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被稱為「海上花園」,在古代叫做圓洲仔,因為嶼上西南海濱有一個受海水衝擊侵蝕而成的礁穴,浪花拍擊在上面,聲音好像擂鼓一樣,因此從明代起,便將它稱為鼓浪嶼。
鼓浪嶼上完好地保留著許多具有中外各種建築風格的建築物,有人說這裡是「萬國建築博覽會」。鼓浪嶼因為由大自然的音樂而得名,島上的居民也十分喜歡音樂,這裡是全國鋼琴擁有密度最大的地方,所以又有「琴島」的美稱。
鼓浪嶼原本是一個渺無人煙的海上小綠洲,從元朝末年開始,有人登上鼓浪嶼,在島上逐漸形成了半漁半耕的村落。明代的時候,鼓浪嶼得以開發,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巖安營紮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臺、拂淨泉等遺址。1841年8月,英政府艦隊攻佔了鼓浪嶼,在島上設炮臺於山頂,用來控制廈門。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籤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
1902年,當時的清朝政府被迫與西方各國籤訂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佔鼓浪嶼,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終於回到了廈門人民手中,從此結束了長達100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 文/呂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