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國文豪歌德,看見法國史特拉斯堡大教堂時,讚嘆到"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是文學家的浪漫想像,但也很貼切。此話一出,原本靜止的建築,從此便增添了躍動的韻律美感。
不同的城市,擁有不同的建築,而建築本身的文化、風格、形制、色彩,又彰顯著所在城市的獨特氣韻。因此,建築不僅是凝固的音樂,還銘記著城市的歷史,更是一個城市的靈魂!
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代始稱"鼓浪嶼"。鴉片戰爭以前,島上最初的房屋,多為十分簡陋的閩南民居。
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前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隨後陸續建造了教會學校、教會醫院、教堂、聖教書局、領事館等一批西式建築。
同時,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作為最佳的落腳點,興建了大量的公館、別墅等居住建築。
鼓浪嶼擁有1000多幢老別墅,其中有號稱"鼓浪嶼十大豪宅"的著名別墅,包括:八卦樓、海天堂構、黃家花園、黃榮遠堂、容谷別墅、林氏府、金瓜樓、番婆樓、楊家園及滙豐公館。
八卦樓:鼓浪嶼的"小白宮"
八卦樓,位於鼓新路43號,建於1907年,原主人為臺灣富商林鶴壽。設計者為原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美籍荷蘭人鬱約翰,當時的八卦樓,堪稱鼓浪嶼第一別墅豪宅。
因其紅色圓頂有八道稜線,頂窗呈四面八方十二向,並置於八邊形的八角平臺,故稱"八卦樓",現在是鼓浪嶼風琴博物館。
八卦樓的設計,借鑑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伊斯蘭和中國古典建築的多種元素,建築布局宏偉流暢,自然大方,被譽為"小白宮"。
每次坐船道鼓浪嶼的時候,經常看到的那座隱約於紅瓦綠樹之中的紅色圓球屋頂,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八卦樓"了。
登上八卦樓天台,視野極為寬廣,鼓浪嶼的海天美景和廈門氣勢恢弘的天際線,盡收眼底。如今的八卦樓,已成為海輪進出廈門港口的標誌,也是廈門近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海天堂構:廈門的"新天地"
海天堂構,位於福建路38號,建於1921年,原主人為菲律賓華僑黃秀烺。海天堂構最具特色的是,西洋建築之上,建起了中國式的屋頂。據《廈門方志》記載:
華僑在海外受到欺凌,因而在回國建造房屋時,產生了一種極為奇怪的念頭,將中國式屋頂蓋在西洋建築上,以此來舒暢他們飽受壓抑的心情。
這種"厭勝"的思想,在五棟一體、中軸線對稱布局的海天堂構建築群中,體現得最為鮮明。時人評價它"是宮非宮勝似宮,亦殿非殿賽過殿;不中不洋不尋常,中西結合更耐看。"
海天堂構在鼓浪嶼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範之作。現在成為鼓浪嶼最時尚精緻的老別墅文化旅遊新景點,堪稱廈門的新天地。
黃家花園:舊中國"第一別墅"
黃家花園,位於晃巖路25號,建於1918年至1923年間,曾是"印尼糖王"、"鼓浪嶼房地產之父"華僑巨商黃弈住的私家豪宅。民國時期,蔣介石、蔡廷鍇等名人政要曾下榻於此。
黃家花園,由中樓、南樓、北樓組成。別墅掩映於古榕、刺桐 、臘梅、香樟之間,花木蔥蘢,空氣清新怡人,是鼓浪嶼島上最精美的別墅群,曾是舊中國"第一別墅"。
放眼望去,整個別墅建築群中,巴洛克風格斷裂的山花、法式風格的柱式處理、中式情調的四面迴廊與雙向步階,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尤其是中樓,顯得十分突出,既有文藝復興時期西歐建築的風採,又有18世紀德國貴族的華麗裝飾,還融合了少許中國傳統營造手法,是一座以英德風格為主的混合型建築。
五十年代,這裡被改造成為廈門市政府的"國賓館",接待過鄧小平、十大元帥、尼克森、李光耀等國家政要。
如今,這裡依照民國原貌進行修繕,成為中德記度假別墅,原木訂製民國風情家具、超大客房及觀景陽臺,原汁原味地再現鼓浪嶼舊式貴族的生活場景,為遊客提供民國風情旅遊體驗。
黃榮遠堂:鼓浪嶼"最浪漫的別墅"
黃榮遠堂,位於福建路32號,建於1920年,原主人為越南華人首富黃文華之子、華僑黃仲訓。黃榮遠堂的主體建築,融合了希臘的廊柱、北歐的窗欞、中國的亭臺等多種風格。
最壯觀的是數十根大小廊柱,都是用整條花崗巖雕刻而成。同時,寬敞的庭院中央,設有水池假山、兩亭一榭,西洋的浪漫與中式的幽雅,交相輝映。
黃榮遠堂,也憑藉極富美感和特色的建築和園林,歷來被看作是西洋、南洋、中國古典和現代風格相結合的典範之作,更被譽為鼓浪嶼"最浪漫的別墅"。
黃榮遠堂曾作為"鼓浪嶼南樂社"的聚會演出劇場,歷時數年,還拍攝過《夜半歌聲》等諸多影視劇作品,名噪一時。
2017年7月,黃榮遠堂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的綜合性唱片主題博物館,仿佛印證了這座建築與音樂的不解之緣。
容谷別墅:鼓浪嶼"別墅王"
容谷別墅,位於旗山路7號,建於1926年,原主人為菲律賓著名木材大王李清泉。別墅之名,取"有容乃大,虛懷若谷"之意,可見主人寬廣的胸襟。
別墅裡有大大的庭院,花園裡有噴水池、各種花草、高大的南洋松、假山、觀景亭,可登高望遠,有著"鼓浪嶼別墅王"的美譽。
身為木材大王的李清泉,在別墅材料的選擇上,自是絕不含糊,從樓梯、窗欞、梁柱,到相關家具用具,均選用南洋杉等名貴木材,在近百年時光的打磨下,越用越潤澤。
容谷別墅選址極好,位於旗山上一條安靜的小路上,沒有喧譁的遊人,顯得十分清幽。在鼓浪嶼眾多老別墅中,容谷別墅因其建築院落環境優美、保存完好,廣受影視劇組的青睞。
林氏府:鼓浪嶼的"紫禁城"
林氏府,位於鹿礁路11-19號,是臺灣板橋林氏家族在鼓浪嶼的故居,俗稱"府內",修建"菽莊花園"的林爾嘉先生曾是這裡的主人。
有人說,在老鼓浪嶼人眼中,林氏府之於鼓浪嶼,猶如故宮之於北京。林氏府建築群,主要由"大樓"、"小樓"及 "八角樓"組成。
其中,英式風格的大樓,在1895年以前,曾為英國船長的別墅。西班牙風格的小樓,為林爾嘉之父林維源定居鼓浪嶼時購買。
巴洛克式的八角樓五層別墅,原為燒毀的小樓的一部分,為林爾嘉在1915年重建,用以連接"大樓"和"小樓"。
別墅空間的使用也頗為合理,中廳既為會客室也是陳列室,兩邊均為臥室,彰顯著閩南傳統民居的兩廂夾一廳,對稱式布局的建築要素。
正門的方柱拱券與雙旋臺階,展現出巴洛克特色;庭院內的曲徑通幽和素彩卵石,彰顯著江南韻味。整個建築群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被譽為鼓浪嶼千幢別墅中最為穩重雍容的一幢。
金瓜樓:中國傳統裝飾工藝洋樓
金瓜樓,位於泉州路99號,建於1922年,原主人為菲律賓華僑黃賜敏。因屋頂為瓜形,陽光照耀下燦如金瓜而得名。
金瓜樓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金瓜形僧帽屋頂,八條瓜稜支撐的穹頂,橙黃泛金,古樸典雅,頗具古羅馬建築的風採;另外,金瓜屋頂的瓜絡縱橫密綴,寓意"瓜絡綿延、吉祥富貴"!
此外,金瓜樓的門樓,採用中國傳統古建的營造手法,重簷歇山頂,飛簷翹角,如同微縮的城門,在鼓浪嶼別墅門樓中真可謂獨樹一幟,令人讚嘆。
金瓜樓建築外部裝飾,採用中國傳統工藝,內部有中國傳統的廂房和西洋壁爐。整體建築既包含著羅馬建築的元素,又有著洛可可藝術的美感,是一座具有中國傳統裝飾工藝的洋樓。
番婆樓:鼓浪嶼最生動的"孝樓"
番婆樓,位於安海路36號,落成於1927年,原主人為菲律賓華僑許經權。這棟建築因孝而建,是許經權奉養母親的居所,因此番婆樓成了鼓浪嶼最生動的"孝樓"。
番婆樓為二層密縫紅磚、圓拱迴廊式建築,色彩鮮麗,造型別致,某些洛可可的特點與中國的傳統工藝結合得非常和諧巧妙,這在鼓浪嶼別墅群裡顯得尤為別具一格。
別墅主樓為許經權母親的日常起居處,副樓為傭人所居,前院建起的戲臺,則用於邀請戲班到家中,專門許母親看戲、聽戲,可見許經權為人子的赤誠孝心。
孝順的兒子們,爭相為母親添置新衣首飾。許母一身珠光寶氣,儼然如南洋富婆。因此,街坊鄰居們用閩南語稱其為"番婆",這大概就是"番婆樓"的得名來源了吧。
楊家園:鼓浪嶼的"凡爾賽宮"
楊家園,位於安海路4號,鼓新路27號、29號及31號,建於1935年,由四棟風格統一併且頗具氣勢的紅色別墅建築群組成,原主人為菲律賓華僑楊氏家族。
其中安海路4號別墅,為楊仲懿所建;鼓新路27號別墅,為楊忠權所建;鼓新路29號與31號兩棟別墅,為楊仲信所建。楊家園的每棟別墅都不一樣,但均華貴秀美。
建築均為外廊式,追求紅磚和白色仿石的色彩、質感對比。門樓造型及雕塑典雅大方,廊柱秀麗挺拔,窗柱雕塑一窗一式,獨具藝術韻味,被譽為鼓浪嶼的"凡爾賽宮"。
整組建築結合地形、地塊邊界條件,收放圍合,空間靈活。四幢洋樓內有小巷可通,各有花園配屬,其供水設施先進實用,為鼓浪嶼之最。
滙豐公館:鼓浪嶼的"懸崖別墅"
滙豐銀行公館,位於鼓新路57號,始建於1873年。1920年前後,滙豐銀行將此建築作為滙豐銀行行長的住所。
滙豐公館立於筆架山東北端山崖頂,飽覽遠山近海,是一座佔地384平方米的英式別墅。從巖下仰望,巨大的斷巖託起低平的房屋,讓人不禁讚嘆設計師的奇思妙想和獨具匠心。
懸崖頂上精緻的小樓,與它所依託的筆架山懸崖上的三和宮記摩崖石刻,共同構成了一幅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獨特而又奇妙的景觀組合,成為鼓浪嶼難得一見的建築精品。
當然,除了以上十大豪宅別墅之外,在鼓浪嶼為數眾多的老別墅中,還有英國領事館(鹿礁路14號)、日本領事館(鹿礁路26號)、美國領事館(三明路26號)、瞰青別墅(永春路71號)、
林語堂故居(漳州路44號)、殷承宗宅(雞山路16號)、觀海別墅(田尾路17號)、春草堂(筆山路17號)、亦足山莊(筆山路9號)、觀彩樓(筆山路6號)等各具特色的建築,也著實值得一看。
後記
從簡陋的閩南民居,到華貴的西洋別墅,鼓浪嶼建築風貌的演變,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們及其主人,見證了一段風雲激蕩的歷史。
鼓浪嶼上的十大豪宅,與其他眾多中西合璧的別墅建築一樣,是其從古代走向近代的歷史見證,賦予了這座島嶼一種匯聚人類藝術建造的歷史與人文之美。
如今,這些豪宅,早已成為鼓浪嶼"萬國建築博覽館"中的典型代表,更成為廈門這座國際優秀旅遊城市的建築文化遺產,而顯得愈加珍貴。
這裡的老建築,見證了這座島嶼上的陰晴冷暖、草木枯榮與家族興衰,改變了這座小島的氣質和地位,使其最終得以名揚世界。這是是鼓浪嶼之大幸,更是廈門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