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只是漸漸凋零!」這一句話曾感動了很多人,它成為老兵最後的「絕唱」。他是一個傳奇,活了113歲,被稱為中國「抗戰活化石」,也是中國最年長的抗戰老兵,他就是付心德。
付心德,出生於1900年,河南項城人,戰後在雲南省龍陵縣定居,原遠徵軍七十一軍第二野戰醫院少校醫務主任。家裡兄弟五個,他排行第二,家人都是莊稼人。在家的時候,讀過幾年私塾。後來,到山東濟南英國基督教傳教士開的學校免費學習醫學知識,之後就留在濟南的醫院實習。
他在濟南親身經歷了很多令他痛心的事情。那時候的濟南,是滄桑的濟南,是毫無生氣的濟南,是讓人忍不住憐惜的濟南。每次在面對這種痛心的場景都深深刺痛付心德的內心。
先救國,才能救民於疾病傷痛
在這樣的環境中,付心德也只能無助的隨著人們四處逃難。在逃難的過程中突然間點醒了付心德的內心,面對現在這種局面,繼續待在醫院行醫救人已經行不通了,他和他的朋友們達成共識:「先救國,才能救民於疾病傷痛。」他從未如此堅定,目標明確。付心德決定參軍入伍,成為一名戰地醫生,從此開始了自己的不一樣的人生。
參軍之後,他作為一名軍醫一直跟隨部隊奮鬥在前線,雖然他只是一名軍醫,但他為軍隊後方做出的貢獻不可估量。
在抗戰期間,付心德最多的工作就是在野戰醫院裡搶救受傷的戰士,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救治他們。因為自己的工作性質,每次都會經歷各種生死時刻,每次面對自己戰友死亡的時刻,都是他最痛心的時候。與他私交很好的朋友高介軍,山東煙臺人,驍勇善戰,在一次戰爭中不幸犧牲,享年30歲。
當他看到自己的摯友不幸犧牲的時候,付心德的心理五味雜陳,有說不出的痛心,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就死在自己的面前,這對他來說是多大的打擊啊。戰場猶如一場生死局,刀槍無眼,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你會經歷什麼。
經歷了這麼多的戰役,付心德親眼目睹了無數慘烈的戰爭畫面,朋友的離去,戰友的犧牲,對他來說都是人生中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每每都在痛惜戰死的將士們,使他化悲憤為力量,越挫越勇,一往無前,這讓他更加堅定信心保衛祖國。
相差20年,卻為一生所愛
終於在1945年迎來勝利的曙光。之後,付心德在龍陵卸甲歸田,從那一刻他才真正地卸下了心中的重擔,在龍陵開始生活並認識了自己的一生所愛龍陵姑娘李竹芝,兩人一見鍾情,互生情愫,雖然年齡相差20歲,但年齡不是問題,不會成為相愛的人之間的阻礙,儘管有人反對,李竹芝還是義無反顧地嫁給了這位抗戰英雄。婚後,他們育有六男一女。
之後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1950年,付心德因為自己的之前的身份被抓入獄,在獄期間他經歷了生死考驗,好在上天眷顧,僥倖未死。當時家中只剩下妻子和幾個孩子,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妻子李竹芝的身上,但不幸的是,在李竹芝生下老七後就癱瘓在床,這讓本來就很貧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無奈之下,李竹芝將自己的小兒子送人。
付心德回來後,不僅把自己的小兒子要了回來,還自己上山採藥幫助妻子治病,在他的精心呵護下,妻子的病慢慢轉好。付心德的一個兒媳說:「媽媽的癱瘓能被父親治好,這可能就是愛情的力量吧。」
恬淡知足的田園生活
幾經波折之後,付心德的生活總算回歸平靜,他開始在龍陵開始自己的美好的生活,在當地當上了一名醫生,他會免費為那些窮苦百姓醫病,在當地人的心中樹立了很高的微信,這裡的人們都很信任他,他也不負所望,大部分經過他醫治的人都能夠痊癒。在他的心中一直有救死扶傷生的信念在,更是細心掛念著死去的戰友們,帶著他們的心願活在這個世界上,儘自己的所能幫助更多的人。
在生活中,他也嚴於律己,始終堅持三不原則:不吃肉、不喝酒、不宴請,過著恬淡知足的田園生活。這三不原則是他一直履行的原則,不吃肉,不僅是對之前生活的懷念,對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的緬懷,更是對每條生命的敬畏;
不喝酒,他想要保持清醒的意識,健康的身體,喝酒對肝臟不好,他是自幼習醫,對自己也是嚴格要求。不宴請,請大家到家裡吃飯必然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但是浪費糧食也是避免不了的,糧食的珍貴沒有人比他更了解,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一份糧食意味著什麼。這是他這幾十年裡一直堅守的原則,從未動搖,這不僅僅是一個原則,更多地傳遞的是他對生活的態度。
2013年9月21日,付心德老人去世,享年113歲,被稱為「抗戰活化石」。在生命的最後,他享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過著田園隱居的老年生活,憑藉自己的能力救助他人,這是他想要的。他的一生沒有立過響噹噹的大功,卻一直在背後默默地付出,傾盡畢生所學。
他不慕名利,樂於奉獻,流血流汗不流淚,勇往直前不後退,不為功名與利祿,只為祖國與人民,把責任榮譽刻入心田。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銘記。
我們現在的和平和繁榮的社會環境來之不易,沒有他們無盡的付出,就沒有現代的和平年代。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沒有凝聚力和精氣神的國家是散漫的,銘記這些革命先烈的故事,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我們要感謝和銘記這些在抗戰中做出貢獻的老兵們,因為有他們在歷史承擔保衛國家的責任,現在這個接力棒交到我們現代人的手裡,我們要繼續保衛我們的祖國,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