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7月初次踏上鼓浪嶼,我就被鼓聲路隨處可見的棕櫚科植物、熱情似火的鳳凰木和灘長沙細的海灘所傾倒,暮然回首從前的心願(至少在海邊生活1年)好像是要實現了。
如今,在這裡生活也將近半年,對這個小島越來越熟悉,也越來越陌生,同時也越發心生歡喜,歡喜到忍不住把它介紹給更多的朋友,讓它的美能夠「徵服」更多的人。
很多人對鼓浪嶼表示既陌生又熟悉,在我沒來到這裡之前也一樣,對鼓浪嶼的印象就是:它在廈門,有很多西式建築,經常在媒體和別人口中聽到,別的沒了。
既如此,先給大家做一個基本介紹。
鼓浪嶼位於廈門市九龍江出海口,面積不到2平方公裡,和廈門市隔著600多米寬的鷺江海峽,宋元時期稱為圓沙洲,明代開始稱鼓浪嶼。小島西南邊有一塊大巖石,長年累月被海浪衝出一個石洞,海浪拍打在石洞上,聲音像打鼓一樣,這塊大巖石因此稱為鼓浪石,島嶼因此稱為鼓浪嶼。
鼓浪嶼為何如此出名?
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全球化浪潮開始興起。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五口通商,廈門被迫開埠。1903年鼓浪嶼公共地界正式確立,這座小島見證了中國封建王朝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成為東南亞各國僑民、各國精英和閩南本土居民居住的國際社區。
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而曾經在鼓浪嶼聚居的人都可謂人中龍鳳。他們在這裡偏安一隅,他們在這裡風生水起,捲起的波濤甚至能影響到四洋五洲。
作為一個名聲在外的旅遊勝地,在我看來,鼓浪嶼的特色有4個,分別是:萬國建築、地界文化、文藝天堂和亞熱帶海島風情。
首先是 萬國建築
鼓浪嶼在2007年正式批准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10年後的2017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有53處歷史建築和設施成為遺產保護核心,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後修建了1014座別墅,其中絕大多數建築都有著明顯的西式建築風格。
為什麼鼓浪嶼會有這麼多風格迥異的「萬國建築」呢?
鼓浪嶼「萬國建築」的興建主要有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和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廈門在內的五個沿海城市對外開放成為通商口岸,後來越來越的國家都想來殖民瓜分中國。而鼓浪嶼這個地方,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居、風景秀麗,所以外國人紛紛在這裡修建了很多領事館、公館、學校、醫院、教堂等建築(英、美、德、日等國領事館、各洋行公館、吡吐廬等建築)。
第二次浪潮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臺灣被日本佔據,很多臺灣同胞內渡來鼓浪嶼定居,修建了一批別墅(八卦樓、林氏府、宮保第、怡園等建築)。
第三次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東南亞外國殖民地局勢動蕩,殖民者橫徵暴斂,很多華僑都選擇回鄉創業,在鼓浪嶼修建了1000多座別墅(黃家花園、番婆樓、榕谷、黃榮遠堂等建築)。
所以鼓浪嶼島上才會有這麼多的萬國建築。
第二大特色是 地界文化
1902年1月10日,英美德法日等九國領事和清政府籤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淪為公共地界。從1902年一直到1941年日軍侵佔鼓浪嶼,在這期間,各國領事人員、洋行等貿易公司的人員、宗教神職人員、回鄉創業的各國華僑,以及閩南本土居民在此一起生活,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國際社區。
五口通商之後,廈門不僅進駐了各國領事和各國洋行,基督教也隨之而來大規模「登陸」中國。基督教除了修建教堂傳教之外,還會通過創辦學校、醫院、孤兒院的方式來輔助傳教。所以,鼓浪嶼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幼兒園、女學和全日制學校;教會音樂為鼓浪嶼孕育了一大批音樂藝術家,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許斐平等音樂家都是在鼓浪嶼受到教會音樂的薰陶進而大放異彩,甚至對中國音樂界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教會創辦的醫院同樣為中國的醫療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薰陶了一大批人才學醫報國,包括林巧稚、鍾南山院士一家都是在這個醫學氛圍下成長起來的。
這一時期,在鼓浪嶼孕育和湧現了很多名人,發生了很多歷史故事。
包括創辦廈門大學的愛國華僑陳嘉庚;中國婦產科的奠基人林巧稚;中國現代體育的奠基人馬約翰;建築設計才華出眾的牧師鬱約翰醫師;工部局華人董事臺灣富紳林爾嘉;從印尼回鄉創業的糖王黃奕住等等。
鬱約翰牧師在這裡創建救世醫院;派屈克曼森組建了西式打虎隊;洋行罪惡的「豬仔生意」;丹麥大北電報局在鼓浪嶼擅自修建電報公司最早侵犯我國電報主權;黃奕住、林爾嘉等愛國華僑在廈門創建電話公司、自來水公司、銀行、公路和鐵路等現代化公司和設施;以及太平洋戰爭後日本侵佔鼓浪嶼等等。
走近各國領事館和名人往事的歷史遺址,回憶過去島上發生的事情,讓我們對這個古老而歷經磨難的民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史為鑑則又更加堅定我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念。
第三大特色是 文藝天堂
鼓浪嶼被稱為「音樂之島」、「鋼琴之島」。這裡有中國唯一專門展示古風琴的博物館;全國唯一一家鋼琴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在地方設立的第一個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綜合性唱片主題博物館;甚至可能是我國首個歷史風貌建築開發保護利用的模範景點海天堂構。
鄭成功軍隊揮師東渡收復臺灣的時候曾經在鼓浪嶼安營紮寨,留下了龍頭山寨、水操臺、國姓井等遺址。
泓一法師1936年5月來到島上日光巖寺內的日光別院閉關潛修著作。
廈門大學私立期間,任職校長16年的新加坡華僑林文慶,曾住鼓浪嶼筆山路5號別墅。
漢語拼音文字和標點符號的創建者盧戇章,島上有紀念他的銅像、拼音步道和墓碑。
全國第1所幼兒園懷德幼兒園,中國最早的女學毓德女學都誕生在島上。
文學大師林語堂和妻子廖翠鳳的婚房廖家別墅就在鼓浪嶼漳州路。另外,科技、醫療、美術等方面曾經都走在世界前列。
第四大特色是 亞熱帶海島風情
鼓浪嶼距北回歸線偏北約1.5度,為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在21℃左右,全年無冬季,綠地覆蓋率超過40%。有港仔後沙灘、大德記浴場、美華沙灘等3處以上的優良浴場。海邊隨處可見的礁石、沙灘和棕櫚科植物,群飛的海鳥和落單的白鷺,黃昏下的情侶吹著海風慵懶地走在石道上。某一個瞬間,我甚至想把這裡當做我的第二個故鄉。
以上介紹了鼓浪嶼的四大特色。相信對建築、歷史、文藝和大自然感興趣的朋友,有偶像情結的朋友,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小確幸。
以後的時間裡,會陸續發出關於鼓浪嶼的拙文和視頻,預計2021年下半年還會推出「免費人像攝影計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