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高黎貢山戰役,國軍迂迴作戰,為何卻令日軍驚為天人?

2020-12-06 青梅史觀

1944年4月,蔣介石籤署了《中國遠徵軍怒江作戰命令》,時任民國滇西遠徵軍司令長官的衛立煌奉命對怒江周邊日軍發起進攻。

民國滇西遠徵軍的訓練和裝備全部由美國負責,因此在渡江之時國軍佔盡優勢,在美械裝備的強大火力之下,怒江岸邊的日軍被迅速清除。

1944年5月11日,民國滇西遠徵軍發起強渡怒江戰役,而在國軍部隊強渡之前,衛立煌特意下令以榴彈重炮進行掩護,等到國軍渡江時日軍江岸陣地已經徹底掃空。

日軍防禦陣地

在僅僅付出兩人傷亡的代價之後,國軍第一批渡江部隊成功攻佔怒江渡口,滇西遠徵軍各部士氣大振,然而衛立煌卻並未太過於興奮。

實際上衛立煌和日軍指揮官都清楚,有了美械裝備以及美軍航空隊的輔助,國軍強渡怒江已成定局,真正的難關是渡過怒江便要面對的高黎貢山。

國軍部隊渡過怒江之後便被高黎貢山擋住了去路,而日軍第五十六師團更是在此處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並駐有重兵。

國軍觀測陣地

高黎貢山地勢險峻,道路十分狹窄,又因恰逢雨季路面溼滑,國軍部隊想要仰攻日軍陣地可謂難上加難,即便能夠攻佔也會付出極其慘痛的代價。

更重要的是,因為雨季的原因高黎貢山附近的天氣反覆除外,山中長期瀰漫大霧,美軍航空隊已經無法為國軍前線部隊空投補給,前線國軍已經糧彈兩缺。

衛立煌為了打破僵局,決定採取迂迴包抄的策略,繞過高黎貢山正面的日軍陣地,從側後方對日軍發起突襲,不過迂迴路線卻十分奇特。

日軍防禦陣地

其實早在國軍部隊強渡怒江之前,衛立煌便做好了迂迴作戰的準備,只是迂迴的路線無論是在國軍的作戰地圖還是日軍的作戰地圖上都沒有標註。

衛立煌曾委託美軍空軍對高黎貢山進行偵測,希望找到一條可以迂迴作戰的山路,而在美軍拍攝的照片之中衛立煌找到了一條隱隱約約的小路。

為此衛立煌專門派遣參謀人員到附近的村落打探消息,結果得知那條路根本無人走過,只要當地的傳說之中有所記載。

衛立煌視察炮兵陣地

衛立煌認為既然有傳說便說明那確實是一條可以走通的密道,於是派遣周福成第五十三軍從小路迂迴作戰。

然而衛立煌萬萬沒有想到,那條所謂的密道其險峻程度遠超常人想像,而周福成第五十三軍的這次迂迴作戰也被稱之為國軍最艱難的行軍。

衛立煌所選的小路因為荒無人煙而十分難行,有些地方甚至全程只能彎著腰行進,周福成第五十三軍曾數次迷失方向,險些徹底徹底葬身於荒野之中。

日軍防禦陣地

經過不懈的努力之後,周福成第五十三軍終於成功迂迴到了日軍防線的後側,來到了高黎貢山的山後,但是周福成卻發現日軍在此處也修築了防禦工事。

第五十三軍擔任先鋒的師長見日軍的防禦工事十分堅固,竟然不戰而退下令撤回高黎貢山區,結果令第五十三軍被困於高黎貢山主峰,不僅彈盡糧絕還要忍受酷寒侵襲。

在高黎貢山的主峰之上,第五十三軍先鋒師很快便凍死、餓死數百人之多,周福成勃然大怒直接下令將先鋒師師長就地革職。

渡江逃離的日軍

隨後周福成下令,集結全軍主力對日軍在高黎貢山後的防禦陣地發起猛攻,日軍見國軍猶如神兵天降一般突然出現,無不心中惶恐不安。

最終日軍駐守部隊被徹底擊潰,日本第五十六師團對國軍翻越高黎貢山一事而感到不可思議,日軍士氣一落千丈,國軍取得強渡怒江戰役的勝利。

參考資料:《中國抗日戰爭史》、《中國近代史》等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騰衝反擊戰,日軍兵力嚴重不足,國軍為何卻傷亡慘重?
    1944年5月,由於抗日戰爭局勢發生變化, 國軍部隊開始對日軍據點發起反攻,衛立煌率領的滇西遠徵軍奉命強渡怒江,協同民國駐印軍夾擊緬北日軍。衛立煌下令由霍揆章第二十集團軍負責渡河作戰,周福成第五十三軍一馬當先突破日軍高黎貢山防線,打通了前往騰衝的道路。
  • 抗日戰爭時,這場戰役實在太悲壯,國軍有三位將軍在同日犧牲殉國
    抗日戰爭時,這場戰役實在太悲壯,國軍有三位將軍在同日犧牲殉國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在抗日戰爭的太原會戰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在山西省北部忻口地區抵抗日軍華北方面軍第5師團進攻的防禦戰役。是1937年9月底,日軍第5師團和關東軍一部突破中國軍隊內長城防線後,奉令向太原進攻。
  • 抗日戰爭鄂中大怪物,日軍視為心腹大患,國軍為何也避如蛇蠍?
    抗日戰爭時期,鄂中洪湖地區曾有一位傳奇人物,雖然是國軍序列但卻處於半獨立狀態,為了防止自己的部隊被滲透甚至數次處決蔣介石派出的軍官,此人便是王勁哉。王勁哉是陝西渭南人氏,早年畢業於陝西陸軍講武堂,是楊虎城麾下作戰最為勇猛的戰將之一,西安事變時期力主處決蔣介石。
  • 二戰史上海拔最高的戰鬥,松山戰役因它而打響,卻很少人提及
    1944年4月,滇西緬北反攻計劃正式開始實施,著名的松山戰役正是這項龐大計劃中的主要戰役,可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騰衝才是反攻計劃的主戰場,為什麼作戰計劃的主要目標會發生如此重大的改變呢?只因為在此之前,出了兩件大事,才讓松山成了不得已的選擇。
  • 8張地圖,帶你看抗戰中的重要戰役
    日本陸軍與海軍的協同作戰,使大片國土淪為焦土。▽ 1937年淞滬會戰示意 | 製圖@Monologue/可視化星球歷時3月,反登陸戰、爭奪戰、陣地戰……戰場上號角輪番吹響,也為上海工廠內遷,保存經濟實力爭取了時間。然而,高層決策上的失誤使國軍無法抵禦日軍兇猛的攻勢。11月12日夜晚,國軍全部撤退,上海市區陷落,淞滬會戰結束。
  • 強渡怒江戰役
    強渡怒江戰役,是1944年5月至7月,在中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遠徵軍第11集團軍在雲南西部怒江西岸對日軍第33軍所部的進攻作戰。怒江戰役是中美聯合作戰的產物,由美軍提供渡江工具、對日軍陣地實施全天候轟炸,美軍炮兵部隊火力支持以及美國提供中國遠徵軍全部的作戰補給。
  • 淞滬會戰最慘烈之戰—羅店戰役
    8月23日凌晨,日軍精銳第3師團(王牌),第11師團全部及第1,第8師團各1旅團在吳淞,獅子林,川沙口等處陸續登陸;即向國軍左翼軍方面寶山,羅店,瀏河一線進攻,同時突擊國軍右翼方面軍方面的川沙及浦東各地。另以一部在般行至張華浜之間登陸,對國軍淞滬圍攻軍側翼造成威脅。淞滬會戰進入反登陸作戰階段(又稱沿江阻擊戰)。
  • 為什麼侵華日軍比中國軍隊還熟悉地形?100年前日本畫的中國地圖
    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本的侵略,我國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很多人認為,日本先進的武器和強大的單兵作戰能力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日本間諜滲透到中國,日本間諜繪製的中國地圖比我們的地圖更準確,日本間諜對中國的滲透非常嚴重。
  • 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我軍與日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軍隊編制上也存在較大的區別。在世界軍國主義極度膨脹的時候,中國與日本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上十分靠近。日本資源匱乏,極度想從我國掠奪資源。日軍以效忠天皇、戰術多變聞名於世。日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大致有四支軍隊。
  • 揭秘;抗戰時期,擁有鐵拳與鋼頭之稱的國軍名將,是指哪兩位將領
    然而,在這幾人中,有兩位將領被日軍稱之為「鐵拳」與「鋼頭」意思就是勇猛。能夠贏得此稱號在國軍將領中可不多。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抗戰時期,擁有鐵拳與鋼頭之稱的國軍名將,是指哪兩位將領。而能擁有如此威猛的稱號的國軍名將是;關麟徵,他是陝西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是國軍中難得的一位猛將,在北伐戰爭時期,土地改革時期,中原大戰時期因作戰勇猛,就獲得「關猛」的雅號。在抗戰全面爆發後,關麟徵任國民革命軍第52軍軍長,可能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第52軍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戰鬥力也是很強悍的。
  • 抗日戰爭轟炸日本,飛行員九死一生,為何卻被迫用傳單代替炸彈?
    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曾經對日本本土發起過一次舉世皆驚的反擊,派遣兩架馬丁遠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了轟炸,而這也是日本本土有史以來首次遭到空襲轟炸。但是此次對日本本土的空襲轟炸卻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轟炸,因為國軍轟炸機上投擲的並非是炸彈,而是上百萬份傳單。
  • 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國產抗日戰爭電影,比《八佰》可諷刺多
    《地道戰》是由任旭東執導,任旭東、徐國騰、王俊益、潘雲山編劇,朱龍廣、張勇手、劉秀傑、劉江、王炳彧等人主演,講述了1942年,冀中平原高家莊為了對抗日軍的飛機大炮,在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利用地道與日軍展開迂迴作戰的故事。
  • 中國抗日戰爭十大戰役
    1.淞滬會戰(先後兩次,中日雙方參戰部隊累計高達100萬人次,戰爭場面規模宏大,號稱東方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方幾乎出動了國民革命軍的所有精銳部隊,蔣介石親自指揮全局作戰。由於雙方均是大兵團作戰,武器以重裝備為主,故雙方均傷亡慘重,故戰場被稱為人血磨房和絞肉機)2.徐州會戰(雙方參戰兵力達幾十萬人,在魯南和蘇北地區反覆拉鋸作戰,其中,國軍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揮下取得了著名的臺兒莊大捷,一戰擊潰日軍兩大精銳師團的合圍)3.太原會戰(包括忻口戰役、太原戰役、娘子關戰役和平型關戰役等一系列戰事,國民黨部隊損失極為慘重,兩名軍長陣亡,最後太原失守,
  • 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鋼盔是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的防護裝備,但是在近代抗日戰爭中,我們都知道當時中國的國力弱小,工業生產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士兵所用的鋼盔比起敵國日本到底是什麼情況?到底是否能做到像現代眾多影視劇中那樣,鋼盔是國軍標配,普及度如此之高?
  • 為啥國軍87萬人頂不住10個師團的進攻?
    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武漢會戰,國軍70個守城,結果頂不住日軍7個師團的進攻,武漢硬是沒守住!我們知道,防禦一方在戰爭中往往是佔便宜的,可以說至少有50%的戰鬥力提升,可是為什麼還是輸了呢?這就要說說日軍一個師團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了。
  • 騰衝戰役
    此次戰役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鬥之慘烈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其中的騰衝之戰堪稱是一場經典之戰。    騰衝,中國西部雲南的一座邊陲小城,因抗戰後期中國遠徵軍發動的騰衝反攻戰役而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凝重的一筆。
  • 武漢會戰日軍到底損失多少人?
    [摘要]如果算上第27師團和軍直屬部隊損失,日軍第11軍戰死、戰傷人數應在4萬—4.5萬人之間。所以日本《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給出的傷亡數據整整縮水一半。關於抗日戰爭歷次會戰,中國軍隊到底殲滅多少日軍一直充滿爭議。
  • 碾莊戰役多慘烈?兩軍傷亡十多萬,雜牌部隊竟打了國軍最頑固一戰
    隨著國民党進入防禦,大多數國軍找我軍主要是為了合理「被俘」。而有這麼一個兵團卻給國民黨來了個迴光返照,跟我軍戰損比打了一個1:1,雙方損失十二萬人。我們看看這位國軍將領是誰,有這麼大能耐?說到這次戰鬥我軍這個損失是值得的。這就是淮海戰役的碾莊之戰,此戰換來了八十萬國民黨部隊的潰敗。我們把時間線調回碾莊戰役前的幾天。「劉老總今天來三次電話相催了。
  • 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抗日戰爭
    由左上順時鐘而下,分別取自:戴上防毒面具的日軍「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士兵、「一號作戰」中的日軍機槍手、南京大屠殺期間堆積於秦淮河旁的中國平民遺體、武漢會戰中的國軍的機槍巢、重慶大轟炸日軍九七式轟炸機、中國遠徵軍裝備美械。
  • 三大戰役,國軍共投入195萬精銳,為何竟無一戰表現拿得出手?
    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是決定整場戰爭結局的關鍵會戰,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分別投入了55萬、60萬和80萬作戰部隊,總兵力達195萬,其中大部分是中央軍主力,包括五大美械王牌中的4支。既然力度如此之大,為何卻大部分遭到殲滅,甚至沒打出一個拿得出手的戰役呢?我們來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