白堊紀和新生代四個地層剖面構成的「地球時鐘」,令人大開眼界。
在這裡,觀眾能看到來自青藏高原的犛牛和藏羚、南極的帝企鵝、北極地區的北極熊等種類最全、數量最多、體現地球三極的動物標本,也能觀賞到國內數量最多、質量最好、品種最全的非洲野生動物標本。新館在建設期向國內外定向徵集到8千餘件標本,其中許多標本極其珍貴,如來自美國的蛇頸龍、滄龍,來自俄羅斯的猛獁象幼體、洞熊、三葉蟲,來自摩洛哥的雙臼椎龍,來自德國的海百合,來自秘魯的大地懶,以及來自我國遼西的孔子鳥、狼鰭魚、郝氏近鳥龍,來自關嶺的黔魚龍、幻龍、比耶魚,來自山旺的柄杯鹿、孔子犬熊、原古鹿,來自和政的鏟齒象、大唇犀、和政羊等。
展示手段上,自然博物館採用國際前沿的「增強現實」技術。觀眾可提前到自然博物館官網下載APP軟體,帶著裝有軟體的手機靠近陳列標本時,即可體驗到馬門溪龍、風神翼龍等動物模型突然「復活」,在屏幕上動起來的神奇景象。
對少年兒童來說,可別錯過了自然博物館設計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通過講解導覽、展區活動學習單、探索中心的主題教育活動課件,博物館讓參與者嘗試以「科學家」身份觀察、記錄、研究地球和生命世界。館方特別為6—12歲孩子設計了21個主題的展區活動學習單,引導他們邊參觀邊學習。
自然博物館負責人表示,新館展示將從自然界的「關係」入手,幫助公眾理解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並引導公眾以自然為切入點審視人類文明,揭示自古以來人類文明與所處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倡導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評論:欄杆少了是道「考題」
今天,新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售票開放。數千名進館觀眾,會有一種不同於其他博物館的參觀感受——這裡展項多為開放式,欄杆特別少。即使有,高度也比較低。
一位館長說,這是與國際接軌。原來,不少世界知名的博物館都非常重視觀眾近距離甚至零距離的觀感體驗。在不影響展品安全的前提下,總是想方設法地縮短這種距離。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幾大文明古國的大雕塑、高雕像,都只設低圍欄,欄杆高度甚至不及膝蓋高。而且,有時所謂的欄杆,只是一條細繩而已。價值連城的展品近在咫尺,觀眾恪守文明禮儀,全靠自覺自愿。
博物館被喻為「城市的客廳」。上海自博館是一座百年老館,擁有「遠東第一」的標本量。新館陳列的萬件標本更是來自七大洲、五大洋。在注重貼近性的陳展方式下,現在最希望遊客能注意到「禁止觸碰」的溫馨提示並言行得體。否則,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可能很快就會變得老舊斑駁。
開館前館方就表示,留下這些開放空間,正是考驗觀眾科學與文明素養的機會,他們願意為此付出最小的代價。如其所言,自然博物館以人為中心,而非標本。那麼,當我們來到「上海的客廳」做客時,請珍惜這不可多得的近距離觀感體驗,帶走喜悅,把文明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