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這個『寶物』叫什麼嗎?它從哪裡來又和川渝又有何淵源?我將為大家一一揭秘……」這個周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四川博物院聯合開展「雙城直播」活動,通過首次聯合直播,分別講解兩館收藏的川渝漢代陶石文物,為兩地市民展示「川渝一家親」的文化魅力,共同唱好「雙城記」,打亮「文化牌」。
「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烏楊漢闕是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30餘處漢闕中保存最完整,也是唯一通過考古發掘復原,並發現了相關的闕址、神道、墓葬的闕。」6月20日下午,直播活動在兩館的新浪官方微博同時開啟。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講解員首先走進直播間,從該館鎮館之寶——烏楊漢闕講起,逐步行進至漢代雕塑藝術廳,為兩地市民生動講解東漢銜珠陶鳥、講學畫像磚、羊子山一號漢墓畫像石等展品,帶領大家穿越回漢代,感受當時川渝兩地的生活場景。隨後,四川博物院講解員圍繞分別出土於重慶和成都的漢代陶石文物,進行了直播講解,帶領大家感受川渝文化的自古交融。
據了解,以畫像石、畫像磚以及陶塑藝術為代表的漢代陶石藝術,是兩漢時期「厚葬」風俗的產物,具有濃鬱的民族色彩和時代特徵。此次兩館直播,將鏡頭聚焦陶石藝術,就是希望更多市民能在「雲端」感受川渝兩地的文化異同。
「我們兩館在前期,精心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八件漢代巴蜀地區的畫像磚、畫像石和陶石俑類,為線上的觀眾朋友展現漢代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公眾教育部工作人員陳華蕾介紹,此次聯合直播,是6月17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四川博物院籤署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以來,兩館的首次線上合作。
未來,兩館將創新工作機制,在文物保護、研究、展示、文創開發和研學旅遊等領域加強合作,持續推進兩館資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聯合推出系列文物保護和研究重點科研項目、文物資源活化利用重點示範項目、川渝兩地文物展覽交流大平臺、巴蜀文物文創營銷大網絡、以文物為核心的巴蜀文化走廊研學遊大融合,助力川渝創建國家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皓 通訊員 李傳芳 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