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風險加大,人類該如何應對?

2020-12-03 中國江蘇網

夏日的廣州,略顯悶熱,空氣中似乎能擰出水來。同這裡的天氣一樣,25日,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第一次主要作者會上,有關氣候變化的討論在熱烈的進行著。

此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進入了實質性編寫階段。那麼,第六次評估報告將涵蓋哪些內容,有何亮點,人類又該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呢?

各國參與度更高 更加突出區域問題

「此次評估報告各個國家的參與度更高。第五次評估報告有259位作者,39個國家參加。這次雖然有232個作者,但來自60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參與更加踴躍。」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翟盤茂說。

翟盤茂介紹,此次評估報告將涵蓋以下內容,如地球氣候系統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人為影響到底有多大,在現有人為排放量基礎上,未來氣候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理解、認識氣候變化的過程,包括二氧化碳、氣溶膠、大氣和水的循環以及能量收支等。雖然內容多,但報告將更加綜合、凝練。第五次評估報告1500頁,這次規劃限制在1000頁以內,減少三分之一的厚度。

「報告將更加突出區域問題,從更好的解決問題出發,比如說會側重氣候變化的風險問題,更加強調氣候變化對空氣品質變化以及水的影響問題,為國際社會履行巴黎協定提供支撐。」翟盤茂說。

根據聯合國大會決議,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1988年11月聯合建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下設自然科學基礎、影響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三個工作組。

據IPCC主席李會晟介紹,第六次評估報告於2015年正式啟動,計劃於2022年全部完成,周期內將編寫三個工作組報告、綜合報告、「全球1.5℃增暖」「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氣候變化與陸地」三個特別報告及「2019年修訂」方法學報告。

「IPCC評估報告的重要意義在於集中了全世界最優秀科學家的工作,匯集了全球最新的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成果,反映了當前國際科學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認識水平。第一工作組就氣候變化自然科學基礎的評估和基本結論,更是國際社會採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和制定政策的重要科學依據。」李會晟說。

應對和減緩氣候變化 中國成效顯著

「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在應對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成效顯著。」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副司長陸新明說。

具體來講,陸新明介紹,首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淘汰了高耗能、高汙染、高排放的落後產能,近幾年累計淘汰了1.67億噸粗鋼,10.27億噸水泥的落後產能;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低碳、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佔國民經濟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3%增加到2016年的51.6%。

其次,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主要是控制煤炭的消費,消費量由2011年的72%降到2017年的60.4%。與此同時,著重發展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佔能源的比重由2005年的7.4%上升到2017年的13.8%。

「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第一的國家,同時也是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和產量第一的國家。」陸新明說,再就是大力節能和提高能效,2017年單位能耗下降了39.6%,相當於少用19.7億噸標準煤。

「雖然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氣候變化是個全球議題,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翟盤茂說,按照目前氣候變化談判進程,2022年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發布之時,將是2020年之後應對氣候變化新機制開始運行、國際社會展望2030年的關鍵時期。評估報告的結論必將對國際氣候變化制度進程產生直接的影響。

(科技日報廣州6月25日電)

相關焦點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為尋求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防範目前人類還難以應對的災害風險,需要對氣候變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進行梳理和分析,這不僅有助於公眾和決策者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而且對於氣候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多樣性視角剖析:氣候、氣候變化風險和應對氣候變化氣候和氣候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在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更注重就過去的事件作出被動響應,而不是主動防禦未來的變化,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對風險作出選擇和管理的過程,只有認知到這一點,才能對適應有所領會,並且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抑制未來氣候變暖的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目前全世界各國政府、環保界都已經在不斷地積累適應方面的經驗。
  • 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瑞士是這麼做的…
    目前全球正在遭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和威脅, 由氣候變化所引發的自然災害不斷增多,日益增加的極端天氣對世界各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促綠色經濟發展
    歐盟與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兩大經濟體,在應對氣候變化與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暴發,嚴重衝擊了全球經濟。為促進全球經濟的復甦,全球主要國家央行以及國家政府均實施了強有力的支持政策。而在實施刺激措施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綠色復甦,成為當前熱議的話題。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的火災季節有可能變得更長,火勢可能變得更猛烈。「人類正面臨一個緊迫的挑戰。現有的科學研究只是部分了解了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將如何影響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類該如何應對,這是一項挑戰。」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如何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
    氣候變化正在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與健康,但其健康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和社會採取應對和適應的程度。如何妥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造成的健康影響,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公共衛生、環境保護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氣候變化影響健康的主要路徑人類自身對氣候和天氣的變化非常敏感。
  • 心理學如何應對世界氣候的變化
    不久前,來自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開會討論氣候變化。    美國總統歐巴馬早些時候在國情諮文中說:「沒有挑戰,將對後代造成比氣候變化更大的威脅。」然而,由於公眾情緒缺少緊迫感,這類觀點就需要大力傳播。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一、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氣溫增高、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發等,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氣候變化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成為當今人類社會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低碳農業研討會上,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 解讀峇里島路線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裡程碑
    據新華社報導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艱苦談判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5日終於孕育出備受矚目的「峇里島路線圖」,它將為人類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指引前進方向。  參加本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司長蘇偉在第一時間對「峇里島路線圖」進行了解讀。
  •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在京發布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秀鳳 11月27日,第十二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新動力》(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發展、人類健康和福利形成嚴重威脅。
  • 應對氣候變化,從我做起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黃 堃  在巴黎,一百多位各國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讓一些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在對氣候變化後果的認識方面,變暖對農業和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但持續的變暖特別是在短期內變暖過快可能導致弊多利少。而反常氣候導致災害增多已經是各大洲都難以倖免的客觀事實,防止走嚮導致災變的臨界點,是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人類共同利益的所在。 其次是不確定中的確定性。
  • 疫情下各國該如何應對氣候變暖?
    麥肯錫在6月中旬出版的《應對氣候變化》最新報告中提到,未來十年將是檢驗各國是否履行各自的氣候變化承諾,以及如何應對病毒和氣候變化帶來的雙重挑戰的關鍵時期。「後疫情時代,各國紛紛開啟了衰退之後的艱難復甦。但是,氣候變化以及由其引發的有形風險切實存在。各國應始終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以避免氣候變化導致的不利影響。」報告寫道。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9:防範氣候風險》。主報告專門就全球氣候風險的概念認知、發生機理、影響範圍以及中國防範策略進行全面闡述;專題評價篇、國際篇、國內篇以及專論篇,分別就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氣候變化專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附錄收錄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能源及碳排放數據,以及全球和中國氣候災害的相關統計數據,並增加了「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災害數據供讀者參考。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無論早在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協定》,還是2016年籤署的《巴黎協定》,都象徵著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決心。基於此,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本屆氣候峰會中邀請五位科學家,從多角度透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共話人類未來與氣候藍天。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該報告是對IPCC先前相繼發布的三個工作組報告成果的高度凝鍊與綜合,包括氣候變化及原因、未來氣候變化與風險、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路徑、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措施等內容,反映了近年來科學界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最新認知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