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日軍士兵稱呼自己長官為「大佐」的情況。似乎在日軍中層官員中,「大佐」這一職位很受歡迎。那日本的大佐,相當於我國的什麼軍銜,又可以帶多少兵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日本官吏制度中的「佐」,來源於中國文化。當初唐朝十分強盛,萬國來朝,日本也派出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制度。而中國官制中的「佐」,便被日本引入,並一直流傳下來。「佐」,有「輔佐」之意,所以通常情況下都是指某一職位的副手。在19世紀中期,日本受到帝國主義的入侵,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變法改革,即明治維新。
說到軍銜,我們先要「科普」一下我國的現行軍銜制。「軍銜是國家給予軍人的一種榮譽。軍銜制以軍官的職務、資歷、貢獻、才能等綜合因素作為評定和晉升軍銜的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兩次擬議實行軍銜制,一次是抗日戰爭初期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一次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之後。兩次擬訂的軍銜等級都與當時國民黨軍隊的軍銜制相同,但由於受當時環境的制約,兩次擬訂的軍銜制度都未能實行。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軍官軍銜共設4等14級。到如今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制,軍官軍銜共分3等10級。即: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相信在一些抗日影視劇中,會看到不少日軍的大佐這樣的軍官。那麼,日軍大佐相當於現代什麼級別的將領呢?
資料圖
事實上,大佐的軍銜是日本獨有的,但起源於歐美,因為日本曾經把大量的學生被送往歐美學習,學到了西方的東西。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日本仿效當時的德國建立了軍事制度,以師為單位,而團長對應大佐或者中佐。所以說,日本的大佐對應的是中國的團長,即中國的上校。
改制之後,日本的軍隊直屬中央統率。並且還在軍隊中將軍銜分為了六等十六級,從上到下分別包括,元帥、將軍、佐官、尉官、準中士、下士普通士兵。而參與侵華戰爭的日本軍官則主要為,將軍、佐官和尉官三個級別的軍官。並且每一個級別又可以依次劃分為大、中、少三個級別。所以從以上內容來看的話,日本軍官中的大佐應該相當於我國的上校。換言之,也就是日軍大佐在軍銜上和我國的團長其實是平級的。
同時日本軍官想要從佐官晉升將官是非常嚴格的,一旦他們當上了大佐,就相當於你的軍銜到頭了,只能等到你戰死沙場才有可能晉升。因此從很多資料中可以看出不少大佐都是陣亡後才追晉的陸軍少將,很顯然少佐們活著時候的資歷根本達不到將軍的條件。比如上躥下跳從東北折騰到華中再到太平洋戰場的「昭和三大參謀之一」的辻政信,到日本投降時也還是大佐軍銜,從這也可看出大佐這個軍銜在日本部隊裡面很高了。
大佐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參謀的角色,負責為總部或者上一級軍官出謀劃策,同時順帶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從這樣來看它只是一個負責傳達命令的人,然後將這個命令貫徹到下級軍隊中。因此大佐還是一個二級指揮員,負責將上級的命令貫徹下去,人家擁有的權利超過其實際的等級是有可能的。
前面我們說過,日本的軍銜制度中,除了規定有大佐這麼個軍銜之外,還有將、尉等存在,而且它們也都跟佐官一樣,被分為了大、中、少三等。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既然如此,那作為佐官中最高級別的大佐,若跟將和尉中的最高級別來進行比較的話,誰的級別更高一些呢?
其實,大致來說的話,將的級別要比佐的級別大,而佐的級別則要比尉的級別大。不過由於日本佐官中的最高級別的權力比較大,所以即便是擁有少將級別的軍銜的人,也遠比不過擁有大佐級別的軍銜的人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