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2020-12-06 網易軍事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

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那麼在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單兵裝具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先說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別的且不說,就連最起碼的軍裝顏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中央軍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冬季則主要是藍灰色棉軍服。地方雜牌部隊中北方部隊大多是藍灰色軍服,南方的兩广部隊是土黃色,而雲南的滇軍則是藍綠色。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相比較來說,自然是中央軍比較正規一些,好歹還有些政府軍的氣度。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

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

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由於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剛一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足有22萬頂之多。於是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軍在其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製造工藝有所改進,採用了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盔,使佩戴起來更加舒適。所以無論是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都是相當不錯,德國貨硬是要得哩!

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M35在1936年前的產量包圓了。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基本上都配發了M35。現在可以從當時很多的歷史照片中看到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士兵,就是一個明顯例證。而佩戴M35鋼盔也成為中央軍部隊的一大標誌,日軍看到戴M35鋼盔的部隊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了,馬上就會打點起精神全力以赴。

圖為雲南省南部怒江前線駐守的中國精銳遠徵軍部隊士兵們在從夥食桶裡盛飯。

高配置部隊士兵才能攜帶100發子彈

子彈袋是帆布製成的長形袋,攜帶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最普遍的,一長條子彈帶由肩上斜繞一圈到腰間再在腰上繞一圈,最後以布帶打結系在腰間。這一種長子彈袋可以放20個彈包,每個彈包裡裝一個五發子彈的彈夾,總攜彈量100發,這個標準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絕對是高配置了。看過電影《董存瑞》的朋友肯定會記得,八路軍的子彈袋看上去滿滿的,其實真正只有三五發子彈,別的都是用小木桿冒充子彈忽悠人的。第二種是兩條較短的子彈帶,或在胸前交叉如「X」形,或從兩肩掛下,如同倒「U」形。還有肩上掛一條,腰上纏一條的帶法。德械師中配備毛瑟駁殼槍的士官和下級軍官則是配有駁殼槍專用的皮質彈匣包,可以裝12個20發彈匣的彈包,用皮帶扣系在後腰,然後由「Y」形肩帶呈三點式支撐起彈匣包。駁殼槍手在著裝時,先背上手槍套,再背彈匣包,把手槍套固定在彈匣包之下,這樣行軍打仗時背在身上的駁殼槍就不會亂晃。

除了子彈之外,每名士兵還攜帶兩枚M24型手榴彈,放在一個帆布袋內,帆布手榴彈袋由細布條連接掛在脖子上,袋子則掛在胸前,再在背後用布條固定。從當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彈袋除了兩聯裝的,還有五聯裝,甚至八聯裝的。手榴彈袋有掛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間的。

就是在中國引以為傲,待遇最好的新38師到了位於印度的美軍營地,都被要求燒掉身上破舊骯髒的軍裝,先洗澡,美軍再發新服裝,才能正式進入營房。

鋼盔皮包軍毯僅閱兵拿出來展示軍威

水壺一部分是從德國採購,一部分是國內仿製。採用橢圓形木塞蓋,肩背帶。這和德軍部隊所採用的系在腰帶上的金屬蓋水壺不同。乾糧袋為方形,背帶跨肩,也與德軍系在腰帶上的不同。

防毒面具是德制1930式面具,後來也有少量國內仿製的,防毒面具通常裝在帆布袋中,而不是像德軍那樣裝在圓筒中。但是有些當年照片上,可以看到德械師士兵攜帶的防毒面具也有裝在圓筒中,其實那是後期仿製法國的,區別是仿製的圓筒增強紋是橫向的,而德軍所用的卻是直向增強紋。

另外,中央軍單兵裝具還有皮質背包、軍毯、雨布、鐵製飯盒、水壺、乾糧袋、刺刀、兩組三聯裝的皮質槍盒。這套豪華裝具主要參考日軍和德軍的單兵裝具設計,不過只是在閱兵和有高級將領出席的野戰訓練中才有機會配給士兵,真正在戰時卻極少配發,只能算是一種充門面的花瓶擺設。遺憾的是德械式師沒有配發二戰時期德軍最具標誌性的個人裝具「Y」形背帶,缺少了德式單兵裝具中最有點睛意味的那一抹亮色。

國軍真正特色標配是草帽 遮陽擋雨

此外,所有中國軍隊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雜牌,都有配備的一種裝具就是草帽。由幹稻草編制而成,晴天可以防曬,雨天可以防淋,草帽上通常還有所在部隊的番號或代號。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單兵裝具。

到了抗戰後期,中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的自然要屬在印度接受美國訓練與裝備的駐印軍了。由於整訓初期是由英國提供服裝和單兵裝具,所以駐印軍的個人裝具,就是英制1937型個人裝具組,也就叫作P-37裝具組,這一套裝具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背帶、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還可根據執行任務的性質再加配其他裝具,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1937型裝具組是二戰時期英軍以及大英國協軍隊採用最多的單兵裝具系列,所以駐印軍的單兵裝具一下就達到了當時國際的先進水準行列。

1944年9月,國軍最精銳的第5軍第200師乘坐美國飛機進入滇西緬北抗日戰場。雖然貴為國軍最精銳師級部隊,但是挑著扁擔,扛著木水桶和竹筐,穿著土布衣服的士兵,看起來更像是一支雜牌軍。

1937型裝具組採用的帆布腰帶是卡其色棉帆布製成,前端有ㄇ字型公勾,背面縫有垂直布肋與各型袋子後方的C型金屬勾連接,而腰帶上沒有任何穿孔式掛點,正是最典型的英式風格,這種設計非常有利於穩固性。

1937型裝具組還非常強調裝具模塊化的理念,帆布吊背帶就可以結合大、小背包的背帶當作是系統吊背帶,也可以不掛任何背包,作為單獨的負載吊帶來使用,或者只用單條背帶來當側背帶,用於側掛及肩掛來使用。在使用吊帶時還可以把背帶、帆布腰帶、子彈袋都連結起來,在結合了所有裝具後就成為整套裝具組的系統負載吊帶。

駐印軍通用子彈袋方便所有人供彈

駐印軍配備的帆布子彈袋有好幾種,一種是指北針/手槍通用型袋,帆布質地,方形,可攜帶指北針也可以放置手槍彈、步槍彈。第二種是步槍帆布子彈袋,雙彈袋設計,也就是說一袋兩包,通常每人都攜帶兩組字彈袋。

還有一種比較大型的BASIC彈袋,也叫MK-3型通用子彈袋。這款子彈袋,既可以裝步槍彈,也可以裝衝鋒鎗彈匣,還可以裝布倫機槍的彈匣。由於布倫機槍射速較快,彈藥消耗自然也就大,所以需要攜帶更多的彈匣,而單靠機槍手攜帶的彈匣肯定不夠,於是MK-3型通用子彈袋在設計時就考慮到這點,讓步兵也能為機槍兵攜帶彈藥以備補充。子彈袋為直式長方體,卡其帆布質地,可以穿過帆布吊背帶來進行固定,也可與背包背帶上的銅勾、勾跨相互連接,使用起來靈活方便,深受廣大官兵喜愛,成為駐印軍士兵使用最普遍的子彈袋,在很多歷史照片上也都可以看到。

除了英式裝具外,駐印軍還配備了少量美式裝具,不過美式裝具多是單個的零散配件而很少有整套裝具,配件主要有M-1936型帆布腰帶、M-1923型腰帶式子彈袋、卡賓彈匣袋、.45手槍側掛皮套、M-3肩掛槍套、.45手槍彈匣袋、M-1942型刺刀組等。之所以只配備了少量的美式裝具的原因是英式1937裝具組設計精良,使用方便堅固耐用,很受中國士兵的喜愛,而且補給也相當充裕。所以美式裝具也就僅僅配備給有特殊任務需要的士兵以及少數下級軍官和士官而已。

圖為1944年9月4日,在中國遠徵軍在即將向騰衝日軍發起衝鋒前,美軍聯絡組把自己的鋼盔送給中國士兵。這些鋼盔將優先配備給衝鋒在最前邊的敢死隊。

駐印軍美國和英國鋼盔都有 各佔一半

駐印軍的鋼盔早期是英制MK-2型託尼(TOMMY)鋼盔,進入緬北作戰後,由於戰鬥中的消耗,加上英制鋼盔的防彈性與舒適性都不理想,所以後來美軍就給駐印軍陸續配發美軍現役的M-1鋼盔,最早換裝M-1鋼盔的是新編第三十八師,後來整個新編第一軍也基本換裝完畢。而新編第六軍除了少數直屬單位得到M-1鋼盔外,大部分部隊依然還是英制的MK-2型鋼盔。

駐印軍當時用的M-1鋼盔是Model-1943/44型,盔體比後來的改良型Model-1956型鋼盔略高,卡其色棉織懸吊帶固定在內盔,在懸吊帶上再結合汗圈,並在內盔有鋁質凸釘來連接內盔皮帶,內盔皮帶的作用是在戴上頭盔後,不使鋼盔前後晃動,不過很少有士兵這樣使用,大多數把內盔皮帶掛在鋼盔的前帽沿。駐印軍所用的M-1鋼盔平時除素色面盔體外,也大量採用套在鋼盔外面的偽裝盔網,並在鋼盔的左側漆有青天白日記號以作識別。

可以說駐印軍的單兵裝具已經是當時世界上的一流水準,再加上美式裝備和訓練,確實是抗戰後期中國最精銳的王牌部隊,在緬北地區取得了輝煌勝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軍為從中國各地抽調來的精銳部隊發放膠鞋,以替換他們的草鞋。他們將參加即將開始的反攻滇緬印的大戰役,需要一雙好鞋。

防毒面具僅特殊兵種配 鋼盔是精銳標誌

不過要明確一點,德械師也好,駐印軍也好,其數量只佔到當時全部中國軍隊的很少一部分,其單兵裝具的水準比最高水準的普通中央軍部隊都要先進,根本不具有代表性。而更多的中國軍隊其單兵裝具完全可以用慘澹兩字來形容。由於國力貧弱,物資匱乏,防毒面具只配發給了中央軍和一些如炮兵、防空兵、裝甲兵這樣的特殊兵種,地方雜牌部隊幾乎都沒有裝備防毒面具,遇到日軍施放毒氣就只能把毛巾搞搞溼捂住口鼻,如果是催淚性質的毒氣還好些,要是窒息性毒氣那就只有死路一條。而鋼盔也不是所有部隊都有,只有中央軍和雜牌部隊中少數主力才有配備。

當時中國軍隊配備的主流鋼盔是英制MK-2型託尼(TOMMY)鋼盔,外形像個扁平狀的鍋子,也就是飛碟形狀,所以也叫「飛碟盔」,這是英國沿用一戰鋼盔的外形,要知道一戰主要是塹壕戰,士兵基本上都是躲在戰壕裡,鋼盔主要保護頭部不被彈片殺傷,所以設計成鍋子狀。而到了抗戰時期,這種形狀的鋼盔無論是抗彈性還是佩戴的舒適性,都已經明顯落伍了。就這樣的過氣型號鋼盔,都是中國軍隊中的好東西了。

軍鞋是草鞋 野戰食品自己背乾糧袋

中國軍隊的官兵腰間都系皮帶,士兵的是窄皮帶,軍官則是寬皮帶,有的還配有斜背武裝帶。武裝帶最初是用來掛軍官佩刀的,後來雖然佩刀被手槍所取代,但是武裝帶卻被保留了下來,並成為軍官的識別標誌。就這樣簡陋的武裝帶,都是軍官炫耀的資本,由此也就在戰場上成為日軍狙擊手的絕佳識別記號,因此在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軍政部就明令禁止軍官系武裝帶上戰場。

地方雜牌部隊使用的乾糧袋,也和中央軍不同,是一頭縫實一頭開口的粗布袋,裝上糧食(通常是生米或饅頭幹)後,把開口處用繩子繫緊斜搭在肩上,或者是把棉被套在乾糧袋外面,然後背在肩上。從這一點來看,就能知道當時中國軍隊的野戰炊事供給相當落後,很難保證熱食,那麼體力和營養都肯定難以保證。

在列多公路旁的一座康復營,一位美國將軍向一群中國殘疾軍人脫帽致敬。這些殘疾軍人從統一的服裝上看得到了比較好的照顧。傷愈後,他們將回到國內。

中國綁腿打到膝蓋 為防止灌木鉤掛

軍靴就更不用提了,只有少數高級將領有馬靴,普通軍官能有雙皮鞋就相當不錯了,對一般小兵來說布鞋就是奢侈品了,所以當時中國軍隊尤其是南方部隊的標配就是草鞋了。

有張駐印軍和來自國內的遠徵軍在芒友會師的照片上,駐印軍士兵鋼盔軍靴衝鋒鎗,外加全套單兵裝具,而遠徵軍士兵布小帽草鞋,步槍,帆布子彈帶。兩人的巨大反差,給了我極其深刻的印象。

而草鞋的最佳搭配就是綁腿了,這也是中國軍隊的一大傳統。即便後來全副英美裝備的駐印軍也仍然堅持打綁腿。中國軍隊打綁腿很有特色,總是將綁腿纏到膝蓋部位,而不是外國軍隊大多只纏繞到小腿三分之二的高度。打綁腿也很有講究,有經驗的老兵打出的綁腿既不會因太緊而影響血液循環,又不致因太松而走走就散開來。綁腿的作用是士兵在野外徒步行軍時褲腿不會被地表植物所鉤掛,而且特別是在長距離徒步行軍時可以避免大量血液湧入腳部,造成腳部不適。

綜觀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單兵裝具除了少數如德械師、駐印軍這樣的精銳部隊外,即便是中央軍也只有最基本的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的五大件,而地方雜牌部隊,就這連五大件都配備不齊,幾乎都沒有防毒面具,能有鋼盔和子彈帶就已經很不錯了。很多部隊就只有最最簡陋的三大件:草帽、草鞋與大刀片!姑且不談輕武器與火炮,僅僅是從單兵裝具這個角度也就可以看出中國當時裝備的落後與物資的匱乏,但是正是在這樣情況下,中國軍隊依然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艱苦作戰,其中所付出的艱辛與犧牲,足以使我們後人由衷地敬佩!

作者:光亭。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回想當年雨中打鬼子的國軍:4大破爛雨具打天下
    那麼抗戰中的國軍有什麼雨具呢?他們在雨天怎麼作戰呢?他們真的連一件雨衣都沒有嗎?聽薩沙說一說吧。很多人認為,國軍,尤其是中央軍應該披著德國或者美國雨衣,威風凜凜,英氣勃發。薩沙告訴你們,完全錯了。抗戰中的國軍(記住,八路軍新四軍在當年也是國軍一份子),壓根就沒有幾件雨具。他們配備的那些雨具,就算今天最偏遠地區的農民也不會用。那麼這些雨具是什麼呢?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現在不少影視劇中都有明顯的「固定式」形象的刻畫,如抗戰劇中八路軍的形象大都是小布帽、灰軍裝。而對於國軍形象,尤其是中央軍的刻畫,大多離不開一頂德式鋼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和虞嘯卿的德式鋼盔就很亮眼;電影《捍衛者》中的國軍也是頭戴德式鋼盔。
  • 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日本陸軍採用的90式鋼盔前部正中印有日本陸軍的星形徽記(星徽),說到這個黃色的星標我就不得不說日本但是騷包的性格了,工業革命後日本一度不可一世,在鋼盔上開始這個星標很明顯,後來和蘇聯打了一場被一頓爆頭,於是高層才決定改小這個標誌的尺寸。日本海軍使用的鋼盔在同樣位置印有錨狀標記以示區別。
  • 抗戰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是亞洲地區最為重要的戰場,以十分落後的武器裝備,獲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加速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而軍隊編制對軍隊是否能在戰場上成為常勝將軍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在抗日戰爭快要結束時我國軍隊,實際上在編制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戰爭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按照按照以往作戰遇到的情況將我分為軍、師、旅、團、營等幾個等級。按照那時的標準,每個軍下轄2到4個師,實際上一個正規軍的兵力可以達到12000多人,因此中國的一個軍就是日軍的一個師團力量,但是從單兵配置上看,我國一個軍的輸出遠遠趕不上日軍。到了侵華戰爭後期,小型戰役和局部衝突不常見了。
  • 影視劇裡的國軍和真實的國軍 差了10086個楚雲飛
    據估算,1943年,國民黨兵工廠一年的產量,只能供給官兵平均每人48顆步槍子彈、手榴彈一人分不到一顆……國軍所謂的「優勢裝備」,基本全是外購,國內兵工廠只能生產少量輕迫擊炮、步機槍和子彈。萬國採購人家不宰你個天價已經算客氣了。
  •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軍刀光亭摘要:日本士兵的個人裝具在二戰時期也達到了相當的水準,而且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傳統,很多單兵裝具都具有濃鬱的日本風,特別是鋼盔、戰鬥帽和軍刀更是成為當年日軍的典型標誌。
  • 淺談雨衣的戰術化應用:越南雨林必不可少,還能避免烈日曬傷
    淺談雨衣的戰術化應用。雨衣之於單兵裝備,或者的地面部隊,一直是一種邊緣化的存在,因為這種輔助裝備遠不如步槍、戰術背心、頭盔、手雷一樣重要,甚至比不上作戰服(迷彩服)、戰術背包、護木眼、戰術靴。但是,如果是在雨季作戰,或者是在越南那樣的雨林中,戰術雨衣的地位就會上升,成為和戰術背心、頭盔一樣的單兵裝備。為什麼呢?因為淋雨將嚴重製約單兵的戰鬥能力:淋雨後,作戰服、戰術背包都會溼透,很容易帶走體溫,造成發燒,這在野外是非常危險的,淋雨後,電臺、食物、地圖也會受到影響,而這些都是作戰的重要基礎。
  • 走近軍營 丨軍營「神器」——雨衣來啦!
    我是集美貌、隱蔽、偽裝、防潮保暖、防火防護……諸多優點於一身的世間珍品小「火」伴們的雨雪天伴侶雨衣!!!遠古行軍作戰盔甲太重,雨傘不僅佔手佔腳,還是送人頭的活靶子,算來算去還是雨衣更實用些。抗戰時期,我國橡膠業還比較落後,產能低下,防雨帆布是那時最時髦最頂尖的雨具。平時,用繩子扎在身上,宿營的時候帆布一拼接就變成簡易帳篷。
  • 揭秘;抗戰時期,擁有鐵拳與鋼頭之稱的國軍名將,是指哪兩位將領
    在八年抗戰時期,國軍陣營也出了許多讓日軍敬佩,尊重的對手,要知道,在日本人眼裡對於比自己要強大的對手,他們都會很敬佩。如白崇禧,湯恩伯,王耀武,李玉堂,杜聿明,孫立人,戴安瀾,關麟徵,孫連仲等國軍將領在抗戰時期表現出色,同時也是讓日軍敬重的對手。
  • 大王莊血戰,中野華野四個團血拼國軍老虎團,附近的國軍被嚇投降
    1948年11月開始,解放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兩大野戰軍和國民黨軍80萬大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了一場在殊死決戰。雙堆集戰役發生在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黃維率領的第十二兵團,下轄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十八軍,第八十五軍,和一個快速縱隊,共12萬人,大部分為美械裝備,是蔣介石最精銳的一個兵團,其中18軍還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戰鬥力十分強悍。戰役開始,中原野戰軍動用全部兵力將12兵團全部包圍後,發現自己根本吃不下這支重裝集團,還有讓其突圍的風險。
  • 薩沙談:二戰時期德國手榴彈在中國抗戰中的使用
    作者:薩沙諸位是否知道在八年抗戰內,源自德國的中國制手榴彈,一直是國軍士兵手中最有威力的武器嗎?你知道手榴彈共造成40萬日軍傷亡嗎?另外,你知道這種手雷,是絕對不可能藏在褲襠裡面的嗎?二戰的單兵攻堅武器總體上是比較落後的。單兵火箭筒和無坐力火炮都處於雛形階段,數量少且無法滿足實戰需要。在幾百萬人會戰的戰場上,炮兵和裝甲部隊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威脅,仍然有數量眾多的敵軍工事和裝甲力量,需要依靠步兵自己解決。尤其是前者最讓德軍頭疼。面對東線戰場蘇聯數不清的小型碉堡,簡易土木工事,複雜的大型鋼鐵工事,德軍士兵能依靠的只有手榴彈而已。
  • 國軍五大主力,每一個軍都擁有一個王牌師,你知道是哪幾個師嗎?
    ——雨果 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分別是第74軍,第18軍,第5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個軍戰鬥強,同時在抗戰時期與日軍作戰過程中,也是立功最多的一個軍,所以被世人稱為國軍五大主力。擔任這五個軍的軍長都是黃埔學生,蔣介石的嫡系戰將,一般地方將領根本都沒有資格。
  • 官媒報導的中的武警單兵技藝過硬!更可喜的是單兵裝備也很精良
    但是說到解放軍的單兵裝備,大家可能都會有些尷尬的搖搖頭:相比起在重裝備領域的,解放軍的單兵裝備方面不能說沒進步,但是比起重武器方面堪比"井噴"一樣的爆發,實在是有些差強人意。>不過最近,CCTV軍事報導發布的武警西藏總隊山南支隊的反恐演練畫面,畫面裡面武警戰士的單兵裝備讓人眼前一亮。
  • 什麼雨衣防水效果最好 推薦兩大國外雨衣品牌
    下面推薦兩大國外雨衣品牌,不僅穿起來舒服,而且款式也非常好看哦!Stutterheim源自於寒冷的瑞典斯德哥爾摩,Stutterheim 是一個專門經營雨衣及其相關配件的品牌。爺爺常常從斯德哥爾摩外的小島上出海捕魚,而一件能抵擋風雨的大衣,絕對是出海的絕佳裝備。Alexander不僅僅保留了雨衣的實用功能,更是賦予了手工製作的溫暖和極為時尚的元素在雨衣身上,將一件 60 年代的經典雨衣,演變成極具時尚魅力的風格大衣。內層採用棉質內襯,外面覆蓋防水膠,而防水膠本身的硬挺質感,也讓雨衣本身造型更加挺括。
  • 歷史不容忘,鼓浪嶼的抗戰記憶,到底有多可歌可泣
    文:鼓浪隱士全民族抗戰時,中國各地都發生了不少故事,或可歌可泣、或充滿悲情。而作為著名旅遊景點的鼓浪嶼,在抗戰時又有哪些故事呢?通過採訪、整理一些前人的口述、日記,我對當年的民生狀況重新描繪,和大家一起感受那段非常歲月。01.1938年春夏之交,日寇的鐵蹄逼近廈門。
  • 外形奇葩的駁殼槍真如抗戰神劇中霸氣兇猛嗎?老兵怒道:純屬瞎扯
    相信說起抗戰神劇,朋友們多少都看過一些,那些擁有高超能力可以手撕日軍的荒誕劇情,或者可以不用填充子彈就可以一直砰砰連續射擊的神奇槍械我們就不說了。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很普遍存在的抗戰劇情;那就是長相獨特的駁殼槍在劇中常常被八路軍雙手開工,像機槍一樣瘋狂掃射,而且能幾百米內精確射擊日軍。最近,有朋友在某軍事論壇的槍械性能討論帖中就問到:「外形奇葩的駁殼槍真如抗戰神劇中演繹的如此霸氣兇猛嗎?駁殼槍的戰鬥性能真的可以像割韭菜一樣放到日軍?其實不然,這裡有很多的錯誤地方。
  • 雨衣也時髦 這麼時髦好看的雨衣我也想要一件
    最近一段時間每天都在下雨,風大雨大的,也沒有什麼好心情打造自己的個性穿搭,不過當我知道雨衣也可以這麼時髦的時候,便不再埋怨下不完的雨來了,反而喜歡上了這樣的天氣。大表姐說過,就算雨一直下,也要把路人美瞎。最近看到一件時髦好看的雨衣,原來雨衣還有這麼時髦好看的,我也想要一件了。
  • 有這麼個數學公式
    抗戰神劇有很多生編亂造的東西,把戰爭片的名聲都搞壞了。比如手撕鬼子、褲襠藏雷、以及"我爺爺8歲的時候就被日本鬼子殘害"這些粗製濫造梗。在神劇裡,抗戰軍民總是英明神武,小鬼子都是蠢萌蠢萌的,讓人心生憐惜,直呼「小日本是怎麼熬過這八年的」?所以,人們一提抗戰神劇都連連搖頭,形成了固定認知,嚇得像躲避瘟疫一樣,這真叫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 他被譽為中國巴頓,抗戰時期,率領遠徵軍打出中國虎的威名
    如在二戰時期的中國軍隊中,就有一位將軍被譽為是中國巴頓,他就是國軍名將廖耀湘。而在他的戰爭生涯,以及在抗戰時期所作出的貢獻,也被譽為中國巴頓,率領遠徵軍打出中國虎的威名。不過沒有過多久,南京保衛戰失敗後,國軍敗退。這時徐庭瑤向蔣介石提出組建機械化部隊,而200師正是國軍第一個機械化師,師長是黃埔一期的老大哥杜聿明。該師是當時國軍裝備最好的機械部隊,而蔣介石聽說廖耀湘在法國是學習機械化作戰的,於是就提拔他任200師少將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