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邊念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的碑和牌坊 記錄一段浴血抗戰史

2021-01-08 浙江在線

  湖濱路上的紀念碑 記者 王晨輝攝

  浙江在線05月14日訊 (今日早報記者 王晨輝) 杭州湖濱路上有一座紀念碑,高高的赭石基座上,四角矗著四枚「炸彈」,一個胸掛望遠鏡的指揮官和一個手持步槍衝鋒的士兵,凝成一組青銅塑像。這就是「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

  在杭州的西溪路上,也有一座相同題材的牌坊——「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八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牌坊」,牌坊後面的石碑上,刻著1000多位陣亡將士的名字。

  這兩個紀念碑和紀念牌坊,都記錄著八十八師83年前在上海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歷史。

  兩座紀念建築,一段浴血抗戰史

  初夏的杭州西湖,陽光明媚,遊人如織。湖濱路上的「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在陽光下顯得猶為引人注目。

  很多路過的遊人,都會在紀念碑下駐足,仔細閱讀碑文。

  碑文上寫著: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爆發,同年2月14日,駐浙江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八師奉命奔赴上海支援第十九路軍抗戰。經過18個晝夜血戰,八十八師與友軍重創日軍,在戰役中犧牲官兵1421名。1934年,由周天初先生籌建,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創作,在此設立了「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這是我國第一座表現抗日戰爭題材的紀念碑。該紀念碑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拆,2003年結合新湖濱景區建設由中國美術學院沈文強教授重塑。

  而在離西湖不遠的西溪路上,還有一座「八十八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牌坊」。相比起紀念碑的簡潔,紀念牌坊顯得更有氣勢,門柱上題有對聯,正中分別題有「浩氣長存」和「氣壯湖山」幾個字,格外醒目。

  在牌坊後面,鐫刻著1000多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的名錄。附近的居民說,經常有人會到紀念牌坊瞻仰、獻花。

  西溪路的紀念牌坊 記者 王晨輝攝

  五兄弟中他年紀最小,讀書不錯體育也好

  這1000多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的名錄,只有名字,沒有其他任何資料,也許只有他們的後人,才能從這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找出他們。

  近日,記者找到了其中一位陣亡英雄盧志豪的侄子盧文奎,從盧文奎的講述中,了解了盧志豪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盧志豪,又名盧學傑,生於1904年9月,溫州永嘉人。生前系黃埔軍校第三期步科生,北伐後任教導隊教官,後任八十八師五二四團一營少校營附。1932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盧志豪奉命參戰,親臨廟行前線奮勇指揮,不幸壯烈犧牲。

  「叔父犧牲時,我只有1歲,雖然沒有和他交往過,但是,通過父親和其他親人的講述以及對相關檔案資料的查找,我對他有了比較完整的印象,他是我們整個家族的驕傲。」談起叔叔盧志豪,85歲的盧文奎有些激動。

  「叔父犧牲後,是我父親盧學吉把他的遺體從上海運回永嘉的,當時的永嘉政府派人到碼頭來接,我們家人和很多鄉親都來了,碼頭上哭聲一片。」盧文奎說,他的父親一代共有兄弟五人,盧志豪是最小的一個。

  盧文奎說,他的父親和幾個伯父都是普通工匠,卻培養盧志豪讀書,希望他能夠成為有出息的人。而盧志豪也沒有辜負幾位兄長的厚望,盧文奎聽父親說,叔父讀書很不錯,體育也很好,特別是毽子,踢得特別棒。

  盧志豪像(由盧文奎提供)

  為表明抱負,他把名字改成「志豪」

  盧志豪犧牲時,膝下無子,盧文奎被過繼給盧志豪。了解這位叔父短暫的一生,成了盧文奎的一個心願,退休之後,他奔赴廣州、上海、杭州等地,追尋叔父當年的足跡。

  在廣州黃埔軍校舊址,盧文奎找到了印著叔父名字的花名冊;在上海寶山淞滬抗戰紀念館,盧文奎發現了叔父犧牲時的點滴記錄;在杭州西溪路,盧文奎在紀念牌坊上找到了叔父的名字。

  盧文奎說,盧志豪這個名字,是叔父到了黃埔軍校後改的,是為了表明他的救國抱負。

  關於盧志豪和黃埔軍校的淵源,還得從胡公冕說起。根據黃埔軍校溫州籍將官名錄記載,胡公冕先生當時作為教導營黨代表,從永嘉挑選了幾名優秀青年,帶到黃埔軍校培養,盧志豪就在其中。

  浙江省檔案館史料上有記載,盧志豪從軍後,因品學兼優,被選為革命軍教導隊教官。在一次教導隊擴編警衛軍時,盧志豪出任少校營附。後警衛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成為精銳部隊,駐紮浙江。

  頭部中彈還喊殺敵救國,犧牲時才28歲

  本來,這位年輕軍官可能會獲得更多的成就,但「一·二八」淞滬戰役卻成了盧志豪的人生轉折點。

  2月14日,西方情人節,如今是很多年輕人高調示愛的日子。但83年前的這一天,同樣是一群年輕人,從杭州趕赴炮火連天的淞滬戰場。

  盧志豪所屬的八十八師進入戰場後立即投入了激烈的戰鬥。從2月20日開始的廟行一戰,其戰鬥之激烈、抵抗之艱難、傷亡之慘重,在《上海寶山縣誌》裡有詳細的記錄:……廟行一役從早晨一直血戰到晚上8時30分,戰鬥之激烈,為開戰前所未有,日軍在滬第一次總攻遭到失敗……殲滅日軍第九師團及久留米混成旅團的精銳3000人,廟行、江灣間日軍伏屍遍野。國軍傷亡軍官八九十人……士兵傷亡1000多人。之後,日軍對廟行屢次發動猛攻,但直至國軍奉命全線總退卻,均未能越雷池一步。

  這場戰鬥,也被稱作「廟行大捷」,日本侵略軍遭到了慘敗,它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於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英勇精神。

  但也就是在這場廟行之戰中,盧志豪奮勇指揮,不幸在2月22日,頭部中彈犧牲,時年28歲。

  關於盧志豪,《淞滬御日血戰大畫史》這樣記載:淞滬抗日之役,烈士(盧志豪)親臨廟行前線奮勇指揮,激戰數晝夜,彈中頭部,猶頻呼殺賊救國而逝,可謂壯哉!

  記者查閱了《上海寶山縣誌》,除了盧志豪,八十八師殉國的主要軍官包括:唐循,32歲,湖南零陵人,八十八師上校營長;項方強,25歲,浙江浦江人,八十八師司令部上尉參謀;徐旭,37歲,浙江永康人,八十八師五二七團一營少校營附;陳振新,26歲,湖北應城人,八十八師五二七團二營少校營長;呂義灝,26歲,浙江東陽人,八十八師五二八團少校營附……

  總結盧志豪短暫的一生,盧文奎的弟弟盧永生以一首小詩來緬懷追憶:楠溪江畔住盧氏,學傑績優小教師;投筆從戎黃埔去,練兵殺敵武王詩;東徵北討諸軍閥,日寇侵華戰馬嘶;決戰滬淞生死搏,成仁取義志豪時。

  【背景資料】

  八十八師的抗日簡史

  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有兩次淞滬戰役,一次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戰役,一次是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一·二八」淞滬戰役後,中日在各國調停之下簽署《淞滬停戰協定》,使中國獲得了暫時的、局部的安定。後來,八十八師又參加了更為慘烈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八十八師更是功勳卓著,著名的「八百壯士」就出自這個師。

  1937年8月13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史稱「八·一三」淞滬會戰。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前後歷時3個月,戰況慘烈。

  最後全軍撤退時,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受命據守閘北四行倉庫,掩護主力撤退。團附謝晉元率領該團一個營450餘名官兵(對外稱八百人,後來這些官兵被譽為「八百壯士」),孤戰阻敵於上海市區蘇州河邊四行倉庫,血戰三晝夜,擊傷斃死日軍200餘人。最後在租界各國的請求之下,這支力戰不屈的孤軍,於10月31日夜奉命退入公共租界。

  「八百壯士」英勇事跡轟動中外,一時聲名遠揚,雖然於戰局無補,但是震懾了日軍,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四行倉庫被保留至今,還有一所中學被命名為「晉元中學」,以紀念該師的抗戰功績。

  1937年12月,八十八師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全師6000餘人,戰後只有500人生還,除了陣亡大多死於「南京大屠殺」。

相關焦點

  • 淞滬抗戰128名陣亡將士長眠紫金山(組圖)
    名小記者一起,在胡卓然的帶領下,尋訪「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和「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近日,南京報業傳媒集團的記者和3名小記者一起,在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抗戰史學者胡卓然的帶領下,尋訪靈谷寺景區的「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和「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紫金山東麓風景迷人的靈谷寺風景區,在民國時期,其實是一個「陣亡將士公墓」,安葬有北伐、抗戰陣亡的一些將士。
  •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老兵向陣亡將士敬獻花籃
    新華網廣州9月3日電 (記者張建華)3日上午,廣東省各界在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舉行隆重的敬獻花籃儀式,參加過十九路軍淞滬抗戰的老戰士曾暉等老同志和各界代表1000多人冒雨出席了紀念儀式,深切緬懷為抗日戰爭英勇獻身的先烈。受「獅子山」熱帶風暴的影響,廣州當天大雨不止。
  • 被拆除半個世紀後 松臺山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重建
    邵度 攝  溫州網訊 市區上了年紀的老人應該都還記得,在市區松臺山最高處的一塊山坪上,曾經傲然矗立著一座當時全市最高的標誌性建築——「陸軍暫編三十三師暨地方團隊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以下簡稱抗敵紀念碑)。它傲視著四周,默默地向人們述說著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提醒人們時刻銘記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歲月。
  • 淞滬戰役發生在上海,而十九路軍將士墓卻在廣州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將士陵園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坐落於廣州市水蔭路113號。陵園是1932年為紀念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而建,然而淞滬抗戰發生在上海,十九路軍將士墓為什麼建在廣州?背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 繪出烽火中的丹青畫卷(銘記·抗戰中的美術)
    中國」;漫畫家揭露了日寇的醜惡嘴臉——「這就是殺害東亞和平的劊子手」;國畫家勾勒了民族命運的憂思和覺醒的民族精神——悲鴻奔馬,同仇敵愾;油畫家為國難寫真——吹響藝術救國的「七七的號角」;雕塑家在中華大地上矗立起第一座抗戰紀念碑——「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抗戰美術展覽開到了街頭巷尾,義賣募捐在國內外開展,抗戰美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美術在抗戰宣傳中成為先鋒力量。
  • 陣亡官兵數為何不同 "淞滬戰役"史實說明不該錯
    同樣是對「淞滬戰役」的文字說明,立在西湖邊的石碑和立在西溪路的牌坊上的說明卻有很多不同之處,「難道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淞滬戰役』不成?」
  • 抗戰勝利前後忠烈祠的建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雖然在抗戰前有的祠廟裡供奉著民間神位,或先賢,或以往陣亡的將士牌位,但在這一時期,入祀供奉的主要為抗擊日軍而壯烈犧牲的將士。        崇明縣民眾捐資建造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 2        抗戰勝利後,為使抗戰期間犧牲的廣大將士及民眾能夠「以垂永久,以慰忠魂」,國民政府內政部於1945年12月26日發出渝禮字第1471號公函,要求「光復各省市政府應籌設忠烈祠」。
  • 抗戰三部曲:英雄前僕後繼,勇士向死而生,堪稱抗戰中的優質作品
    1、《雪豹》(40集電視劇)《雪豹》是夢舟抗戰三部曲的第一部,由文章、陶飛霏等人主演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改編自業餘狙擊手的網絡小說《特戰先驅》。該劇獲得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提名、第26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等獎項。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爆發。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長沙《抗戰日報》為此寫了社論,發了特寫《太慘了!》湖大還用英、法、德、日四種語言向國外廣播此事,獲得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日本侵略軍妄圖毀滅湖南抗戰文化,而「湖大人」仍在廢墟上繼續戰鬥著。 1938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周年紀念那天,明日社和軍民俱樂部動員軍官外國語補習學校、戰時幹部訓練班以及附近工農商學群眾共約5000人在湖大操坪舉行紀念大會。
  • 抗戰老兵馬士弘辭世 102歲弟弟馬識途題輓聯記錄傳奇人生
    老兵馬士弘的離去,又將是川人抗戰史的一頁重大損失。」得知馬士弘辭世的消息,巴蜀抗戰史研究院專家何允中感嘆。鐵血衛國曾20多次血戰日軍8年抗戰「從頭打到尾」2015年,華西都市報記者曾多次前往馬士弘家中採訪。當時104歲高齡的馬士弘,除了腿腳行動不便,耳背之外,思維仍然縝密。
  • 四川抗戰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這組數字給你答案
    眾所周知,四川作為抗戰的戰略大後方,廣大軍傾全力支持和參與抗戰,為奪取戰爭勝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重要歷史作用。四川在抗戰中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四川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主任張力在會上對四川在前後方抗戰上的支持進行了介紹。
  • 抗戰勝利紀念日,南京這些地方值得去
    自2009年建館以來,在研究展示抗日航空歷史和烈士事跡,傳承弘揚抗戰精神、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以及對外文化交流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2018年,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在一場拍賣會上拍下一組記錄著南京受降儀式的老照片。這組老照片共有55 張,都是由何應欽的專機駕駛員閻迺斌拍攝收藏的,記錄了南京受降儀式莊嚴肅穆的現場。 在廣泛徵集文物之外,該館還組織專門力量開展抗戰老兵口述史調查。目前共計採訪老兵1500多人,涉及全國23個省、4個直轄市、2個自治區,採訪總行程為22萬公裡。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就在淞滬抗戰進行之中,部分電影公司及其從業者便投入抗戰新聞紀錄片和抗戰動畫片的拍攝。這些影片相當及時地報導與宣傳了淞滬抗戰,展現了中國軍民抗敵禦侮的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當時最值得一提的影片應該說是以抗日為背景的《風雲兒女》,此外還有《共赴國難》《漁光曲》《狼山喋血記》《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等一批優秀的、堪稱經典的民族電影作品。
  • 川軍抗戰人數為何居全國之首?
    ,四川出兵總計約340萬人,川軍將士轉戰7萬裡,足跡遍及大江南北13個省市,參加了中國戰場抗日的28個大型會戰、戰役,守衛全部前線戰場五分之一的國土,傷亡失蹤64.6萬餘人,其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位居全國之首。
  • 8張地圖,帶你看抗戰中的重要戰役
    ▽ 東北抗日遊擊戰爭 | 製圖@Monologue/可視化星球此後,長城抗戰、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察哈爾抗戰等一系列戰役激發著民眾的救亡熱情,從而使局部抗戰不斷向前發展。02 1937年·淞滬會戰在「七七事變」之後,局部抗戰變為全國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等血戰
    在四川眾多關心抗戰老兵的志願者眼中,李老雖年過百歲,但身體健朗,常常把拐杖往身前一杵,於聲調起伏之間,就呈現出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抗戰往事。從臺兒莊的血戰,到蘇北敵後遊擊戰,雖然全身多處負傷,但他始終堅持著抗擊侵華日軍。尤其在敵後遊擊戰中,更是打出了川人威風。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中國》木刻那樣,在全面抗戰來臨之際,以一位被縛卻寧死不屈的中國人形象來喚起民眾,發出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聲音。 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來,似乎就註定了要在這個歷史節點用黑白分明、簡約凝重的視覺語言去承載一個民族腥風血雨的危難。利刀勁筆,直面社會和人生,這正是抗戰時期沒有哪一種繪畫能夠像木刻這樣綻放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