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高黎貢山老兵:最看重抗日勳章 死前只剩622元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沒有鮮花、沒有哀樂、沒有靈堂和追悼會

3月9日晚上7點,九龍坡龍居山殯儀館,90歲老兵周高福的送別會正在舉行。前來送行的,除兩名親屬外,還有一名民警、七個關愛老兵志願者。沒有靈堂,沒有哀樂,沒有追悼會,這場短暫的送別再簡單不過。在遺體交接廳,大家噙著淚水,向老人遺體三鞠躬。

今天3月12日,是他90歲壽誕。

安靜的遺體送別會

3月9日18點半,晨報記者趕到位於白市驛的龍居山殯儀館。

周爺爺的侄女周光梅、侄子周光全代表家屬,前來送別。七名志願者來自關愛抗戰老兵網站重慶群體。

遺體交接處,淡淡燈光下,侄女輕輕掀開藏青色布,老人安詳地躺著。

現場很安靜,沒有說話聲、手機聲。

鞠完躬,志願者雷姐哭了:「爺爺,我們本來打算過幾天給你辦生日,你咋走得這麼匆忙……」

送別會不到半小時,沒有鮮花、沒有哀樂、沒有靈堂和追悼會,是我們見過的最簡單的送別。

志願者們非常細心,檢查遺物時,在老人身上翻到622元,其中400元,是6天前高新區民警陳星給的。

兩名重慶老兵同日去世

志願者負責人「熊熊」說,她姓王,是企業職工,志願者們來自各行各業,大家多年來自掏腰包,自發幫扶老兵,一直在低調中持續,不願讓外人和單位知道,所以大家以網名互稱。

「熊熊」說,當天她在潼南縣探望三個老兵,接到噩耗,沒來得及吃飯,從潼南趕過來。

志願者雷姐說,3月9日有兩名老兵去世,一個是永川的97歲老人劉嗣樑,下午兩點去世,不到兩小時,周爺爺跟著離世。

在昏暗的光線下,大家把老人遺留的錢拍照,發回給關愛老兵網站,以供監督。

老人生前要求厚養薄葬

親屬商議後,決定按照習俗,將遺體存放3天後選擇清晨火化。

昨天早上不到6點,周光梅就起來,趕到龍居山,辦理火化手續。

火化費由老人所在的黃桷坪街道出資,骨灰盒由志願者們出錢購買。

老人的骨灰盒將在陵園暫存半年,到期後由家屬另做安排。

在周家,包括周高福在內,一共8個子女,他排行老六。

周光梅說,六爸年少時外出徵戰。戰後,他在越南和重慶經歷過幾次短暫的婚姻,但都沒有子女。

沒有為老人辦一場追悼會,周光梅說,老人生前勤儉節約,秉承其生前提出的理念,厚養薄葬。

本版文/重慶晨報記者 封璟

逝者:周高福

終年:90歲

籍貫:重慶市江津區

▲周高福老人獲得的遠徵軍勳章。

周高福老人生前給志願者敬禮。

重慶晨報記者 李斌 攝

彌留之際>

有志願者陪伴在他身邊

周高福是江津區人,膝下無子女。

2010年6月,黃桷坪街道將周爺爺送到石坪橋敬老院。近年來,他患上肺氣腫、哮喘和支氣管炎,身體虛弱。

「喻主任啊,我很不舒服,想輸點液。」2月28日,周爺爺叫來敬老院主任喻培英。

「我不曉得該啷個回報你。還有很多人,要感謝……」出門上醫院時,他趴在志願者背上,喘著氣說。

老人的一番感慨,不難讀出他已意識到,生命將走到盡頭。

28日當天,老人入住九龍坡區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診斷發現,老人肺氣腫,還伴隨有腎衰竭、心衰竭。

高新區公安分局的民警陳星,和周爺爺十分親近。

3月3日下班後,陳星去醫院探望老人。那天下午,陳星來到病床前,看望周爺爺。插著鼻管的周爺爺拉著他說:「我一輩子,最感謝陳警官和小雷。」

直覺告訴陳星,老人時間不多了,他趕緊打電話給周光梅,親屬們第二天到醫院探望。

抗日勳章>

這是他看得最重的財產

下午,重慶晨報記者再次來到周高福曾住過的敬老院。房間裡,老人的床鋪已被志願者收拾乾淨。

在床頭,有一處巴掌大的牆壁摸得發黑髮亮,周爺爺生前將最珍愛的抗日紀念獎章放在那兒,沒事取下來摸一摸。

敬老院喻主任拿出獎章和一本相冊:「這兩樣東西,算是周爺爺最寶貴的遺物了。」

獎章裝在紅色絨布盒子裡,他平時最不喜歡別人碰。它是2010年抗日戰爭勝利65年時,中華互助抗日老兵志願者和互助抗日老兵論壇聯合製作的,一共有999枚。

相冊裡,一部分是當年滇西戰場的遺址照片,大部分是老人和志願者的合影,一共191張彩照。

烽煙歲月>

最慘烈的高黎貢山戰鬥

2000多戰士只剩90多人

從軍後,20歲的周高福被編入中國遠徵軍第6軍新編39師116團直屬特務排,任二等兵。

1944年,遠徵軍籌備滇西反攻,新39師調至保山一帶。

在高黎貢山的戰鬥,異常慘烈。最後從高黎貢山下來時,團裡當初的2000多人,只剩下90多人,所有人官升一級。

抗戰勝利後,老周隨軍前往越南(河內、海防)接受日本投降並駐防。

戰後,他在越南和重慶經歷過幾次短暫的婚姻。

1948年,在國外待了5年,老周回到國內,返回江津老家。1982年,老周在黃桷坪落戶,在街上賣燒餅。

相關焦點

  • 攝影師為120位抗戰老兵拍攝肖像,老兵不死!
    退伍後回到老家,他最珍貴的收藏是一塊戰時保留下來的指南針。先金玉,83歲,54軍168師694團2營4連1排1班。鄰居們都知道他打過鬼子,對他特別尊敬。王俊傑(已故),100歲,黃埔軍校畢業後便投入了抗戰。他與老伴持榮譽證書合影,老伴剛剛去世。
  • 同樣抗日:為什麼別人《血戰鋼鋸嶺》;我們卻「手撕鬼子」?
    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講情懷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在內地上映5天後開始逆襲,終於超過日本唯美小清新的動畫片《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血肉橫飛、殘酷而真實,帶來人性內省的震撼,讓我們反省「手撕鬼子」國產抗日神劇的巨大差距。
  • 中國遠徵軍老兵鐵血往事——《遠徵之魂》
    《遠徵之魂》一書以許多親臨印緬抗日戰場的老兵的回憶為主,輔以相關學者的研究,將一副真實的中國駐印軍遠赴印緬抗日的畫卷徐徐地在讀者面前展開。本書是第一部中國抗日第三戰場印緬抗戰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 雲南隆陽區抗戰老兵名單
    雲南隆陽區抗戰老兵名單 姓  名 年齡 籍貫 原抗日部
  • 「走訪十堰抗戰老兵」⑥這對九旬夫婦的抗日故事很傳奇
    1943年,日軍進村把17歲的我抓到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的井陘煤礦3號工坊622號。這裡關押的全是被抓的八路軍。戒備森嚴的煤礦上,我和其他兩三百號人每天都在日軍的機槍和刺刀監視下,被逼迫著進煤窯幹活。為了防止逃跑,日軍逼著我們把鞋子統統脫掉,並全部沒收。下煤窯幹活的時候,我們也光著腳。
  • 抗日老兵這個動作說明了一切
    好久沒寫我們最可愛的人了。這是因為最近在忙著出版一本關於日軍的書。說實話,感覺還是寫我們自己的抗日老兵接地氣,那種豪邁、艱苦、卓越,和戰後對人生的思考,讓混沌如我的年輕人,一下能變成洞破紅塵的明眼人。比如今天說的這位老兵,向德興,他一開始也是個怕死的弱兵,是怎樣成為一人單挑13個日本鬼子的無敵老兵的呢?
  • 我的爺爺:一名抗日遠徵軍老兵的傳奇故事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我想起了我的爺爺———一位曾參加遠徵軍入緬作戰的國民黨抗日老兵。爺爺雖然離開我們已經15個年頭,但他在世時給我們講述的那段難忘的崢嶸歲月,讓我們後人了解了中華民族這段悲壯的歷史,也了解了他從一名遠徵軍抗日老兵,最終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並與胡耀邦同志結下深厚情誼的傳奇故事。
  • 抗戰老兵馬士弘辭世 102歲弟弟馬識途題輓聯記錄傳奇人生
    馬識途雖未像哥哥那樣直接上戰場殺敵,但身為共產黨員的他,組織過抗日敵後工作,向支援中國的美軍空軍士兵宣傳抗日路線,還擔任過戰地記者經歷九死一生……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張杰)5月8日清晨,目前川內最長壽抗戰老兵,105歲的馬士弘因病搶救無效辭世,平靜而安詳地走完了他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生命。馬士弘是革命家、著名作家馬識途的哥哥。馬識途今年也已經過百歲。
  • 高黎貢山經典徒步 4 Days
    文 | 般馬旅行 圖 | 般馬旅行 高黎貢山,是一座延綿數百公裡的山系,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穿越高黎貢山是雲南最原始美麗的森林穿越,進入山中即是進入大自然賦予的天然氧吧。途中聚集了各種珍稀野生動、植物。飛瀑流泉、熱海湖泊......一次看盡多種自然景觀。 無與倫比的風景讓這裡成為了戶外愛好者的天堂!
  • 聽老兵講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人民網濟南8月23日電 近日,歷時一個多月的碧桂園魯南區域百城公益行活動——「尋找沂蒙紅色勳章」圓滿結束。 碧桂園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陽光企業,將始終秉持「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的理念,本次「尋找沂蒙紅色勳章」活動也是堅持公益初心,從第一站沂南縣,到蒙陰、沂水、莒南、郯城縣,碧桂園的志願者們為老人們送去生活所需,並通過視頻、文字的形式來記錄老兵勳章背後的故事,讓沂蒙紅色精神得以世代流傳。
  • 老兵:別被抗日神劇騙了
    此外,因為我國老百姓幾乎是沒機會接觸到任何槍械的,所以除軍事愛好者外,普通人對槍械相關的常識基本來自於電影電視劇,尤其是近些年來的抗日神劇。真要信了這些,上了戰場怎麼死的都不知道。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影視裡,主角在中彈後依然能奮起拼殺的場景,完全就是打不死的超級賽亞人。那麼,現實中人被子彈打中後,究竟能活多久?對此疑問,曾經有位老兵表示,別再被抗日神劇坑騙忽悠了。02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子彈打中人體後的行進路徑。
  • 74年前一張13歲抗日戰士照片,找到真人時,老兵抱著照片老淚縱橫
    74年前一張13歲抗日戰士照片,找到真人時,老兵抱著照片老淚縱橫在抗戰時期,得益於當時已經發展地比較好的照相技術,所以在當時有很多的抗戰軍人,得以留下非常寶貴的影視資料和照片,從而也能夠讓我們這些後輩看到那些革命先輩們,到底是在怎樣艱難的情況下,還將日本鬼子給驅逐出去的。
  • 遠徵軍團長在高黎貢山戰場上殉國 苦等七十年的後代終得將軍遺照
    高黎貢山巨大的山體在怒江西岸拔地而起,這是中國地理教科書上稱呼的橫斷山區核心部分,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拔最高的戰場。三湘有義,湖南人民沒有忘記他,2017年4月,湖南老兵之家志願者響應號召,發起了尋找覃子斌將軍後代的活動,經過湖南老兵之家張家界、湘潭兩地誌願者的不懈努力,終於在湖南湘潭、株洲找到了覃子斌將軍的後代,為他們送去了覃子斌將軍殉國所在地騰衝人民最誠摯的問候。覃子斌將軍與夫人育有兩女一子,兩個女兒是雙胞胎姐妹,分別是老大覃大吉,老二覃大貞,兒子覃大均是老三。
  • 四川100歲抗日老兵:「邊打邊學」成了一名戰士
    (四川100歲抗日老兵:「邊打邊學」成了一名戰士)趙步雲隨劉湘部隊出川抗日時是1938年初,趙步雲先後轉戰湖南、湖北、山東、安徽等地,參加了黃岡突圍戰,以及長沙會戰,還有臺兒莊戰役等大小戰役和戰鬥近百次,並在日本投降後,還參加了押送2000多名戰俘到武漢的任務。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等血戰
    在四川眾多關心抗戰老兵的志願者眼中,李老雖年過百歲,但身體健朗,常常把拐杖往身前一杵,於聲調起伏之間,就呈現出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抗戰往事。從臺兒莊的血戰,到蘇北敵後遊擊戰,雖然全身多處負傷,但他始終堅持著抗擊侵華日軍。尤其在敵後遊擊戰中,更是打出了川人威風。
  •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記者朱旭東)6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的報導。1985年,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紀念日,他應邀到北京參加老兵座談會,並受到中央領導接見。老人很安逸,平時在家劈柴燒火,農活家務樣樣來。他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每月有2400元的老兵補助,「當兵的時候,根本沒想到現在會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 封面故事·老兵
    在他眼前,一群相互攙扶的老兵像60多年前一樣列隊,在墓碑前站成一排,圍著這些昔日的戰友默默走了一圈。其中一個人,使出力氣大喊了一聲「立正」,隊伍中每個人就如哨兵一般,挺直老邁之軀,舉起右手敬禮。在那個簡易但莊重的儀式裡,一枚名為「虧欠」的心理炸彈,第一次重重地襲擊了康洪雷。  「我跟那些老軍人正面接觸很少,因為我不能去觸碰他們,看的歷史資料越多,越不敢觸碰。」
  • 高黎貢山護林人的苦與樂
    作為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範,位於滇西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僅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為關鍵的地區之一,目前發現有高等植物5728種、動物2389種,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世界自然博物館」。
  • 91歲抗日老兵因住房失火去世 曾說不想老死病床
    那八百壯士寧願死,不投降,中國一定強……」「老人曾經多次說,不想老死在病床上,沒想到,他以這樣一種方式和他的戰友團聚……」說起這位老人,他的生前好友,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吳緣無比動容。當時,在相關部門、志願者和媒體的幫助下,這位已87歲高齡的老人,與另一位抗戰老兵婁仁遠,在闊別70年後,從杭州跨越3000多公裡,再次踏上雲南龍陵的土地,祭奠犧牲的戰友,也實現了他一生中最後的心願。葉增炎老人。葉增炎是桐廬人,1943年家人遭日軍殺害,寫血書投軍報仇。葉增炎入伍的經歷極為悲壯,當時,手持軍刀的日本人來到村子裡對村民進行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