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鮮花、沒有哀樂、沒有靈堂和追悼會
3月9日晚上7點,九龍坡龍居山殯儀館,90歲老兵周高福的送別會正在舉行。前來送行的,除兩名親屬外,還有一名民警、七個關愛老兵志願者。沒有靈堂,沒有哀樂,沒有追悼會,這場短暫的送別再簡單不過。在遺體交接廳,大家噙著淚水,向老人遺體三鞠躬。
今天3月12日,是他90歲壽誕。
安靜的遺體送別會
3月9日18點半,晨報記者趕到位於白市驛的龍居山殯儀館。
周爺爺的侄女周光梅、侄子周光全代表家屬,前來送別。七名志願者來自關愛抗戰老兵網站重慶群體。
遺體交接處,淡淡燈光下,侄女輕輕掀開藏青色布,老人安詳地躺著。
現場很安靜,沒有說話聲、手機聲。
鞠完躬,志願者雷姐哭了:「爺爺,我們本來打算過幾天給你辦生日,你咋走得這麼匆忙……」
送別會不到半小時,沒有鮮花、沒有哀樂、沒有靈堂和追悼會,是我們見過的最簡單的送別。
志願者們非常細心,檢查遺物時,在老人身上翻到622元,其中400元,是6天前高新區民警陳星給的。
兩名重慶老兵同日去世
志願者負責人「熊熊」說,她姓王,是企業職工,志願者們來自各行各業,大家多年來自掏腰包,自發幫扶老兵,一直在低調中持續,不願讓外人和單位知道,所以大家以網名互稱。
「熊熊」說,當天她在潼南縣探望三個老兵,接到噩耗,沒來得及吃飯,從潼南趕過來。
志願者雷姐說,3月9日有兩名老兵去世,一個是永川的97歲老人劉嗣樑,下午兩點去世,不到兩小時,周爺爺跟著離世。
在昏暗的光線下,大家把老人遺留的錢拍照,發回給關愛老兵網站,以供監督。
老人生前要求厚養薄葬
親屬商議後,決定按照習俗,將遺體存放3天後選擇清晨火化。
昨天早上不到6點,周光梅就起來,趕到龍居山,辦理火化手續。
火化費由老人所在的黃桷坪街道出資,骨灰盒由志願者們出錢購買。
老人的骨灰盒將在陵園暫存半年,到期後由家屬另做安排。
在周家,包括周高福在內,一共8個子女,他排行老六。
周光梅說,六爸年少時外出徵戰。戰後,他在越南和重慶經歷過幾次短暫的婚姻,但都沒有子女。
沒有為老人辦一場追悼會,周光梅說,老人生前勤儉節約,秉承其生前提出的理念,厚養薄葬。
本版文/重慶晨報記者 封璟
逝者:周高福
終年:90歲
籍貫:重慶市江津區
▲周高福老人獲得的遠徵軍勳章。
周高福老人生前給志願者敬禮。
重慶晨報記者 李斌 攝
彌留之際>
有志願者陪伴在他身邊
周高福是江津區人,膝下無子女。
2010年6月,黃桷坪街道將周爺爺送到石坪橋敬老院。近年來,他患上肺氣腫、哮喘和支氣管炎,身體虛弱。
「喻主任啊,我很不舒服,想輸點液。」2月28日,周爺爺叫來敬老院主任喻培英。
「我不曉得該啷個回報你。還有很多人,要感謝……」出門上醫院時,他趴在志願者背上,喘著氣說。
老人的一番感慨,不難讀出他已意識到,生命將走到盡頭。
28日當天,老人入住九龍坡區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診斷發現,老人肺氣腫,還伴隨有腎衰竭、心衰竭。
高新區公安分局的民警陳星,和周爺爺十分親近。
3月3日下班後,陳星去醫院探望老人。那天下午,陳星來到病床前,看望周爺爺。插著鼻管的周爺爺拉著他說:「我一輩子,最感謝陳警官和小雷。」
直覺告訴陳星,老人時間不多了,他趕緊打電話給周光梅,親屬們第二天到醫院探望。
抗日勳章>
這是他看得最重的財產
下午,重慶晨報記者再次來到周高福曾住過的敬老院。房間裡,老人的床鋪已被志願者收拾乾淨。
在床頭,有一處巴掌大的牆壁摸得發黑髮亮,周爺爺生前將最珍愛的抗日紀念獎章放在那兒,沒事取下來摸一摸。
敬老院喻主任拿出獎章和一本相冊:「這兩樣東西,算是周爺爺最寶貴的遺物了。」
獎章裝在紅色絨布盒子裡,他平時最不喜歡別人碰。它是2010年抗日戰爭勝利65年時,中華互助抗日老兵志願者和互助抗日老兵論壇聯合製作的,一共有999枚。
相冊裡,一部分是當年滇西戰場的遺址照片,大部分是老人和志願者的合影,一共191張彩照。
烽煙歲月>
最慘烈的高黎貢山戰鬥
2000多戰士只剩90多人
從軍後,20歲的周高福被編入中國遠徵軍第6軍新編39師116團直屬特務排,任二等兵。
1944年,遠徵軍籌備滇西反攻,新39師調至保山一帶。
在高黎貢山的戰鬥,異常慘烈。最後從高黎貢山下來時,團裡當初的2000多人,只剩下90多人,所有人官升一級。
抗戰勝利後,老周隨軍前往越南(河內、海防)接受日本投降並駐防。
戰後,他在越南和重慶經歷過幾次短暫的婚姻。
1948年,在國外待了5年,老周回到國內,返回江津老家。1982年,老周在黃桷坪落戶,在街上賣燒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