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軍刀
光亭
摘要:日本士兵的個人裝具在二戰時期也達到了相當的水準,而且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傳統,很多單兵裝具都具有濃鬱的日本風,特別是鋼盔、戰鬥帽和軍刀更是成為當年日軍的典型標誌。
圖1:二戰時期的日軍士兵個人裝具也達到了相當水準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逐步走向軍國主義,特別是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兩場勝利之後,軍事方面的發展更是達到了頂峰,幾乎整個國家機器都是在圍繞著軍事發展運轉。在這樣的背景下,日軍單兵裝具的發展也相當迅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在對外擴張的國策指導下,一切以實戰需要出發,整個單兵裝具系列涵蓋了一名士兵在戰場上方方面面的需求,可以說非常全面。作戰保障方面如彈藥盒、地圖包;生活保障方面如水壺、飯盒;被服方面如綁腿、護腿、雨披、軍毯、帳篷布;實用工具方面如步兵鍬、鐮刀、手斧、軍鎬;防護保障方面如防毒面具、護目鏡、防蚊頭罩、蚊帳以及攜行具的腰帶、背包、挎包等等,可以說是洋洋灑灑蔚為大觀。同時,又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傳統,使得其在發展單兵裝具時並不是簡單地模仿歐,而是在很多方面都保留著極其深刻的日本風格。
第一件是鋼盔,日語把鋼盔叫做「鐵帽」。192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自主研製鋼盔,參考了國外的多款鋼盔式樣,最後充分考慮了亞洲人的頭型,以及性能、成本等各方面因素,於1930年開始正式定型並裝備,因為1930年是日本皇紀2590年,所以被命名為90式鐵帽,即90式鋼盔。
圖2:日軍90式鋼盔
90式鋼盔採用碳素鋼質地,有大小兩種規格,盔口圓形,整體更接近鍾型,前後左右對稱,所以有著良好的被彈曲面,鋼盔下緣稍寬形成一個略微突出的帽簷。在盔頂上部有4個小氣孔用來通風。陸軍的鋼盔前部正中印有陸軍的五角星徽記,海軍的鋼盔則在同樣位置印有鏈條纏繞的鐵錨標記。鋼盔內部是皮製內層,鋼盔與內層之間是麻布製作的內襯。90式的固定帶與眾不同,採用棉布質地,並且需要士兵自己打結固定,以保證頭盔與頭部緊密貼合,這一設計就是典型的日本風格,古代日本武士就是這樣戴帽子的。
90式鋼盔研製的目的是防炮彈破片,由於碳素鋼質地的緣故,硬度較大而韌性不足,對於步槍子彈的直接射擊防禦效果很不理想。根據日軍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的調查,日軍第9師團300個被擊中的鋼盔樣本,被穿透的就有135個,高達45%。而抗戰中中國軍隊使用的主力步槍,7.92毫米的中正式步槍子彈可以在1000米距離輕鬆穿透90式鋼盔。基於這個嚴峻的現實情況,日本於1932年開始研製新一代鋼盔,並於1938年定型,命名為98式鐵帽,即98式鋼盔。98式鋼盔抵禦步槍子彈的效果比90式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加裝了前鐵之後可以有效抵禦7.92毫米步槍子彈在300米距離的直接射擊。這個防禦性能比起同時期其他國家的鋼盔已經毫不遜色了。
儘管98式的性能大大優於90式,但是由於太平洋戰爭很快爆發,日本貧弱的軍工生產能力,加上戰時生產的窘迫情況,98式鋼盔的產量相當有限,根本無法全面替代性能較差的90式,所以在整個抗戰期間,日軍裝備的鋼盔仍然是以90式為主。
90式除了抵禦步槍子彈射擊效果不佳的缺陷外,由於鋼盔內襯太薄,在嚴寒季節,很容易出現腦袋和鋼盔凍在一起的情況,強行摘取的話常常會連頭皮都被一起扯下,成為日軍中特有的「鋼盔頭」傷。
近年來有文章還介紹了90式鋼盔的一則趣聞,在1939年與蘇聯進行的諾門坎之戰中,日軍士兵戴鋼盔的因頭部中彈而陣亡的比例居然大大高於不戴鋼盔的。後來經過調查,才發現是90式鋼盔前面正中有一個很大的紅色星星,成為蘇軍士兵瞄準射擊的最佳目標,於是一槍爆頭的情況大大高於不戴鋼盔的。這個說法有些以訛傳訛,因為日軍90式鋼盔前面正中確實有個五角星徽記,不過這個五角星不是紅色而是黃色的。至於鋼盔上的紅色五角星成為醒目目標,則是1980年代同越南進行邊境衝突時解放軍的事情了,張冠李戴了。
在抗戰中,中國軍隊曾大量繳獲過90式鋼盔,在接下來的解放戰爭中,不論是國民黨部隊還是解放軍部隊都曾大量使用,甚至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由於缺乏制式鋼盔還從倉庫中臨時取出90式鋼盔配備給部隊,對其評價相對來說都還比較高,畢竟是根據亞洲人的頭型設計,佩戴時比英國的託尼鋼盔、德國的M35或是美國的M-1鋼盔都要舒服一些。而建國以後,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款制式頭盔——GK80型鋼盔,就是在90式鋼盔的基礎上研製而來。
圖3:解放軍的第一款制式頭盔GK80型鋼盔,就是在90式鋼盔的基礎上研製而來
第二件是戰鬥帽,可以說戰鬥帽就是當年「大日本皇軍」的典型標誌了。這種帽子沒有骨架,也沒有硬帽舌,採用棉布或毛呢質地,兩邊各有3個小通風孔,透氣性很好。可以戴著進行日常勤務、外出、一般儀式以及訓練演習,是日軍最常見的一種軍帽。分為士兵版和軍官版。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已有少部分日軍開始試戴這種戰鬥帽。1938年日軍修改現有軍服並定型命名為98式軍服。而這種款式簡潔的戰鬥帽也就成為98式軍服中的制式軍帽,也被叫作略帽。之後便開始在日軍中得到廣泛使用,不僅日本陸軍,海軍陸戰隊和海軍官兵也陸續開始戴這種戰鬥帽,海軍將其稱為「艦內帽」。1940年起戰鬥帽成為日本的國民服,官員、教師,甚至全體國民都戴戰鬥帽。以至於在中國,那些投靠日軍的漢奸也都以得到一頂戰鬥帽為榮。
戰鬥帽最具特色的是帽子後面那三片晃來蕩去的布片,這種布片叫作「軍帽垂布」,簡稱「帽垂」,是日軍隨戰鬥帽配發的制式用品。帽垂的來源一說是仿效法國北非軍團的軍帽樣式,還有一種說法是源自日本古代足輕——即普通步兵的陣笠,也就是作戰時戴的鬥笠上的遮陽簾或是叫護頸簾。正是由於這兩個名字也使帽垂的作用有遮陽和保護頸部兩種說法。其實帽垂主要作用是遮陽防曬以及防止蚊蠅叮咬。
圖4:戰鬥帽最具特色的是帽子後面那三片晃來蕩去的帽垂
最早是在1899年給佔領臺灣的日軍配發帽垂,用於遮陽防暑。此後便陸續開始在日軍中推廣,由於90式鋼盔的內襯太薄,光著頭直接戴不很舒服,而戰鬥帽又軟又透氣,於是很多士兵就先戴戰鬥帽再戴鋼盔,這樣帽垂又可以起到保護頸部皮膚不被鋼盔後面尖銳邊緣劃傷的作用,一舉兩得。如此一來,鋼盔後面飄著三片帽垂的形象,就成為了中國乃至亞洲人民最熟悉的鬼子兵的標準像。
圖5:戰鬥帽是最具日本特色的
而戰鬥帽戰爭前期與後期在材質、做工有著很大差別,比如前期戰鬥帽上的陸軍黃色五角星徽記是黃銅的,而後期則是黃色布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軍在戰爭中資源日漸枯竭的真實寫照。
第三件具有典型日本風格的裝具就是軍刀了。日本刀很早就享譽世界,與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並稱世界三大名刀。這裡所說的日本軍刀主要是指在1934年至1945年間,日軍裝備的制式指揮刀。特別說明一下,軍刀和武士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絕不能混為一談。
日本軍刀要追溯到1880年代,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向西方全面學習軍事,於是連軍官佩帶的軍刀也受到了影響,與傳統的武士刀有了比較明顯的差異。武士刀按傳統工序完全手工鍛制,用玉鋼集庖丁鐵兩種軟硬不同材質搭配而成,用水淬火。軍刀純鋼打制,採用近現代工業打出造型,刃口多數以人工置入油淬火而成。武士刀重心平穩,刀身具有較高的彈性,刀鋒尖銳。軍刀刀身笨重,刀鋒易鈍,缺乏彈性,容易出現刀身扭曲。
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中國軍隊的大刀隊在與日本軍刀的對決中大展神威,在這一戰的刺激下,日軍於1934年廢棄華而不實的西洋式軍刀,又恢復到傳統日本式的軍刀,以應對白刃戰。
1934年以傳統太刀樣式為原型的新式軍刀定型,由於1934年是日本皇紀2594年,所以這種軍刀被稱為94式軍刀。94式作為首批新式軍刀,其做工和用料都相當精良,設計上更是沿襲了武士刀的風範,但由於1938年第二代軍刀——98式的服役,而被迅速取代,所以很少出現在抗戰的戰場上。不過因為其設計精美,製作考究,成為日軍中高級軍官的珍愛之物,也是戰後日本軍刀收藏者最熱衷的目標。
圖6:第一種傳統日本式的94式軍刀
1935年起,士官也配發軍刀,這就是臭名昭著的95式士官刀。這款軍刀雖然不如將校軍刀那樣鍛造精良、裝飾華麗,但卻是裝備最前線的軍曹、曹長,是最典型的實戰型軍刀,可以說是屠殺中國人最多的日本軍刀。95式軍刀的閉鎖裝置為橋式,位於刀柄上部。此外,刀刃上有血槽,從鎺本直到刃尖。全部為機械製造。這種大規模量產的軍刀,雖然被日本人稱之為「鐵棒」,意思是毫無美感的機械產品,但刀身材質還是相當出色,各個細節處理也相當精細,特別是入鞘時閉鎖裝置順滑嚴密,令人讚嘆。從各方面來看都不失為一把構造簡單,品質上乘的白刃戰利器。
圖7:屠殺中國人最多的95式軍刀
當然,很多日本軍官都不用配發的制式軍刀,而使用自己的家傳武士刀,比如1937年南京大屠殺中的「百人斬」比賽的兩名軍官之一野田毅少尉就是用的家傳武士刀。但由於在戰爭中日軍用軍刀砍頭的場景太過殘忍血腥,所以軍刀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了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殺戮兇器。
圖8:百人斬的野田毅用的就是家傳的武士刀
除了這三件最具有日本風格的裝具之外,日軍眾多的單兵裝具中還有一些也很值得一提。比如30式陸軍彈藥盒,1897年定型以來幾乎就沒什麼變化,由於1897年是明治三十年而稱為30式。由兩個在身前的前盒和一個在身後的後盒組成,最初採用馬皮線縫,到戰爭後期由於資源衰竭,改用橡膠、帆布甚至硬紙板。使用時穿在腰帶上,盒蓋上有皮拌可以固定在彈藥盒側面的金屬扣上,以避免盒蓋意外打開丟失彈藥。後盒還附帶一個槍油壺。前盒每個可容納30發子彈,後盒每個容納60發子彈,共計可攜帶120發子彈。不過使用後盒的子彈必須得經過軍官批准。
圖9:30式陸軍彈藥盒
日軍的飯盒也是一件品質相當高的裝具,由4個部件組成,2個可以套在一起攜帶的飯盒,其中1個可以煮飯,另1個煮湯,還有2個容量是盒蓋一倍的託盤。鋁製,分軍官和士兵的不同樣式。有前支架用來固定在背包上,有提手(日軍稱為「釣手」)可以吊著飯盒便於加熱。
92式飯盒上還有「4食份」和「2食份」的水量線,以方便煮飯時測量放水量。飯盒在使用中有「各自炊事」、「組合炊事」、「中隊炊事」等方法。「各自炊事」是各人用飯盒燒飯,用中蓋做菜,也可以把米與菜一起同煮。「組合炊事」是二人以上進行組合,主食、副食、湯或茶分別料理,最佳的組合是6人一組,即6個飯盒同時使用,分別料理。
日軍的飯盒非常適合野外使用,還可以作為保留火種的容器,將燒過的木炭放進飯盒,需要點火時,拿出飯盒中的木炭用嘴對著引火的繩子或布條吹氣,把木炭點燃,然後再放上幹樹枝和枝葉就可以了。這樣既便於點火,又可以避免產生煙霧暴露目標。
背包是背負單兵裝具的基本攜行具,日軍的背包最早是用牛皮製作,後來改為帆布與皮帶,1938年開始出現帆布與帆布帶組合的背包。單兵的裝具,如軍毯、攜行帳篷、飯盒、小圓鍬等全部可以用背包上的帆布帶予以綑紮固定。背包的攜行總重為:背包自身1.470公斤,襯衣襯褲1套1.604公斤,襪子2雙0.134公斤,工具1套0.87公斤,口糧2日分1.704公斤,雨衣1件0.912公斤,軍毯1條2.5公斤,合計約8.411公斤。
圖10:日軍的飯盒水壺和背包
比起中國軍隊的單兵裝具,中國士兵考慮的還是有沒有的最低層次問題,而日軍追求的則是設計精巧,注重功能與實用,完全不是在一個層次上。這不僅是國力上的懸殊差異,更是體現出日本一心謀求向外擴張的整體國家戰略,就從這些小小的單兵裝具就可以折射出日本在軍事領域上的處心積慮與戰略思想上的勃勃野心。然而,日本畢竟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特別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更加難以維繫龐大軍隊的持續補給,所以在這些裝具的材質方面,戰爭後期開始明顯下降,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自以為有著雄厚的軍事力量,就不自量力地發動戰爭,最終只能是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