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古裝劇的朋友一定見過這一幕——兩位相愛之人相隔千裡,每天寫信互訴衷腸,然後把信捲起來,放進小竹桶子裡,綁到信鴿的腿上,然後放飛它,不消幾日信就到了對方手裡。同樣的還有俠士之間互相聯絡用。
「飛鴿傳書」是中國古人聯繫的一種方法,我國古人早就意識到鴿子飛得快、會辨別方向,最重要的是認得回家的路,所以他們多有養鴿子來傳書的習慣。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它,當年日本從我國學會了「飛鴿傳書」這一招,在抗戰時期拿來傳遞情報,使我軍損失慘重,針對這個情況,我方規定,打仗時若發現鴿子,必須第一時間擊斃,寧可先不管敵人。
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目的是來中國學習最先進的文化、習俗、律令制度,第一批「遣唐使」是個個拿著「小本子」,看到啥都抄下來帶回日本學習,得了便宜的日本人立馬又派出第二批、第三批……從630~895年這265年的歷史中,日本共任命19次遣唐使,某些時候一次要來500多個人,對日本的整個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中「飛鴿傳書」也被他們學會了,日本戰國時期還運用到了戰場上,有效傳遞了情報,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老百姓也開始飼養信鴿,來傳遞一些生活中的訊息。結果誰知道「徒弟吃飽餓死師傅」,隨著日本國力的提升,他們的欲望越來越大,最後竟然對中國發起了攻擊,確實是忘恩負義。
1894年,日軍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由此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侵略者正式打開了中國的大門,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國遼寧省;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進行了可怕的大屠殺。
在此期間,日軍一直用信鴿保持通訊,傳遞情報,起初,並沒有人注意到這些在天上飛來飛去的小鴿子,還以為日本人喜歡吃鴿子肉,後來才逐漸意識到其危險性,為了阻止日本的陰謀,我軍專門成立了一支「滅鴿神槍隊」,首要任務就是擊斃空中的日本軍鴿,攔截他們的情報。
並且他們一定要遵守第一時間擊斃軍鴿,再考慮眼前的日軍,如果先擊斃日軍再擊斃軍鴿,是要遭到處分的,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責。
由於「滅鴿神槍隊」的攻擊,日方的軍鴿是越來越少,他們慌了,短時間內湊不到那麼多鴿子,於是「愛國」的日本老百姓立馬送來了自己養的信鴿到戰場上,支持日軍作戰,當然了,來一隻殺一隻,來一雙殺一雙,豈能讓他們繼續放肆?其實鴿子本身是沒有什麼錯的,只怪它們被狡猾的日軍拿來為非作歹,喪了命。
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們見識過真正的「飛鴿傳書」嗎?
參考資料:《日中戰爭史資料》《遣唐使與古代中日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