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濱路上的紀念碑 記者 王晨輝攝
浙江在線05月14日訊 (今日早報記者 王晨輝) 杭州湖濱路上有一座紀念碑,高高的赭石基座上,四角矗著四枚「炸彈」,一個胸掛望遠鏡的指揮官和一個手持步槍衝鋒的士兵,凝成一組青銅塑像。這就是「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
在杭州的西溪路上,也有一座相同題材的牌坊——「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八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牌坊」,牌坊後面的石碑上,刻著1000多位陣亡將士的名字。
這兩個紀念碑和紀念牌坊,都記錄著八十八師83年前在上海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歷史。
兩座紀念建築,一段浴血抗戰史
初夏的杭州西湖,陽光明媚,遊人如織。湖濱路上的「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在陽光下顯得猶為引人注目。
很多路過的遊人,都會在紀念碑下駐足,仔細閱讀碑文。
碑文上寫著: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爆發,同年2月14日,駐浙江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八師奉命奔赴上海支援第十九路軍抗戰。經過18個晝夜血戰,八十八師與友軍重創日軍,在戰役中犧牲官兵1421名。1934年,由周天初先生籌建,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創作,在此設立了「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這是我國第一座表現抗日戰爭題材的紀念碑。該紀念碑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拆,2003年結合新湖濱景區建設由中國美術學院沈文強教授重塑。
而在離西湖不遠的西溪路上,還有一座「八十八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牌坊」。相比起紀念碑的簡潔,紀念牌坊顯得更有氣勢,門柱上題有對聯,正中分別題有「浩氣長存」和「氣壯湖山」幾個字,格外醒目。
在牌坊後面,鐫刻著1000多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的名錄。附近的居民說,經常有人會到紀念牌坊瞻仰、獻花。
西溪路的紀念牌坊 記者 王晨輝攝
五兄弟中他年紀最小,讀書不錯體育也好
這1000多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的名錄,只有名字,沒有其他任何資料,也許只有他們的後人,才能從這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找出他們。
近日,記者找到了其中一位陣亡英雄盧志豪的侄子盧文奎,從盧文奎的講述中,了解了盧志豪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盧志豪,又名盧學傑,生於1904年9月,溫州永嘉人。生前系黃埔軍校第三期步科生,北伐後任教導隊教官,後任八十八師五二四團一營少校營附。1932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盧志豪奉命參戰,親臨廟行前線奮勇指揮,不幸壯烈犧牲。
「叔父犧牲時,我只有1歲,雖然沒有和他交往過,但是,通過父親和其他親人的講述以及對相關檔案資料的查找,我對他有了比較完整的印象,他是我們整個家族的驕傲。」談起叔叔盧志豪,85歲的盧文奎有些激動。
「叔父犧牲後,是我父親盧學吉把他的遺體從上海運回永嘉的,當時的永嘉政府派人到碼頭來接,我們家人和很多鄉親都來了,碼頭上哭聲一片。」盧文奎說,他的父親一代共有兄弟五人,盧志豪是最小的一個。
盧文奎說,他的父親和幾個伯父都是普通工匠,卻培養盧志豪讀書,希望他能夠成為有出息的人。而盧志豪也沒有辜負幾位兄長的厚望,盧文奎聽父親說,叔父讀書很不錯,體育也很好,特別是毽子,踢得特別棒。
盧志豪像(由盧文奎提供)
為表明抱負,他把名字改成「志豪」
盧志豪犧牲時,膝下無子,盧文奎被過繼給盧志豪。了解這位叔父短暫的一生,成了盧文奎的一個心願,退休之後,他奔赴廣州、上海、杭州等地,追尋叔父當年的足跡。
在廣州黃埔軍校舊址,盧文奎找到了印著叔父名字的花名冊;在上海寶山淞滬抗戰紀念館,盧文奎發現了叔父犧牲時的點滴記錄;在杭州西溪路,盧文奎在紀念牌坊上找到了叔父的名字。
盧文奎說,盧志豪這個名字,是叔父到了黃埔軍校後改的,是為了表明他的救國抱負。
關於盧志豪和黃埔軍校的淵源,還得從胡公冕說起。根據黃埔軍校溫州籍將官名錄記載,胡公冕先生當時作為教導營黨代表,從永嘉挑選了幾名優秀青年,帶到黃埔軍校培養,盧志豪就在其中。
浙江省檔案館史料上有記載,盧志豪從軍後,因品學兼優,被選為革命軍教導隊教官。在一次教導隊擴編警衛軍時,盧志豪出任少校營附。後警衛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成為精銳部隊,駐紮浙江。
頭部中彈還喊殺敵救國,犧牲時才28歲
本來,這位年輕軍官可能會獲得更多的成就,但「一·二八」淞滬戰役卻成了盧志豪的人生轉折點。
2月14日,西方情人節,如今是很多年輕人高調示愛的日子。但83年前的這一天,同樣是一群年輕人,從杭州趕赴炮火連天的淞滬戰場。
盧志豪所屬的八十八師進入戰場後立即投入了激烈的戰鬥。從2月20日開始的廟行一戰,其戰鬥之激烈、抵抗之艱難、傷亡之慘重,在《上海寶山縣誌》裡有詳細的記錄:……廟行一役從早晨一直血戰到晚上8時30分,戰鬥之激烈,為開戰前所未有,日軍在滬第一次總攻遭到失敗……殲滅日軍第九師團及久留米混成旅團的精銳3000人,廟行、江灣間日軍伏屍遍野。國軍傷亡軍官八九十人……士兵傷亡1000多人。之後,日軍對廟行屢次發動猛攻,但直至國軍奉命全線總退卻,均未能越雷池一步。
這場戰鬥,也被稱作「廟行大捷」,日本侵略軍遭到了慘敗,它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於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英勇精神。
但也就是在這場廟行之戰中,盧志豪奮勇指揮,不幸在2月22日,頭部中彈犧牲,時年28歲。
關於盧志豪,《淞滬御日血戰大畫史》這樣記載:淞滬抗日之役,烈士(盧志豪)親臨廟行前線奮勇指揮,激戰數晝夜,彈中頭部,猶頻呼殺賊救國而逝,可謂壯哉!
記者查閱了《上海寶山縣誌》,除了盧志豪,八十八師殉國的主要軍官包括:唐循,32歲,湖南零陵人,八十八師上校營長;項方強,25歲,浙江浦江人,八十八師司令部上尉參謀;徐旭,37歲,浙江永康人,八十八師五二七團一營少校營附;陳振新,26歲,湖北應城人,八十八師五二七團二營少校營長;呂義灝,26歲,浙江東陽人,八十八師五二八團少校營附……
總結盧志豪短暫的一生,盧文奎的弟弟盧永生以一首小詩來緬懷追憶:楠溪江畔住盧氏,學傑績優小教師;投筆從戎黃埔去,練兵殺敵武王詩;東徵北討諸軍閥,日寇侵華戰馬嘶;決戰滬淞生死搏,成仁取義志豪時。
【背景資料】
八十八師的抗日簡史
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有兩次淞滬戰役,一次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戰役,一次是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一·二八」淞滬戰役後,中日在各國調停之下簽署《淞滬停戰協定》,使中國獲得了暫時的、局部的安定。後來,八十八師又參加了更為慘烈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八十八師更是功勳卓著,著名的「八百壯士」就出自這個師。
1937年8月13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史稱「八·一三」淞滬會戰。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前後歷時3個月,戰況慘烈。
最後全軍撤退時,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受命據守閘北四行倉庫,掩護主力撤退。團附謝晉元率領該團一個營450餘名官兵(對外稱八百人,後來這些官兵被譽為「八百壯士」),孤戰阻敵於上海市區蘇州河邊四行倉庫,血戰三晝夜,擊傷斃死日軍200餘人。最後在租界各國的請求之下,這支力戰不屈的孤軍,於10月31日夜奉命退入公共租界。
「八百壯士」英勇事跡轟動中外,一時聲名遠揚,雖然於戰局無補,但是震懾了日軍,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四行倉庫被保留至今,還有一所中學被命名為「晉元中學」,以紀念該師的抗戰功績。
1937年12月,八十八師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全師6000餘人,戰後只有500人生還,除了陣亡大多死於「南京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