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鋼盔哪家強?德式M35號稱一代經典,英法兩國的都醜

2020-12-07 騰訊網

很多人之所以痴迷於二戰史,一方面是因為其戰爭規模之大,史上罕見。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二戰時期的各國武器裝備,它們都各具有獨特風格和性能,可以用「眼光繚亂,百家爭鳴」來形容。今天且不談各國的武器裝備,我們來聊聊參戰各主流強國軍隊的輔助裝備:鋼盔。

古代影視劇照(是不是眼熟)

其實鋼盔的理念在古代早就有之,不過古代軍隊裝備的頭盔當然不是鋼的,它們有皮革,青銅和後來的鐵之類的,但真正鋼盔發展成軍隊的制式裝備,還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那場戰爭中英法軍開始大規模裝備鋼盔,到戰爭後期,德軍也把華而不實的傳統尖頂盔換成了制式鋼盔。

但真正形成鋼盔風格迥異特色,並大規模成建制裝備時期還是在二戰時期:英軍的MK2鋼盔,德軍的M35鋼盔,美軍的M1鋼盔,法軍亞德裡安頭盔,蘇軍SSH-40鋼盔,日軍90鋼盔是二戰的六款主流經典鋼盔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六家的鋼盔到底哪家強?

法軍亞德裡安頭盔:

亞德裡安式頭盔是法軍一戰時的制式鋼盔,它的誕生還要歸功於法國路易斯.亞德裡安將軍,它是法軍的第一個標準頭盔,也是現代軍用頭盔的始祖。亞德裡安盔整個頭盔由幾片組成,內部結構的設計也大膽巧妙,這種看似簡單的懸掛裝置可以有效防止外來衝擊力。

不過這款頭盔外觀確實很傳統,看起來有點醜陋並不夠美觀,也不能防護近距離內直接命中的子彈或彈片,只對遠處射來的流彈和彈片有相當的防護效果,但作為現代鋼盔的鼻祖對它的要求也不能太高,法軍將這款鋼盔一直沿用到二戰,但因為二戰初期就早早投降,知名度也不高。

英軍的MK2鋼盔:

MK2鋼盔誕生於一戰,也是最早的現代軍隊制式鋼盔之一。在一戰中這種鋼盔普遍裝備協約國軍隊,美軍直到二戰初期還裝備著這種英國人的鋼盔。二戰時期英軍大量裝備的MK-2其實也只是在MK-1的基礎上改良的。

但這款鋼盔的形狀決定了它的防彈面積有限,而且看起來和法軍鋼盔一樣感覺醜陋,第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戴著一個飛碟或者鍋蓋,所以也有飛碟盔的叫法。因此這款鋼盔從外形到防護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至少和二戰中和蘇德美等國的鋼盔相比,遜色不少。

日軍90鋼盔:

二戰中日軍一共使用過兩款制式鋼盔,分別為90式和98式鋼盔。90式鋼盔是日本神武紀元2590年定型投產的,因為這一年為1930年, 戰後日本改用公元紀年,也把這種鋼盔稱為「30式」。日本製造的90鋼盔共有17個金屬部件,在整個二戰期間都在使用。

日軍使用最多最廣的是90式,不是因為90式有多好,而是因為日本自身國力的限制。90式鋼盔研製的時候是以防炮彈破片的目標研製,且鋼盔採用碳素鋼製作,硬度大卻韌性不足,於是日軍在32年5月開始研製更有效的98式鋼盔。

98式鋼盔的性能雖然普遍優於90式鋼盔,但是由於日本貧弱的軍工生產能力和戰時生產的緊張情況,實際裝備的98式鐵帽數比例並不大,基本只有精銳部隊使用。但無論是90鋼盔還是98鋼盔,在二戰各大軍事強國所有鋼盔當中,在防彈性能和美觀等方面只可以說算是中規中矩。

蘇軍SSH-40鋼盔:

我們經常在歷史照片中看到的蘇軍士兵戴著的鋼盔就是SSH-40型,從衛國戰爭爆發直到攻入柏林,SSH-40鋼盔和莫辛納甘步槍一樣,也成為蘇軍在二戰的標誌之一。SSH40鋼盔是蘇聯第二款自己研發生產的頭盔,後來蘇軍又列裝了SSH60,和SSH40盔型一樣,不過通過鉚釘位置,懸掛結構可以區分。

SSH40外形看起來還是很不錯的,牛高馬大的蘇聯士兵戴上也挺好看。但這款鋼盔的內部懸掛,非常寒酸,連個鋼盔內部的汗水圈都沒有。但這款鋼盔從外觀和防彈面積上來看,至少還是非常出色的,並經過殘酷的蘇德戰爭檢驗,證明自己是一款合格且出色的鋼盔。

美軍的M1鋼盔:

M1軍用頭盔在1941年開始大規模裝備美國軍隊,二戰期間美軍製造了近2200萬頂M1鋼盔供前線士兵使用。時至今日美軍雖然停止使用M1頭盔,但仍有很多國家在使用這種頭盔及其衍生版本,M1頭盔的雙層頭盔設計堪稱經典。

而戰爭初期因為美國並沒有進入戰時體制,美軍還裝備著大量的英式「飛碟」鋼盔。M1鋼盔大規模列裝後,M1鋼盔是美國大兵的重要標誌,這種性能優異的鋼盔被美軍使用了40多年。M1鋼盔的優秀不僅在於它的防彈性能,還在於它用來燒飯煮湯,甚至可以當作尿壺,用途可謂十分廣泛。

德軍的M35鋼盔:

一戰時期德軍的尖頂盔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終於拋棄了華麗而不實用的頭盔,裝備了M1916軍用鋼盔,這就是二戰德軍鋼盔的經典原型。一戰戰敗後,德國防衛軍沿用了M1916鋼盔,直到希特勒上臺。

希特勒上臺後要求軍隊鋼盔必須美觀實用!1934年,德軍正式開始測試新型軍用鋼盔,這種鋼盔延續了一戰期間M1916鋼盔的設計思路,因為希特勒也是一戰老兵,他無論是從感情上還是理智上,都認為這款鋼盔無論是顏值還是實用性上,都趨於完美。

一戰時期德軍鋼盔

於是德軍便在原有外觀上只進行了一些小修改,雖然M35跟M17很像,但是比M17鋼盔更輕,新的內盔還能減少士兵長時間佩戴而導致的頭部疲勞。同時M35的防彈功能也是很強的,在當時算是國際領先了。

同時希特勒還要求把這款頭盔設計的足夠美觀和帥氣,因為希特勒認為足夠帥氣的著裝能夠提升軍人士氣。另外德軍還使用了多種方法在不同作戰環境下對M35型鋼盔進行了偽裝。最常見的偽裝方式主要有迷彩塗裝、迷彩盔布、網狀鐵絲和纏繞樹葉等。

二戰德式鋼盔

德國人的東西傳統上就是精良,德式鋼盔無論是在一戰中,還是二戰中一直都被認為是最合理的,且最好看的。在二戰結束前,二戰德軍共有幾個值得注意的頭盔型號:M35,M38(傘兵),M40以及M42鋼盔,整個二戰,可以說沒有哪一款鋼盔能達到M35那樣的產量和高度。

以上這六款二戰經典鋼盔,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性能,因個人喜好原因,相信每位二戰迷們都會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但就綜合性能和美觀而言,個人仍然認為德國的M35鋼盔是二戰時期最成功的鋼盔,沒有之一!各位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

《歷史雜談驛站》

相關焦點

  • 顏值爆表,性能第一,德式經典M35鋼盔掀起軍裝潮流
    要說誰是二戰之中的「流量大王」,莫不是在武器和實力上都強大的德國軍隊了。二戰中的德軍表現的可圈可點,不僅使用的武器先進,而且德軍士兵的軍事素質普遍都非常的高,在戰場上可謂是所向披靡,如魚得水。鋼盔不僅要外形美觀科學,塗裝便於隱蔽,更重要的是它的戰場實用價值,德式的鋼盔無疑是實用性和美觀性結合得最好的示範典例。
  • M35鋼盔,鋼盔界號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二戰時期各國武器裝備風格迥異,說實話這一方面的個性也是讓人非常著迷二戰的原因。而當時各國的鋼盔風格和外觀也是一樣,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其中最讓人喜歡的無疑就是德國的M35鋼盔了,說它是集「實力與顏值」於一體也算毫不誇張。
  • 酷似二戰德軍的部隊,全軍戴M35鋼盔,有200輛豹1坦克
    二戰推動航空技術、原子彈以及飛彈等重要領域的發展。當時,德國科研能力很強。其實,最先接觸原子彈的並不是美國,而是德國。但是,當時的德國勢頭正盛,讓德國堅信自己完全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研製原子彈。德國的黑科技太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現在不少影視劇中都有明顯的「固定式」形象的刻畫,如抗戰劇中八路軍的形象大都是小布帽、灰軍裝。而對於國軍形象,尤其是中央軍的刻畫,大多離不開一頂德式鋼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和虞嘯卿的德式鋼盔就很亮眼;電影《捍衛者》中的國軍也是頭戴德式鋼盔。
  • 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鋼盔是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的防護裝備,但是在近代抗日戰爭中,我們都知道當時中國的國力弱小,工業生產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士兵所用的鋼盔比起敵國日本到底是什麼情況?到底是否能做到像現代眾多影視劇中那樣,鋼盔是國軍標配,普及度如此之高?
  • 《我的團長我的團》三大良心細節:董刀的鋼盔,不辣身上的蒼蠅
    一、《我的團長我的團》三大良心細節:董刀的鋼盔,不辣身上的蒼蠅作為抗戰劇的巔峰之作,《我的團長我的團》一直是無法超越的經典,在各大影視榜單上,《我的團長我的團》都常年高居9.0分以上,這部劇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劇本的真實和演員們的精彩演繹外,對於細節的處理也堪稱嚴謹,無論在戰爭場面還是武器的使用上
  • 除了M35,這一款鋼盔也世界聞名,真的很漂亮!
    (文/夜幕)都說二戰期間德國的M35系列鋼盔非常漂亮,引領世界潮流,那麼有這樣一款頭盔就要不服了,那就是法國的亞德裡安鋼盔。亞德裡安包括許多個型號,其最著名的就是頭盔頂上的凸緣,並且前部有很精緻的圖案設計。
  • 馬奇諾防線,是個人都知道能繞開,為何英法還是讓德國鑽了空子?
    馬奇諾防線,是二戰之前法國在德法邊境修築的一條長達數百公裡極為堅固的防線,整條防線上的防禦工事均是有鋼筋混凝土構成,號稱是「不可逾越的防線」!然而馬奇諾防線僅僅覆蓋了德法邊境接壤地區,卻沒有完全覆蓋法國東北方向與盧森堡、比利時接壤的地區,這是這一防線存在的明顯漏洞。
  • 二戰後德式槍械堆積如山,看盟軍的處理方式,坑了多少人
    二戰結束後,德國人面對滿目瘡痍的城市無不悲觀,想要恢復至少需要30年!但實際上卻沒有那麼長時間,這裡邊得有蘇聯的功勞,美國戰後為了遏制蘇聯可謂是費盡心機,大力幫助西歐各國進行戰後恢復,等大家都有些起色後開始恢復德國。在上世紀60年代西德就成為了歐洲經濟強國,雖然這對西德而言算是一件好事,但對世界而言可不是什麼好事,為何這樣說呢?
  • 二戰日軍鋼盔為何裝一層網狀物,不光是為了美觀,有著大作用
    國內的抗日影視劇塑造的鬼子形象大多都是手持38大蓋,頭戴鋼盔的形象,很多影視劇內的鬼子鋼盔上罩著一張網,抗日劇中日軍頭戴網罩的鋼盔這一點還是比較符合歷史的,但是也要分具體的歷史背景。這些鋼盔上的網狀物可不只是為了美觀,還有大的作用。
  • 二戰:德國進攻法國為何要繞道阿登森林?而沒有直接進攻法國本土
    德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積怨頗深,希特勒在二戰前的一系列閃擊操作,其最後的目的也是稱霸歐洲大陸,打破英法為主的歐洲秩序,所以註定德國與法國終有一戰,而當時的法國號稱有全世界最強悍的陸軍,兵力高達300多萬,部隊機械化程度比德國高,這第一陸軍的名稱並非是浪得虛名,德國進攻法國這在當時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 二戰德軍鋼盔製作材料變化,從不鏽鋼到普通鋼,德棍看了淚流滿面
    因為審美、人文、加工技術的不同,各國鋼盔的樣式也有許多差別,而二戰時期最有名的莫過於德軍的M35鋼盔,它被稱為是「美感與防護的結合」。 M35最大特點是兩側凸起的側邊,優點是延伸了頭盔的防護面積,將耳朵也納入鋼盔的保護範圍之內。這種設計後來被證明擁有非常好的實用效果,很多國家都使用過。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蘇、美、英、法四國都是啥反應
    所以不少國家在二戰結束以後,也紛紛投入到了原子彈的研製中。美蘇兩國作為二戰後綜合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在研製出原子彈以後,又研製出了不少威力更大的核武器。並且為了穩固自己的國際地位,美蘇兩國還限制其他國家研製核武器。不過,我國並沒有放棄繼續研製原子彈,畢竟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只有研製出了核武器,我們才能在國際上站穩腳根。
  • 二戰時德國的石油從哪裡來?霸權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終
    二戰前,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科技水平,特別是軍工業,在世界上也可以名列前茅。在整個二戰期,德國共製造了5萬多輛坦克,11萬多架各型飛機,海軍擁有的艦艇(包括俘虜的)總數達到4565艘。德國作為二戰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從一開始就對石油極度渴求,霸權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終。二戰爆發前,德國就因石油份額與英法等國摩擦不斷。當時,英法兩國實際上控制了石油儲量最多的中東,並想憑此弱化德國挑戰歐洲霸權的能力,因此,早在二戰爆發前,英法就已經對德國開展了阻斷石油供應的貿易戰。
  • 二戰時投降迅速,戰後卻保留大量海外領土,法國:奴化教育真管用
    當年入侵北京的八國聯軍,領頭的是英法兩國,以至於法國作家雨果曾痛批兩個強盜闖入圓明園,說一個強盜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如果說殖民時代的英國是全球超級大國的話,那麼當時唯一能夠與之抗衡的,就是法國了。
  • 二戰裝備哪家強 戰爭雷霆五系空軍陸軍大閱兵
    蘇系經典機型雅克-9T下一頁:德系空軍——垂直機動強,B&Z之王>德系空軍:垂直機動強,B&Z之王德國空軍大部分戰鬥機、攻擊機都擁有著強大的火力和極為出色的爬升力與垂直機動能力,這也是為什麼B&Z戰術是由德國人開創並發揚光大。
  • 二戰時的英國有多厲害?和德意日三大強國同時交手
    由於英國在二戰中沒有太出彩的表現,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大英帝國衰落了,二戰中的英國是打醬油的角色。實際上,二戰中的英國可不是跑龍套的小角色,是和德意日三大強國同時交手的世界一流強國,比美蘇並不遜色多少。作為世界老牌殖民霸主,儘管二戰前英國已經衰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仍然是世界第一殖民大國,殖民地面積高達3000多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4億,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南非、印度、馬來西亞等地都是英國的土地。
  • 沒有立場也不穩:二戰時期的那些中立國,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到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時,420萬瑞士人全民動員, 瑞士已做好一切準備,納粹高層經過仔細考慮放棄入侵企圖,雙方在戰爭中保持密切的經貿關係戰前和戰時,德國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威脅瑞士——瑞士的生存是德國的恩賜。瑞士人自己並不這麼看,他們幅員狹小而富裕的國家高山密布,地形險要。
  • 看看日英在東南亞的較量,才知道二戰時的日本和英國哪個更強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和英國是二戰時期的兩大強國。作為兩大陣營的主力,兩國進行了多次交鋒。不過,由於兩國相隔很遠,所以兩國的較量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在長達四年的東南亞爭奪中,除了戰爭初期日本贏了一波,其他時候基本都是被英國人按在地上摩擦,被英國人揍得滿地找牙。1941年12月8日,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第二天,出動大批軍艦和飛機,掩護7萬精銳陸軍在馬來亞登陸,向馬來亞的英軍發動進攻。由於日軍佔據海空優勢,而英軍在東南亞又都是沒什麼戰鬥力的三流殖民部隊,所以英軍被日本打的落花流水,輸掉了馬來亞戰役。
  •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看清朝的下場就懂了
    像「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也經常出現在歷史典故以及各類歷史小說當中,那麼兩國交戰的時候,使者被斬殺了,會有怎樣的下場呢?也許會有人說,如果使者在兩國交戰的同時被斬首了,那麼很有可能就是地球上少了一個人。但事情遠遠並不僅是這麼簡單,因為任何一場戰爭,它背後所涉及的政治因素都很濃鬱。所以這時候來使要是被斬殺了,自然會牽動政治問題。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有兩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