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動物」上戰場的事情並不少見,除了最常見的戰馬以外,還有大象也是經常出現在戰場上的動物,大象皮糙肉厚,而且承重力也非常好。訓練有素的大象在古代的戰場上說它們是活的「坦克」也不為過,當然到了近代戰場,人類有了槍炮之後,無論是大象和戰馬都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了。畢竟再跑得快也快不過子彈,再皮皮糙肉厚也抵禦不了火炮。
但也不能說動物就此在近代戰場上完全消失了,比如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還是有很多的動物出現在戰場上,蘇聯軍隊在作戰時便曾在「狗」的身上綁上炸彈,然後由訓練官指揮,專門用來炸毀德軍的坦克或者陣地。雖然很殘忍,但是起到的效果還很不錯。
在二戰期間我國主要面對的敵人便是法西斯軸心國之一的日本,日軍在當時也將一種動物運用到戰場之上,而且還十分的常見。這種動物主要負責情報的輸送,影響十分重大。所以我軍哪怕停火也要見這種動物先殺光。
這個動物就是鴿子了,長期以來鴿子在世界上都是象徵著「和平」還有「團結」的角色,《舊約·創世紀》記載:「上古洪水之後,諾亞從方舟上放出一隻鴿子,讓其去探明洪水是否退盡,並讓鴿子銜回橄欖為證枝,表明洪水已經退盡,人間尚存希望。」從這則神話故事的記載便能夠看出來,在古代通訊技術還沒有出現之前,鴿子長期以來扮演著傳遞信息的角色。而「飛鴿傳書」這門技術,日本還是從中國學過去的。
在隋唐時期,中國人便發現鴿子有自行回巢的天性,於是有人開始有意思的利用鴿子這種天性傳達一些簡單的訊息,比如說在出遠門之後,將信綁在鴿子腿上報平安。後來這個發現越來越多地引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遣了遣唐使來到中國。並且在之後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內將中國很多先行的文化制度還有技術都傳到了正在變革時期的日本,其中包括了信鴿的飼養和訓練,在日本戰國時期信鴿便首次出現在了戰場之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因為日本在古代並沒有像中國一樣的馬寄驛站,如果快速的傳遞有效的信息,便全都寄托在了信鴿的身上。尤其是在軍用信鴿方面,都是日本政府高價在海外所購置而來優良鴿種,並加以悉心的培育。公元1894年,日本甚至建立起了近代歷史上第一座鴿舍。就是為的就是用這些信鴿及時的傳達信息和情報。
這些信鴿作為日軍傳達信息的眼線極大的影響了戰場的發展,後來我軍吸取了教訓,甚至成了專門的「滅鴿隊」堅決不放任何一隻信鴿出去,甚至寧願先放著地上跑的日軍不管也要把天上飛的鴿子先滅光。中國的百姓也自發的做彈弓打日本的信鴿,不僅截了日軍的情報還多了一道美味的菜,簡直是「一箭雙鵰」美滋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