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最近在網上又火了,橫店編劇又為抗戰研發出新武器了,一種既可以飽腹,又可以當手雷的超級包子。
蛋哥不是學化學的,不知道包子究竟能不能變成手雷,咱們今天就聊一下,中日雙方的夥食,中國軍隊到底能不能吃上包子。
日軍研究軍用口糧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治維新,二戰時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每人每天供應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還有各種調料、糖、茶和香菸等。戰時主食由壓縮餅乾和罐頭替代,其他副食酌情增減。
日本耕地面積很小,供養百萬日軍幾乎是不可能的。甲午戰爭時,日軍口糧只有精米和味增,直接導致20%的士兵死於營養不良,所以才提出以戰養戰。
日軍的軍糧一般是就地購買,只不過用的是軍票。這種錢沒有準備金,想印多少印多少,而且還不能兌換成日元。所謂「買糧」,不過是一種變向的搶劫。
如果從字面上來看,中國軍隊的夥食標準還是很不錯的。大米一斤半,肉罐頭四兩,乾菜、鹹菜各二兩,醬油食鹽少許。實際的情況是,每年產的糧食就這麼多,日軍搶走多少,我們就少多少。
(學生兵的夥食標準比較高)
一天能吃上三頓飯的只有少量技術兵種和黃埔學員,這還是委員長三令五申後的結果,其他部隊每天只有兩頓飯。每頓三兩米,不是日軍那種精米,而是夾雜大量黴米、石子、稻殼等的劣質米,副食就是鹽水煮青菜。
作戰時肉罐頭是從來沒有的,戰前每人會帶三天的口糧,主要是大餅、炒米或是炒麵等。遇到大仗,部隊三天後就有斷糧的危險,因為後方支援更費勁。
淞滬會戰前,川軍沒經歷過現代戰爭,不知道生火時要避免出現濃煙,以至於很多川軍兵團還沒補充到前線,就被日軍轟炸機消耗大半。
做飯不容易,送飯就更難了。為躲避飛機和大炮的封鎖,後勤人員只能夜裡送飯,這樣戰士每天只吃一頓飯,基本上都是餓著肚子在打仗。
到了抗戰中後期,餓肚子都是小事了,最可怕的是東部產糧區逐漸淪陷,中西部地區根本無法維持供養幾百萬大軍的消耗。
(日軍炊事員)
中條山位於山西呂梁山區,至今仍是國家級重點扶貧區域,老百姓都在餓肚子,十幾萬大軍的口糧只能從幾百公裡外的後方運。
開戰前,很多中國士兵就因營養不良而浮腫,團級幹部也僅多一點鹹菜。開戰沒幾天就有士兵餓得扛不起槍了。守軍每天要派出三分之一的兵力去黃河邊上把糧食和水背回來,一旦遇到日軍空襲,前線立刻就會斷糧。
凡事沒有絕對,比如東北軍各個吃得膀大腰圓。用張家父子的話說:東北百姓都喜歡我們,我們和外國人做生意,有的是錢,從不刮地皮。東北軍在瀋陽不僅有亞洲最大的兵工廠,還有現代化的糧秣廠,餅乾、罐頭什麼都有。
抗戰初期,國家經濟還沒崩潰,東部地區的中央軍吃得也還行。夥食直接影響著部隊軍容,出於宣傳的考慮,中國軍人的形象經常被幾支精銳代表,以至於大眾都認為中國軍隊都長這樣:
實際上更多的部隊都是這樣:
比對一下日軍:
著名的《東史郎日記》中說:子彈像金子一樣寶貴。日軍認為子彈用得完,力氣出不完,看身材就知道日軍為什麼熱衷於拼刺刀了吧。
蛋哥一直在文章中強調:正是因為我們的弱小,勝利才值得紀念;正式因為敵人的強大,先烈的犧牲才有意義。
一個包子就能炸死一片鬼子,那不是對歷史的緬懷,而是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