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松山戰役紀實:「東方馬其諾」的覆滅(圖)

2020-12-01 手機鳳凰網

松山戰役主攻部隊劃帆布舟渡越怒江向日軍進攻(照片為1944年5月29日美軍記者拍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有三次日本軍隊被全殲的戰役,它們分別發生在滇西的松山、騰衝和緬北的密支那。其中1944年的松山戰役,直到今天知道的人仍不多。在那場戰役中,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面對中華民族共同的敵人——日本侵略者,都曾為捍衛自己的祖國浴血奮戰、流血犧牲,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熱血男兒。

軍隊作家餘戈用4年時間,親赴松山踏訪尋覓,以嚴謹的歷史態度和日記體形式,記述了60多年前那場在最無名的地方發生的最慘烈的戰鬥。

——編者

引子

在Google地圖網站提供的美國衛星地圖中尋找松山,橫跨怒江的惠通橋西岸可以找到「臘勐」這個地名,其北側緊傍的一座大山即為松山,主峰海拔為2200米。當年據守松山的是日軍第56師團步兵第113聯隊主力,他們在嵩山構築了堅固的半永久性工事,常駐兵力約3000人,方圓數十裡都在其炮火控制之下,日軍曾將松山陣地稱為「東方馬其諾」。

為了攻克這片十餘平方公裡的土地,1944年6月4日至9月7日,中國軍隊與日軍共30000多人在這裡經過了整整三個月、數十場慘烈的爭奪廝殺,付出了近萬人的傷亡代價。

美軍將成噸炸彈傾斜在松山上

6月4日,步兵發起第一次攻擊的日子

擔任松山主攻任務的是第71軍新編28師,這是一支養精蓄銳之師,士氣空前旺盛。據該師副師長王治熙回憶:「6月1日晨,在炮火猛烈轟擊掩護下,第82團、83團及師直屬部隊在攀枝花和惠通橋附近兩個渡河點,第84團在三江口渡河點一舉渡過怒江。」

6月4日6時40分,新28師師長劉又軍下令:「第82之第3營為右翼,展開於沙子坡一帶;第82團之第1營為左翼,展開於小董甕及5600高地;第82團之第2營為預備隊,位置於連廠;第5軍山炮營之第8連,在連廠東北端佔領陣地,並保持重點於左翼,協同怒江東岸炮10團向臘勐街及竹子坡攻擊。」松山外圍戰鬥打響了。

7時許,西邊傳來的轟鳴聲越來越響,美軍第14航空隊的4架B-25中型轟炸機呈菱形編隊,懾人出場了。我東岸炮兵則零星開炮,以彈著點為飛機指示轟炸目標。美軍大兵撳下了紅色的投彈按鍵,重磅炸彈連串落下,轉瞬間,森林茂密的松山被煙塵和火焰所籠罩。而後,B-25轟炸機編隊返航,將這片煙火世界交給了地面部隊。

胡楠

相關焦點

  • 東方馬其諾:終結日軍的「最後戰場」
    這就是日本侵略者沿中蘇、中蒙邊境線修築的被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要塞群,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不久前,記者走進了要塞群中的虎頭、東寧這兩處要塞。儘管炎炎的烈日已經讓室外的溫度升到了30多攝氏度,但走進要塞,依然寒氣逼人。要塞裡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兵室、軍官宿舍、發電所、通訊所、浴池、彈藥等設施和物品,不時躍入眼前的殘垣和裸露的鋼筋,向人們講述著那段沉痛的歷史。
  • 每一個犧牲都有價值:「顯微鏡」下的松山血戰
    編者按:松山戰役(1944.4.14~1944.11.3)是抗日戰爭戰略反攻階段中國軍隊與日軍在滇西進行的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較量。中國遠徵軍10次攻打松山,最終全殲死守松山的日軍。 2009年8月,《軍營文化天地》雜誌副主編餘戈出版了反映松山戰役的著作《1944:松山戰役筆記》。
  • 血戰松山:滇西抗日中最慘烈的戰役真相
    松山戰役,又名十戰松山。它是日本軍國主義眼中的「玉碎之戰」,更是中國遠徵軍以血肉之軀奪取勝利的代名詞。此戰,中國遠徵軍全殲駐守松山的日本侵略者,打通了滇緬公路,使抗日戰爭由此進入反攻階段。但這次勝利是以極其慘烈的代價換來的。
  • 一場戰爭的兩種紀念:松山就像戰爭迷宮(組圖)
    電視劇的原型,便是1944年發生在這裡的松山戰役。   當年5月,為了打通中國抗日戰爭的生命線——滇緬公路,中日兩國軍隊在這座面積18平方公裡的大山裡廝殺了近百天。中國遠徵軍以傷亡7763人的代價,全殲據守的1300名日軍。這次勝利還有另一個非比尋常的意義,這是抗日戰爭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   電視劇喚醒了人們對這塊舊日戰場的記憶。
  • 92歲老兵憶松山戰役:血戰之後全連只剩下17人
    旁人眼中的這位和藹老者,曾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徵軍的一名中尉連長,從慘烈的松山戰役中撿回一條命,而這場松山戰役,正是紅極一時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南天門戰役的原型。  武義小夥隨軍遠徵西南  1923年,楊金繼出生在武義縣城下街頭生薑巷。
  • 二戰史上海拔最高的戰鬥,松山戰役因它而打響,卻很少人提及
    1944年4月,滇西緬北反攻計劃正式開始實施,著名的松山戰役正是這項龐大計劃中的主要戰役,可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騰衝才是反攻計劃的主戰場,為什麼作戰計劃的主要目標會發生如此重大的改變呢?只因為在此之前,出了兩件大事,才讓松山成了不得已的選擇。
  • 強渡怒江戰役
    強渡怒江戰役,是1944年5月至7月,在中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遠徵軍第11集團軍在雲南西部怒江西岸對日軍第33軍所部的進攻作戰。怒江戰役是中美聯合作戰的產物,由美軍提供渡江工具、對日軍陣地實施全天候轟炸,美軍炮兵部隊火力支持以及美國提供中國遠徵軍全部的作戰補給。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清日三國交涉的情景中日戰爭對中日兩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國際形勢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日兩國今日國運的淵藪都是如此。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中日戰爭前,日本為了控制朝鮮,選擇扶植宮廷君李氏應取代閔妃集團。圖中即反映了日本人協助院君李應進入景福宮,取代高宗和閔妃第三次掌權的情景,但他只是日本人的傀儡。牙山之戰牙山戰役,也叫「成歡驛戰役」,是1894年7月,中日軍隊在朝鮮展開的第一次陸戰。這場戰鬥在朝鮮忠清南道牙山的成歡驛附近進行,以日本軍隊的勝利而告終。
  • 抗日戰地行:二戰終結地東方馬其諾「虎頭要塞」
    「東方馬其諾」攻蘇「橋頭堡」  虎頭要塞位於黑龍江省邊完達山餘脈丘陵中,與俄羅斯的伊曼市隔岸相望。要塞規模龐大,主要由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和虎嘯山等五個陣地組成,要塞裡面結構複雜,各要塞地下交通壕脈曲折數十公裡,溝通各個主要陣地,要塞裡面設施齊全,從指揮所到兵舍,從彈藥庫到浴池樣樣設施俱全,建成了龐大的進攻防禦體系,成為「滿」蘇邊境東部右翼核心陣地。
  • 中國遠徵軍滇西大戰紀實
    在持續了3個月的著名的松山戰役中,像大雨般傾洩到松山的炮彈將松山變成了一座真正的廢墟,可是在松山壕溝裡還有一個臨產的日本慰安婦在炮火中呻吟。她身旁的慰安婦茫然而又束手無策,3個月呼嘯不止的炮彈聲早就使她們的精神徹底崩潰了。據說這個日本慰安婦的未婚夫叫秋永忘義,是駐守龍陵日軍的藥劑少尉。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任人蹂躪的慰安婦身上居然還會有愛情生長。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中國遠徵軍血戰松山 三噸炸藥炸飛山頭(圖)
    滇緬公路在怒江西岸的盤山旅途中,有一座海拔2260米的西岸最高峰松山,遙控怒江及兩岸滇緬路。1944年5月遠徵軍強渡怒江後,左翼第11集團軍立刻強攻日軍重兵把守的松山。老人經歷坎坷而豐富,不久前我們在惠通橋尋訪時,他就是當年炸橋的目擊者;讓人驚嘆的是,他竟還是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以及松山大戰的參與者!1937年7月,22歲的董啟超在天津學織布,突然就被強行拉了兵,拉兵的人理由充足:「盧溝橋事變聽說了沒有?國難當頭,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就地從軍抗日!」董啟超被分到了國民黨航空委員會第一運輸大隊,到了南京修飛機場。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 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 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上,他們對日避戰求和。
  • 金雕、勺雞、斑羚……北京松山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
    這邊,一隻貉在潺潺山澗旁邊悠閒玩耍;那邊,兩隻狗獾「一言不合」便動起手來;回過頭來,一隻野豬忍不住身上的「刺撓」,正使勁蹭著樹皮……近日,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捕捉到了不少野生動物「佔山為王」的生動鏡頭,並上傳到網上發布。
  • 淮海戰役中80萬國民黨軍,被殲滅55萬,剩餘的20餘萬最終下場如何
    ▲北線集團覆滅,總指揮杜聿明被俘 淮海戰役中,南線20餘萬部隊逃脫覆滅命運 在1948年11月6日戰爭開始到次年1月10日戰爭結束的幾個月裡,解放軍方面共傷亡13萬餘人,共消滅或改編徐州「剿總」總司令長官劉峙麾下4個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黃維第1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李彌第13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1個綏靖區(馮治安第3綏靖區),共計22個軍55.5萬人。
  • 松山湖北區學校學生寫家史獲大獎
    在松山湖北區學校,一場「家族尋根之旅」精彩呈現,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們與長輩促膝長談,走進長輩的世界,用筆尖記錄父輩、祖輩的奮鬥歲月,用鏡頭感受厚重的家族歷史和文化,家國情懷躍然紙上。這些孩子所記錄的家史,還榮獲全國大獎。
  • 狼圖騰不僅僅是狼群圍剿黃羊,看看三峰山戰役
    這是一場發生在金國和蒙古鐵騎之間的戰役,此役之後,金軍精銳盡失,金朝也是搖搖欲墜,幾近覆滅。自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以來,與宋朝連年的戰事使得本就人口不多的金朝耗費了大量的實力。而後來崛起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統一蒙古後,迫使金國從燕京遷都洛陽。而這個時候,強大的蒙古騎兵便向腹背受敵的金軍發起了進攻,三峰山之戰就此爆發。
  • 中國最經典十大紀實劇,好看的紀實片電視劇盤點
    4、濟南7.9大案偵破紀實(電視劇)這部劇是一部對白語言為普通話的大陸紀實電視片。1994年7月9日深夜,山東濟南市的天橋,傳來了兩聲沉悶的槍聲,打破寧靜夜晚,一時時,警燈閃閃,警笛長鳴,警察行動,趕到現場,迅速展開偵查布控工作,偵查人員從蛛絲馬跡入手,排除疑點,層層剝繭,終於把兇殺罪犯捕獲,成功偵破兇殺大案。
  • 歷史上過目難忘的照片:圖9日軍到底有多矮?用的步槍都比他們高
    歷史上過目難忘的照片:圖9日軍到底有多矮?用的步槍都比他們高 圖1:奉行武士道精神的日軍有沒有漢奸呢?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