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2020-12-05 熊熊評說

現在不少影視劇中都有明顯的「固定式」形象的刻畫,如抗戰劇中八路軍的形象大都是小布帽、灰軍裝。而對於國軍形象,尤其是中央軍的刻畫,大多離不開一頂德式鋼盔。

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和虞嘯卿的德式鋼盔就很亮眼;電影《捍衛者》中的國軍也是頭戴德式鋼盔。

鑑於道具的數量不少,以至於一些劇作中,德式鋼盔竟然有成為國軍在抗戰中標準形象的趨勢。如有一部抗戰電影中,張自忠將軍在殉國前竟然是佩戴著德式鋼盔,這顯然就有悖於歷史事實了。

實際上,當時的德式鋼盔數量並不是很多,尤其在全面抗戰前期消耗大半後,即便是國軍中央軍的嫡系部隊也不能人手一頂了。而雜牌軍戴著德式鋼盔,這就更不太可能了。

要知道,當時張自忠將軍的主力59軍兵力都被壓減到了1萬多人,連正常的軍械、兵員補充都沒有供應上,是不可能配備德式盔的。

那麼這種鋼盔在抗戰中一共引進了多少?其服役的大體歷程是怎樣的呢?本文就一起來了解下。

我們知道國軍中央軍是在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第1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一部分是嫡系部隊擴張而來,更多的部分則是收編和改編各地軍閥的部隊,後者通常稱為中央軍旁系部隊。

1928年之前,中央軍大多為大蓋帽、灰軍裝,與北伐戰爭時期無異。1929年後,中央軍軍帽逐漸採用德式小帽,軍裝顏色則仍為灰色。

但是隨著與德國軍事合作的展開,在國軍警衛軍和中央教導總隊中用上了從德國進口的呢料所做的軍裝,顏色為土黃色。故而,這支精銳在當時國軍中有稱號是「鶴立雞群」。

中原大戰後,國軍中央軍開始較為系統地引進德式裝備並進行相應訓練,德式小帽逐步推廣開來,隨後服裝也逐步改為草綠色(也有不少中央軍的軍裝仍是灰色)。

而中央軍使用德式鋼盔其實比較靠後了,大規模引進要在機槍和戰防炮之後。

截止1935年11月,自德國進口的武器主要有:

原裝1924年式毛瑟步槍10000支(子彈1億發)、ZB26輕機槍5000挺、M1932式毛瑟手槍5000支(子彈500萬發)、20門Pak35/36型37mm戰防炮、迫擊炮240門;

由於這些武器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1936年5月繼續下單,計有:

M1935式鋼盔22萬頂、步槍子彈1.3億發、馬克沁重機槍1131挺、Pak35/36型37mm戰防炮224門(炮彈12.4萬發)。

此後德式鋼盔繼續引進,據估計其先後引入的M35鋼盔總數有315000頂。而這些鋼盔主要裝備給了中央軍精銳的調整師,在民間也俗稱這些部隊為「德械師」。

為什麼一定要給「德械師」加引號,且強調是民間說法呢?

因為這種說法在國軍中不存在,而且主要是近年來網絡上的一種稱謂。嚴格來說,即便是當時教導總隊的裝備都不能算是所謂的德械師,更別說其他接裝程度不一的部隊了。

而我們之所以也用到這個稱謂主要是考慮到了受眾的辨識度,畢竟直接稱調整師,恐怕沒多少朋友聽說過。

當時,原計劃整編的部隊有很多,但實際上只基本完成了20個師或師級部隊,其中除了教導總隊及36、87、88師外,其餘部隊接裝程度有限。

而這20個師之外的部隊,有的雖準備調整,但大多數只是調整了編制,裝備則基本沒有到位。

所以當時的德式鋼盔大多是裝備在了前20個師,此外餘量則裝備了當時稱之為特種兵的炮兵、裝甲兵等單位及憲兵部隊。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後,「德械師」一部在華北參戰,主力則投入到了淞滬會戰中。如36、87、88師及第18軍下屬的11師、14師、67師等部。

在作戰中,日軍辨識中國軍隊主力的基本方式就是看是否頭戴鋼盔,若鋼盔為德式盔的話,即判定為中央軍主力。

在激烈的戰爭中,這些部隊損耗巨大,而且使用方式完全是消耗性的,如36師參加淞滬會戰者不滿萬人,但先後補充4批兵力,前後的傷亡竟超過萬人,其中後續投入作戰的補充兵是沒有鋼盔的。

再如88師,該師也補入大量新兵。

會戰後期,蔣介石下令該師留守閘北,但師長孫元良不願就此送命,因此交涉之後只答應留下1個團,最後則只留400多人對外號稱「八百壯士」並打著團的旗號留守。

這些部隊實際上是拿來犧牲給租界的「國際友人」看的,以博取美英列強的同情,進而對戰局進行幹涉。寄希望於列強介入也一直是蔣介石在淞滬會戰中的指導思想,並因此喪失了會戰初期攻下日軍據點和後期最佳的撤離時機,使得超過10萬官兵白白傷亡。

而當時留在四行倉庫的400多名官兵,其中大部分人已經不是原88師官兵了,而是來自湖北的保安團的補充兵。

這支部隊後來撤入租界的時候,大部分戰士就沒有鋼盔,因為他們補進去的時候就沒有。

到1938年秋,歷經幾次大會戰之後,「德械」部隊的鋼盔基本消耗殆盡。由於得不到補充,因此其之後也都是以布帽為主了。

但是這些部隊中有個例外,那就是第5軍。

第5軍的前身是國軍陸軍裝甲兵團,該部本身裝備有較多的德式鋼盔,而且在作戰中損耗不如其他部隊大。

因此第5軍成軍後,除了步兵部隊仍以布帽為主外,200師及軍直屬的特種兵部隊仍有不少佩德式鋼盔的。

不過第5軍在崑崙關之戰損失巨大,在之後的第一次入緬作戰中損失更巨,因此德式鋼盔也基本消耗殆盡。

全面抗戰中後期,除第5軍外,在國軍中比較多能看到德式鋼盔的就是一些憲兵部隊了,因為這些單位基本不參加作戰,鋼盔自然也就談不上損耗。

一直到戰後處決日本戰犯的時候,一些憲兵仍然還有德式鋼盔。當然了,戴著德式盔來處決日本戰犯多少也是告慰當年南京城內慘死的數萬「德械」部隊官兵及數十萬百姓之靈。

需要注意的是,在抗戰中後期,國軍德式鋼盔較少出現時,汪偽政權的偽軍軍校和警衛部隊中,卻有一部分帶著德式鋼盔。

其來源中一部分是當初國軍敗退時被日軍所繳獲的,另有一部分可能是未來得及帶走的庫存。所以說,有的頭戴德式盔的軍人未必全是國軍,也可能是偽軍。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新四軍中也有少部分頭戴德式鋼盔的。

這些鋼盔一部分是從當年國軍敗退後的戰場中搜集的,另一部分是與汪偽偽軍作戰中繳獲的。

《我的兄弟叫順溜》這部電視劇中,陳大雷和順溜的接觸就是從一頂德式鋼盔開始的。

而在新四軍當年的歷史照片中,我們也的確找到了戰士們頭戴德式盔的資料。

所以,在全面抗戰前期,德式盔主要裝備於中央軍精銳是沒問題的;在中後期,實際上中央軍、偽軍、新四軍等都少量裝備有這種頭盔,不過數量上都比較少,不佔主流了。

如果一些抗戰劇從史實出發的話,在道具的選擇上倒是可以參考,當然可能性也不是很大。畢竟一些劇要迎合部分受眾們對於國軍嫡系精銳化的考量,像上面這種骨瘦嶙峋的國軍形象,估計只有《團劇》中才會出現的吧!

相關焦點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由於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剛一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足有22萬頂之多。於是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使用者。
  • 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鋼盔是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的防護裝備,但是在近代抗日戰爭中,我們都知道當時中國的國力弱小,工業生產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士兵所用的鋼盔比起敵國日本到底是什麼情況?到底是否能做到像現代眾多影視劇中那樣,鋼盔是國軍標配,普及度如此之高?
  • ...精銳「德械師」和真正的德軍師差在哪裡?火力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批判與評價國軍德械師的標準有很多,今天不妨與德械師的老師——正規德軍步兵師來加以比較,看看這些德械師是徒有其表的「德盔師」,還是精簡版卻功能齊全的精銳。 除去空中支援因素(抗戰時期我國步兵的空中支援幾乎為零),我們不妨將兩支軍隊的編制逐級拆開,簡單介紹一下正規德軍師和德械師從下到上火力配置的比較,看看兩者差距到底有多大。
  • M35鋼盔,鋼盔界號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德軍醫療標誌鋼盔細心的德國人在M35鋼盔的帽徽上也很講究,因為有黨衛軍和國防軍之分,每個軍種之間的標誌也不同,所以武裝黨衛隊還會使用種類繁多的鋼盔布,他們將盔布整體罩在鋼盔上,再用三個側面的鐵夾固定。說實話德國人的東西傳統上就是精良,德式鋼盔無論是在一戰中,還是二戰中一直都被認為是最合理的,且最好看的。在二戰結束前,二戰德軍共有幾個值得注意的頭盔型號:M35,M38(傘兵),M40以及M42鋼盔,但沒有哪一款能達到M35那樣高的產量和知名度。
  • 影視劇裡的國軍和真實的國軍 差了10086個楚雲飛
    抗日戰爭中國軍真的有德械師啊,我們這形象塑造有理有據。然而,誰告訴你國軍的德械師跟二戰德軍長得一毛一樣的?鋼盔以下,通通都是影視劇魔改的。要是不說,誰能看出來這到底是南京還是史達林格勒……國軍當時的德械師,除了鋼盔和部分武器是德式的,其他都不是,制服還是中式立領的。
  • 抗戰時的「邊區造」威力如何?李雲龍嫌棄的武器,其實日軍有點怕
    這其中既有全套德械裝備的國軍德械師,也有裝備"萬國牌"武器的地方雜牌軍,還有在北方敵後活動著的,用步槍和大刀長矛裝備的遊擊隊。一般而言,國軍都是國民政府統一派發武器彈藥,彈藥和軍餉雖然說比較寒酸,但是一般不會中斷。可對於敵後活躍著的我黨抗日武裝,他們的武器和補給就是個大問題。
  • 國軍五大主力,每一個軍都擁有一個王牌師,你知道是哪幾個師嗎?
    ——雨果 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分別是第74軍,第18軍,第5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個軍戰鬥強,同時在抗戰時期與日軍作戰過程中,也是立功最多的一個軍,所以被世人稱為國軍五大主力。擔任這五個軍的軍長都是黃埔學生,蔣介石的嫡系戰將,一般地方將領根本都沒有資格。
  • 除了M35,這一款鋼盔也世界聞名,真的很漂亮!
    (文/夜幕)都說二戰期間德國的M35系列鋼盔非常漂亮,引領世界潮流,那麼有這樣一款頭盔就要不服了,那就是法國的亞德裡安鋼盔。亞德裡安包括許多個型號,其最著名的就是頭盔頂上的凸緣,並且前部有很精緻的圖案設計。
  • 大力支援抗戰?均屬於謠言
    在我國的一部分年輕人當中,納粹德國是一個比較受歡迎的存在,他們有著帥氣的軍裝設計,讓人熱血澎湃的口號與集會,以及各種末日黑科技,同時還有很多人記得在抗戰初期的那幾個「德械師」,以及網上很多有關希特勒獨特的中國情結的文章,讓人不由得對這個遙遠的國家產生一些獨特的感覺。
  •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軍刀光亭摘要:日本士兵的個人裝具在二戰時期也達到了相當的水準,而且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傳統,很多單兵裝具都具有濃鬱的日本風,特別是鋼盔、戰鬥帽和軍刀更是成為當年日軍的典型標誌。
  • 酷似二戰德軍的部隊,全軍戴M35鋼盔,有200輛豹1坦克
    在這場規模極大的世界大戰中,美國研製的原子彈威力驚人,世界各國為之震驚。除原子彈之外,戰場上還出現射速驚人的MG-42通用機槍、喀秋莎火箭炮,美國甚至還派出「風語者」擔任最強「密碼機」。二戰推動航空技術、原子彈以及飛彈等重要領域的發展。當時,德國科研能力很強。其實,最先接觸原子彈的並不是美國,而是德國。
  • 二戰鋼盔哪家強?德式M35號稱一代經典,英法兩國的都醜
    在一戰中這種鋼盔普遍裝備協約國軍隊,美軍直到二戰初期還裝備著這種英國人的鋼盔。二戰時期英軍大量裝備的MK-2其實也只是在MK-1的基礎上改良的。 但這款鋼盔的形狀決定了它的防彈面積有限,而且看起來和法軍鋼盔一樣感覺醜陋,第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戴著一個飛碟或者鍋蓋,所以也有飛碟盔的叫法。
  • 他被譽為中國巴頓,抗戰時期,率領遠徵軍打出中國虎的威名
    如在二戰時期的中國軍隊中,就有一位將軍被譽為是中國巴頓,他就是國軍名將廖耀湘。縱觀廖耀湘一生:整個抗日戰爭中,他用兵不愧中外名將;治學不讓古今大賢。為國家報恩,為國家效命,不下忠烈之士:宅心仁厚,廉潔自守,不失君子風範。若僅以為將之道而論,則智、信、勇、嚴之武德,無一德不具,更無一德可責。這都世人對他的評價,在人品方面,軍事方面,廖耀湘都得到了世人很好的讚賞。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甲乙丙3種師有何區別?八路軍3個師是哪種師?
    為此,老蔣把全國軍隊分成甲乙丙三種師編制,根據當時實力大小分配名額。以前各集團軍統稱為「路軍」,比如抗戰中有名的十九路軍,二十九路軍,都是以前的地方集團軍。師級是最基本的軍種單位,誰掌握的師越多,誰的話語就越多,這方面老蔣當仁不讓拿第一,本來中央軍的實力就不小,中原大戰後更是如日中天,經過分化瓦解地方軍隊,中央軍程實力碾壓狀態,自然師級數量多。
  • 顏值爆表,性能第一,德式經典M35鋼盔掀起軍裝潮流
    二戰中的德軍表現的可圈可點,不僅使用的武器先進,而且德軍士兵的軍事素質普遍都非常的高,在戰場上可謂是所向披靡,如魚得水。精緻的德國人可謂是全身武裝這上戰場,從頭到腳都保護得很好,從現存的影像資料中還可以看到普通德國士兵的制服、單兵裝備、個人生活用品等都是一應俱全,並且做工上乘。
  • 抗戰期間對我國援助最多的國家,現在已經在世界上消失了
    抗日戰爭對我國帶來了嚴重的傷害給我們的民族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抗戰期間我國的工業水平整體落後,我國軍隊的裝備也是非常的落後,在抗戰期間有很多國家對中國進行過武器裝備和經濟進行了一系列的援助,我們的軍民才有更好的武器裝備,來捍衛我們領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尊嚴。
  • 揭秘;抗戰時期,擁有鐵拳與鋼頭之稱的國軍名將,是指哪兩位將領
    在八年抗戰時期,國軍陣營也出了許多讓日軍敬佩,尊重的對手,要知道,在日本人眼裡對於比自己要強大的對手,他們都會很敬佩。如白崇禧,湯恩伯,王耀武,李玉堂,杜聿明,孫立人,戴安瀾,關麟徵,孫連仲等國軍將領在抗戰時期表現出色,同時也是讓日軍敬重的對手。
  • 1938年,中國一個旅和日本一個旅團,各自擁有多少兵力?
    但是在抗戰中,通常需要一個師或者幾個師,才能對付一個旅團。首先,我們聊聊日本軍隊的編制。日本軍隊的編制分為:總軍、方面軍、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等。其中,總軍、方面軍和軍,都屬於臨時性的部隊編制。日本軍隊最高常用軍事編制為師團,截止1937年抗戰爆發之前,日本軍隊總計下轄了17個常備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