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2020-12-07 百家號

鋼盔是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的防護裝備,但是在近代抗日戰爭中,我們都知道當時中國的國力弱小,工業生產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士兵所用的鋼盔比起敵國日本到底是什麼情況?到底是否能做到像現代眾多影視劇中那樣,鋼盔是國軍標配,普及度如此之高?

佩戴頭盔的部隊

我們先來說日軍,日軍在戰爭結束以前使用過兩種頭盔,分別為90式和98式,其中日軍使用最多最廣的是90式,不是因為90式有多好,而是因為日本自身國力的限制,而且98式是後期因為戰爭需求由90式改進過來的,基本只有精銳部隊使用。

90式,在1930年正式裝備因此90因此得名,它是日本仿照法國,德國的鋼盔樣式結合自身需求改進過來,它得原材料是碳素鋼,厚度約1mm,重達1公斤,前後左右對稱外形,有良好的被彈曲面,鋼盔下緣稍寬形成一個稍突出的帽簷。在頭頂上部有4個小的氣孔以作通風之用。

日本陸軍採用的90式鋼盔前部正中印有日本陸軍的星形徽記(星徽),說到這個黃色的星標我就不得不說日本但是騷包的性格了,工業革命後日本一度不可一世,在鋼盔上開始這個星標很明顯,後來和蘇聯打了一場被一頓爆頭,於是高層才決定改小這個標誌的尺寸。日本海軍使用的鋼盔在同樣位置印有錨狀標記以示區別。90式其實防護能力很不理想,在世界後來各國頭盔測試中它屬於基本要墊底的存在,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可以在1000米外穿透90式,於是這也迫使日本陸軍部研製後來的98式。

顯眼的90式頭盔

98式,1932年開始研究,1938年才定型,它得外形和90式相差不大,主要材料上拋棄以前的碳素鋼,改用了合金鋼,厚度從1mm變成了2mm,內部用纖維織物代替原來的麻布,不過重量也變成以前的兩倍約1.9千克。據日本陸軍部發表的文件上說,98式鋼盔可以抵禦500米距離的7.7mm口徑步槍彈的射擊。在前部加裝鐵片後可以抵禦300mm距離7.7mm 步槍彈的射擊。其防禦效果可以和同時期其他強國的鋼盔相媲美。

光滑的98式頭盔

但是就像小編上文有提到的那樣,98式鋼盔的性能雖然普遍優於90式鋼盔,但是由於日本貧弱的軍工生產能力和戰時生產的緊張情況,實際裝備的98式鐵帽數比例並不大,整個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仍然普遍以90式鋼盔為最主要的裝備。

日本軍人

至於日本鋼盔還有一個特點,與鋼盔配套的還有一層防護網,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頭盔上要裝一層網子,其實這層網主要有四個作用,1可以減少反光,因為90式和98式都是金屬,在高亮的地方作戰容易暴露,有了一層網光線會弱很多。2便於插上偽裝物品,比如稻草,樹枝什麼的。3可以作為緩衝,不是說網子可以擋子彈的力度,而是說在頭盔與物體碰撞時,比如牆,樹枝什麼的會降低聲音,提高隱蔽性。4可以給士兵提到一個內部保護的作用,因為頭盔內的鉚釘是凸起來呢,有這層網可以保護士兵頭部不會因此受傷。

能偽裝的日軍頭盔

說完了日軍,我們再回過頭看當時國軍的裝備,國軍當時主要的頭盔來源是靠買,其實裝備量最大的是德國M35,1935年這款頭盔開始裝備德軍,因為中國和德國當時處在蜜月期,一聽大佬有新式裝備了,大出血購買了31.5萬頂。德國裝備也真不是吹的,處處著重細節,M35有六種規格而同時期其他國家的一般只有兩種,內部日本是麻布而m35是羊皮豬皮,鋼盔的襯墊帶是金屬質地,分為內外兩條,用於連接皮質內襯和外殼。鋼盔的皮革襯墊是用金屬襯圈來固定,M35型鋼盔的皮帶用結實耐磨的皮革製成,大多是黑色或棕色,為了方便調節設計了13個扣眼。M35鋼盔是用一整塊鉬鋼薄板經過多次機械模具衝壓,然後再對鋼盔邊緣進行卷軋,使其光滑柔和。而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德國的金屬衝壓、卷軋技術。即便是後來的美國的M1鋼盔也採用了相似的卷軋工藝,但也比M35鋼盔整整晚了五年。

M35鋼盔

M35鋼盔採用「全面包裹式防護」結構理念,防護面積前方到齊眉位置,兩側及後部有很長的「盔裙」,能有效增加對頭部側面和後腦的防護,同時盔沿有卷邊,用來防止雨水滴下遮擋視線。M35不僅穿戴舒適,而且鋼盔的主功能——防護力也非常出色,M35頭盔的V50值(用1.1克的斜邊圓柱體彈丸,在規定距離內以不同的速度射擊頭盔,其中50%的彈丸擊穿頭盔,另外50%不擊穿的數值)大約在400m/s左右,而二戰時期其他國家的制式鋼盔的平均水平是300m/s。

國軍將士在阻擊敵人

雖然M35如此優秀,但是中國從抗戰開始到結束只有40萬頂,聽著挺多但是你要知道當時國軍初期有著200萬以上的軍隊,只有中央軍或者老蔣看重的部隊才能裝備,至於地方軍例如《亮劍》中楚雲飛所在的晉綏軍都是自己想辦法,給你個布帽愛要不要。

許多國軍的布帽

因此小編在這裡只能說有些編劇史料都是不查的嘛,只要國軍出場個個穿的跟美軍一樣,衣服啥的就沒髒過,隨著在戰爭中的損耗,加之德國和日本結盟,中斷了和中國的軍事合作,中國想採購再無可能,所以基本到1938年底,就很少再有成建制部隊裝備M35鋼盔的。

縱觀整個抗戰期間,中國很多部隊就只有最最簡陋的三大件:草帽、草鞋與大刀片!暫且不談槍炮重武器,僅僅是從單兵防具這個角度也就可以看出當時裝備的落後與物資的匱乏,但是正是在這樣情況下,中國軍隊依然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艱苦作戰,其中所付出的艱辛與犧牲,足以使我們後人永遠銘記這段歷史!

相關焦點

  • 二戰鋼盔哪家強?德式M35號稱一代經典,英法兩國的都醜
    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六家的鋼盔到底哪家強?,分別為90式和98式鋼盔。90式鋼盔研製的時候是以防炮彈破片的目標研製,且鋼盔採用碳素鋼製作,硬度大卻韌性不足,於是日軍在32年5月開始研製更有效的98式鋼盔。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而對於國軍形象,尤其是中央軍的刻畫,大多離不開一頂德式鋼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和虞嘯卿的德式鋼盔就很亮眼;電影《捍衛者》中的國軍也是頭戴德式鋼盔。鑑於道具的數量不少,以至於一些劇作中,德式鋼盔竟然有成為國軍在抗戰中標準形象的趨勢。
  • 各國士兵頭盔:印度新推出的最奇葩,日軍的最醜,美軍的最怪異
    故而在一戰中,法國為了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出於防護需要,製作出了第一款能預防彈片的鋼盔。因其防禦效果好,世界各國陸續開始大量研製頭盔裝備軍隊。日軍90式鋼盔:如圖所示,對於日軍這款頭盔,想必大夥不會陌生,在抗戰劇中大量出現。在日本侵華時期,幾乎每一個日軍頭上都佩戴有90式鋼盔。
  • 二戰日軍鋼盔為何裝一層網狀物,不光是為了美觀,有著大作用
    日本01式鋼盔由於01式鋼盔的缺點非常多,如帽舌偏長阻擋視線等,日本也開始了設計新式鋼盔,在1930年設計出了90式鋼盔,在90式鋼盔列裝日軍後,立馬就受到了一個大考驗,1939年蘇日諾門坎戰爭爆發,暴露了日本鋼盔非常多的缺點
  • M35鋼盔,鋼盔界號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而德國著名的俾斯麥宰相很喜歡在公開場合戴這種頭盔,因此也被廣泛認為是德意志和普魯士軍隊的象徵。但不久後這款華而不實的頭盔就被德軍取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拋棄了古老的尖頂盔,因為在當時的戰場環境中,這款頭盔毫無用處,還有暴露目標的風險。
  •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
    圖2:日軍90式鋼盔90式鋼盔採用碳素鋼質地,有大小兩種規格,盔口圓形,整體更接近鍾型,前後左右對稱,所以有著良好的被彈曲面,鋼盔下緣稍寬形成一個略微突出的帽簷。在盔頂上部有4個小氣孔用來通風。陸軍的鋼盔前部正中印有陸軍的五角星徽記,海軍的鋼盔則在同樣位置印有鏈條纏繞的鐵錨標記。鋼盔內部是皮製內層,鋼盔與內層之間是麻布製作的內襯。
  • 顏值爆表,性能第一,德式經典M35鋼盔掀起軍裝潮流
    德國士兵的就連鋼盔軍帽、水壺飯盒和背囊挎包都是走在當時潮流前線的,充分體現出德國人嚴謹、一絲不苟及務實的特點,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他們的頭盔。鋼盔不僅要外形美觀科學,塗裝便於隱蔽,更重要的是它的戰場實用價值,德式的鋼盔無疑是實用性和美觀性結合得最好的示範典例。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M35是德軍在其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製造工藝有所改進,採用了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盔,使佩戴起來更加舒適。所以無論是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都是相當不錯,德國貨硬是要得哩!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M35在1936年前的產量包圓了。
  • 影視劇裡的國軍和真實的國軍 差了10086個楚雲飛
    比如亮劍裡面就有一段楚雲飛誇讚國軍「美式制服小翻領」的情節:但其實,這些影視劇中的形象,和歷史上的形象差別很大,嚴重的甚至是調了個個。1比如說這個軍服。影視劇中的國軍,面透紅光,衣不著塵,皮鞋鋥亮,更有光彩照人的「黨國女軍官」增添一抹亮色,非常炫酷。
  • 除了M35,這一款鋼盔也世界聞名,真的很漂亮!
    (文/夜幕)都說二戰期間德國的M35系列鋼盔非常漂亮,引領世界潮流,那麼有這樣一款頭盔就要不服了,那就是法國的亞德裡安鋼盔。亞德裡安包括許多個型號,其最著名的就是頭盔頂上的凸緣,並且前部有很精緻的圖案設計。
  • 抗日戰爭高黎貢山戰役,國軍迂迴作戰,為何卻令日軍驚為天人?
    1944年4月,蔣介石籤署了《中國遠徵軍怒江作戰命令》,時任民國滇西遠徵軍司令長官的衛立煌奉命對怒江周邊日軍發起進攻。民國滇西遠徵軍的訓練和裝備全部由美國負責,因此在渡江之時國軍佔盡優勢,在美械裝備的強大火力之下,怒江岸邊的日軍被迅速清除。
  • 抗日戰爭騰衝反擊戰,日軍兵力嚴重不足,國軍為何卻傷亡慘重?
    1944年5月,由於抗日戰爭局勢發生變化, 國軍部隊開始對日軍據點發起反攻,衛立煌率領的滇西遠徵軍奉命強渡怒江,協同民國駐印軍夾擊緬北日軍。衛立煌下令由霍揆章第二十集團軍負責渡河作戰,周福成第五十三軍一馬當先突破日軍高黎貢山防線,打通了前往騰衝的道路。
  • 抗日戰爭鄂中大怪物,日軍視為心腹大患,國軍為何也避如蛇蠍?
    無論是蔣介石派來的軍官還是西北軍的舊時同僚,王勁哉均是一言不合便就地處決,甚至就連附近國軍派往第一二八師進行聯絡的作戰參謀都無法倖免。而且為了擴充部隊和地盤,王勁哉大肆吞併周邊的國軍部隊,為此國軍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險些與他兵戎相見。
  • 酷似二戰德軍的部隊,全軍戴M35鋼盔,有200輛豹1坦克
    而且,他們服從性很強,創下許多堪稱奇蹟的戰績。德國裝備的武器做工精良,連士兵平常使用的水壺都十分精緻。這麼多年過去了,大家對二戰德國的裝備依舊十分著迷。市場上,二戰期間德軍的武器、軍裝都十分搶手,價格自然也很高。如今,世界上有一支酷似二戰德軍的部隊,他們保留許多德軍的傳統,簡直就是德軍翻版!
  • 92式重機槍射速偏慢,比馬克沁笨重,二戰時日軍為何堅持裝備它?
    日軍曾仿照著英國版馬克沁機槍的樣子設計了一款機槍——98式重機槍,使用30發保彈版和彈鏈供彈,但因為只生產了1500挺,所以只存在於東北的永備工事之中。但是這樣的機槍也只是達到了550發每分鐘的射速,遠遠比不了馬克沁機槍。
  • 開罐神器——記抗日戰爭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為了打破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也為了逼迫日軍將進攻重點從華北平原調到水網密布的長江流域,中國軍隊在上海主動出擊,準備趁日軍後續部隊趕來之前吃掉上海地區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國軍的87師、88師兩大精銳主力師同時上陣,全國僅有的兩個重炮團也前來助陣,在空軍和少量坦克的掩護下猛攻著上海的日軍據點。
  • 李雲龍嫌棄的武器,其實日軍有點怕
    這其中既有全套德械裝備的國軍德械師,也有裝備"萬國牌"武器的地方雜牌軍,還有在北方敵後活動著的,用步槍和大刀長矛裝備的遊擊隊。一般而言,國軍都是國民政府統一派發武器彈藥,彈藥和軍餉雖然說比較寒酸,但是一般不會中斷。可對於敵後活躍著的我黨抗日武裝,他們的武器和補給就是個大問題。
  • 為啥國軍87萬人頂不住10個師團的進攻?
    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武漢會戰,國軍70個守城,結果頂不住日軍7個師團的進攻,武漢硬是沒守住!我們知道,防禦一方在戰爭中往往是佔便宜的,可以說至少有50%的戰鬥力提升,可是為什麼還是輸了呢?這就要說說日軍一個師團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了。
  • 血戰雞籠山,日軍是如何夜襲作戰的?排長:日軍夜襲有三個特點
    一通掃射之後,只見響聲處傳來日軍的哀嚎聲,鬼子立刻開槍還擊,一場激烈的戰鬥打響了。由於天黑,雙方只能朝槍口冒火的地方打,機槍、步槍子彈打到鬼子的鋼盔之上,打得鋼盔乒乒響,鬼子的哀嚎聲、慘叫聲和鋼盔的聲音響成一片。
  • 武漢會戰日軍到底損失多少人?
    [摘要]如果算上第27師團和軍直屬部隊損失,日軍第11軍戰死、戰傷人數應在4萬—4.5萬人之間。所以日本《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給出的傷亡數據整整縮水一半。關於抗日戰爭歷次會戰,中國軍隊到底殲滅多少日軍一直充滿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