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封存5億年的氣候密碼被揭開!

2021-01-15 重慶新聞網

  中新網重慶新聞10月18日電  地球上的生命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是怎樣開始的?無論在什麼時候這都是最讓人感興趣,引起激烈爭論的問題。目前為止,科學屆普遍認為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生命源於海洋。

酉陽疊石花谷景區供圖

  2017年2月26日,古生物調查組在重慶酉陽板溪鎮附近,發現了規模面積不低於2平方千米,距今約5億年的寒武紀疊層石化石,堪稱中國南方之最。那麼,這些石花是怎麼形成的呢?5億年前,海洋中生存著單細胞生物——藍藻,藍藻具有趨光性,喜愛追逐陽光活動,陽光充足時生長較快,相反則較慢,風力小,海浪小,氣候相對穩定,藍藻的生命路徑和活動軌跡得以保留。海水中物質粘結沉澱而形成化石,於是就有了「石上生花」。這些疊層石「花紋」橫切面多是圓形,縱切面是圓柱形。根據研究,「石中花」真實講述了五億年前重慶氣候狀況。

酉陽疊石花谷景區供圖

  酉陽是重慶「有氧」的起點。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提升對於動物出現和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現在我們生存環境空氣含氧量基本在21%,而5億年前推斷僅有14%-15%左右。而疊層石釋放出大量氧氣,逐漸提升了地球上動物的「宜居性」,在疊層石出現之前,重慶的大氣含氧量低,並不適合動物繁榮發展,幽藍的淺海裡,沒有多少生命跡象,相比今天的海洋十分的冷寂。藍藻等低等微生物在不斷生長、不斷沉積,慢慢地,疊層石開始形成,而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氣,大氣的氧氣含量開始増加,生物逐漸增多,海洋開始繁榮了起來,由此揭開了重慶生物演化的恢弘篇章。

酉陽疊石花谷景區供圖

  從目前化石證據來看,整個重慶及周邊地區的氧氣含量應該從酉陽開始逐漸升高的,從此以後重慶進入了有氧時代直至今天。不過,隨著呼吸氧氣的海洋動物逐漸增多,海洋開始喧器了起來,而疊層石卻默默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們生存過的痕跡卻一直保存在海洋當中,後來經過滄海桑田來到了我們眼前。按照「將今論古」的原則,酉陽大面積的疊層石,可以推斷約5億年前,酉陽乃至重慶已經就屬於亞熱帶氣候了,這裡曾是溫暖溼潤的淺海地區。

  疊層石改變了地球演化歷史,正是由於疊層石,讓地球大氣氧氣含量急劇升高,為生命演化打下基礎,且對於恢復古地理、古環境與古氣候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酉陽疊石花谷景區供圖

  疊層石穿越五億年來到了今天,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古氣候演變的奧秘,當地政府充分挖掘和保護這一遺址,並將之與石漠化治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打造酉陽疊石花谷景區,並以「地球日記,石上生花」作為廣告語。目前景區已正式開園迎客,遊客們可以實地探尋古氣候封存的氣候密碼了。

酉陽疊石花谷景區供圖


相關焦點

  • 酉陽發現改變地球演化的化石 揭開封存5億年的氣候密碼
    記者從酉陽旅投集團獲悉,2017年2月26日,古生物調查組在重慶酉陽板溪鎮附近,發現了規模面積不低於2平方千米,距今約5億年的寒武紀疊層石化石。「石上生花」景象。據了解,5億年前,海洋中生存著單細胞生物——藍藻。藍藻具有趨光性,喜愛追逐陽光活動,陽光充足時生長較快,相反則較慢。風力小,海浪小,氣候相對穩定,藍藻的生命路徑和活動軌跡得以保留。海水中物質粘結沉澱而形成化石,於是就有了「石上生花」。這些疊層石「花紋」橫切面多是圓形,縱切面是圓柱形。根據研究,「石中花」真實講述了五億年前重慶氣候狀況。
  • 會講話的「石中花」 透過五億年疊層石探尋古氣候的奧秘
    「地質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原則是將今論古,通俗的講就是今天是打開過去的鑰匙,通過酉陽大面積的疊層石,可以推斷大約五億年前,酉陽乃至重慶已經就屬於亞熱帶氣候了,這裡曾是溫暖溼潤的淺海地區。」張鋒解釋道。白平 拍攝預計今年10月2日將正式開園,屆時公眾可以親身感受五億年前疊層石的獨特魅力,實地探尋古氣候封存的氣候密碼。白平 拍攝疊層石穿越五億年來到了今天,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它們的魅力,了解古氣候演變的奧秘,酉陽充分挖掘和保護這一遺址,並將之與石漠化治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打造「酉陽疊石花谷」景區。
  • 重慶:考古發現三峽地區或曾屬熱帶氣候
    新華社重慶11月2日電(記者 劉恩黎)日前,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實驗中心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重慶出土的中華蘇門答臘兔等小型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進一步推測出上萬年前三峽地區的氣候類型。
  • 重慶石頭上「開出比盤子還大的花」 秘密被揭開
    石頭開花   微信朋友圈隨手發一張石頭照片   它竟能講出重慶5億年前的故事  範聖卿  重慶市酉陽縣一個寨子裡,石頭上竟開出比盤子還大的花。很多年過去了,一次巧合,石頭開花的秘密終於被揭開……  是怎麼發現的?  近日,重慶二零八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張鋒博士致電重慶晚報記者,欣喜地說:「重慶地區發現了距今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疊層石,這是重慶地區首次發現,在我國整個南方地區都很少見,意義重大。」  說起發現疊層石的過程,還要多虧酉陽縣國土房管局工會主席吳雁。
  •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那時的東北,溫暖潮溼賽江南  5000萬年前的撫順,氣候溫暖潮溼,森林裡,水杉高大衝入雲霄。搖蚊大膽地卿卿我我,小蟑螂萌萌的,還沒有睜開矇矓的睡眼……它們還沒緩過神,就被樹脂包裹,被牢牢固定,變成了琥珀的一部分。
  • 重慶石頭上「開出比盤子還大的花」秘密被揭開
    很多年過去了,一次巧合,石頭開花的秘密終於被揭開……是怎麼發現的?近日,重慶二零八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張鋒博士致電重慶晚報記者,欣喜地說:「重慶地區發現了距今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疊層石,這是重慶地區首次發現,在我國整個南方地區都很少見,意義重大。」說起發現疊層石的過程,還要多虧酉陽縣國土房管局工會主席吳雁。
  • 5.4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謎底揭開
    朱茂炎展示在西伯利亞採集的化石在5.4億年前的寒武紀,現生動物的絕大多數門類,譬如脊椎動物、節肢、腕足、蠕形等動物突然集體亮相。這一極度「默契」的現象讓科學家們迷惑不解。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次生命大爆發?相關成果於2019年5月6日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地球科學》。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胡玉梅實習生徐可文/攝動物並非突然爆發出現,氧氣含量是「密鑰」5.4億年前,各種動物「突然」爆發式出現,這被古生物學家們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 交配後變琥珀,被封存1億年,科學家在其中發現巨型精子
    看起來栩栩如生,被封存的生物像是睡著了一樣,穿越千萬年、甚至是億年的時光來到我們眼前,所以琥珀是昆蟲、小型生物考古的聖杯。研究人員利用X光掃描了一塊封存了39個甲殼動物的琥珀化石,發現其中一個雌性介形蟲的體內保留了雄性的精子。這說明這個雌性是剛和雄性交尾完不久就慘遭「噩運」,變成了化石。這些精子被雌性儲存在了一個容器中,它在等待卵子的成熟,然後準備使卵子受精。沒想到時光一晃,一億年就這樣過去了,被人類又挖掘了出來,拿在手上觀察。
  • 2.5億年前重慶是一片汪洋大海?重慶首次發現三疊紀波痕遺蹟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近日,古生物愛好者在北碚境內發現一面巨大的條紋石壁。據專家判斷,這是海洋波浪形成的波痕,可以推測2.5億年前重慶是一片汪洋大海。這也是我市首次發現三疊紀時期的波痕遺蹟。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正高級工程師、古生物學專家張鋒博士告訴記者,這是重慶地區經歷最後一個海洋時期的直接證據,從周圍的巖石形態可以判斷,這一面波痕石壁距今2.5億年,屬於三疊紀早期。數億年前的「海浪」把自己的模樣印在沉積物上,經過漫長歲月變化,留下了巨幅波痕。
  •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說起人類最熟悉的無脊椎動物,蚯蚓一定榜上有名,作為現生環節動物之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蚯蚓已經算得上是相對高級的無脊椎動物了,根據科學家們此前通過化石的分析研究,認為蚯蚓的祖先和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有關
  • 抗戰老兵居重慶60載無人知 曾是密碼電報員(圖)
    在九龍坡銅罐驛鎮上,有一位名叫張恩澤的老人,在抗戰時期,他的工作就是發送密碼的無線電報務員。  在重慶定居60年的張恩澤,60年來,除了向組織上極少數人匯報過自己的經歷,張老從未向其他人提及。直到前不久,崔永元攜大型歷史紀錄片《我的抗戰》到重慶時,張老作為抗戰老兵之一參會,關於其故事才開始在小鎮上慢慢傳開。
  • 「巨精」封存琥珀1億年!科學家發現世上最古老精子
    古生物學團隊表示,發現了他們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就藏在1億年前封存於緬甸琥珀中的小型甲殼類動物體內。古生物學團隊表示,發現了他們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就藏在1億年前封存於緬甸琥珀中的小型甲殼類動物體內,科學家以「巨大」描述這個精子,因為長度最大可達該動物雄性個體的4.6倍。
  • 「應對氣候變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會議」召開 共商應對...
    隨著全球經濟快速發展,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成為當今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我國應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建成青山綠水、氣候宜人、和諧美好中國,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該成果指出,中國重慶發現了亞洲最古老的蜥腳類恐龍形跡,其成果也表明,恐龍在重慶地區至少生存了1億年並留下了大量的化石。這是華龍網記者今(20)日從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獲得的獨家消息。直到2015年8月,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以及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學者利用SRT(單繩升降)技術對該處恐龍足跡進行翻膜時,才真正揭開其神秘面目。
  • 重慶綦江發現一枚1.5億年前蛇頸龜化石
    新華社重慶6月23日電(黎華玲、陳正策)近日,重慶市綦江區發現一枚古生物化石,經重慶古生物化石專家查勘研究,確認為距今約1.5億年的蛇頸龜化石。經反覆研究,專家確認了這枚化石為距今約1.5億年的蛇頸龜化石。綦江區國土房管局地質公園管理處主任謝顯明介紹,綦江區已發現的化石有恐龍化石、魚化石,此次發現的蛇頸龜化石在綦江區尚屬首例,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綦江古生物化石的種類。責任編輯: 王萌萌
  • 《超少年密碼》開播 360手機助手強勢曝光5億次
    原標題:《超少年密碼》開播 360手機助手強勢曝光5億次      7月11日中午12時,由360手機助手代言人TFBOYS主演的超級網劇《超少年密碼》正式開播。截止2016年7月12日中午12時,該劇已在樂視視頻累計播出超3000萬次。
  • 探訪雲南帽天山化石地 原來5.3億年前蟲子長這樣
    1984年被發現後,便撬開了地下5.3億年前地球生命演化事件的面紗,揭開前寒武紀生物世界的奇觀。右圖為早寒武世丘疹光楊蟲。一直以來,寒武紀被確定為顯生宙的起始,即從寒武紀開始地球上有了「看得見的生命」,因此這裡的化石很多種類代表了動物的老祖宗基群。隨後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帽天山因形如一頂草帽而得名,就這樣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包,卻暗藏著生命的演化密碼。
  • 重新審視人類與環境的關係,詳細盤點應對氣候變化的76種方法
    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204.2—273.9Gt(1Gt=10億公噸碳)。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58.0—97.4Gt(1Gt=10億公噸碳)。,給出減排方法,預計到2050年,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73.7—141.2Gt(1Gt=10億公噸碳)。
  • 挖煤工逆襲博士後,放棄國外名譽,揭開2.5億年前物種滅絕元兇
    2.5億年前物種大滅絕元兇,你是否會感到疑惑?5分和0分。在沈樹忠那個年代,身懷一門技術,就已經可以養家餬口。運氣好的話,還能招收徒弟,賺錢更多的錢。由於是中專學校,非常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沈樹忠經常在野外實習,天天和化石打交道,但由於貧窮,他只穿著麻布衣,靠吃野菜為生。
  • 揭開長徵火箭跨越成長的基因密碼
    長徵七號遙二火箭成功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2017年4月20日攝)。  在天安門城樓正南約20公裡處,有一塊名叫「東高地」的區域。  這裡,看似尋常,卻是我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運載火箭研製基地,這裡的學校、醫院均以「航天」命名。  這裡,走出了錢學森、任新民等數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