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鋼盔為何裝一層網狀物,不光是為了美觀,有著大作用

2021-01-09 V武研社

國內的抗日影視劇塑造的鬼子形象大多都是手持38大蓋,頭戴鋼盔的形象,很多影視劇內的鬼子鋼盔上罩著一張網,抗日劇中日軍頭戴網罩的鋼盔這一點還是比較符合歷史的,但是也要分具體的歷史背景。這些鋼盔上的網狀物可不只是為了美觀,還有大的作用。

先從日軍鋼盔說起,日本在1920年就開始給士兵配備鋼盔了,當時的日本從法國引進了亞德裡安鋼盔,這款鋼盔是法國在一戰時期設計出的,可以算是現代軍用鋼盔的鼻祖,但是亞德裡安鋼盔的尺寸較大,不太適合日本人。

亞德裡安鋼盔

日本開始自行設計鋼盔,較大程度上參考了亞德裡安鋼盔,設計出了01式鋼盔,該型鋼盔散熱孔蓋是櫻花形狀的,這款鋼盔也被稱為櫻花盔,該型鋼盔在1932年前是日軍的主力鋼盔。如果抗日劇的背景是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出現了90式鋼盔是非常不嚴謹的,多數這一背景的抗日劇都有這個錯誤,就不一一列舉了。

日本01式鋼盔

由於01式鋼盔的缺點非常多,如帽舌偏長阻擋視線等,日本也開始了設計新式鋼盔,在1930年設計出了90式鋼盔,在90式鋼盔列裝日軍後,立馬就受到了一個大考驗,1939年蘇日諾門坎戰爭爆發,暴露了日本鋼盔非常多的缺點,日本鋼盔的帽徽是紅色的,在日光下非常明顯,成了蘇軍的靶子,大量鬼子因為90式鋼盔的這個缺點喪命。諾門坎戰役中很多鬼子都不願意佩戴鋼盔,或者悄悄的將帽徽破壞掉。

原品90式鋼盔,注意彈孔

90式鋼盔最為致命的還不是說大帽徽容易成為靶子,畢竟三五百米的距離被擊中的概率還是很小的。90式鋼盔的內襯太薄了,冬天在頭部出汗後頭皮容易被沾粘,摘下頭盔時頭皮被扯下,夏天被日光照射後燙頭皮,簡直折磨人。日本認識到90式鋼盔的缺點後,又設計出了98式鋼盔,這款鋼盔大多出現在太平洋戰場,國內戰場裝備數量非常少。

我軍繳獲的90式鋼盔,此圖可以看出反光比較嚴重

90式鋼盔的外漆在日光下反光也比較嚴重,當時在我國的日軍子因為這一問題,也被我抗日軍民大量殺傷,有些有經驗的日軍,在戰鬥前用泥塗滿鋼盔避免反光,但是大家都知道泥幹自掉,塗泥也無法真正解決這一問題。

日軍自然也認識到了這一問題,日本也為90式鋼盔開發出了偽裝網,但時各國的鋼盔都是鍛造的,製造完後還需要打磨,鋼盔的外表非常光滑,這一問題並不是90式鋼盔獨有的。鋼盔上加裝偽裝網可以有效的破壞鏡面反射,可以抵消些反光。

鋼盔上加裝上偽裝網也可以避免在碰撞後發出巨大的聲響,畢竟打仗要摸爬滾打,磕碰自然是免不了的,偽裝網在碰撞中也可以起到一點緩衝作用。偽裝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便於固定偽裝網,從樹上折點樹枝和草,很容易通過網眼固定,增強隱蔽性。特別是在偽裝過程中,加上樹枝和樹葉,偽裝起來效果比較不錯。

帶偽裝網的90式鋼盔

關鍵偽裝網這個東西還便宜,便於大規模生產,實際作戰時起到的作用還不小,所以日軍也大量給士兵配備偽裝網。而且日本也開發出了鋼盔罩衣,可以有效避免鋼盔反光的情況。

帶罩衣的90式鋼盔

抗日劇中日軍鋼盔上有偽裝網是很符合歷史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中也很真實地還原了在偽裝網上綁樹枝等偽裝的歷史情景。

二戰中往鋼盔上加裝偽裝網也不是日本的專利,美國、德國、英國都在鋼盔上加裝偽裝網,而且偽裝網這款小裝備仍然延續至今。

二戰美軍鋼盔和偽裝網
二戰德軍鋼盔和偽裝網

越南戰爭時期,美軍也為鋼盔配上罩衣加裝偽裝網,但是美軍把這些裝備當成了塗鴉板和儲物架,在罩衣上寫著各種反戰標語和符號,偽裝網綁著香菸和火柴等,就相當於一個簡單的儲藏工具,看起來非常實用,並且外觀顯得非常酷。

以色列在鋼盔偽裝網上玩出了花樣,裝備的不規則偽裝網既可以增強隱蔽性又可以有效的降溫。雖然看起來怪怪的,但是看起來也不錯,又酷又實用。

相關焦點

  • 二戰鋼盔哪家強?德式M35號稱一代經典,英法兩國的都醜
    那場戰爭中英法軍開始大規模裝備鋼盔,到戰爭後期,德軍也把華而不實的傳統尖頂盔換成了制式鋼盔。 但真正形成鋼盔風格迥異特色,並大規模成建制裝備時期還是在二戰時期:英軍的MK2鋼盔,德軍的M35鋼盔,美軍的M1鋼盔,法軍亞德裡安頭盔,蘇軍SSH-40鋼盔,日軍90鋼盔是二戰的六款主流經典鋼盔。
  • 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但是由於日本貧弱的軍工生產能力和戰時生產的緊張情況,實際裝備的98式鐵帽數比例並不大,整個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仍然普遍以90式鋼盔為最主要的裝備。日本軍人至於日本鋼盔還有一個特點,與鋼盔配套的還有一層防護網,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頭盔上要裝一層網子,其實這層網主要有四個作用
  • M35鋼盔,鋼盔界號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二戰時期各國武器裝備風格迥異,說實話這一方面的個性也是讓人非常著迷二戰的原因。而當時各國的鋼盔風格和外觀也是一樣,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其中最讓人喜歡的無疑就是德國的M35鋼盔了,說它是集「實力與顏值」於一體也算毫不誇張。
  • 二戰時期,日軍帽子上的「狗耳朵」實在太有用了
    不只是帽子,就連鋼盔上面都會有這兩片黃布。看起來十分搞笑,我們稱之為「狗耳朵」。日軍的這種設計在當時其他國家軍隊中並沒出現過,那麼日軍的帽子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那兩塊布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日本軍帽設計靈感的來源日本軍帽上的布條準確的叫法是"軍帽垂布",也叫「帽垂」。其實最先採用這種軍帽設計的並不是日軍,而是法國軍隊。
  • 酷似二戰德軍的部隊,全軍戴M35鋼盔,有200輛豹1坦克
    二戰推動航空技術、原子彈以及飛彈等重要領域的發展。當時,德國科研能力很強。其實,最先接觸原子彈的並不是美國,而是德國。但是,當時的德國勢頭正盛,讓德國堅信自己完全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研製原子彈。德國的黑科技太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 顏值爆表,性能第一,德式經典M35鋼盔掀起軍裝潮流
    要說誰是二戰之中的「流量大王」,莫不是在武器和實力上都強大的德國軍隊了。二戰中的德軍表現的可圈可點,不僅使用的武器先進,而且德軍士兵的軍事素質普遍都非常的高,在戰場上可謂是所向披靡,如魚得水。德國士兵的就連鋼盔軍帽、水壺飯盒和背囊挎包都是走在當時潮流前線的,充分體現出德國人嚴謹、一絲不苟及務實的特點,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他們的頭盔。鋼盔不僅要外形美觀科學,塗裝便於隱蔽,更重要的是它的戰場實用價值,德式的鋼盔無疑是實用性和美觀性結合得最好的示範典例。
  •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軍刀光亭摘要:日本士兵的個人裝具在二戰時期也達到了相當的水準,而且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傳統,很多單兵裝具都具有濃鬱的日本風,特別是鋼盔、戰鬥帽和軍刀更是成為當年日軍的典型標誌。
  • 各國士兵頭盔:印度新推出的最奇葩,日軍的最醜,美軍的最怪異
    故而在一戰中,法國為了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出於防護需要,製作出了第一款能預防彈片的鋼盔。因其防禦效果好,世界各國陸續開始大量研製頭盔裝備軍隊。日軍90式鋼盔:如圖所示,對於日軍這款頭盔,想必大夥不會陌生,在抗戰劇中大量出現。在日本侵華時期,幾乎每一個日軍頭上都佩戴有90式鋼盔。
  • 這就是二戰日軍吃活人的報應
    城內的日本軍人可謂是無惡不作,他們不光強姦、殺人,甚至還發生了吃人事件。當時,日軍士兵很多都得了性病,他們內部有一種傳聞說吃活人腦可以治療性病。日本軍人吃人這樣駭人的事情不光發生在中國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隊就多次發生吃人事件。
  • 92式重機槍射速偏慢,比馬克沁笨重,二戰時日軍為何堅持裝備它?
    馬克沁機槍是自打它問世以來全世界殺人最多的一把機槍,而92式重機槍在他面前連提鞋的資格都不夠,既然如此,為何二戰中的日軍還要堅持使用92式重機槍?日軍曾仿照著英國版馬克沁機槍的樣子設計了一款機槍——98式重機槍,使用30發保彈版和彈鏈供彈,但因為只生產了1500挺,所以只存在於東北的永備工事之中。但是這樣的機槍也只是達到了550發每分鐘的射速,遠遠比不了馬克沁機槍。
  • 朝鮮被日本吞併後多少人加入侵華日軍,為何說二鬼子更加兇殘
    甲午戰爭後,朝鮮逐漸淪為日本殖民地,直到二戰結束後才重獲自由。在這幾十年時間中,大批朝鮮義士流亡各地堅持抗日,但也有很多人主動加入到日軍中,成為日本侵略亞洲的幫兇。日本吞併朝鮮後,為了安撫朝鮮民心,更為籠絡朝鮮實權派,給予朝鮮王室極高的待遇,從而也使得很多李氏子弟死心塌地為日本效力。
  • 二戰中,日軍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大,為何僅僅生產了1000門
    二戰中,日本陸軍裝備的91式105毫米榴彈炮大約1100門,隨著日軍的侵略的步伐,這種榴彈炮的身影遍布中國和東南亞的戰場,但是對於91式榴彈炮的記錄卻不多,通過對全網的搜索,本文對日軍91式榴彈炮的情況進行整理。從戰爭中看到了火炮的威力,求購於法國。
  • 血戰雞籠山,日軍是如何夜襲作戰的?排長:日軍夜襲有三個特點
    一通掃射之後,只見響聲處傳來日軍的哀嚎聲,鬼子立刻開槍還擊,一場激烈的戰鬥打響了。由於天黑,雙方只能朝槍口冒火的地方打,機槍、步槍子彈打到鬼子的鋼盔之上,打得鋼盔乒乒響,鬼子的哀嚎聲、慘叫聲和鋼盔的聲音響成一片。
  • 二戰德軍鋼盔製作材料變化,從不鏽鋼到普通鋼,德棍看了淚流滿面
    因為審美、人文、加工技術的不同,各國鋼盔的樣式也有許多差別,而二戰時期最有名的莫過於德軍的M35鋼盔,它被稱為是「美感與防護的結合」。 M35的原型是一戰時期德軍裝備的M16、M17與M18鋼盔,1935年德國陸軍軍械局在這三款鋼盔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元首希特勒非常喜歡M35的設計風格,於是大筆一揮,M35正式開始生產
  • 亞洲及太平洋二戰電影地圖
    日軍佔領泰境期間,強迫盟軍戰俘建造鐵路連接緬甸及暹邏,著名的桂河大橋就是其中的一段。1945年,桂河大橋是盟軍空襲的目標。  內容 二戰亞洲戰場上,尼克森上校和屬下成為日軍的俘虜,被命令修建桂河大橋。戰俘們用3個月修好了大橋,然而先前逃出的希爾茲少校找到了英軍,接受了炸毀桂河大橋的任務,辛苦修建好大橋的尼克爾森上校卻不願橋被炸掉……  再現指數★★★★(用機關槍數量表示)  回憶指數★★★★(用鋼盔數量表示)  《緬甸公路上的一個美國佬》  產地 美國1942年  背景 第一部真正的反法西斯主義的戰爭片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那麼這種鋼盔在抗戰中一共引進了多少?其服役的大體歷程是怎樣的呢?本文就一起來了解下。我們知道國軍中央軍是在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第1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一部分是嫡系部隊擴張而來,更多的部分則是收編和改編各地軍閥的部隊,後者通常稱為中央軍旁系部隊。
  • 二戰時,日軍頭盔上為何會有一個網狀結構,有什麼作用?
    武器裝備的發展與更新對於戰爭的發展可是有著非常深的影響的,而產生這樣的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兩次世界大戰了,其是近現代軍事發展的開始與推動,要知道,在這之前由於科學技術的推動,火藥得到了改良,熱武器得以廣泛應用。
  • 除了M35,這一款鋼盔也世界聞名,真的很漂亮!
    (文/夜幕)都說二戰期間德國的M35系列鋼盔非常漂亮,引領世界潮流,那麼有這樣一款頭盔就要不服了,那就是法國的亞德裡安鋼盔。亞德裡安包括許多個型號,其最著名的就是頭盔頂上的凸緣,並且前部有很精緻的圖案設計。
  • 二戰期間,日軍發明的生化武器有多缺德?731部隊只是冰山一角
    而日本在二戰中不單單是對我國造成了傷害,日軍對於世界都造成了特別巨大的負面影響。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二戰期間,日軍發明的最缺德武器,就連日軍自己都難以啟齒。其實日軍在二戰中想要研製各種先進武器的想法很急切。不過他們並沒有蘇聯的地大物博,也沒有德國那樣的工業實力,所以日軍只能選擇下三濫的手段,那就是生化武器。在二戰期間,日軍最臭名昭著的生化武器研製機構就是731部隊了。
  • 二戰就喜歡屠殺日軍俘虜,砍掉胳膊扔進糞坑
    但是澳大利亞媒體卻沒想讓事情停止,就在近日,澳大利亞媒體透露稱,二戰期間,澳大利亞士兵因為之前澳軍戰俘被日本士兵屠殺之後懷恨在心,當遇到日軍士兵俘虜時也會使用暴力手段對其進行殘忍屠殺,並毀屍滅跡。 雖然二戰期間澳軍的做法,與如今的阿富汗戰場的行為有所不同,畢竟與日本士兵兵戎相見,雙方都是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