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割地賠款,打破了他們天朝大國的自我想像。為了防止類似情況再度發生,李鴻章等人發動了洋務運動,大量購買西方武器,學習西方技術。這讓清朝海軍實力一躍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七。軍事實力的強大確實可以一時震懾他國,但政府內部的腐敗,註定它走不長遠。
日本當時比較有遠見,廢除一切有礙國家發展的舊制度,建立新的制度,然後再發展軍事,全國上下一心。經過30年的積累,日軍的軍艦數量雖不及清政府多,但卻有最先進的。而清政府國庫的收入都用來保證皇室過奢侈生活,戰爭開始,連炮彈都買不起。當年開著軍艦出使日本的盛況,只是曇花一現。
雖說戰爭以人為本,但海上戰爭不能腳踏實地,軍艦的靈活度,所載武器的射程、威力就成了關鍵。在這一點上清軍就輸了,只不過甲午中日戰爭不僅有海戰,還有陸地作戰。清軍有630000人參與戰爭,日軍則是240616人。甲午中日海戰,日軍幾乎出動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如果失敗了,也許幾十年都恢復不了元氣,所以他們抱著背水一戰的決心。而清軍官員素質參差不齊,岸上的官兵有些不戰而逃,炮陣被日軍侵佔,給北洋軍師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將領鄧世昌身先士卒,最終全軍覆沒。
據統計,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有31500人陣亡,受傷者不計其數,而日軍總共只傷亡了13306人,其中陣亡者有1132名,不到清軍的1\3。
但清軍實力真的那麼弱嗎,以三倍多的兵力對上日軍,還慘敗?可他們在鎮壓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對弈,毫不留情,迅速消滅,戰鬥力以及兵器設備,讓帝國主義汗顏。對外敵示弱,將矛頭對準自己人,註定了清朝的滅亡。雖然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奠定了後來的侵華戰爭,但不破不立,也相當於為新中國的誕生做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