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過去,人們常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體制上的問題等,但是其實,如果具體到一場戰役來看,發現事情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北洋海軍在裝備技術上的落後,以及在軍事理論上的「不幸運」,畢竟北洋海軍的軍事理論不能說是錯誤的,只是不幸的恰好遇上了變革的節點。
北洋海軍的主力是「八大遠」,定遠艦是旗艦,還有定遠級鐵甲艦二號艦鎮遠艦,然後還有新銳的英式穹甲巡洋艦致遠艦、靖遠艦,德式裝甲巡洋艦經遠艦、來遠艦,德式穹甲巡洋艦濟遠艦,以及國產的平遠艦,這八大遠也是當年中國海軍最先進的八艘軍艦。另外,北洋海軍還有超勇、揚威等二艘撞擊巡洋艦,以及鎮東南西北中邊等6艘小噸位的蚊炮船。這些軍艦的一大特色就是:艦首對敵、航速偏慢、防護偏重。
但是這種配置的艦隊在當年非常盛行,除了北洋海軍之外,英德海軍在鐵甲艦時代也是這樣的,按當時北洋海軍各艦航速來看,平均最大航速只有14節左右,機動性嚴重不足。看到這裡,很多軍迷就對所謂的「撞擊巡洋艦」目瞪口呆了,怎麼在海軍進入大口徑艦炮交戰的時代,還有撞擊型的軍艦呢?事情就是這樣,這也是北洋海軍不幸的一點:在那個海軍技術和理論發展飛速的年代,一開始還非常符合潮流的撞擊軍艦,很快在10年內就被淘汰掉了。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風帆軍艦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蒸汽動力、鐵肋鋼殼的新型軍艦了。利薩海戰作為鐵甲艦時代的開篇海戰,義大利和奧地利雙方都有幾艘鐵甲艦參戰,但是由於他的過渡時期色彩,他也迷惑了很多國家,一定程度上引偏了海戰理論的發展。
在利薩海戰中,奧地利海軍的「費迪南德」號裝甲艦,以撞擊的方式擊沉了義大利海軍的旗艦「義大利」號風帆鐵甲艦,成為了這場海戰的轉折點,海戰中發生的兩次重要撞擊,直接影響了海戰的結果,使得此後很長時間內,人們復活了撞擊這一古老的戰術,給鐵甲艦、巡洋艦都裝上了撞角,甚至還研發了專門的撞擊巡洋艦,也就是擁有利刃一樣艦首、結構裝甲較厚、火炮力量較弱的一種向艦首近距離作戰的軍艦。
同樣,奧地利海軍以艦首應敵,取得勝利,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軍艦的艦首方向迎彈面積較小,在火炮精度不足、射速不夠快的年代裡,艦首迎敵比舷側迎敵更加安全,一度成為教科書式的作戰理論。於是包括北洋海軍在內的世界各國海軍,比如英國、德國海軍等,都開始發展以艦首迎敵為主、以重甲軍艦和大口徑火炮為主的新型鐵甲軍艦。這在1860年代開始到1890年代都不算有錯,也是正確的,畢竟任誰也無法穿越,無法預測後來海軍軍艦的技術和理論發展的變化能如此徹底。
日本海軍也不知道舷側迎敵、速射炮攻擊、高機動軍艦會是未來的主流和發展方向,他們也認為軍艦就應該是艦首迎敵的,只不過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發展和北洋海軍一樣強大的鐵甲艦,於是他們選擇了更為穩妥的辦法:兩種方式相結合。在日本艦隊中,被寄予厚望、被認為可以和八大遠較量的主力其實是「三景艦」和扶桑號鐵甲艦。三景艦也就是松島、嚴島、橋立號三艘防護巡洋艦。
這三艘軍艦為了打擊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把自己變成了「大型蚊炮船」,也就是在艦首方向布置了一門320毫米的大口徑艦炮,這種艦炮轉動困難,需要軍艦調整自己的艦首指向來協助瞄準,非常笨重。但是在艦首迎敵、重甲防護盛行的年代,這3艘4000多噸的鐵艦是事實上日本海軍寄予厚望的核心絕對主力。只不過,他們的大口徑艦炮在海戰中,竟然一炮未中。日本未來強調軍艦的近戰效果,較有前瞻性的為軍艦配置了速射炮,也就是管退式火炮,在其左右兩舷,各配置了1門120毫米速射炮和1門47毫米速射炮。
而在甲午海戰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吉野」號、「秋津洲」號、「浪速」號等新銳的快速巡洋艦,則只是作為「遊擊艦隊」,也就是機動的輔助艦隊來使用,在日本海軍的主力本陣中,其實是扶桑號鐵甲艦為主,三景艦為輔的大口徑艦炮、重甲艦隊。誰也沒有想到,第一遊擊艦隊竟然能把北洋海軍側翼徹底打垮,以至於北洋海軍艦首迎敵的幾艘主力艦,紛紛在舷側受到了日本遊擊艦隊的重創,而在舷側缺乏速射炮火力的北洋海軍,則幾乎陷入了甲板以上被清空的困難境地。
也就是從甲午海戰開始,舷側迎敵以增強打擊火力,T字陣接敵以實現火力上的絕對優勢,這一風帆戰列艦時代的復古戰術,忽然又成為了變革性的全新軍事理論,英國、德國等國迅速跟進,放棄了此前建造的超過萬噸級的「英弗萊息白」級鐵甲艦等「還較為新式」的軍艦,直接轉為建造以「君權」級戰列艦為開端的前無畏戰列艦。
說到底,誰也不會穿越,誰也無法預料,重甲重炮的時代竟然過時的那麼快,高速、機動、速射炮、舷側迎敵的時代竟然來的那麼快。事實上,即便是甲午海戰爆發之前的英國海軍,也沒有完全預料到轉折會這麼快到來,也就是在甲午海戰之後,各國的鐵甲艦才開始紛紛退役,前無畏戰列艦才紛紛登上歷史舞臺。當然,每一次轉折之前總是有預兆的,英國海軍作為當時的全球首強,在1892年就建成了「君權」級前無畏戰列艦,只不過當時距離甲午海戰爆發只有2年時間,北洋海軍就算是跟蹤先進潮流也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說,海軍終究是一個技術軍種,技術和理論是決定性的,甲午海戰北洋海軍敗的主要原因也在於技術和理論上,我們無法責備北洋海軍能做到更好,畢竟在那個全面落後於世界的晚清時代,北洋海軍還算是一個比較近代化、比較進步的武裝,他們也是拼盡全力去迎戰日本海軍的,也是非常不幸的遇到了軍事理論變革的時期,就慢了那麼一步,就差了那麼多,在那時也是無法設想周全的。帶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海軍一定要隨時更新,海軍建設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要牢記那句話,「海軍的主力艦,是在船臺上開始過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