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人類與環境的關係,詳細盤點應對氣候變化的76種方法

2020-12-06 騰訊網

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的緊急時刻,雖然病毒的最終來源尚無定論,但這場「全球大流行」的疫情已經足以讓我們再次審視人類與病毒、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隨著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全球持續變暖,各種極端天氣頻發。據世界氣象組織統計,過去1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氣候變化不僅造成了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溫和酸化,還對人類健康、糧食安全等帶來嚴重影響。

為了人類和地球的未來,減少碳排放勢在必行。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近期所表達的「我們需要所有國家證明,我們能夠在本10年的基礎上實現45%的減排並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我們知道,這是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唯一途徑。」

美國非營利組織Project Drawdown最近發布了《Drawdown Review 2020》報告,提出了多種可實施解決方案,以降低全球碳排放,並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該組織成立於2014年,致力於利用現有的技術解決方案,阻止全球溫室氣體上升,並逐步減少溫室氣體。

根據該報告數據,目前全球溫室氣體主要來自六個方面:電力生產(25%)、糧食、農業與土地使用(24%)、工業(21%)、交通運輸(14%)、建築(6%)和其它與能源相關的排放(10%)。

在排放的溫室氣體中,大約59%的氣體會滯留在大氣中,陸地植物可以吸收約24%,海洋吸收約17%,因此,保護陸地和海洋可以有效吸收空氣中的溫室氣體。

因此,該報告從減少碳排放、優化碳吸收和促進社會福祉三個方面提出了76種解決方案,並解釋了可實施的詳細路徑,及其相應可減少的碳排放量。

一、減少碳排放:將碳排放量降為0

在減少碳排放方面,報告著重分析了電力、食品/農業、工業、交通運輸和建築這五大行業,並給出了各行業適用的減排方法。

1.電力行業

從效率、能源生產和電網系統等方向入手,給出減排方法,預計到2050年,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200.6—441.1Gt(1Gt=10億公噸碳)。

2.糧食、農業和土地利用減排

從優化飲食結構和解決浪費、保護生態系統,以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等方向入手,給出減排方法,預計到2050年,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204.2—273.9Gt(1Gt=10億公噸碳)。

3.工業

從改善材料、廢物利用和製冷劑管理等方向入手,給出減排方法,預計到2050年,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128.7—143.7Gt(1Gt=10億公噸碳)。

4.交通運輸

從替代品、提高效率和電動車等方向入手,給出減排方法,預計到2050年,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58.0—97.4Gt(1Gt=10億公噸碳)。

5.建築

從提高效率、轉換能源和製冷劑管理等方向入手,給出減排方法,預計到2050年,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73.7—141.2Gt(1Gt=10億公噸碳)。

二、碳吸收:提升自然界的碳循環

在碳吸收和碳隔離方面,報告從土地固碳、沿海與海洋固碳、技術固碳等方面,給出適用的減排方法。

1.土地固碳

從解決浪費和飲食問題、保護生態系統、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退化土地使用等方向入手,給出減排方法,預計到2050年,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243.1—387.8Gt(1Gt=10億公噸碳)。

2.沿海和海洋固碳

主要從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入手,給出減排方法,預計到2050年,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1.1—1.5Gt(1Gt=10億公噸碳)。

3.技術固碳

主要從清除並儲存碳入手,主要討論了生物炭的減排效果,預計到2050年,減少或封存的二氧化碳總當量將達到2.2—4.4Gt(1Gt=10億公噸碳)。

三、社會福祉:促進人人平等

氣候變化和社會系統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常常容易被忽視。因此,社會福祉方面旨在確保公民權利和促進平等的舉措有助於對氣候變化產生連帶效益。

四、基於應對方案的10大關鍵分析

基於各種氣候應對解決方案,報告給出了10大關鍵分析:

1.如果推行現有的氣候解決方案,到2040年代中期,或直到2060年代就可以達到「Drawdown點」,也就是大氣中溫室氣體停止上升並開始穩步下降。

2.氣候解決方案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我們需要共同實施所有解決方案。

3.除了解決溫室氣體以外,氣候解決方案還可以創造「共同利益」,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公平的世界。

4.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具有經濟可行性,節省的價值遠遠超過投入的成本。

5.化石燃料產生全球三分之二的集熱排放,而大多數氣候解決方案都可減少或替代化石燃料的使用。

6.若無法同時達到零排放和支持大自然固碳的目標,那麼就無法實現下降。

7.食物浪費、飲食結構、化學製劑、森林恢復、人口與教育等方案都是效果非常好,但容易被忽視的方法,因此我們需要擴大視野。

8.政策、資本、文化等因素的融合可以擴大解決方案的應用規模、速度和範圍。

9.氣候危機要求全球社會和經濟進行系統化、結構性的變化,所有個體和機構都可以參與推進氣候解決方案。

10.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巨大的投入、協作和獨創性,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可能性變為現實。

相關焦點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涉及自然與社會諸多領域和國際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博弈,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來審視和思考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和主要矛盾,對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全球環境變化如何影響人類健康 下圖展示了全球環境變化影響人類健康的幾種途徑。自上而下,有三種途徑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直接。最上面的幾個例子是說明物理環境條件的變化如溫度極限、紫外線幅射水平可直接影響人類的生理和健康。位於圖的中間和下面的途徑,其中包括環境條件、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社會經濟條件的相互作用,說明了影響過程的複雜性。
  • 省生態環境廳舉辦2020年江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培訓會
    省生態環境廳舉辦2020年江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培訓會 11月25日,省生態環境廳在南昌市舉辦2020年江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培訓會,廳二級巡視員沈豐出席並致辭。
  • 探尋北極海洋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關係
    中國自1999年組織實施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以來,已先後實施了5個航次的北冰洋區域多學科綜合考察,重點開展極地環境研究,系統觀測海冰、海洋和大氣變化,探尋極地在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助益良多。
  • 應對氣候變化,從我做起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黃 堃  在巴黎,一百多位各國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讓一些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當地時間5月22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八屆彼得斯堡氣候對話會議上講話。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都將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作物越多樣,越能應對氣候變化影響
    英國《自然》雜誌19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生態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分析了91個國家連續50年的全年產量數據後報告稱,增加作物多樣性可以極大地提高全國作物年產量的穩定性,從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全球糧食系統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
  •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環境問題
    ◆蔡博峰 周穎 張毅強 姚瑤  劉蘭翠 張戰勝  近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適應—減緩為主脈絡,深入、詳盡地論述了在氣候變暖情況下,全球環境、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受到的影響、未來將要受到的影響以及積極應對的措施,將對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經濟結構調整、社會模式變化和生活方式轉變等產生深刻影響
  • 氣候變化和人類共同體的關係?聽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無論早在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協定》,還是2016年籤署的《巴黎協定》,都象徵著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決心。基於此,WLF在本屆氣候峰會中邀請五位科學家,從多角度透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共話人類未來與氣候藍天。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在對氣候變化後果的認識方面,變暖對農業和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但持續的變暖特別是在短期內變暖過快可能導致弊多利少。而反常氣候導致災害增多已經是各大洲都難以倖免的客觀事實,防止走嚮導致災變的臨界點,是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人類共同利益的所在。 其次是不確定中的確定性。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也是產生大氣汙染、導致大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在我國現階段仍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下,一方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起到了減少大氣汙染物排放的作用,直接促進了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另一方面,調整產業結構、減少大氣汙染物排放等大氣環境保護舉措,也有助於減少碳排放,從而為應對氣候變化發揮積極作用。
  • 解讀峇里島路線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裡程碑
    據新華社報導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艱苦談判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5日終於孕育出備受矚目的「峇里島路線圖」,它將為人類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指引前進方向。  參加本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司長蘇偉在第一時間對「峇里島路線圖」進行了解讀。
  • 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能做些什麼
    ,但也難免讓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  但其實,公眾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也能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少開一次車、少吃一點肉,都在為緩解全球變暖做出一點貢獻。近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燃燒大量化石燃料而排放的溫室氣體,在大街上跑的各種車輛中,大部分都是燒汽油、柴油,它們不斷地從尾氣管中排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少交通領域的排放,能有力幫助應對氣候變化。  當然,車輛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工具,不能說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就讓車輛都不上街了。
  • 氣候變化風險加大,人類該如何應對?
    同這裡的天氣一樣,25日,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第一次主要作者會上,有關氣候變化的討論在熱烈的進行著。此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進入了實質性編寫階段。那麼,第六次評估報告將涵蓋哪些內容,有何亮點,人類又該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呢?
  • 《風景園林》熱點導讀|20 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
    全球氣候變化正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洪水、乾旱、山火、極端氣溫天氣等自然災害頻發,對人類生產生活、城市安全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威脅。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應對策略,有利於加深風景園林師對氣候變化的了解與思考,對於倡導通過科學手段優化人居環境也有著重要意義。
  •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在京發布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秀鳳 11月27日,第十二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新動力》(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發展、人類健康和福利形成嚴重威脅。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一、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氣溫增高、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發等,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氣候變化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成為當今人類社會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 庫布其模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經驗
    經濟觀察網 李仲和/文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人類除了努力減排溫室氣體,還有其他路徑可入手嗎?剛剛結束的巴黎氣候大會,一個來自中國的實踐案例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荒漠化治理,同樣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說,氣候變化與荒漠化在各個方面密切影響、相互聯繫,不斷變化的氣候環境和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將進一步加劇土地荒漠化和乾旱,導致糧食供應情況惡化,並使脫貧人口重新回到貧困狀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秘書處執行秘書莫妮卡·巴布女士認為,人類未來的發展前景取決於今日所處土地的狀況與產出力。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