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2021-01-21 騰訊網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過去,人們常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體制上的問題等,但是其實,如果具體到一場戰役來看,發現事情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北洋海軍在裝備技術上的落後,以及在軍事理論上的「不幸運」,畢竟北洋海軍的軍事理論不能說是錯誤的,只是不幸的恰好遇上了變革的節點。

北洋海軍的主力是「八大遠」,定遠艦是旗艦,還有定遠級鐵甲艦二號艦鎮遠艦,然後還有新銳的英式穹甲巡洋艦致遠艦、靖遠艦,德式裝甲巡洋艦經遠艦、來遠艦,德式穹甲巡洋艦濟遠艦,以及國產的平遠艦,這八大遠也是當年中國海軍最先進的八艘軍艦。另外,北洋海軍還有超勇、揚威等二艘撞擊巡洋艦,以及鎮東南西北中邊等6艘小噸位的蚊炮船。這些軍艦的一大特色就是:艦首對敵、航速偏慢、防護偏重。

但是這種配置的艦隊在當年非常盛行,除了北洋海軍之外,英德海軍在鐵甲艦時代也是這樣的,按當時北洋海軍各艦航速來看,平均最大航速只有14節左右,機動性嚴重不足。看到這裡,很多軍迷就對所謂的「撞擊巡洋艦」目瞪口呆了,怎麼在海軍進入大口徑艦炮交戰的時代,還有撞擊型的軍艦呢?事情就是這樣,這也是北洋海軍不幸的一點:在那個海軍技術和理論發展飛速的年代,一開始還非常符合潮流的撞擊軍艦,很快在10年內就被淘汰掉了。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風帆軍艦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蒸汽動力、鐵肋鋼殼的新型軍艦了。利薩海戰作為鐵甲艦時代的開篇海戰,義大利和奧地利雙方都有幾艘鐵甲艦參戰,但是由於他的過渡時期色彩,他也迷惑了很多國家,一定程度上引偏了海戰理論的發展。

在利薩海戰中,奧地利海軍的「費迪南德」號裝甲艦,以撞擊的方式擊沉了義大利海軍的旗艦「義大利」號風帆鐵甲艦,成為了這場海戰的轉折點,海戰中發生的兩次重要撞擊,直接影響了海戰的結果,使得此後很長時間內,人們復活了撞擊這一古老的戰術,給鐵甲艦、巡洋艦都裝上了撞角,甚至還研發了專門的撞擊巡洋艦,也就是擁有利刃一樣艦首、結構裝甲較厚、火炮力量較弱的一種向艦首近距離作戰的軍艦。

同樣,奧地利海軍以艦首應敵,取得勝利,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軍艦的艦首方向迎彈面積較小,在火炮精度不足、射速不夠快的年代裡,艦首迎敵比舷側迎敵更加安全,一度成為教科書式的作戰理論。於是包括北洋海軍在內的世界各國海軍,比如英國、德國海軍等,都開始發展以艦首迎敵為主、以重甲軍艦和大口徑火炮為主的新型鐵甲軍艦。這在1860年代開始到1890年代都不算有錯,也是正確的,畢竟任誰也無法穿越,無法預測後來海軍軍艦的技術和理論發展的變化能如此徹底。

日本海軍也不知道舷側迎敵、速射炮攻擊、高機動軍艦會是未來的主流和發展方向,他們也認為軍艦就應該是艦首迎敵的,只不過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發展和北洋海軍一樣強大的鐵甲艦,於是他們選擇了更為穩妥的辦法:兩種方式相結合。在日本艦隊中,被寄予厚望、被認為可以和八大遠較量的主力其實是「三景艦」和扶桑號鐵甲艦。三景艦也就是松島、嚴島、橋立號三艘防護巡洋艦。

這三艘軍艦為了打擊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把自己變成了「大型蚊炮船」,也就是在艦首方向布置了一門320毫米的大口徑艦炮,這種艦炮轉動困難,需要軍艦調整自己的艦首指向來協助瞄準,非常笨重。但是在艦首迎敵、重甲防護盛行的年代,這3艘4000多噸的鐵艦是事實上日本海軍寄予厚望的核心絕對主力。只不過,他們的大口徑艦炮在海戰中,竟然一炮未中。日本未來強調軍艦的近戰效果,較有前瞻性的為軍艦配置了速射炮,也就是管退式火炮,在其左右兩舷,各配置了1門120毫米速射炮和1門47毫米速射炮。

而在甲午海戰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吉野」號、「秋津洲」號、「浪速」號等新銳的快速巡洋艦,則只是作為「遊擊艦隊」,也就是機動的輔助艦隊來使用,在日本海軍的主力本陣中,其實是扶桑號鐵甲艦為主,三景艦為輔的大口徑艦炮、重甲艦隊。誰也沒有想到,第一遊擊艦隊竟然能把北洋海軍側翼徹底打垮,以至於北洋海軍艦首迎敵的幾艘主力艦,紛紛在舷側受到了日本遊擊艦隊的重創,而在舷側缺乏速射炮火力的北洋海軍,則幾乎陷入了甲板以上被清空的困難境地。

也就是從甲午海戰開始,舷側迎敵以增強打擊火力,T字陣接敵以實現火力上的絕對優勢,這一風帆戰列艦時代的復古戰術,忽然又成為了變革性的全新軍事理論,英國、德國等國迅速跟進,放棄了此前建造的超過萬噸級的「英弗萊息白」級鐵甲艦等「還較為新式」的軍艦,直接轉為建造以「君權」級戰列艦為開端的前無畏戰列艦。

說到底,誰也不會穿越,誰也無法預料,重甲重炮的時代竟然過時的那麼快,高速、機動、速射炮、舷側迎敵的時代竟然來的那麼快。事實上,即便是甲午海戰爆發之前的英國海軍,也沒有完全預料到轉折會這麼快到來,也就是在甲午海戰之後,各國的鐵甲艦才開始紛紛退役,前無畏戰列艦才紛紛登上歷史舞臺。當然,每一次轉折之前總是有預兆的,英國海軍作為當時的全球首強,在1892年就建成了「君權」級前無畏戰列艦,只不過當時距離甲午海戰爆發只有2年時間,北洋海軍就算是跟蹤先進潮流也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說,海軍終究是一個技術軍種,技術和理論是決定性的,甲午海戰北洋海軍敗的主要原因也在於技術和理論上,我們無法責備北洋海軍能做到更好,畢竟在那個全面落後於世界的晚清時代,北洋海軍還算是一個比較近代化、比較進步的武裝,他們也是拼盡全力去迎戰日本海軍的,也是非常不幸的遇到了軍事理論變革的時期,就慢了那麼一步,就差了那麼多,在那時也是無法設想周全的。帶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海軍一定要隨時更新,海軍建設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要牢記那句話,「海軍的主力艦,是在船臺上開始過時的」。

相關焦點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此時, 丁汝昌選擇以「定遠」為旗艦,「定遠」便成了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中樞所在的司令艦。指揮海軍作戰並不是丁汝昌的專長,他在艦上的角色類似於督軍,猶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而身為翼長、總兵,又是旗艦艦長的劉步蟾是北洋海軍此次海戰的真正戰場指揮官。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同時戰爭的失敗也讓本來舉棋不定、隔岸觀火的西方列強更加堅定了中國就是一個已經生了病的巨人,俗稱:「東亞病夫」,至於這個病什麼是好那誰也不敢確定。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更直接導致後來的「割地賠款」,籤訂喪權辱國的協議,是中華民族再一次遭受巨大的歷史災難。但以鄧世昌為代表的的海軍軍官的浴血奮戰,極大地喚醒了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鬥志,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重兵壓境,駐朝清兵多次請添援軍,李鴻章不予理會,反而把解決中日爭端的希望寄托在國際列強的調停上,但西方列強對日水發動戰爭均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7月底,清援軍途經豐島海面時,突遭日艦襲擊,清軍官兵死傷慘重,日本不宣而戰,正式挑起侵華戰爭。 1894年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正式宣戰。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7000噸級鐵甲艦,也是北洋艦隊的旗艦,同時期的姊妹艦還有鎮遠艦、濟遠艦和威遠艦!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慘敗結束,定遠艦也受重創並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因無力改變戰局而選擇自爆!這艘超級巨艦為何以這種方式落幕?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擁有大小軍艦25艘,官兵4000餘人,艦隊實力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主要目的就是防範列強特別是鄰居日本。 艦隊建成只是第一步,維持一支艦隊需要巨額軍費,北洋海軍軍費本身就不多,還被挪用了。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後被英法聯軍焚毀。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 甲午海戰定遠艦望遠鏡回福州 全國惟一保存至今
    甲午海戰陳兆鏗用過望遠鏡現世福州新聞網(微博)訊 經歷過甲午海戰洗禮的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總管輪單筒長柄望遠鏡,今日以175歲高齡,回到它最後一位使用者陳兆鏘中將曾讀書和長期工作的馬尾1894年 望遠鏡隨陳兆鏘參加甲午海戰陳兆鏘(1862年~1953年),福州螺洲人,1875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二屆管輪班,1884年進入北洋水師,被遴選為當時中國最大最新的戰列艦——「定遠」號機管,後歷任管輪、二管輪、總管輪,今日由其外孫捐贈的這架望遠鏡,就是北洋水師為陳兆鏘配發的,一直緊隨陳兆鏘。
  • 專家:致遠艦文物是真正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
    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專家陳悅,這艘戰艦能體現北洋海軍風貌的一艘戰艦。  「致遠艦上的文物也將是目前中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甲午史專家陳悅說,應該以發現致遠艦為契機,建立系統的甲午海戰紀念館。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控制了朝鮮政府後,兩天後,日本單方面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豐島海戰爆發,同時也拉開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在戰爭的開始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兩場戰鬥便是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首先,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中所爆發的第一場大型陸戰,其中駐守平壤的清軍共15000餘人左右;進攻平壤的日軍則有16000多人。
  • 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從客觀效果看,經過黃海海戰,日本聯合艦隊雖未能達成「聚殲」北洋海軍的目的,但由於北洋艦隊嗣後不敢再戰,日軍基本上掌握了黃海制海權,為下一步實施花園口(今旅大市莊河西南 90 裡)登陸進攻遼東半島創造了條件,對整個甲午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顯然是中方失利了。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甲午戰爭總體就是輸在清政府的腐敗,陸軍各部都有私心,支援不力,海軍裝備落後,軍艦船體老化,火炮配置落後,可悲可恨! 主要是因為日本以一國之力對抗的卻是李鴻章「一人之力」,中日甲午戰爭表面上敗了,但是滿清政府並沒有敗,因為極大削弱了李鴻章的實力,減少了李鴻章對滿清政府的威脅,滿清政府這是一石二鳥,所以李鴻章會被日本人暗殺,就是因為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損失很大。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 為中國參戰的美國人 甲午海戰戰敗後憤恨自殺 蓋黃龍旗下葬
    說起甲午中日戰爭,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民族英雄鄧世昌。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也參加了甲午海戰,但他卻是美國人。
  • 甲午口述|廣乙艦管帶林國祥(下):後人曾是紅色貿易公司成員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108年前,一隻掛著大清龍旗的艦隊行駛在中國的南海,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有計劃的巡航西沙,命名島嶼。這次航行的航海總指揮就是甲午海戰的倖存將領林國祥,這一命名過程也成就了林國祥的「千秋功業」。78年前,日本人佔領廣州後收編珠江上的江防艦隊,林國祥後人不肯替日本人做事,放棄艇長的職位,毅然離開。
  • 一百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中國人,畏懼日本海軍?
    時至今日,還有大批的中國人,不相信中國海軍已經比日本海上自衛隊更強——哪怕日本人親自承認也不行。近日,日本《軍事研究》雜誌在一篇對比當今中日海軍實力的文章中擔憂的稱,目前中方海軍實力已大幅度的超過日方,未來將達到日方的2倍以上。12月4號,筆者發布了一篇文章,對日方說法進行了援引和評論。
  • 走向共和:為什麼有人講甲午戰爭的失敗,源自於那次北洋大閱兵?
    但在這次閱兵後不久,北洋水師就遭遇了滅頂之災,兩個月後,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對陣日本艦隊,並最終全軍覆沒。在《走向共和》這部劇中,則是把北洋海軍的這次閱兵跟1888年的那次閱兵合併在了一起。並在閱兵後引發了一系列後果,最終導致了北洋艦隊的滅亡,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