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
老兵檔案
姓名:李聖言
年齡:103歲
原籍貫:四川簡陽
經歷:原國民革命軍第25軍140師839團2營5連,曾參與臺兒莊戰役中的禹王山戰鬥,後參與蘇北遊擊戰,抗戰中一直堅守一線作戰,全身多處負傷。2020年12月1日離世。
李聖言生前同戰友聊天
12月1日下午,曾在抗戰中成為日偽軍「噩夢」的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走過人生的第103個歲月後,在成都安詳離世。
「今後再沒有人可以那樣慷鏘有力地講抗戰故事了。」在四川眾多關心抗戰老兵的志願者眼中,李老雖年過百歲,但身體健朗,常常把拐杖往身前一杵,於聲調起伏之間,就呈現出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抗戰往事。
從臺兒莊的血戰,到蘇北敵後遊擊戰,雖然全身多處負傷,但他始終堅持著抗擊侵華日軍。尤其在敵後遊擊戰中,更是打出了川人威風。
「我們敵後作戰很少硬碰硬,就是要讓鬼子疲於奔命,睡不了一個安穩覺。」生前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李聖言曾說,他從不後悔當兵打鬼子,也很欣慰在晚年時,還有很多年輕一輩願意聽他講他和兄弟們一起打鬼子的事跡,「我們沒有被忘記。」
李聖言曾接受封面新聞專訪
103歲抗戰老兵離世
數百位志願者自發哀悼
「李聖言老兵『歸隊』了。」12月1日下午開始,一則關於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的消息,在四川各大志願者群裡轉發,數百位志願者通過線下和網上不同的方式進行了哀悼。
作為李聖言的孫女李清竹證實了這一消息。她說,爺爺是12月1日下午1點44分離世的,老人是右側橋腦急性腦梗死,從發病到去世太快,從面部來看就像睡著了一樣,走得安詳,「大部分親友都趕回來了,預計是在3日下午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很感謝志願者的幫助,讓爺爺在晚年找到了很多戰友。」她說,這些年各地的志願者給了老人更多關心,讓他同健在的抗戰老兵群體有了聯繫,老一輩聚在一起聊聊往事,老人每次都很開心,「今天看到這麼多人關心爺爺的消息,家人很感激,爺爺要在天上要是能看到,也一定會很欣慰。」
崢嶸歲月
曾血戰臺兒莊
提到李聖言,熟悉他的人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個畫面:他把拐杖往身前一杵,腰杆筆直,目光如炬,在聲音起伏之間,那段硝煙瀰漫的抗戰往事就出來了。
1938年,徐州會戰爆發,山東戰事吃緊。李聖言所在的140師接到命令,前去支援作戰。「我們在運河邊上駐守,距離臺兒莊只有幾公裡。」 他記憶尤新的是,那個雨天,他們從運河往禹王山趕去,同王銘章率領的122師會面,一路上看到殘垣斷壁、隨處可見敵我軍人屍體,「那股腐爛的味道和著雨水,讓不少戰士聞著就吐了。」
同年4月,他所在部隊剛剛接替122師防守臺兒莊天然屏障——禹王山,就遭到日軍對陣地的狂轟濫炸,親眼目睹身邊大量的戰友當場犧牲,機槍、炮彈的聲音不斷,衝鋒和阻擊一次接一次,「所有人都精疲力竭,周圍好多戰友犧牲了,但我們最終守住了陣地,打退了鬼子的一次次衝鋒。」
李聖言(前排左三)曾與戰友一同參與重走抗戰路活動
赴蘇北打遊擊
讓敵人害怕
1938年,臺兒莊戰役結束不久,140師遭到日軍攻擊,李聖言帶領的勤務兵與部隊失散。「我當時帶著80多個兄弟轉移。」在轉移過程中為了救徐州西南地區的一個村莊,他們將村裡實施暴行的日偽軍趕走,還打死了6名騎兵,引起日軍關注,也讓時任魯蘇皖遊擊總指揮的李明陽對他們產生了興趣。
之後,在李明陽邀請下,李聖言加入他的隊伍,在蘇北打遊擊。李聖言被任命為魯蘇皖第二縱隊12中隊中隊長,負責聯絡臺兒莊戰鬥後流落到江蘇等地的士兵。當年年底,這支部隊由80多人發展到近200人,李聖言更是在這一帶打出不小的名氣,因作戰英勇被稱為「小蠻子」隊長。
鹽城、泰州、興化、東臺等地,都是他再熟悉不過的地方。只要日軍進村搶東西,他們就會組織人手埋伏,鬼子走近,他們就打槍偷襲,但很少硬碰硬,讓日偽軍找不到方向。
在數不清的戰鬥中,他的右手、頭部、大腿都曾負傷。在蘇北的7年遊擊裡,他率領的隊伍成了日偽軍十分頭痛的存在,曾幾次暗殺、圍剿、勸降都以失敗告終。
李聖言(前排右一)近期同戰友一同看抗戰題材電影
抗戰「活化石」的離去
是川人抗戰歷史的損失
當年340萬川人出川抗戰,付出64萬傷亡之慘烈代價。在上海蘊藻浜河畔,千裡奔馳的川軍在淞滬上空打響了四川抗戰的第一槍;在山西東陽關山頭,力阻日寇進攻,兩千川軍將士壯烈犧牲;在緬北、滇西密林中,至今還留有遠徵軍昔日的鐵血戰場和被歷史掩埋的墓碑……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健在的川籍抗戰老兵僅剩數百人,隨著時間推移,抗戰老兵「凋零」的速度越來越快。
「李聖言這樣高齡的抗戰『活化石』離去,是四川抗戰歷史的一大損失。」四川巴蜀抗戰史研究院秘書長張光秀說,李老見證了川人為民族、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歷史,英雄已逝,但希望他們那代的抗戰精神,能被更多年輕人所了解、學習。
此前口述報導:
97歲抗戰老兵李聖言:摸日軍「夜螺螄」鬼子死傷上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