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2021-01-21 史聞奇說

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一躍成了晚清眾所周知的名臣,名氣與當時帶領湘軍竭力抵抗太平軍隊的曾國藩不相上下。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百姓們才更熱衷於去討論有關於這位名臣的功過是非,大多數人都覺得李鴻章是一個賣國求榮的人,但是縱觀大清的歷史,誰又能說他不夠忠君愛國呢?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

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

威海衛戰役敗戰兩個月後,清政府派戶部左侍郎張蔭恆與湖南巡撫邵友濂前往馬關議和,但是兩人卻被日本的談判代表給拒絕了,他們表示:這場議和的前提條件關乎於戰爭,而大清派來的代表卻沒有獲得統治者的全權授權,即便是議和成功也不符合國際法的條例。

於是在兩日後,李鴻章攜帶著由清政府提供的「全權授權書」與議和代表團再次登上了去往日本的遊船,而手中握著的授權書,盡顯了當時的屈辱。在李鴻章經過了幾天的奔波之後,輪船順利抵達了馬關,而就在他到達馬關的第二天,日本特派使者邀李鴻章及其義和團代表前往春帆樓議和,雙方的談判這才正式開始。

當時日方的談判代表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而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兩人早在1885年的時候就經歷過一次談判,那個時候是因為大清的軍隊在平叛朝鮮戰役的時候傷害到了日本人的軍隊,所以兩人坐到了談判桌上。

只不過那次的談判,李鴻章字字珠璣且盛氣凌人,不僅彰顯了中國人的霸氣,更是將伊藤博文堵得啞口無言,談判以大清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中方早已沒了往日的傲氣,更是在此次談判中籤下了諸多有辱國風的不平等條約。

在第一次談判的時候,李鴻章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有氣勢一點,妄圖在談判之中能再次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大清的軍隊戰敗是不爭的事實,敗者為寇的道理誰都明白,所以在談判桌上,伊藤博文明顯就比李鴻章要鎮定、有氣勢的多,因此那場談判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進展,反而讓李鴻章在日本人眼裡成了跳梁小丑一般的存在。

很快到了第二次談判,李鴻章要求中日雙方停戰,然而日方卻表示,停戰可以,不過要讓日軍佔領天津、山海關以及大沽口三個地方,並且要支付日軍停戰期間的所有開銷,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較為嚴苛的條件,李鴻章大怒,日本人的這種獅子大開口的做法,擺明了是要壓垮清政府,因而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這場馬關談判,中日雙方都不滿於對方所提出來的條件,以至於談判無法進行下去,而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致使日方代表的談判態度緩和下來,並減少了對於清政府所提出來的要求。

這件事的起因源自於日本軍隊大勝清軍。

在其他民眾眼裡,日軍在甲午戰爭中大獲全勝,此時不僅不能夠停戰,更應該乘勝追擊,繼續進攻,以達到統治中國的目的才對,而清政府的代表卻在談判中卻屢屢提及「停戰」一事,這讓他們很不爽,甚至希望李鴻章能慘死日本,這樣他們就有藉口繼續攻打中國了。

李鴻章自然是知道談判的危險,所以每次在離開談判現場之後都會格外小心,甚至會避開大路,從小路上輾轉返回驛館,可即便是做到了如此地步,他還是出事了。

3月24日,中日第三次談判,雙方繼續就之前的話題討論,希望能得出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但是無果,中日兩位代表繼續僵持不下,而在談判結束之後,李鴻章正準備返回驛站,卻被一個突然衝出來的日本男子給射了一槍,他左臉中彈,身上的官服立馬就被鮮血給染紅了,而後便因為受不了刺激暈了過去。

這次的事情很嚴重,馬關的人也特別重視,所以沒過多久就抓到了兇手,但是李鴻章受傷的事已經成為了事實,這讓伊藤博文特別生氣:「你們就算把自己給斃了也不應該去傷害中國的使臣啊!」

這句話看似是重視李鴻章的生命安危,實際上是怕落人口實,畢竟中日的談判還在進行中,而中方的代表卻在這個時候出了事,放在國際上來看,必然對日本的口碑產生影響,說不定還會遭到英美等大國的歧視,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大大不利的。

因此,伊藤博文親自來到李鴻章的病榻前道歉,還帶了日本最優秀的醫生過來照看,日本皇室也紛紛做出表示以表慰問,而他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加快談判的速度。因為李鴻章受傷,日方明顯理虧,現在如果還要死磕談判條件,那本次談判必將以日方失敗而告終,所以他們格外希望能早點送走李鴻章這個「包袱」。

而清政府也認為應該趁此機會來爭取談判時的最大利益,所以特別囑咐他早日進行談判,在中日雙方的催促下,李鴻章不得不拖著自己還未痊癒的身體參加會議。

李鴻章受傷4天後,中日雙方進行了第四次談判,這次日方因為理虧,所以在停戰的要求上做了讓步,所謂的「日軍停戰補貼」也從3億兩白銀改成了2億兩,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清政府的支付難度。

又過了幾天,第五次談判開始,日方表示這是最後一次談判,中國需要賠償2億兩白銀,同時中國需割讓遼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方作為補償。

這次的談判足足進行了5小時左右,中國的議和團不願意做出讓步,兩方談判戰況激烈,李鴻章開始低聲下氣地請求日方減少所需賠款,並退讓割佔土地一事,然而日方咄咄逼人的態度根本不給清政府喘息的機會,最終以李鴻章籤下著名的《馬關條約》而結束。

李鴻章在籤下馬關條約的時候未曾不心痛,只是政權當道,形勢所迫,他也是逼不得已的可憐人罷了。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1872年,日本將侵略的首要目標對準了清政府的附屬國琉球,兩年後又以琉球為跳板大舉進攻臺灣,但此戰日本作戰並不順利,最終在英美等國的調停下,以清政府賠款五十萬兩白銀,以及承認日本侵略臺灣是義舉來結束。1876年,日本又將下一個的侵略目標對準了清政府的另一個附屬國朝鮮,通過武力強迫朝鮮政府籤署了《江華條約》。
  • 假如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一個王朝的興衰史往往和他的制度緊密相關。如果把中國的整個封建王朝的延續和發展比作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那麼制度的發展和更新迭代便是它的核心。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後階段,也是這場馬拉松的終點。它的制度從最開始的統一天下到成為歷史的阻礙,在西方文明的對比之下,也走到了盡頭。在政治上,實行皇帝專政,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皇帝可以凌駕任何人之上。
  • 日韓「慰安婦」訴訟矛盾再起:韓方宣判要求賠償,日方拒不道歉強烈...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鍾書毓據韓聯社報導,當地時間1月8日,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要求日本政府向「慰安婦」受害人每人賠償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的經濟損失。對此,日本外務省稱該判決結果「考慮到常識、國際法,什麼都考慮上也無法接受」,並召見韓國駐日本大使,對判決結果表示抗議。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這條諭令中心意思是為慈禧太后籌備六十大壽,下令組建籌備委員會,2位親王,3名大學士,7名尚書,專門為籌備壽禮而組建如此豪華陣容,前所未有,而這一年距離慈禧六十大壽還有兩年。 而清朝呢,原本準備向智利海軍購買噸位更大、火力更猛的白朗古 恩卡拉達號,卻因為慈禧挪用經費導致資金不足,加上日本從中作梗,智利方面不斷漲價,最後只得作罷。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 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 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上,他們對日避戰求和。
  • 甲午大數據:你或許不知道的15個數字
    同樣是旅順,日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攻堅戰中,傷亡人數高達6萬人,光戰死就達到了1.6萬人。              871       甲午戰爭期間中國軍人也有英勇的閃光點。在甲午首戰——豐島海戰中,貨輪高升號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寧死不屈,在船上1116名中國官兵中,有871名官兵壯烈殉國。
  • 如果沒有71年前那場戰爭,多少人見美軍會像「老鼠見貓」?
    一場甲午戰爭,似乎打掉了很多人面對日本海軍(海上自衛隊)時的信心——哪怕現在我方海軍在裝備規模、性能方面均已經明顯超過了日方,依然還有很多人認為,我們不一定能夠打過日本海軍。因為他們覺得在海軍方面,我們在「人的因素」方面可能不那麼行。
  • 日方公開2010年釣魚島撞船事件錄影帶完整版
    視頻截圖  日擬就撞船事件向中國船長索賠  外交部:日方行為違法,應道歉和賠償  閩南網2月13日訊 針對日本擬就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向中國船長提起損失賠償訴訟,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2日表示:「對此中國外交部已發表聲明,表明嚴正立場,強調日方對中國漁民漁船的扣押、調查以及任何形式的司法舉措都是非法和無效的,要求日方就這一事件向中方作出道歉和賠償。」
  • 俄媒:中日若陷入武裝衝突將引發「世界末日」
    「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11月28日文章,原題:中日可能的衝突或讓世界末日提前到來?中日高層已經有人意識到兩國關係因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爭端進一步惡化的危險性。但無論是北京還是東京都受到本國公眾輿論的巨大壓力,即使沒有民族主義傾向,也至少具有極端情緒。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
  • 甲午中日戰爭為什麼賠了那麼多?李鴻章:我被英語坑慘了
    而以西鄉隆盛為首的武士代表則主張通過對外戰爭,尤其是向朝鮮,從而轉移社會矛盾,提高日本的國際威望。因為日本既然已經踏上了全面西化的道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方式日本就必須全須全尾的繼承。1885年,日本曾因在朝鮮發生的「甲申事變」而趁勢與大清籤訂了《中日天津條約》。伊藤博文早就料定,隨著日本對朝鮮的幹涉和試探的手段越來越劇烈,必然會刺激大清忍不住插手朝鮮事務。
  • 中國近海發生美日撞船事故,47名美軍當場喪生,美國要求賠償20億
    要說在中國近海美日撞船事件,有47名美軍當場喪生,只是美國卻要求必須要賠償20億,那麼在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近海美日撞船說到美國的實力可謂是十分雄厚的,他們不僅擁有著高度的文明,還擁有著強悍的軍事實力,這些都是我們眾所周知的。
  • 為中國參戰的美國人 甲午海戰戰敗後憤恨自殺 蓋黃龍旗下葬
    說起甲午中日戰爭,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民族英雄鄧世昌。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也參加了甲午海戰,但他卻是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