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一躍成了晚清眾所周知的名臣,名氣與當時帶領湘軍竭力抵抗太平軍隊的曾國藩不相上下。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百姓們才更熱衷於去討論有關於這位名臣的功過是非,大多數人都覺得李鴻章是一個賣國求榮的人,但是縱觀大清的歷史,誰又能說他不夠忠君愛國呢?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
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
威海衛戰役敗戰兩個月後,清政府派戶部左侍郎張蔭恆與湖南巡撫邵友濂前往馬關議和,但是兩人卻被日本的談判代表給拒絕了,他們表示:這場議和的前提條件關乎於戰爭,而大清派來的代表卻沒有獲得統治者的全權授權,即便是議和成功也不符合國際法的條例。
於是在兩日後,李鴻章攜帶著由清政府提供的「全權授權書」與議和代表團再次登上了去往日本的遊船,而手中握著的授權書,盡顯了當時的屈辱。在李鴻章經過了幾天的奔波之後,輪船順利抵達了馬關,而就在他到達馬關的第二天,日本特派使者邀李鴻章及其義和團代表前往春帆樓議和,雙方的談判這才正式開始。
當時日方的談判代表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而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兩人早在1885年的時候就經歷過一次談判,那個時候是因為大清的軍隊在平叛朝鮮戰役的時候傷害到了日本人的軍隊,所以兩人坐到了談判桌上。
只不過那次的談判,李鴻章字字珠璣且盛氣凌人,不僅彰顯了中國人的霸氣,更是將伊藤博文堵得啞口無言,談判以大清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中方早已沒了往日的傲氣,更是在此次談判中籤下了諸多有辱國風的不平等條約。
在第一次談判的時候,李鴻章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有氣勢一點,妄圖在談判之中能再次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大清的軍隊戰敗是不爭的事實,敗者為寇的道理誰都明白,所以在談判桌上,伊藤博文明顯就比李鴻章要鎮定、有氣勢的多,因此那場談判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進展,反而讓李鴻章在日本人眼裡成了跳梁小丑一般的存在。
很快到了第二次談判,李鴻章要求中日雙方停戰,然而日方卻表示,停戰可以,不過要讓日軍佔領天津、山海關以及大沽口三個地方,並且要支付日軍停戰期間的所有開銷,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較為嚴苛的條件,李鴻章大怒,日本人的這種獅子大開口的做法,擺明了是要壓垮清政府,因而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這場馬關談判,中日雙方都不滿於對方所提出來的條件,以至於談判無法進行下去,而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致使日方代表的談判態度緩和下來,並減少了對於清政府所提出來的要求。
這件事的起因源自於日本軍隊大勝清軍。
在其他民眾眼裡,日軍在甲午戰爭中大獲全勝,此時不僅不能夠停戰,更應該乘勝追擊,繼續進攻,以達到統治中國的目的才對,而清政府的代表卻在談判中卻屢屢提及「停戰」一事,這讓他們很不爽,甚至希望李鴻章能慘死日本,這樣他們就有藉口繼續攻打中國了。
李鴻章自然是知道談判的危險,所以每次在離開談判現場之後都會格外小心,甚至會避開大路,從小路上輾轉返回驛館,可即便是做到了如此地步,他還是出事了。
3月24日,中日第三次談判,雙方繼續就之前的話題討論,希望能得出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但是無果,中日兩位代表繼續僵持不下,而在談判結束之後,李鴻章正準備返回驛站,卻被一個突然衝出來的日本男子給射了一槍,他左臉中彈,身上的官服立馬就被鮮血給染紅了,而後便因為受不了刺激暈了過去。
這次的事情很嚴重,馬關的人也特別重視,所以沒過多久就抓到了兇手,但是李鴻章受傷的事已經成為了事實,這讓伊藤博文特別生氣:「你們就算把自己給斃了也不應該去傷害中國的使臣啊!」
這句話看似是重視李鴻章的生命安危,實際上是怕落人口實,畢竟中日的談判還在進行中,而中方的代表卻在這個時候出了事,放在國際上來看,必然對日本的口碑產生影響,說不定還會遭到英美等大國的歧視,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大大不利的。
因此,伊藤博文親自來到李鴻章的病榻前道歉,還帶了日本最優秀的醫生過來照看,日本皇室也紛紛做出表示以表慰問,而他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加快談判的速度。因為李鴻章受傷,日方明顯理虧,現在如果還要死磕談判條件,那本次談判必將以日方失敗而告終,所以他們格外希望能早點送走李鴻章這個「包袱」。
而清政府也認為應該趁此機會來爭取談判時的最大利益,所以特別囑咐他早日進行談判,在中日雙方的催促下,李鴻章不得不拖著自己還未痊癒的身體參加會議。
李鴻章受傷4天後,中日雙方進行了第四次談判,這次日方因為理虧,所以在停戰的要求上做了讓步,所謂的「日軍停戰補貼」也從3億兩白銀改成了2億兩,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清政府的支付難度。
又過了幾天,第五次談判開始,日方表示這是最後一次談判,中國需要賠償2億兩白銀,同時中國需割讓遼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方作為補償。
這次的談判足足進行了5小時左右,中國的議和團不願意做出讓步,兩方談判戰況激烈,李鴻章開始低聲下氣地請求日方減少所需賠款,並退讓割佔土地一事,然而日方咄咄逼人的態度根本不給清政府喘息的機會,最終以李鴻章籤下著名的《馬關條約》而結束。
李鴻章在籤下馬關條約的時候未曾不心痛,只是政權當道,形勢所迫,他也是逼不得已的可憐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