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口述|廣乙艦管帶林國祥(下):後人曾是紅色貿易公司成員

2021-01-10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

108年前,一隻掛著大清龍旗的艦隊行駛在中國的南海,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有計劃的巡航西沙,命名島嶼。

這次航行的航海總指揮就是甲午海戰的倖存將領林國祥,這一命名過程也成就了林國祥的「千秋功業」。

78年前,日本人佔領廣州後收編珠江上的江防艦隊,林國祥後人不肯替日本人做事,放棄艇長的職位,毅然離開。

68年前,林國祥的孫輩兒,作為地下黨紅色貿易公司的成員,為人民解放軍採購渡海作戰西藥、船隻等軍需用品,為新中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9年前,汶川地震後,林國祥的曾孫林其浩多次來到四川,參與、審核了地震災區古建的修繕方案等搶救保護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的「特別貢獻獎」嘉獎。

發生在123年前的那場戰爭,不僅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北洋水師眾將士和其後人的命運。

對於林其浩來說,自1867年16歲的曾祖林國祥回國到福州船政開始,家族的百年歷史便和國家的歷史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一部百年林家史,不僅是一部中國近代海軍史,也是中國百年歷史的縮影。

今年6月,林國祥四代孫林其浩在致遠艦出水文物展覽現場。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林國祥是船政學堂的同學,還曾在同一條軍艦上任職,當年兩家在廣州的府邸也曾臨近。

千秋功業

收復東沙 巡航西沙

甲午戰後,林國祥被清廷重新起用。1896年夏,林國祥、程壁光等六人被派往英國監造訂購「海天」、「海圻」號兩艘巡洋艦,重建中國海軍。這兩艦也是清末最大的巡洋艦。

當時,英國報紙曾對在船廠舉行的交船儀式進行了報導,林國祥嫻熟的英語水平曾讓英國記者大為驚嘆。根據報導林國祥當時職務是Captain Lin Kok cheong chief of the resident chinese inspectors(常駐的首席中國檢查員),今譯為主任監造委員。

當時,英國報紙曾對在船廠舉行的交船儀式進行了報導,林國祥(花束正後方者)嫻熟的英語水平曾讓英國記者大為驚嘆。花束左後方應為程壁光。

1899年艦成回國,林國祥又回到廣東水師任艦隊左翼分統,這一年他48歲。

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艦南巡西沙群島,在這一次巡海中,林國祥被委任為航海總指揮。

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巡航西沙,前後總計23天,為南海諸島命名,隨船的測繪人員繪製了西沙群島總圖和西沙各島分圖,為維護中國南海疆域完整作出了貢獻。

承擔此次出航任務的正是「伏波」和「琛航」艦。在馬尾海戰前,林國祥曾先後擔任伏波、琛航兩艦的管帶。馬尾海戰後,琛航沉沒,伏波重傷,戰後慈禧親自寫下硃批要將兩艦打撈、修整,修葺後兩艦重披掛上陣投入使用。

這兩艘老舊艦船,是中國海權的見證,行前林國祥給這兩位老夥計進行了仔細檢查。

李準在《巡海記》中曾有詳細的描述「船上之鍋爐機器,應修理者修理之。凡桅帆纜索,無不檢查。其鐵鏈之在艙底者,概行拉出船面,林君節節以錘敲之,其聲有壞者,立以白粉條畫之為記,概用極粗之鉛線扎之,防其斷也。」

林國祥親自檢視兩艦,一節一節敲擊錨鏈,此時他一定會想起25年前的馬尾海戰,15年前的甲午海戰。

這次巡視,也耗盡了伏波和琛航二船最後的氣力。據李準《自編年譜》記載,返回廣州後,兩船已朽壞不堪駕駛,招商變價以廣東水師公所建無線電臺之用。

林國祥在西沙巡視中以其嫻熟的航海經驗,為這次遠航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準在《自編年譜》中記載:「沿海皆暗礁,危險萬分。且伏波、琛航二船與餘齊年,朽腐堪慮,若非林國祥、吳敬榮二君之老於駕駛,精細謹慎,則恐無生還之望矣。」

和林國祥一起的吳敬榮,也參加過甲午海戰,時任廣甲艦管帶。在此之前,兩位甲午倖存將領還合作收回了被日本人佔領的東沙島。

這次極具歷史意義的南海主權巡視,也成為林國祥作為海軍將領最後的榮光。

當時,軍艦每到一處皆勒石命名,鳴炮升旗。其中有一島嶼,以林國祥的家鄉命名為「新會島」。

當時以這兩艘軍艦命名的「琛航島」如今依然沿用,「伏波島」則是現在的「晉卿島」。

當時媒體對收回東沙島的報導,裡面提到林國祥和吳敬榮的事跡。

身後榮光

誥封號「武顯將軍」

在南巡西沙群島後不久,林國祥就去世了。

此前,由於動亂年代族譜資料遺失,林家對於林國祥具體去世日期一直都是根據墓碑記載推斷。

林國祥的四代孫林其浩說,林國祥墓碑上刻有「宣統元年重修」字樣,宣統元年是1909年。

林其浩說,我們家根據這一信息,一直認為是林國祥是在巡視西沙結束時去世的。家族傳說,當年林國祥的棺材被快船運送回新會大澤北洋鄉安葬。

「由於去世的突然,從海上運回老家後,可能立即進行了簡單安葬,不久之後墳墓又進行了修葺。」林其浩說。

不過李準在其《自編年譜》中記載了另外一個日期:宣統二年九月,(載洵會同薩鎮冰)又出洋過香港,餘又往迎,知都統林瑞嘉遊戎已於七月病故,洵王、鼎銘各有贈恤,以其為海軍耆宿也。

林瑞嘉就是林國祥,瑞嘉是他的號,李準在年譜中多次以此稱呼。此前曾有資料說林國祥又名「瑞喜」,顯然是瑞嘉的訛誤,林其浩也表示沒有用過「瑞喜」之名。

按照李準記載林國祥去世的日期是宣統二年的七月,即1910年的8月,去世原因是「病故」,這一年林國祥59歲。

但墓碑上為何是「宣統元年」,要解開這一謎團還需要更多的佐證。

不過,林家的家族史也流傳,為表彰林國祥的功績,清廷誥封他為「武顯將軍」,派載洵到位於廣州的龍導尾(今在海珠區,與鄧世昌宅臨近)的林家「將軍第」弔唁。

當時載洵年僅23歲,是宗室裡的少壯派,他和海軍提督薩鎮冰任籌辦海軍大臣,負責設立籌辦海軍事務處重振海軍。

林其浩說,如今林國祥的墓碑上還刻有「清誥授武顯將軍顯祖考國祥翁林公」等字樣。

林國祥墓的碑文。(新會博物館 林文斌 供圖)

今年7月,林國祥老家的新會博物館曾對此進行了調查。據博物館副館長林文斌介紹,林國祥墓現在保存較好,未來還會加強管理。

林國祥的三弟林國裕去世的要早一些,1907年,是林國祥操辦的葬禮。

五弟林國禧1924年去世,墓碑上刻著他生前在清朝時擔任過的職位:水師提標中營四品頂戴儘先守備。

林其浩說,這兩方墓,現今已無法找到,家中只留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的爺爺抄錄的墓碑文字。

林國祥墓。(新會博物館 林文斌 供圖)

故事傳家

孫輩為新中國外貿人才

林其浩是林國祥的四代孫。

林其浩說,他從小就聽爺爺講述曾祖林國祥、林國裕、林國禧的歷史。

林其浩的爺爺在家中排行老三,林國祥去世的時候,他只有11歲。

「爺爺怕我忘了,還特意手寫了一篇文章,以家譜為主線,講述我們家祖先的來龍去脈。寫完還告訴我『你可千萬別忘了!』」林其浩說,這些也影響著家裡的後人,自林國祥開始,林家的家事便與國事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因為受到家庭的影響,林其浩的爺爺也曾和艦船有一段淵源。

「民國時期,我爺爺做過在珠江上巡視江防的艇長,」林其浩說,「因為北洋水師後裔都視日本人為世仇,所以在日本人佔領廣州後,收編珠江的江防艦艇時,我爺爺不肯替日本人做事,毅然離開。」

林其浩說,爺爺的英語好,憑藉語言優勢他轉行到一家英國洋行做貿易工作,「我父親共有兄妹八人,當時全家生計靠爺爺一人工作支撐。」

解放初期,林其浩的爺爺作為公司骨幹曾有機會帶著全家隨遷到香港,但他看到了新中國光明前景,放棄了去香港發展的機會。「他還沿襲林道解的做法,把自己三個大孩子,我父親、二叔、三姑和姑父送到新政府工作。」林其浩說。

林其浩的父親解放前也曾在汕尾航海學校學習駕駛,畢業後在中共地下黨主持的一個商行做貿易工作。

林其浩說,在解放沿海島嶼戰役中,父親受公司委派曾來往香港採購西藥和船隻給前線補給。「那時受西方國家封鎖的影響,香港是極少數的幾個採購渠道之一,當時在香港和深圳之間傳遞文件,東西要藏在鞋墊裡,根據執行任務的需要,工作人員還可以配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的各大部委到沿海城市招幹進京,林其浩的父親由於外語出色,被經貿部錄用。

當時先送到南京外語學院進行學習和甄選工作,「但後來學校領導跟父親單位的領導說,他不用學了,再學我們就得留下他,讓他當老師了。」林其浩回憶說,「一般學院要學習半年,父親只學了三四個月。返回北京後,組織給他安排工作。」

林其浩在出生十個月後就被送到廣東的爺爺那裡照顧,他的父親則作為首批工作人員被派到中國駐英國代辦處的工作。

「當時國家經濟困難,號召駐外人員為國節約外匯,我10歲之前只見過父親一面。」林其浩說,當時是父親出公差到香港路過廣州來看望爺爺和我,就在廣州停留了幾天。」

「文革」期間,林其浩的父母由於是林家的歷史及海外關係而受到衝擊,被下放到河南息縣五七幹校。

「文革」結束後,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始恢復正常邦交,需要外交和經貿人才,林其浩的父親作為技術型人才,被派往中國駐波蘭大使館商務處工作。中美建交後,他從波蘭被派到了美國,在駐紐約總領事館工作。

改革開放後,林其浩的父親根據安排在美國成立了貿易運輸公司,繼續為國服務。公司地址當時就設在美國紐約世貿中心。

林國祥故居。據新會博物館副館長林文斌介紹,故居位於新會大澤鎮北洋村六村五巷41號,青磚牆身,寬10.5米,深14.2米,建築面積149平方米,通高約5.8米。前部二樓及屋簷已經拆除改建,已空置多年。(新會博物館 林文斌 供圖)

家國歷史

「這一百多年來在我們家不斷傳承」

林其浩說,他的二叔當年考入人民解放軍空軍。早年在北京南苑機場擔任戰鬥機保障工作,後來轉業到地方,進入科研機構工作。

「爺爺曾經自豪地跟我說,我們家是光榮軍屬、幹屬。」林其浩說,「這一百多年來在我們家不斷傳承的就是這一段家國歷史。」

作為家國歷史的傳承者,林其浩說他最希望的就是能給先祖林國祥公正的歷史評價。

「說清歷史,現在看來這一步已經完成了。」林其浩說,家裡始終惦記的,是應給林國祥一個歷史地位。

2014年9月17日,甲午黃海海戰紀念日,林其浩作為北洋將士後裔代表之一來到山東劉公島祭奠。

但是林其浩發現,在劉公島的北洋將士名錄牆上沒有林國祥的名字。

「如果說,參加甲午海戰的廣乙艦是廣東水師不屬於北洋水師,但在威海衛保衛戰中林國祥已經被任命為濟遠艦管帶,他已經是北洋水師的人了。濟遠艦逃將方伯謙的名字都刻在名錄牆上,為什麼不能把林國祥的名字刻上呢?」林其浩說。

林國祥和甲午戰後遺存的海軍精英,不僅在甲午戰後重建海軍,更主要的是他們為中國留下了海軍的種子,延續了中華民族的海權意識,這一點對今天來說尤為珍貴。

作為林國祥的第四代孫,林其浩沒有繼承家族的海洋事業,而是延續了先祖林道解的手藝:古建修繕。

作為古建修繕專家,林其浩現在是國家文物局專家庫中的古建及近現代建築專家、商務部援外司專家,長期負責故宮、雍和宮等國內文物古建的修繕工作。在汶川地震後,林其浩又多次來到四川,參與、審核了地震災區古建的修繕方案等搶救保護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的「特別貢獻獎」嘉獎。

「我始終堅信,自己的先人是個很了不起的人。雖然甲午戰爭的確戰敗了,但北洋水師是為國家、為民族英勇獻身的群體。」林其浩說,「在家國歷史的進程中,我以及其他北洋水師將士的後裔們,以實際行動做好後裔能夠發揮的特定作用。」

林國祥故居內景。(新會博物館 林文斌 供圖)

參考文獻:《北洋海軍研究探微》(孫建軍)、《龍旗飄揚的艦隊》(姜鳴)、《近代國造艦船志》(陳悅)、《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姜鳴)、《清末海軍史料》、《李準自編年譜》等。

相關焦點

  • 2020-2026年中國橡膠管帶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根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中國把橡膠管帶製造歸入橡膠製品業(國家統計局代碼29)中的橡膠、管帶的製品(C292),其統計4級碼為C2920。  2020-2026年中國橡膠管帶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揭示了橡膠管帶市場潛在需求與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銀行信貸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 中日甲午海戰
    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與日軍展開激烈戰爭,丁汝昌受傷後仍坐於甲板上鼓舞士氣,由「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代其指揮督戰。「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鏖戰多時、船艦受重創情況下,下令艦船猛撞日艦,不幸中魚雷,全艦官兵壯烈殉國。「經遠」號亦在其管帶林永升指揮下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黃海海戰北洋艦隊雖然損失了5艘軍艦和近千士兵,但也重創了日艦。
  • 甲午海戰定遠艦望遠鏡回福州 全國惟一保存至今
    甲午海戰陳兆鏗用過望遠鏡現世福州新聞網(微博)訊 經歷過甲午海戰洗禮的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總管輪單筒長柄望遠鏡,今日以175歲高齡,回到它最後一位使用者陳兆鏘中將曾讀書和長期工作的馬尾為銅合金材料,鏡身上刻著幾行英文,標出望遠鏡由英國倫敦芬丘街59號休斯父子公司生產,出產日期為1838年7月4日。7日晚,記者通過英國留學生查詢得知,休斯父子公司是英國一家著名的為海軍生產艦用精密儀器的公司,由父親亨利?休斯和兒子亞歷山大?休斯組建,原開在芬丘街120號,後搬入59號。休斯父子公司主要生產望遠鏡、六分儀、計時錶和其他艦用科技儀器,規模不斷擴大。
  • 口述歷史,全民參與 爾冬強田野工作計劃牽手黎裡古鎮
    12月24日,黎裡名家工作室授牌暨爾冬強江南文化田野工作站黎裡口述史與視覺文獻項目啟動儀式在古鎮舉行。未來,黎裡古鎮與知名歷史影像專家爾冬強先生的田野工作計劃攜手合作,引入江南口述歷史與視覺文獻工作坊,通過歷史人文的深度挖掘和採訪,用古鎮人民自己的語言,將黎裡古鎮的生命故事和時代變遷娓娓道來。
  • 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靖遠」幫帶大副劉冠雄知「定遠」號旗桅杆斷裂,不能升旗指揮,建議管帶葉祖珪代懸信旗集隊,指揮各艦繞擊日艦,並調出泊於港內的「鎮南」「鎮中」等前來助戰。於是,「平遠」「廣丙」及各魚雷艇也都折回。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 英國口述歷史館館長:英國口述史一開始就關注草根
    英國口述史一開始就關注草根騰訊文化: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事口述歷史的工作的?當時英國社會上發生了什麼事情?羅伯特·珀克斯:上世紀70年代我在念博士時開始參與口述歷史的工作,之前我就已經關注口述歷史。因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口述歷史以一種運動的形式在英國出現,以重新達到平衡,回到針對普通人的研究中去。從這方面來講,(英國口述歷史的)起源與美國很不同。在美國,口述歷史最初大多是關於美國社會的精英歷史,要到很後面,工人階層、普通人的歷史才開始成為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但英國的情況正相反,口述歷史從一開始就非常草根,關注普通人的經歷。騰訊文化:英國口述歷史的興起跟大眾工業的發展有關係嗎?
  • 盤點九位女媧後人飾演者,紫萱竟然是小蠻的曾曾外祖母?
    我們最先知道女媧後人應該是在《仙劍奇俠傳》裡面,實際上飾演過女媧後人的角色還挺多的。一、紫萱—唐嫣之所以先說紫萱是從輩分上來說,在《仙劍》系列裡面她是比較大的。第二世的時候生下了女兒林青兒,利用水靈珠封印女兒青兒的成長發育。二、青兒—孫莉孫莉在《仙劍奇俠傳》第一部中飾演女主趙靈兒的母親—林青兒,也就是第三部中紫萱的女兒。
  • 百年臺灣世家 中國心恆不變——訪臺中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林朝棟、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岡……盤點家族史上的一個個抗日先輩,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感到無上榮耀。他說:「霧峰林家三代人,前赴後繼抗日五十年,從未屈服。作為林家子孫,我們為先人的犧牲奉獻感到驕傲。」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林家開臺祖林石從福建漳州渡海來臺。此後,幾代林家人勤耕不輟,進取拼搏,人才輩出,在不同領域嶄露頭角。
  • 甲午祭 | 從漫畫看甲午:大千世界,醜態百出
    甲午祭 | 從漫畫看甲午:大千世界,醜態百出 澎湃新聞記者 於淑娟 整理 2014-07-25 11:56 來源:澎湃新聞
  • AA12迎來新成員紅色閃電 顏值與實力並存
    AA12迎來新成員紅色閃電 顏值與實力並存 發布時間:2019-05-20 10:44 來源:掌火 作者:
  • CSVA星空攝影師周博拍下「紅色精靈」奇觀
    先上圖:上圖貌似普通的銀河照,是飛機上拍的,畫面還有點虛,普通人會不以為然,即便周博本人之前也將它視為廢片了,好在沒有刪除,現在才發現了一大亮點:「紅色精靈」!大家注意看天上那幾道紅線,大致有6條,這就是讓大家群情激昂的「紅色精靈」!
  • 口述要素市場開放|埃利·伊扎科夫:中國市場打開後潛力無限
    【編者按】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大國際中心,值此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站在再改革、再開放的新歷史起點,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採訪了浦東開發開放的親歷者、參與者,口述上海金融要素市場對外開放那段崢嶸歲月。
  • 名人愛順德 後人揚祖訓
    因為差點遭受滅門之災,伍奢臨終立下了「勤讀書、不為官」的祖訓,「所以我們伍氏一直認為做官風險大,還是好好讀書為佳。」伍時業感慨道。   如今,這句祖訓發展到今天已有了新的變化,「還加上三個字『孝祖國』,就是要熱愛祖國,至於『不為官』,已經沒有這個限制了。」
  • 清代貴州籍將軍抗擊倭寇右眼失明解甲歸田 備受後人敬仰
    2018年清明,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古洞村,吳運貞後人、族人宗親和各界朋友百餘人聚集在吳運貞故居,為慶祝剛剛修復的故居大門和為故居「將軍第」匾揭牌舉行了隆重而簡樸的紀念活動。吳運貞(1846年—1914年),字明揖、號允謙,三穗吉洞村人。幼失父母,17歲時投身從軍。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假如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經商和貿易被政府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在遼闊的中國土地上,人們對自然資源及其依賴,很多時候都是靠天吃飯。由人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科技力量的支持,只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之上。在對外貿易上,更多的是為了展示皇權而進行的外交,在經濟層面上考慮的很少。甲午中日戰爭發生之前,中日兩國從實力比較來看,中國每年的稅收在7000萬兩白銀左右,而日本只有5000萬兩白銀左右。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網際網路平臺聚力阻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
    本報訊 記者劉斯文報導 10月20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聯合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騰訊公司共同舉辦「打擊網絡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網際網路企業聯盟」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