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得名 與音樂有關

2021-01-12 蘭州晨報

鼓浪嶼被稱為「海上花園」,在古代叫做圓洲仔,因為嶼上西南海濱有一個受海水衝擊侵蝕而成的礁穴,浪花拍擊在上面,聲音好像擂鼓一樣,因此從明代起,便將它稱為鼓浪嶼。

鼓浪嶼上完好地保留著許多具有中外各種建築風格的建築物,有人說這裡是「萬國建築博覽會」。鼓浪嶼因為由大自然的音樂而得名,島上的居民也十分喜歡音樂,這裡是全國鋼琴擁有密度最大的地方,所以又有「琴島」的美稱。

鼓浪嶼原本是一個渺無人煙的海上小綠洲,從元朝末年開始,有人登上鼓浪嶼,在島上逐漸形成了半漁半耕的村落。明代的時候,鼓浪嶼得以開發,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巖安營紮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臺、拂淨泉等遺址。1841年8月,英政府艦隊攻佔了鼓浪嶼,在島上設炮臺於山頂,用來控制廈門。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籤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

1902年,當時的清朝政府被迫與西方各國籤訂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佔鼓浪嶼,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終於回到了廈門人民手中,從此結束了長達100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 文/呂嘉文

相關焦點

  • 鼓浪嶼,美麗的音樂之島,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可以說,無論是在藝術、教育,還是醫學、建築,鼓浪嶼都扮演了一個時代先鋒的角色……」   鼓浪嶼位於福建省東南海域、廈門市西南部海中,隔著約500米寬的鷺江與廈門島遙遙相望。這座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島嶼很小,小得只有1.91平方公裡的面積,但她卻足以書寫出令人驚嘆的傳奇和內涵。
  • 從馬約翰到舒婷,從鼓浪嶼走出的傑出人物
    因其絢麗輕巧而富於彈性的歌聲,蘇聯專家稱她為「東方夜鶯」,詩人舒婷則稱譽她為「鼓浪嶼的一彎彩虹」,可嘆的是,「文革」中顏寶玲不堪忍受迫害,含冤自殺。其兒子李未明,是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家。舒婷曾是廈門市文聯主席,只不過她的文聯主席,得在前面加上「不管事」三個字,她只同意掛頭銜,不同意管事,呵,詩人的任性、灑脫可見一斑。現在,舒婷依舊安靜地俯仰在她的故鄉鼓浪嶼。
  • 2020日出女子跑·鼓浪嶼鳴槍開跑 迎接曙光初耀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11約29日(記者 莊楊筱)2020日出女子跑·鼓浪嶼29日在鋼琴碼頭鳴槍開跑。數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跑者在世界文化遺產賽道上,以奔跑致敬不平凡的一年,共同迎接曙光初耀。
  • 鼓浪嶼十大豪宅,竟藏有「小白宮」與「凡爾賽宮」,還有「懸崖別墅」
    前言德國文豪歌德,看見法國史特拉斯堡大教堂時,讚嘆到"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是文學家的浪漫想像,但也很貼切。此話一出,原本靜止的建築,從此便增添了躍動的韻律美感。不同的城市,擁有不同的建築,而建築本身的文化、風格、形制、色彩,又彰顯著所在城市的獨特氣韻。因此,建築不僅是凝固的音樂,還銘記著城市的歷史,更是一個城市的靈魂!
  • 鼓浪嶼圍剿貓爪藤
    早報記者吳語黃毅輝實習記者陳珠香文/圖  鼓浪嶼正在爆發一場貓爪藤與人在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  從今年6月份開始,鼓浪嶼市政環境衛生管理處組織了一支貓爪藤人工清理隊,對鼓浪嶼山體的貓爪藤進行人工清理,第一步是清理山頭上的貓爪藤。此前,廈門市政府下撥了約50萬元的經費,專門用於治理鼓浪嶼的貓爪藤。
  • 海上花園,鋼琴之島,福建廈門鼓浪嶼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
    鼓浪嶼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地處廈門本島西南側,是一個寧靜美麗的小島。小島西南方向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上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時,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島上除了有日光巖、鼓浪石等觀光景點外,還匯集了各種特色的食鋪和商鋪,充滿了文藝範兒。
  • 外來物種貓爪藤肆虐「海上花園」鼓浪嶼
    這是人們對聞名於世的「海上花園」——廈門鼓浪嶼的盛譽。如今,一種名為貓爪藤的植物,卻使這些美麗的詩句「爬」滿了憂傷。如門帘狀掛滿中西式小樓房的院牆,像蒙古包似地將樹木團團包裹、形成連綿起伏的綠色地毯,這種在鼓浪嶼隨處可見的、小葉頂端有3枚酷似貓爪的鉤狀卷鬚植物,就是貓爪藤。它生命力旺盛,隨處可以生長,已成為鼓浪嶼園林樹木的一大公害。
  • 歷史不容忘,鼓浪嶼的抗戰記憶,到底有多可歌可泣
    他的妻子為了一家老小的安全,馬上拉著吳先生向海邊狂奔,希望能夠趕上前往鼓浪嶼的渡船。因為那時鼓浪嶼是公共租界,由美國、英國等多國人士管理,日本兵不敢上島撒野,是躲避戰禍的好地方。因此就有不少像吳先生那樣的難民來到了鼓浪嶼。而且吳先生一家非常幸運,他們來到碼頭時,正好趕上最後一班船,得以安全地到達鼓浪嶼,這讓他們一家感到慶幸,直到晚年還在念叨此事。
  • 鼓浪嶼圍剿貓爪藤(圖)
    「貓爪藤」在鼓浪嶼發展之神速,緣於鼓浪嶼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土壤母質以中生代花崗巖為主,土壤以沙土為主,土質瘠薄,正適合其生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鼓浪嶼開始大量引入貓爪藤,由於貓爪藤是一種非常漂亮的觀賞植物,在鼓浪嶼的一些庭院、私人住宅內經常被用於圍牆的垂直綠化。由於山體貓爪藤已對鼓浪嶼風景林地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使林地內大部分地被、灌木及部分喬木出現死亡,且有迅速蔓延的趨勢,嚴重威脅著鼓浪嶼園林的發展及生態環境的建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一旦沒有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理,貓爪藤將禍害無窮。
  • 廈門一日遊:鼓浪嶼鋼琴時光與臺虎精釀的小美好
    入住的大床房,房間整體空間雖然不大,但是卻很溫馨,一踏進房門就有輕緩的音樂響起,原來每間客房都隱藏著一個可播放900首歌的音樂box,操作簡便,藍牙功能可連接播放自帶音樂。房內處處都有酒店的slog:「世界再大,邊際是家」。而每個客房配備單獨的wifi,網速超快,更是商旅客人的首選。
  • 位於鼓浪嶼的廢棄豪宅,臺灣主人棄之不顧,網友:我去撿一套
    而鼓浪嶼,原來並不叫這個,而是叫「圓沙洲」,在明朝的時候才改名為「鼓浪嶼」。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當時島上的西南方有一塊兩米多,中間空的礁石。海浪拍打上去的時候,聲音就像擂鼓一般,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鼓浪石」,「鼓浪石」所在的島嶼也就因此得名。鼓浪嶼作為廈門最大的一個島嶼,每年遊客如織,為廈門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收入,和廈門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 河南80後鋼琴家把學生音樂會辦到「鋼琴之島」鼓浪嶼
    ——黃蓓蓓學生鋼琴音樂會」在廈門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來自河南的青年藝術家黃蓓蓓和她的學生們傾情為觀眾演奏的鋼琴曲,感染了現場每一位聽眾,每曲終結掌聲不斷。接下來,黃蓓蓓的學生們先後彈奏了從18世紀德奧古典樂派的海頓和貝多芬到20世紀美國現代樂派作曲家科普蘭,從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蕭邦到同期西班牙、俄羅斯、匈牙利民族樂派的作曲家(格拉納多斯、阿爾貝尼茲、格林卡和巴託克等)諸多時間跨度大且風格各異的作品,其體裁有結構嚴謹的奏鳴曲,有節奏變化豐富的舞曲,還有內容技法多樣的變奏曲,盡現他們對不同風格鋼琴音樂的理解力和掌控力。
  • 三分鐘帶你了解鼓浪嶼,四大特色玩轉全島,有趣的地方等有趣的你
    很多人對鼓浪嶼表示既陌生又熟悉,在我沒來到這裡之前也一樣,對鼓浪嶼的印象就是:它在廈門,有很多西式建築,經常在媒體和別人口中聽到,別的沒了。既如此,先給大家做一個基本介紹。鼓浪嶼位於廈門市九龍江出海口,面積不到2平方公裡,和廈門市隔著600多米寬的鷺江海峽,宋元時期稱為圓沙洲,明代開始稱鼓浪嶼。
  • 廈門鼓浪嶼,竟然藏著幾十家特色小店,如今成網紅景點
    廈門以海景聞名世界,城市建設整潔,世界聞名,廈門的鼓浪嶼更是名副其實的旅遊勝地,鼓浪嶼有著悠久的歷史,南宋時名為「五龍嶼」,明浪正式命名為「鼓浪」,因其上有暗礁,受潮衝擊時發出過鼓的聲音,故得名。鼓浪嶼植物豐富,90科以上,有1000種以上,有著名的海景,有著名的鼓浪紀念館等,每年都有許多遊客來,這幾年鼓浪嶼越來越熱鬧,開店的人也多了,今天就介紹鼓浪嶼獨特的店鋪。古建築中有許多小店,其中就有一家店,高牆高院,斑駁的牆壁上雕刻著精美的裝飾牆,磚牆上的拱形窗戶,又賦予了一種西式建築的風格,到了廈門後,多次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因此,有些還感染了西方建築和基督教風格。
  • 來自鼓浪嶼的聲音!
    來自鼓浪嶼的聲音!01-11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
  • 鼓浪嶼與湄洲島是舉世聞名的兩個小島嶼,福建還有大海島嗎
    福建還有兩個面積不大,但卻舉世聞名的小島,就是鼓浪嶼和湄洲島。鼓浪嶼面積只有1.91平方公裡,是個小島嶼,常住居民1.5萬人,緊靠廈門島,是廈門市思明區下轄的一個街道,沒有任何橋梁或海堤與別的陸地相通,乘坐渡輪5分鐘即可登島,現在的鼓浪嶼是全國最美城區,中國僅有的52項世界遺產之一,舉世聞名的5A風景名勝,有海上花園和東海明珠的美稱,但在鴉片戰爭之前,鼓浪嶼卻是一個人煙稀少的荒島,中國在鴉片戰爭失敗之後,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一,鼓浪嶼由於優越的地理氣候和優美風景
  • 流浪貓狗泛濫影響市容 鼓浪嶼展開「貓狗大轉移」
    有「祖籍」鼓浪嶼,上百年在島上繁衍生息的野貓野狗;有和主人失聯,淪落街頭流浪的小貓小狗;也有專門被主人帶到鼓浪嶼,然後拋棄在島上的寵物貓狗……一直很愛貓狗的鼓浪嶼居民,也有點招架不住了。那麼小的島,數百隻流浪貓狗,攪得島上居民沒了安寧。整晚貓叫春,隨處狗大便,還有抓傷咬傷事件時有發生。雖然擾人,但它們也是生命。怎樣才是兩全之策?
  • 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廈門最大的島嶼,鼓浪嶼你去過嗎?
    醉米鼓浪嶼鼓浪嶼(英語:Kulangus)原本被稱為「圓砂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代命其為「五龍嶼」,明代改為「鼓浪嶼」,因島的西南海岸有一塊高達2米以上的暗礁,漲潮時潮水湧來,觸礁的聲音和太鼓很像,鼓浪嶼是廈門最大的島嶼,與廈門島的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2017
  • 鼓浪嶼風評變差,去的人說來次就後悔,是什麼在拖垮它的口碑?
    鼓浪嶼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一去的旅遊景點,應該要正確地去看待它。02鼓浪嶼是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景點,首先,這裡的風景非常美,環境也非常好,去這裡可以欣賞到很多不同國家的建築,或許也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遊客過去這裡的商業化越來越重。
  • 周淑安,她是鼓浪嶼的音樂天才,也是中國現代音樂的先驅
    1914年夏,10名女學生乘「中國號」輪船抵達舊金山。周淑安先進入大學預科布拉津學院進修英文,一年後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主修美術、音樂、語言,1919年畢業,獲哈佛大學文學士學位。與此同時,她還在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進修聲樂、鋼琴和視唱練耳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