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子是什麼?帶你了解尋找軸子的有趣實驗

2021-01-08 中科院物理所

一、軸子的來歷

自然界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物質,它們都是由各種原子分子等組成的;而原子則是由更基本的粒子,例如質子、中子、電子等組成的。除此之外,像是太陽產生的光,磁鐵產生的磁場等,這些沒有實體的場,也是構成宇宙的物質。那麼,宇宙裡究竟有多少種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呢?像是之前所說的,原子可以分為更小的質子、中子、電子,那麼這些粒子又可以再細分嗎?

軸子(axion)是一種假想粒子,理論上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很弱,質量也很小,因此很難被觀測到(如果存在的話)。

這些問題已經在幾十年前被物理學家們認真研究過了,他們提出一套名叫標準模型的理論,預言了所有可能出現的基本粒子,共計61種。這個模型囊括除了引力以外的另外三種基本作用力,並且其預言的粒子接連被實驗所證實,尤其是13年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標誌著標準模型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也是目前最接近萬有理論的普適模型。即便如此,標準模型也有無法解答的現象,例如中微子振蕩,暗物質來源,以及正反物質不平衡等等問題。其中,後兩個問題都跟本文要介紹的軸子相關。

暗物質(Dark matter)是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不可見物質,幾乎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只表現出引力效應,結合現有實驗和理論分析,暗物質大約佔宇宙全部物質總質量的85%。

驗證標準模型的強子對撞實驗數據圖

基本粒子

暗物質有很多候選的粒子,它們都沒有被包含在標準模型當中,因此一旦有所發現,將是物理學的又一個裡程碑。在候選的新粒子之中,最熱門的是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還有另外一種比較可能的就是軸子(axion)。

宇宙中一小塊區域暗物質的分布圖

軸子一開始並不是為了解決暗物質的問題而提出來的,這個想法起初來源於理論物理學家羅伯託·佩切伊(Roberto Peccei)和海倫·奎恩(Helen Quinn)為了解決量子色動力學中的強CP問題而提出的 Peccei–Quinn理論[1]。他們引入了一種新的動態標量場來表徵違背電荷-宇稱對稱性的作用的大小,這個場可以天然地給出極小的參數值,保證了對稱性的守恆,也就解決了強CP問題。之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威爾澤克(Frank Wilczek)和史蒂芬·溫伯格(Steven Weinberg)指出這樣會引入一種新的粒子,被威爾澤克命名為「axion」軸子。

強CP問題(strong CP problem)是關於量子色動力學(QCD)中為什麼電荷(charge, C)-宇稱(parity, P)聯合對稱性保持守恆的問題,其最自然、最優雅的解答就是包含軸子的Peccei–Quinn理論。

電荷C,宇稱P,及其聯合對稱性CP的示意圖

軸子的引入本質上就是希望它很弱,從而表徵出極弱的CP破缺,這樣的要求導致這種粒子理論上幾乎不與其他粒子發生相互作用,而且質量很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 10-11~10-9 量級,因此在之前的實驗中沒有條件被觀測到。然而,這反倒讓軸子成為了暗物質的理想候選,因為這些特性也恰好是暗物質所需要的。

二、粒子物理中尋找軸子的有趣實驗

軸子的耦合作用雖然很弱,但是一旦有軸子參與,普通的電磁相互作用就變得有趣起來。本來靜態電場和靜態磁場並沒有聯繫,但是軸子會把電場、磁場都旋轉一個角度,然後相互混合起來,而軸子場本身則表徵了電場、磁場耦合的大小。這樣一來,靜磁場就可以生成電荷,而靜電場則可以產生額外的電流進而生成磁場。不僅如此,軸子和光子在強電磁環境下還會發生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發生一系列有趣的現象。

扭曲的電磁場示意圖

下面就介紹第一個實驗——閃光穿牆(LSW)。

閃光穿牆實驗的簡易裝置圖

閃光穿牆(LSW)實驗理論上十分簡單,因為光子和軸子在強磁場下可以相互轉化,所以當雷射通過強磁場後,有一定機率轉變為軸子,而軸子基本不與普通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就可以毫無障礙地穿透牆壁,在經過牆後的強磁場後,軸子又轉變回光子被探測器捕捉到。雖然理論上如此簡單,但是考慮到軸子和光子的轉化率極其低下,這個實驗實現起來還是相當困難的。一方面需要大功率的雷射器和產生極強磁場的大磁體,另一方面還需要特別靈敏的探測器,這種種條件讓實驗器材變得十分龐大。在德國電子加速器(DESY)研究中心的ALPS裝置就是為了尋找這種具有很弱相互作用粒子而建設的。跟上面的示意圖比較起來,這可就是龐然大物了。

ALPS大型實驗裝置(一期)

一期實驗裝置從2007年到2010年給出了一些實驗結果,標示出軸子等粒子的存在邊界,為了更進一步開展LSW實驗,從2013年開始至今,科學家們設計建造了ALPS II 二期裝置,各項參數都大大優於一期裝置,在該裝置上有望探測到軸子這類粒子的存在痕跡,為閃光穿牆這個構想提供更加有力的實驗支持。

ALPS II大型實驗裝置(二期)

第二個實驗是——軸子望日鏡。

望日鏡是17世紀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們為了觀測太陽,以及研究太陽黑子所改造使用的一種望遠鏡。最早的發明者,使用者包括耶穌會牧師克裡斯多夫·沙伊納(Christopher Scheiner),他在其一本著作中詳細繪製了裝置的結構;還有我們所熟知的天文學家伽利略也改造了其數學家友人貝內德託·卡斯泰利使用的裝置,做出了相似結構的望日鏡。望日鏡的原理是將望遠鏡安置在暗室當中,僅僅在鏡頭進光處開孔對準太陽,然後將成的像投影到白紙上。藉由這種方法沙伊納和伽利略都清楚地看到了太陽黑子並進行了研究,體現瞭望日鏡的優越性。

克裡斯多夫·沙伊納著作中的望日鏡

到了現代,同樣是為了尋找太陽中「黑色」的不為人知部分——軸子,人們設計製造了現代化的望日鏡。那麼測量軸子的望日鏡是什麼樣的呢?

就像之前實驗一所說的,光子會在強磁場下轉化為軸子,因此我們需要大功率的雷射器和強磁場裝置來產生軸子。而對於太陽來說,其內部的強電磁環境就是天然的軸子發生器,具體來說,在太陽核心位置通過普裡馬科夫效應(Primakoff effect)產生了足量的軸子束流。因此,在地球上我們只需要用強磁場再將其轉化為光子就能測量到軸子的信號了。

太陽軸子探測的方式

目前最靈敏的軸子望日鏡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CAST裝置。該裝置每天在日出和日落的時候分別進行1.5小時的測量,其餘的21小時將對準太陽以外的區域以測量背景信號。迄今為止,CAST並未發現太陽軸子存在的關鍵性證據,不過已經將範圍縮小了許多。為了進行更精密的測量,在CAST基礎上一個新的企劃正在準備當中,它的名字是IAXO,即國際軸子天文臺。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CAST裝置

IAXO裝置示意圖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很多尋找軸子的實驗,原理不盡相同,實驗裝置也各有差異,例如利用軸子暈望遠鏡(axion haloscope)的ADMX實驗,利用自旋進動的CASPEr實驗,MIT的ABRACADABRA實驗,我國四川錦屏山的PANDAX、CDEX實驗等。

ADMX實驗的軸子暈望遠鏡示意圖

當然,如之前所說的,軸子不光與暗物質有聯繫,還與宇宙正反物質不平衡這一問題相關。在2020年一篇最新的物理評論快報(PRL)[2]上,一篇名為軸子起源說(Axiogenesis)文章指出在宇宙大爆炸之初,是軸子場的轉動導致了正反物質不平衡,使得演化至今的宇宙中,物質遠遠多於反物質,因此萬物起源於軸子場。

勢函數像墨西哥帽的形狀,小球的運動代表了軸子場的演化,其最終停留的位置決定了宇宙的現狀。

正如上圖所刻畫的情形一樣,決定軸子場的狀態的函數不僅像是墨西哥帽一樣,其邊緣還是彎彎曲曲的形狀,這就導致軸子場在演化過程中不僅會發生自發對稱性破缺,還會以一個特定的旋轉方向靠近終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軸子會傳遞多餘的能量產生新的粒子。更神奇的是由於旋轉方向是固定的,因此朝一個方向轉動就會導致粒子的公式出現正號(即正物質),而不是另一個方向的負號(即反物質),那麼這個過程就給出了正反物質的不平衡。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話,將會有一個與希格斯玻色子相關的重粒子存在,並且可能被升級版的LHC(大型強子對撞機)探測到。那麼再回到軸子的話題上來,這篇文章的英文是Axiogenesis,不僅代表了軸子起源說的含義,其中genesis還有創世紀的一層含義存在,如果真如文章所述,那麼現在的宇宙萬物就確實是軸子場在大爆炸過程中所達成的創世紀,我們自身的存在就變成了軸子存在最有力的證據,這不就是尋找軸子最有趣,最出乎意料的實驗嗎?

軸子起源說

三、凝聚態物理中尋找軸子的有趣實驗

軸子在參與電磁相互作用之後,實際上是對傳統麥克斯韋方程組進行了修改,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新的磁電效應的產生。而在凝聚態物理中,拓撲的引入可以等效的產生同樣的效應,從而導致與軸子相同的效果。這種等效替代實際上就是在材料的動量空間,材料的一個個原子堆砌成的小小宇宙中,找到了軸子的存在。

拓撲磁電效應

這種情況在凝聚態物理裡面已經司空見慣了,物理學家們已經把狄拉克(Dirac)費米子,外爾(Weyl)費米子,馬約拉納(Majorana)費米子,斯格明子(skyrmion)等等粒子概念先後引入了凝聚態體系當中,這其中包括在粒子物理裡還未發現的許多粒子。因此,凝聚態物理給這些新粒子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種舞臺,這其中就包括軸子。

外爾半金屬態和軸子絕緣體態

軸子在凝聚態物理中表現為一種軸子絕緣體,相關材料內部的電子不表現出宏觀導電性。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3]就介紹了外爾半金屬(TaSe4)2I 中電荷密度波表現出軸子的性質。另外,軸子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密切相關的,軸子絕緣體和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只要施加磁場,改變材料中的自旋極化,系統的拓撲狀態就會相應發生改變,從而導致這兩種具有不同拓撲性質的絕緣態之間相互轉化。

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和軸子絕緣體,以及它們通過磁場相互轉變的過程

在實驗中,摻雜磁性雜質的拓撲絕緣體的複合結構中也發現了軸子絕緣體的存在。最近清華大學王亞愚老師的研究組在磁性拓撲絕緣體材料 MnBi2Te4 中發現了很強的軸子絕緣體態[4],把凝聚態物理中的軸子現象的研究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四、結語

軸子這個概念從1977年到現在已經發展了快半個世紀了,不管是高能物理中對真實軸子的探尋,還是凝聚態物理中對等效的軸子絕緣態的尋找,科學家們都提出了諸多腦洞大開預想,並且也開展了許多妙趣橫生的實驗。相信大家已經充分了解軸子這個神奇的概念了,如果有一天軸子被發現的話,那就證明科學真的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而我們總能在其中發現有趣的物理,從而得到無窮的快樂。

參考文獻

[1]Peccei, Roberto D.; Quinn, Helen R.CPConserv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seudoparticles.PhysicalReview Letters. 38 (25): 1440–1443. (1977)

[2]Raymond T. Co and Keisuke Harigaya. Axiogenesis. Phys. Rev. Lett. 124, 111602.(2020)

[3]Gooth, J., Bradlyn, B., Honnali, S. et al. Axioniccharge-density wave in the Weyl semimetal (TaSe4)2I.Nature 575, 315–319 (2019)

[4]Liu, C., Wang, Y., Li, H. et al. Robust axioninsulator and Chern insulator phases in a two-dimensional antiferromagnetictopological insulator. Nat. Mater. (2020)

物理所師生原創投稿

作者:Cioran

審稿:劉廣同

歡迎所內師生通過「物理所網上辦公平臺」投稿!方式如下:登錄「辦公平臺」→「辦事大廳」→「綜合處事務」→「科普文章投稿」。

編輯:Kun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對中子星進行掃描以尋找被稱為軸子的暗物質粒子信號
    天文學家對中子星進行掃描以尋找被稱為軸子的暗物質粒子信號但如果你知道去哪裡看的話也許會找到發現它們的辦法,現在天文學家已經對中子星進行了掃描以尋找一種被稱為軸子的暗物質粒子的信號。幾十年的天文觀測讓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宇宙充滿了巨大的、看不見的粒子。
  • 用新型腔體探測器尋找隱形軸子暗物質
    軸子(axion)是一種假想的亞原子粒子,大約是1970年代為了解決CP守恆問題所提出的一個假想粒子,目前科學家們正在不停努力地尋找它,這是由於認為可以解釋理論和描述基本對稱性的實驗之間的矛盾的特定機制導致的。這種對稱性與宇宙中物質與物質的不平衡有關,反映在不同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中。
  • 科學家模擬「磁星」搜尋軸子「芳蹤」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官網近日消息,MIT物理學家們打算進行一項新實驗,來探測一種名為「軸子(Axion)」的粒子。如果實驗成功,將破解粒子物理學領域一個複雜的未解之謎——強電荷宇稱破壞,並進一步釐清暗物質的屬性。
  • 我們真的能找到軸子嗎?
    但是,之後研究人員根據實驗數據測試了幾種理論,發現這是從太陽中流出來的軸子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實驗數據在今天(6月17日)美國東部時間10:00公布,沒有參加實驗的研究人員還未對數據進行審核工作。在實驗數據宣布之前,已經向記者概述了這一發現,但是關於實驗的數據和文件還未公開。《Live Science》與兩位軸子研究專家共同撰寫了XENON 合作的新聞稿。
  • 強CP軸子或許是暗物質
    在最新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銀河系暈中尋找質量在2.81-3.31eV之間的暗物質軸子。強CP問題的一種流行解決方案,預測了一種被稱為軸子的新粒子存在,軸子的性質,使其成為暗物質一個引人注目的候選者。在尋找軸子暗物質方面,ADMX的合作希望既解決強CP問題,又解決暗物質性質的謎團。研究人員使用的腔式天文望遠鏡,是由一個放置在大磁場內的諧振腔組成。
  • 軸子和暗物質被發現了?先別急
    ​​撰文 | 周宇峰來源: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幾天前,國際暗物質探測實驗合作組Xenon-1T 發表了最新的實驗結果(預印本號:arXiv:2006.09721),文中顯示其測量到了一些超出預期的事例,可能與軸子或暗物質有關。
  • 用軸子解釋拓撲絕緣體上的異常霍爾效應
    RIKEN的物理學家和兩位同事為軸子構建了數學基礎——可以描述所謂的軸子如何生成類似弦的實體,從而在實驗室材料中產生奇怪的電壓。  軸子最早由物理學家在1970年代研究量子色動力學理論時提出。量子色動力學(Quantum Chromodynamics,簡稱QCD)描述了一些基本粒子如何在原子核內相互作用。問題在於理論預測了尚未被觀察到奇怪特性。
  • 用42年前預測,現在發現的軸子,或將能「聽到」暗物質
    軸子是暗物質的最佳解釋之一,但直到現在才成為大規模實驗的焦點。現在,人們急於想出新的方法,在所有可能隱藏軸子的區域找到軸子。找到軸子有點像調諧收音機:必須調諧天線,直到找到正確的頻率。斯德哥爾摩大學物理系的Alexander Millar博士說:儘管想法良好,但軸子在合著者Frank Wilczek命名後的30年中一直被實驗忽視,其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研究小組的新研究關鍵見解是,在磁場中,軸子會產生一個小電場,可以用來驅動等離子體中的振蕩。
  • 用42年前預測,現在發現的軸子,或將能「聽到」暗物質!
    軸子是暗物質的最佳解釋之一,但直到現在才成為大規模實驗的焦點。現在,人們急於想出新的方法,在所有可能隱藏軸子的區域找到軸子。找到軸子有點像調諧收音機:必須調諧天線,直到找到正確的頻率。斯德哥爾摩大學物理系的Alexander Millar博士說:儘管想法良好,但軸子在合著者Frank Wilczek命名後的30年中一直被實驗忽視,其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暗物質粒子——軸子:在實驗室中顯示弦狀的效果
    為了解決量子色動力學中保持電荷奇偶性對稱問題,物理學家提出了軸子這一假想的亞原子粒子概念,因為它有助於清除這一理論上的混亂。按照弦理論,軸子似乎為量子色動力學中的強CP問題提供了最合理的解決方案。如果軸子存在並在特定範圍內具有較低質量,則軸子最有可能會成為冷暗物質的可能組成部分。
  • 重要性堪比引力波:美科學家利用超靈敏裝置探測軸子
    據Space北京時間7月2日報導,美國物理學家表示,他們已經對第一個靈敏度足以探測到軸子(假想的一種亞原子粒子)的試驗裝置進行了測試。部分科學家認為,軸子是暗物質成分之一。位於華盛頓大學的軸子暗物質試驗(Axion Dark MatterExperiment ,以下簡稱「ADMX」),代表過去40年來「尋找」軸子努力的一個突破。華盛頓大學物理學家、這項試驗的參與者格雷·裡布卡(Gray Rybka)向Space.com表示,「隨時都會有重大發現,想想都令人激動。
  • 科研人員宣稱發現了太陽軸子,這是真的嗎?
    該數據包含令人驚訝的過剩事件,這可能暗示了從未發現過的粒子(例如太陽軸子)的存在。德意志電子同步加速器(DESY),巴塞隆納大學、巴裡大學和納斯卡納利·迪·弗拉斯卡蒂實驗室(INFN)的研究人員最近檢查了氙1T(XENON1T)檢測器收集的數據,希望能更好地了解實際上檢測到的過量物質是否可能太陽軸子的體現。
  • 重磅:中國科學家參與發現「軸子」粒子,42年前預測的基本粒子!
    42年前,軸子首次被預測為基本粒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擴展。    其研究驗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研究小組在相關Weyl(外爾)半金屬(TaSe4)2i中發現了由Weyl類型電子(Weyl Fermions)組成的軸子粒子特徵。
  • 現代物理學的奧秘之一:玻色子、軸子、暗光子到底誰才是暗物質?
    目前對暗物質的確切性質知之甚少,一些最有希望的暗物質候選者是極輕的玻色子粒子,如軸子,軸子狀粒子,甚至暗光子。這些也可以被認為是以一定頻率振蕩的經典場。但科學家還不能給出這個頻率的數值,也就是粒子的質量。這就是為什麼在卡斯珀研究項目中,研究人員正在系統地研究不同的頻率範圍,尋找暗物質的線索。巴克的團隊正在通過宇宙軸自旋進動實驗(Casper)尋找暗物質。
  • 現代物理學的奧秘之一:玻色子、軸子、暗光子到底誰才是暗物質?
    ,軸子狀粒子,甚至暗光子。這就是為什麼在卡斯珀研究項目中,研究人員正在系統地研究不同的頻率範圍,尋找暗物質的線索。巴克的團隊正在通過宇宙軸自旋進動實驗(Casper)尋找暗物質。Casper小組在美因茨Johannes Gutenberg大學(JGU)和美因茨Helmholtz研究所(HIM)的Prisma+Cluster of Excellence進行實驗。
  • 中國科學家參與發現「軸子」粒子,42年前預測的基本粒子
    42年前,軸子首次被預測為基本粒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擴展。最初自由的Weyl費米子現在是局域化的,並且初始Weyl半金屬(TaSe4)2i成為軸子絕緣體。與金屬原子晶體中自由電子的存在類似,Weyl半金屬基電荷密度波晶體具有可以傳導電流的軸子。
  • 中國科學家參與發現「軸子」粒子,42年前預測的基本粒子
    Institute For Chemical Physical Of Solid)、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和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眾所周知難以捉摸的粒子:軸子
  • 暗物質粒子或被科學家發現,不明信號揭示出軸子,新發現讓人驚嘆
    當然,想要揭開宇宙終極奧秘,就需要了解宇宙中最神秘的一種物質,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暗物質。 最近科學家在研究暗物質方面有了全新發現,很可能會揭示暗物質的狀況。這次科學家研究發現,並不是以往暗物質的研究主力WIMP,因為科學家覺得這種物質更加難以捕捉,因此科學家這次全力研究軸子。軸子是一種質量比WIMP要低得多粒子,只有1μeV~1meV。可是在研究方面來看,軸子的發生更加容易一些,因為軸子更加活躍,能夠讓科學家更容易發現,現在各個國家都在研究軸子。
  • 固/氣界面上的電化學反應機理、量子尺寸效應、超冷原子的相干操控、軸子喑物質 | 本周物理講座
    時間:1月17日(周日)9:30單位:山西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參會方式:蔻享直播會議連結: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964239摘要:標準模型已經被實驗證實,故尋找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是粒子物理最重要的前沿課題
  • 暗物質的候選者:軸子和暗光子之間,竟能夠相互作用!
    宇宙暗物質的候選者,軸子和暗光子是揭開新物理學「暗物質」神秘面紗兩種最有希望的粒子類型,軸子標量場解釋了中子沒有電偶極矩的原因,而暗光子類似於產生電磁的規則光子,但它的質量和耦合程度要弱得多。在過去,許多研究早期宇宙動力學的宇宙學家提出了專注於軸子或暗光子的理論。另一方面,探索早期宇宙中這兩種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仍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