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鼓浪隱士
全民族抗戰時,中國各地都發生了不少故事,或可歌可泣、或充滿悲情。而作為著名旅遊景點的鼓浪嶼,在抗戰時又有哪些故事呢?通過採訪、整理一些前人的口述、日記,我對當年的民生狀況重新描繪,和大家一起感受那段非常歲月。
01.
1938年春夏之交,日寇的鐵蹄逼近廈門。那時廈門市政府有規定,凡年輕男子都要作為預備兵源,準備隨時開赴抗日戰場。那時有位吳先生住在中山路一帶(現在是繁華的步行街),等候著軍部的調遣。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5月10日這天,他閒著沒事,在家看書,正當沉浸在書香時,忽然從窗外傳來一陣喊叫聲,「國軍防線崩潰了,日本仔打進來了,大家快跑啊!」
他的妻子為了一家老小的安全,馬上拉著吳先生向海邊狂奔,希望能夠趕上前往鼓浪嶼的渡船。因為那時鼓浪嶼是公共租界,由美國、英國等多國人士管理,日本兵不敢上島撒野,是躲避戰禍的好地方。因此就有不少像吳先生那樣的難民來到了鼓浪嶼。
而且吳先生一家非常幸運,他們來到碼頭時,正好趕上最後一班船,得以安全地到達鼓浪嶼,這讓他們一家感到慶幸,直到晚年還在念叨此事。不過由於逃難匆忙,吳先生家裡的財產沒有帶在身邊,因而初到鼓浪嶼時非常清苦。
面對大批難民湧入「公共租界」鼓浪嶼的境況,島上各界人士立刻被動員了起來,積極投入到救助同胞中。三一堂的盧鑄英牧師帶領教會信徒積極參與救援工作。他們不僅提供難民生活所需,還將三一堂作為臨時收容所。據知情者方先生回憶:「當時(7歲)的印象很含糊了,只記得一些稀飯、黃豆,有沒有鹹菜已記不清了。這些都是好心人捐贈的。好心人很多是教會的人士,當時鼓浪嶼的秩序很不錯。」正是各界人士的善舉,才使湧入的難民得以溫飽,在戰亂中得以保全。
在難民中有很多孩童中斷學業。面對這情況,從事救助難民的國際救濟會行動起來,他們在黃家渡難民所附近開辦了難童學校。學校教務主要由美國傳教士卜顯理和毓德女中主理福懿慕姑娘、英華中學英籍教師李樂白等人負責。而負責一般教學的,都是難民中的知識分子,其中也包括一些中學生。從學校開辦到太平洋戰爭爆發, 難童學校共有500多名孩子入讀。
而在鼓浪嶼的「孤島歲月」,還有不少充滿愛國心的中國人從事抗日活動。比如英華中學就有教師在課上教唱學生《滿江紅》,通過嶽飛的愛國情懷激發抗日熱情。此事卻遭到了日本人的抗議,但由於學校出於時局需要,交由英國人管理,日寇才無可奈何。
02.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對英美等西洋各國宣戰了。他們大搖大擺地登上了小島,鼓浪嶼的寧靜就此被打破。島上的西方人都被關進集中營,一些被認為有反日傾向的中國人也身陷囹圄,遭到殘酷迫害。日本人的治理非常恐怖,有時中國人稍微犯了點錯,就會遭到暴打。有位傅先生回憶他外婆的經歷說:「當時路過日本兵站崗的地方,如果中國人不向他們行禮,立刻就會遭到暴打。她就曾經見過有人被日本兵打成重傷的」。
那時,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部分臺灣人數典忘祖,認賊作父,與日本人一起壓迫中國人。他們仰仗日本人做靠山,在鼓浪嶼作威作福。比如有位臺灣醫生就經常跟人宣揚他兒子的「光輝事跡」,說他的兒子參加了「皇軍」(作者註:其實都是夥夫,不是正式軍人),在廣東那裡作戰,取得了「勝利」。有個南洋華僑與臺灣人發生經濟糾紛,對方了報復,就去向日本主子告狀。結果那人立刻被日本兵帶走,很快就被槍決。
當然有的臺灣人卻深明大義,不願為日本人效勞,甚至付出了寶貴生命,陳傳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陳傳達是鼓浪嶼的音樂才子,三一堂歌頌團的指揮。在抗戰爆發後,他曾前往菲律賓,教當地華僑唱抗戰歌曲,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1945年,日軍在各條戰線屢戰屢敗,為了補充兵源,強迫廈門的日籍臺灣人接受軍事訓練,加入警防團。
充滿愛國心的陳傳達自然不願把槍口對著自己的同胞以及盟軍的部隊,因而在逃跑未遂後,多次託病不參加日本人的訓練。可這絕非長久之計,於是陳傳達準備泅渡到國統區,以擺脫日寇的糾纏。6月8日晚,陳從現在鼓浪嶼燕尾山一帶下海,準備遊到大嶼或嵩嶼。可是三天後,他的屍體在鼓浪嶼康泰垵被發現。關於他的死,有多種說法,但大多都認為,是被日本人開槍擊斃的。音樂才子陳傳達為了不加入日寇的軍事組織,選擇了反抗、逃亡,並付出年輕的生命,其愛國熱情令人動容。
而一些老先生也曾回憶,日本統治期間為了迷惑中國人,在廈門的街道上看到一隊隊的日本兵排成隊列,在街道巡邏。他們走過一隊後,接著好幾隊經過,好像有非常多的日本兵在島上。抗戰勝利後才知道,廈門的鬼子並不多,他們讓前行的隊伍完成遊行回到兵營後,換了軍裝、裝備,又重新出發,接續著前方隊伍,繼續遊行。由此造成日軍在廈門重兵把守的假象,迷惑當地人和國民黨特務,削弱他們的抵抗意志。
03.
日本鬼子的高壓統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一些有民族大義、勇敢無畏的人,都紛紛起來反抗日偽的統治。而日寇為了鎮壓,經常到各家搜查。有一天,一位年輕男子來到龍頭路的一戶人家躲避,被主人吳先生藏在了一個長櫃裡。可很快就有漢奸向日本人透露情報。
不久,這家門口外傳來日本摩託車的轟鳴聲,幾個日本兵闖了進來,他們不由分說地翻箱倒櫃。一個瘦瘦的漢奸問吳先生有沒有藏匿抵抗分子,吳回答沒有。日本兵忽然聽到那長櫃有動靜,就馬上去查看。吳先生當時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如果被發現,不僅那個人將被處決,而且他們一家也要遭殃。就在這時,一隻老鼠從長櫃底下竄了出來,日本兵見狀,哈哈一笑,就走開了。假如不是那隻老鼠出現,估計吳先生一家和那位愛國志士,將要遭到鬼子的殘害。
抗戰末期,中美空軍對廈門的日軍進行猛烈轟炸,日寇基地時常傳來爆炸聲,人們都能清楚地看到遠處冒出的黑煙。可那時並沒有制導技術,有些炸彈不免落入了平民區。比如黃家渡一帶就遭到了炸彈攻擊,有棟房子在衝擊波作用下,裂開了一道縫。這道縫隙直到60年代末還存在。而有些炸彈則穿入地下沒有爆炸,因此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人因為挖到遺留炸彈發生事故而受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終戰詔書》宣布投降,中國抗戰迎來了偉大勝利。是年9月,駐廈日本在博愛醫院附近的一棟樓房,向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不少老人回憶,「那天,鼓浪嶼有如過節一般,人們紛紛湧上街道,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勝利。鞭炮聲在鼓浪嶼上空迴蕩,有的街道滿滿都是鞭炮留下的紙屑,有好幾公分那麼厚。」
有些居民把投降的日本兵拉到街道上,強迫他們衝廁所、掃垃圾,甚至對他們拳打腳踢,發洩這幾年來被他們欺負的怨恨。當然這些日本兵非常聽話,任憑暴打、侮辱也不還手。足可見,這個民族的可怕,中國抗戰勝利真是來之不易。不久,這些日本兵被國民政府遣返回國。鼓浪嶼的居民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鼓浪隱士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