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1944年4月,滇西緬北反攻計劃正式開始實施,著名的松山戰役正是這項龐大計劃中的主要戰役,可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騰衝才是反攻計劃的主戰場,為什麼作戰計劃的主要目標會發生如此重大的改變呢?只因為在此之前,出了兩件大事,才讓松山成了不得已的選擇。

第一件事,就是渡過怒江後,國軍部隊本來打算翻越怒江邊的高黎貢山,直擊騰衝,情報顯示,高黎貢山靠怒江一側,日本守軍最多只有兩千多人,所以,包括反攻計劃總指揮衛立煌在內,都沒有想到,這座山會給國軍20餘萬部隊帶來多大的困擾。

然而,有時候,事情偏偏就壞在最容易被忽略的環節上。渡過怒江的部隊都達到兩萬多人了,也沒有在灘頭受到日軍有組織的抵抗,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會是一場有驚無險的行軍時,1944年5月12日,向北齋公房山口進發的第一九八師攀爬至冷水溝陣地時,被半山腰的日軍暗堡迎頭痛擊,直到此時,國軍才發現,日軍的確是因為兵力不足,才會放棄灘頭陣地,可是,他們在高黎貢山的各個山口和半山腰,設置了很多暗堡和工事,所有有可能交戰的區域都已經預先被設置好了坐標,日軍甚至不需要過多的瞄準,只需要按著地圖標識把彈藥傾瀉到指定區域,就會把國軍進攻部隊成片打倒。

短短三天,北齋公房一處陣地就有一個團,上千名官兵犧牲,可是,這都趕不上第二件事讓衛立煌生氣。
情報洩露了!遠徵軍第三十九師直到5月21日,才進至一個叫紅木樹的山口,可是很快就在日軍的反撲下,丟失了陣地,不過,部隊在打掃陣地時,找到了一份日軍的作戰命令,上面寫明了中國軍隊方面的兵力部署,進攻序列,也就是說,日軍能夠在高黎貢山把中國軍隊打的如此之慘,完全是因為他們事先已經知道中國軍隊將要進攻的消息,而且,駐守高黎貢山的日軍也是在戰鬥剛剛開始之前,突然增兵,守軍不再是戰前的兩千人,而是四千多人,全是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的精銳!

衛立煌很生氣,他身邊的人都說,跟他這麼多年,都沒見過他像今天這樣生氣,他一拳就砸翻了作戰沙盤,向上級匯報了這一情況。可是在當時,及以後的很長時間,都沒人知道到底是誰洩密,直到很多年以後,歷史學家在日軍當年的《公刊戰史》上發現一段有關於此的介紹,就在反攻計劃實施前,一架盟軍飛機因大霧在騰衝附近迫降後被日軍繳獲,機上一名遠徵軍高級參謀攜帶的文件中包括反攻計劃部署和無線電密碼本。
既然知道進攻的具體部署已經洩露,再繼續按原計劃進攻,不僅損失會很慘重,還無法達到預定目的,更為重要的是,駐印遠徵軍在美軍的配合下,已經向松山攻擊前進,如果無法與他們匯合,就無法打通滇緬公路,而且在盟軍司令史迪威本來就對中國軍隊充滿偏見的腦袋裡留下壞印象,在國際社會上也會處於不利地位。
5月底,衛立煌調整了作戰部署,進攻高黎貢山的部隊由主攻變為佯攻,松山方向則變成主攻,6月4日,松山戰役打響。

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松山時,沒人會想到,在高黎貢山佯攻的中國軍隊第二十集團軍只攜帶了少量大米和乾糧,穿著夏裝,在同樣衣著寒酸的民夫支援下,艱難地沿著原定路線一點一點地與日本守軍展開爭奪,直到翻越了三千米海拔的高黎貢山,近萬人傷亡,直到6月14日,才總算看到了他們一開始要攻佔的城市——騰衝,而在此之前,世界上從來沒有任何一支軍隊在如此高的海拔戰鬥過。
因為不是主攻任務,高黎貢山作戰甚至不能被稱為戰役,而只以戰鬥記載,甚至很久以後,很多人只知道松山戰役的慘烈,卻不知在高黎貢山,無數中國大好男兒灑下的鮮血一點不比松山少。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