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佐相當於中國軍隊什麼級別?為何日軍不當少將爭當大佐?

2020-12-05 騰訊網

在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日軍士兵稱呼自己長官為「大佐」的情況。似乎在日軍中層官員中,「大佐」這一職位很受歡迎。那日本的大佐,相當於我國的什麼軍銜,又可以帶多少兵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日本官吏制度中的「佐」,來源於中國文化。當初唐朝十分強盛,萬國來朝,日本也派出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制度。而中國官制中的「佐」,便被日本引入,並一直流傳下來。「佐」,有「輔佐」之意,所以通常情況下都是指某一職位的副手。在19世紀中期,日本受到帝國主義的入侵,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變法改革,即明治維新。

說到軍銜,我們先要「科普」一下我國的現行軍銜制。「軍銜是國家給予軍人的一種榮譽。軍銜制以軍官的職務、資歷、貢獻、才能等綜合因素作為評定和晉升軍銜的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兩次擬議實行軍銜制,一次是抗日戰爭初期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一次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之後。兩次擬訂的軍銜等級都與當時國民黨軍隊的軍銜制相同,但由於受當時環境的制約,兩次擬訂的軍銜制度都未能實行。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軍官軍銜共設4等14級。到如今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制,軍官軍銜共分3等10級。即: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相信在一些抗日影視劇中,會看到不少日軍的大佐這樣的軍官。那麼,日軍大佐相當於現代什麼級別的將領呢?

資料圖

事實上,大佐的軍銜是日本獨有的,但起源於歐美,因為日本曾經把大量的學生被送往歐美學習,學到了西方的東西。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日本仿效當時的德國建立了軍事制度,以師為單位,而團長對應大佐或者中佐。所以說,日本的大佐對應的是中國的團長,即中國的上校。

改制之後,日本的軍隊直屬中央統率。並且還在軍隊中將軍銜分為了六等十六級,從上到下分別包括,元帥、將軍、佐官、尉官、準中士、下士普通士兵。而參與侵華戰爭的日本軍官則主要為,將軍、佐官和尉官三個級別的軍官。並且每一個級別又可以依次劃分為大、中、少三個級別。所以從以上內容來看的話,日本軍官中的大佐應該相當於我國的上校。換言之,也就是日軍大佐在軍銜上和我國的團長其實是平級的。

同時日本軍官想要從佐官晉升將官是非常嚴格的,一旦他們當上了大佐,就相當於你的軍銜到頭了,只能等到你戰死沙場才有可能晉升。因此從很多資料中可以看出不少大佐都是陣亡後才追晉的陸軍少將,很顯然少佐們活著時候的資歷根本達不到將軍的條件。比如上躥下跳從東北折騰到華中再到太平洋戰場的「昭和三大參謀之一」的辻政信,到日本投降時也還是大佐軍銜,從這也可看出大佐這個軍銜在日本部隊裡面很高了。

大佐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參謀的角色,負責為總部或者上一級軍官出謀劃策,同時順帶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從這樣來看它只是一個負責傳達命令的人,然後將這個命令貫徹到下級軍隊中。因此大佐還是一個二級指揮員,負責將上級的命令貫徹下去,人家擁有的權利超過其實際的等級是有可能的。

前面我們說過,日本的軍銜制度中,除了規定有大佐這麼個軍銜之外,還有將、尉等存在,而且它們也都跟佐官一樣,被分為了大、中、少三等。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既然如此,那作為佐官中最高級別的大佐,若跟將和尉中的最高級別來進行比較的話,誰的級別更高一些呢?

其實,大致來說的話,將的級別要比佐的級別大,而佐的級別則要比尉的級別大。不過由於日本佐官中的最高級別的權力比較大,所以即便是擁有少將級別的軍銜的人,也遠比不過擁有大佐級別的軍銜的人體面。

相關焦點

  • 日本二戰時期的「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有何特殊待遇?
    文/格子道歷史日本的侵華戰爭讓我們牢記了日本帝國的滔天罪行,同時還有一些著名的歷史戰犯也將在史冊上永遠地被唾棄,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日本戰犯岡村寧次,七七事變的第二年,身為大佐的岡村寧次接到軍部調令越級提升至司令官,成為軍內的焦點,但殊不知,「大佐」才是日軍內部人人要爭的軍職,那麼日本「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
  • 日本軍隊中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級別軍銜?難怪日軍人人搶著做
    日本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好學的國家,最初的日本名為扶桑國,我國盛唐時期,萬朝來邦,其中就包括這扶桑國,也就是現在的日本,日本學習了我國的文化與漢字回國進行宣教傳播,後來的日本又學習了西方的軍事理論體系。因為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改革後國力增強,於是效仿了德國的軍事戰爭制度對我國發動了戰爭,就連軍官的軍銜與等級也一併效仿的德國軍銜。在很多抗日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日本的軍官當中,等級最高的就是大佐了,而這大佐是什麼意思,在軍隊中又究竟是怎樣的等級呢?
  • 日本大佐是個多大的官,能帶多少兵力?為何日軍寧可不當少將也要...
    而在日本,如果目光僅僅只是縮小在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戰階段,大家會發現日本有一個軍銜在很多影視劇中登場率非常高,那就是日本大佐。那麼這時候大家是否會疑惑,日本大佐到底手中有多少權力呢?可以指揮多少兵馬?
  • 日本「大佐」可領多少兵?軍銜到底有多高?說出來難以置信
    貞觀四年(公元603年),日本第一批遣唐使來到大唐,開始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源源不斷的學習回日本,這些文化中不僅包括農業、工業、天文、地理、繪畫、書法等實用領域,還有唐朝的政治和官僚制度,那是中國人民近千年來不斷摸索而形成的,對一個國家上層建築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 日本的「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可以指揮多少士兵?
    日本的「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可以指揮多少士兵?日本是我們的近鄰,但是在近代日本卻對我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他們蓄謀已久發動了侵華戰爭,為此我們國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大家都知道,日本軍人信奉武士道,所以他們的紀律性非常強,大多數士兵都像沒有感情的戰爭機器一樣,只知道不折不扣的執行長官的命令。在《亮劍》中有一個經典橋段,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李雲龍率部擊斃了日本的一名大佐指揮官,那麼在日本軍隊的建制中,「大佐」究竟地位如何呢?
  • 近2萬日軍被蘇軍痛打,日軍少將死法太窩囊,不好意思公開
    在抗日時期,有不少日軍高級將領死法窩囊,如有著日本「軍神」之稱的飯冢國五郎,在擺拍照片的時候被中國士兵擊斃,死法讓人想起都好笑,還有另一位死法特別窩囊的日軍少將。這個死的窩囊的日軍少將叫岡本德三,他是日本本州島人,1914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那個時候他已經31歲了,可見岡本德三的天賦不怎麼好,屬於資質平庸的那類人。9年年後,也就是1923年,40歲的岡本德三才從日本陸軍大學畢業,成為了一名步兵大尉,在日軍前面侵華這一年,54歲的岡本德三才被晉升為大佐,他的這個履歷實在不怎麼樣。
  • 抗日傳奇英雄,身中數彈奄奄一息,打死日軍少將後咽氣
    這是一個幾乎被歷史遺忘掉的名字,關於強三娃的記載並不多,只知道他是國民革命軍第32軍141師721團的一名班長,在1939年的南昌戰役期間,他拼盡最後一口氣殺死了侵華日軍一名少將,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傑出貢獻。
  • 一個日本步兵聯隊,與中國的標準團對抗,誰的優勢更大?
    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日本軍隊的師團和中國的師。今天,我們聊聊日本軍隊的步兵聯隊與中國軍隊的標準主力師。認真的說,在聯隊和主力團的對比中,日本軍隊的兵力優勢並不大。但是,日本軍隊的裝備齊全,尤其是重火力配置,裝備了為數不少的92式步兵炮。
  • 日軍「731」活人細菌實驗3000餘受害者名單確認
    專家指出,這是揭露侵華日軍非人道罪行的最直接證據。  眾所周知,日本法西斯為實現其稱霸世界的罪惡目的,違背國際公法組建「731」部隊,慘絕人寰地利用各種非人道手段研究、生產生物武器。為掩蓋罪行,「731」部隊在日本戰敗潰逃時,對設在平房區的本部基地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侵華日軍的最高機密、「731」部隊在中國利用活體進行細菌試驗的絕大多數罪證資料被銷毀。
  • 炸死張作霖的元兇,榮膺「滿洲開拓之父」,臨死前也不過是個大佐
    早在二戰前,日本對於中國東北的圖謀也並不是一天兩天了,尤其是在日本侵略世界計劃中,佔領東北被認為是實現計劃的第一步,為此他們在東北扶持張作霖,是希望能夠從他手中撈得好處,但是在被拒絕以後,惱羞成怒的日本人就製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
  • 鋼煉的大佐對上他或可完勝
    在《鋼之鍊金術師》當中,大佐羅伊馬斯丹曾用無窮的火焰,燒死幾個擁有肉體恢復能力的人造人,但是這個的前提是人造人體內的賢者之石會不斷地消耗,消耗完了人造人就死了。那麼大佐能否殺死死侍呢?只要大佐的火補得快於死侍的恢復速度,死侍必死無疑,那麼,大佐是電影版死侍的剋星便無懸念。
  • 二戰日本軍銜最低的親王,僅相當於日軍大隊長,活到了100歲
    二戰時期日本有不少親王,他們大多都在軍中擔任重要職務。貞愛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年代,當時日軍只有七個常備師團,能夠脫穎而出掌控其中一個師團,可見貞愛的地位。大部分親王與貞愛一樣,至少也是中將級別的存在,然而有一位日本親王很特殊,他的軍銜只有少佐。 這位親王就是三笠宮崇仁親王,明仁天皇的叔叔。崇仁是大正天皇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最小的一個,因此備受寵愛,20歲就獲得了三笠宮的稱號。
  • 中國溼棉被擋子彈不靠譜,法國特種兵有妙招,十幾塊就能做防彈衣
    「手撕鬼子」、「徒手接子彈」、「800裡擊斃鬼子」等抗日神劇層出不窮,人們不禁感嘆,日本人是怎麼堅持這麼多年的,而最近又一部抗日神劇橫空出世,其中有一集的內容是,一批民兵進攻日軍的碉樓,結果碉樓上的鬼子火力迅猛,衝鋒的民兵們都被打死,主角靈機一動,不知道從哪裡找到了一條棉被,然後把一桶水澆了上去
  • 國家社科基金披露200份實驗報告 日軍細菌戰再添新證
    據課題組主持人、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長金成民介紹,這些研究報告曾保存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及日本其他民間機構。研究報告的撰寫者主要來自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陸軍軍醫學校、陸軍省醫務局和日本的高等醫學院校。
  • 二二六事件後,日本的統治到了崩潰的邊緣
    一九四二年初,英國人羞辱地被逐出緬甸,他們想要打回去的嘗試,成效有限;美國人和中國人對日佔區的襲擊同樣沒有什麼 結果。但是到一九四四年年底,貪得無厭的野心使日本人在緬甸陷於災難之中。他們夢想在錢德拉.鮑斯的印度國民軍的幫助下 ,顛覆英帝國主義不牢靠的基礎印度。第一塊跳板就是緬甸邊境以西五十英裡的戰略重鎮英帕爾。
  • 太平洋戰爭最慘烈戰役,美日殘酷對峙70天,日軍斷糧集體自殺
    自一戰德國戰敗後由日本接管,而且已經營多年。 1944年夏,美軍奪取塞班後,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連連勝利,而日軍自瓜島戰後,則是一敗再敗,亦使得戰爭步步逼進日本本土。此時,美軍決定把貝裡琉島——定為必須攻克的戰略要點。
  • 抗戰老兵繳獲一把軍刀,日本想出千萬贖回,老人果斷回絕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武士道的國家,在日本,軍刀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軍刀象徵著他們的身份,也代表著日本人的身份地位,不同的身份地位,擁有的佩刀也不一樣。二戰時期,日軍在中國,用軍刀殺了無數中國人,上面沾滿了老百姓的鮮血,而戰爭結束之後,日本軍刀都被我國收繳,無論如何,也不會歸還日本。
  • 為什麼抗戰時期日軍那麼難打?看一下日軍編制和武器裝備就知道了
    綜合日軍一個師團,有54門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數師團用12門105MM炮替換了75MM炮,卡車方面日軍最多有100-150輛卡車。 1938年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兵力消耗極大,其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同時指揮炮、工、騎、輜重兵聯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減至1.8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這種類型的日軍師團被稱為乙種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