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盔是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的防護裝備,但是在近代抗日戰爭中,我們都知道當時中國的國力弱小,工業生產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士兵所用的鋼盔比起敵國日本到底是什麼情況?到底是否能做到像現代眾多影視劇中那樣,鋼盔是國軍標配,普及度如此之高?

我們先來說日軍,日軍在戰爭結束以前使用過兩種頭盔,分別為90式和98式,其中日軍使用最多最廣的是90式,不是因為90式有多好,而是因為日本自身國力的限制,而且98式是後期因為戰爭需求由90式改進過來的,基本只有精銳部隊使用。
90式,在1930年正式裝備因此90因此得名,它是日本仿照法國,德國的鋼盔樣式結合自身需求改進過來,它得原材料是碳素鋼,厚度約1mm,重達1公斤,前後左右對稱外形,有良好的被彈曲面,鋼盔下緣稍寬形成一個稍突出的帽簷。在頭頂上部有4個小的氣孔以作通風之用。
日本陸軍採用的90式鋼盔前部正中印有日本陸軍的星形徽記(星徽),說到這個黃色的星標我就不得不說日本但是騷包的性格了,工業革命後日本一度不可一世,在鋼盔上開始這個星標很明顯,後來和蘇聯打了一場被一頓爆頭,於是高層才決定改小這個標誌的尺寸。日本海軍使用的鋼盔在同樣位置印有錨狀標記以示區別。90式其實防護能力很不理想,在世界後來各國頭盔測試中它屬於基本要墊底的存在,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可以在1000米外穿透90式,於是這也迫使日本陸軍部研製後來的98式。

98式,1932年開始研究,1938年才定型,它得外形和90式相差不大,主要材料上拋棄以前的碳素鋼,改用了合金鋼,厚度從1mm變成了2mm,內部用纖維織物代替原來的麻布,不過重量也變成以前的兩倍約1.9千克。據日本陸軍部發表的文件上說,98式鋼盔可以抵禦500米距離的7.7mm口徑步槍彈的射擊。在前部加裝鐵片後可以抵禦300mm距離7.7mm 步槍彈的射擊。其防禦效果可以和同時期其他強國的鋼盔相媲美。

但是就像小編上文有提到的那樣,98式鋼盔的性能雖然普遍優於90式鋼盔,但是由於日本貧弱的軍工生產能力和戰時生產的緊張情況,實際裝備的98式鐵帽數比例並不大,整個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仍然普遍以90式鋼盔為最主要的裝備。

至於日本鋼盔還有一個特點,與鋼盔配套的還有一層防護網,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頭盔上要裝一層網子,其實這層網主要有四個作用,1可以減少反光,因為90式和98式都是金屬,在高亮的地方作戰容易暴露,有了一層網光線會弱很多。2便於插上偽裝物品,比如稻草,樹枝什麼的。3可以作為緩衝,不是說網子可以擋子彈的力度,而是說在頭盔與物體碰撞時,比如牆,樹枝什麼的會降低聲音,提高隱蔽性。4可以給士兵提到一個內部保護的作用,因為頭盔內的鉚釘是凸起來呢,有這層網可以保護士兵頭部不會因此受傷。

說完了日軍,我們再回過頭看當時國軍的裝備,國軍當時主要的頭盔來源是靠買,其實裝備量最大的是德國M35,1935年這款頭盔開始裝備德軍,因為中國和德國當時處在蜜月期,一聽大佬有新式裝備了,大出血購買了31.5萬頂。德國裝備也真不是吹的,處處著重細節,M35有六種規格而同時期其他國家的一般只有兩種,內部日本是麻布而m35是羊皮豬皮,鋼盔的襯墊帶是金屬質地,分為內外兩條,用於連接皮質內襯和外殼。鋼盔的皮革襯墊是用金屬襯圈來固定,M35型鋼盔的皮帶用結實耐磨的皮革製成,大多是黑色或棕色,為了方便調節設計了13個扣眼。M35鋼盔是用一整塊鉬鋼薄板經過多次機械模具衝壓,然後再對鋼盔邊緣進行卷軋,使其光滑柔和。而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德國的金屬衝壓、卷軋技術。即便是後來的美國的M1鋼盔也採用了相似的卷軋工藝,但也比M35鋼盔整整晚了五年。

M35鋼盔採用「全面包裹式防護」結構理念,防護面積前方到齊眉位置,兩側及後部有很長的「盔裙」,能有效增加對頭部側面和後腦的防護,同時盔沿有卷邊,用來防止雨水滴下遮擋視線。M35不僅穿戴舒適,而且鋼盔的主功能——防護力也非常出色,M35頭盔的V50值(用1.1克的斜邊圓柱體彈丸,在規定距離內以不同的速度射擊頭盔,其中50%的彈丸擊穿頭盔,另外50%不擊穿的數值)大約在400m/s左右,而二戰時期其他國家的制式鋼盔的平均水平是300m/s。

雖然M35如此優秀,但是中國從抗戰開始到結束只有40萬頂,聽著挺多但是你要知道當時國軍初期有著200萬以上的軍隊,只有中央軍或者老蔣看重的部隊才能裝備,至於地方軍例如《亮劍》中楚雲飛所在的晉綏軍都是自己想辦法,給你個布帽愛要不要。

因此小編在這裡只能說有些編劇史料都是不查的嘛,只要國軍出場個個穿的跟美軍一樣,衣服啥的就沒髒過,隨著在戰爭中的損耗,加之德國和日本結盟,中斷了和中國的軍事合作,中國想採購再無可能,所以基本到1938年底,就很少再有成建制部隊裝備M35鋼盔的。
縱觀整個抗戰期間,中國很多部隊就只有最最簡陋的三大件:草帽、草鞋與大刀片!暫且不談槍炮重武器,僅僅是從單兵防具這個角度也就可以看出當時裝備的落後與物資的匱乏,但是正是在這樣情況下,中國軍隊依然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艱苦作戰,其中所付出的艱辛與犧牲,足以使我們後人永遠銘記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