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
108年前,一隻掛著大清龍旗的艦隊行駛在中國的南海,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有計劃的巡航西沙,命名島嶼。
這次航行的航海總指揮就是甲午海戰的倖存將領林國祥,這一命名過程也成就了林國祥的「千秋功業」。
78年前,日本人佔領廣州後收編珠江上的江防艦隊,林國祥後人不肯替日本人做事,放棄艇長的職位,毅然離開。
68年前,林國祥的孫輩兒,作為地下黨紅色貿易公司的成員,為人民解放軍採購渡海作戰西藥、船隻等軍需用品,為新中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9年前,汶川地震後,林國祥的曾孫林其浩多次來到四川,參與、審核了地震災區古建的修繕方案等搶救保護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的「特別貢獻獎」嘉獎。
發生在123年前的那場戰爭,不僅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北洋水師眾將士和其後人的命運。
對於林其浩來說,自1867年16歲的曾祖林國祥回國到福州船政開始,家族的百年歷史便和國家的歷史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一部百年林家史,不僅是一部中國近代海軍史,也是中國百年歷史的縮影。
今年6月,林國祥四代孫林其浩在致遠艦出水文物展覽現場。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林國祥是船政學堂的同學,還曾在同一條軍艦上任職,當年兩家在廣州的府邸也曾臨近。
千秋功業
收復東沙 巡航西沙
甲午戰後,林國祥被清廷重新起用。1896年夏,林國祥、程壁光等六人被派往英國監造訂購「海天」、「海圻」號兩艘巡洋艦,重建中國海軍。這兩艦也是清末最大的巡洋艦。
當時,英國報紙曾對在船廠舉行的交船儀式進行了報導,林國祥嫻熟的英語水平曾讓英國記者大為驚嘆。根據報導林國祥當時職務是Captain Lin Kok cheong chief of the resident chinese inspectors(常駐的首席中國檢查員),今譯為主任監造委員。
當時,英國報紙曾對在船廠舉行的交船儀式進行了報導,林國祥(花束正後方者)嫻熟的英語水平曾讓英國記者大為驚嘆。花束左後方應為程壁光。
1899年艦成回國,林國祥又回到廣東水師任艦隊左翼分統,這一年他48歲。
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艦南巡西沙群島,在這一次巡海中,林國祥被委任為航海總指揮。
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巡航西沙,前後總計23天,為南海諸島命名,隨船的測繪人員繪製了西沙群島總圖和西沙各島分圖,為維護中國南海疆域完整作出了貢獻。
承擔此次出航任務的正是「伏波」和「琛航」艦。在馬尾海戰前,林國祥曾先後擔任伏波、琛航兩艦的管帶。馬尾海戰後,琛航沉沒,伏波重傷,戰後慈禧親自寫下硃批要將兩艦打撈、修整,修葺後兩艦重披掛上陣投入使用。
這兩艘老舊艦船,是中國海權的見證,行前林國祥給這兩位老夥計進行了仔細檢查。
李準在《巡海記》中曾有詳細的描述「船上之鍋爐機器,應修理者修理之。凡桅帆纜索,無不檢查。其鐵鏈之在艙底者,概行拉出船面,林君節節以錘敲之,其聲有壞者,立以白粉條畫之為記,概用極粗之鉛線扎之,防其斷也。」
林國祥親自檢視兩艦,一節一節敲擊錨鏈,此時他一定會想起25年前的馬尾海戰,15年前的甲午海戰。
這次巡視,也耗盡了伏波和琛航二船最後的氣力。據李準《自編年譜》記載,返回廣州後,兩船已朽壞不堪駕駛,招商變價以廣東水師公所建無線電臺之用。
林國祥在西沙巡視中以其嫻熟的航海經驗,為這次遠航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準在《自編年譜》中記載:「沿海皆暗礁,危險萬分。且伏波、琛航二船與餘齊年,朽腐堪慮,若非林國祥、吳敬榮二君之老於駕駛,精細謹慎,則恐無生還之望矣。」
和林國祥一起的吳敬榮,也參加過甲午海戰,時任廣甲艦管帶。在此之前,兩位甲午倖存將領還合作收回了被日本人佔領的東沙島。
這次極具歷史意義的南海主權巡視,也成為林國祥作為海軍將領最後的榮光。
當時,軍艦每到一處皆勒石命名,鳴炮升旗。其中有一島嶼,以林國祥的家鄉命名為「新會島」。
當時以這兩艘軍艦命名的「琛航島」如今依然沿用,「伏波島」則是現在的「晉卿島」。
當時媒體對收回東沙島的報導,裡面提到林國祥和吳敬榮的事跡。
身後榮光
誥封號「武顯將軍」
在南巡西沙群島後不久,林國祥就去世了。
此前,由於動亂年代族譜資料遺失,林家對於林國祥具體去世日期一直都是根據墓碑記載推斷。
林國祥的四代孫林其浩說,林國祥墓碑上刻有「宣統元年重修」字樣,宣統元年是1909年。
林其浩說,我們家根據這一信息,一直認為是林國祥是在巡視西沙結束時去世的。家族傳說,當年林國祥的棺材被快船運送回新會大澤北洋鄉安葬。
「由於去世的突然,從海上運回老家後,可能立即進行了簡單安葬,不久之後墳墓又進行了修葺。」林其浩說。
不過李準在其《自編年譜》中記載了另外一個日期:宣統二年九月,(載洵會同薩鎮冰)又出洋過香港,餘又往迎,知都統林瑞嘉遊戎已於七月病故,洵王、鼎銘各有贈恤,以其為海軍耆宿也。
林瑞嘉就是林國祥,瑞嘉是他的號,李準在年譜中多次以此稱呼。此前曾有資料說林國祥又名「瑞喜」,顯然是瑞嘉的訛誤,林其浩也表示沒有用過「瑞喜」之名。
按照李準記載林國祥去世的日期是宣統二年的七月,即1910年的8月,去世原因是「病故」,這一年林國祥59歲。
但墓碑上為何是「宣統元年」,要解開這一謎團還需要更多的佐證。
不過,林家的家族史也流傳,為表彰林國祥的功績,清廷誥封他為「武顯將軍」,派載洵到位於廣州的龍導尾(今在海珠區,與鄧世昌宅臨近)的林家「將軍第」弔唁。
當時載洵年僅23歲,是宗室裡的少壯派,他和海軍提督薩鎮冰任籌辦海軍大臣,負責設立籌辦海軍事務處重振海軍。
林其浩說,如今林國祥的墓碑上還刻有「清誥授武顯將軍顯祖考國祥翁林公」等字樣。
林國祥墓的碑文。(新會博物館 林文斌 供圖)
今年7月,林國祥老家的新會博物館曾對此進行了調查。據博物館副館長林文斌介紹,林國祥墓現在保存較好,未來還會加強管理。
林國祥的三弟林國裕去世的要早一些,1907年,是林國祥操辦的葬禮。
五弟林國禧1924年去世,墓碑上刻著他生前在清朝時擔任過的職位:水師提標中營四品頂戴儘先守備。
林其浩說,這兩方墓,現今已無法找到,家中只留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的爺爺抄錄的墓碑文字。
林國祥墓。(新會博物館 林文斌 供圖)
故事傳家
孫輩為新中國外貿人才
林其浩是林國祥的四代孫。
林其浩說,他從小就聽爺爺講述曾祖林國祥、林國裕、林國禧的歷史。
林其浩的爺爺在家中排行老三,林國祥去世的時候,他只有11歲。
「爺爺怕我忘了,還特意手寫了一篇文章,以家譜為主線,講述我們家祖先的來龍去脈。寫完還告訴我『你可千萬別忘了!』」林其浩說,這些也影響著家裡的後人,自林國祥開始,林家的家事便與國事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因為受到家庭的影響,林其浩的爺爺也曾和艦船有一段淵源。
「民國時期,我爺爺做過在珠江上巡視江防的艇長,」林其浩說,「因為北洋水師後裔都視日本人為世仇,所以在日本人佔領廣州後,收編珠江的江防艦艇時,我爺爺不肯替日本人做事,毅然離開。」
林其浩說,爺爺的英語好,憑藉語言優勢他轉行到一家英國洋行做貿易工作,「我父親共有兄妹八人,當時全家生計靠爺爺一人工作支撐。」
解放初期,林其浩的爺爺作為公司骨幹曾有機會帶著全家隨遷到香港,但他看到了新中國光明前景,放棄了去香港發展的機會。「他還沿襲林道解的做法,把自己三個大孩子,我父親、二叔、三姑和姑父送到新政府工作。」林其浩說。
林其浩的父親解放前也曾在汕尾航海學校學習駕駛,畢業後在中共地下黨主持的一個商行做貿易工作。
林其浩說,在解放沿海島嶼戰役中,父親受公司委派曾來往香港採購西藥和船隻給前線補給。「那時受西方國家封鎖的影響,香港是極少數的幾個採購渠道之一,當時在香港和深圳之間傳遞文件,東西要藏在鞋墊裡,根據執行任務的需要,工作人員還可以配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的各大部委到沿海城市招幹進京,林其浩的父親由於外語出色,被經貿部錄用。
當時先送到南京外語學院進行學習和甄選工作,「但後來學校領導跟父親單位的領導說,他不用學了,再學我們就得留下他,讓他當老師了。」林其浩回憶說,「一般學院要學習半年,父親只學了三四個月。返回北京後,組織給他安排工作。」
林其浩在出生十個月後就被送到廣東的爺爺那裡照顧,他的父親則作為首批工作人員被派到中國駐英國代辦處的工作。
「當時國家經濟困難,號召駐外人員為國節約外匯,我10歲之前只見過父親一面。」林其浩說,當時是父親出公差到香港路過廣州來看望爺爺和我,就在廣州停留了幾天。」
「文革」期間,林其浩的父母由於是林家的歷史及海外關係而受到衝擊,被下放到河南息縣五七幹校。
「文革」結束後,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始恢復正常邦交,需要外交和經貿人才,林其浩的父親作為技術型人才,被派往中國駐波蘭大使館商務處工作。中美建交後,他從波蘭被派到了美國,在駐紐約總領事館工作。
改革開放後,林其浩的父親根據安排在美國成立了貿易運輸公司,繼續為國服務。公司地址當時就設在美國紐約世貿中心。
林國祥故居。據新會博物館副館長林文斌介紹,故居位於新會大澤鎮北洋村六村五巷41號,青磚牆身,寬10.5米,深14.2米,建築面積149平方米,通高約5.8米。前部二樓及屋簷已經拆除改建,已空置多年。(新會博物館 林文斌 供圖)
家國歷史
「這一百多年來在我們家不斷傳承」
林其浩說,他的二叔當年考入人民解放軍空軍。早年在北京南苑機場擔任戰鬥機保障工作,後來轉業到地方,進入科研機構工作。
「爺爺曾經自豪地跟我說,我們家是光榮軍屬、幹屬。」林其浩說,「這一百多年來在我們家不斷傳承的就是這一段家國歷史。」
作為家國歷史的傳承者,林其浩說他最希望的就是能給先祖林國祥公正的歷史評價。
「說清歷史,現在看來這一步已經完成了。」林其浩說,家裡始終惦記的,是應給林國祥一個歷史地位。
2014年9月17日,甲午黃海海戰紀念日,林其浩作為北洋將士後裔代表之一來到山東劉公島祭奠。
但是林其浩發現,在劉公島的北洋將士名錄牆上沒有林國祥的名字。
「如果說,參加甲午海戰的廣乙艦是廣東水師不屬於北洋水師,但在威海衛保衛戰中林國祥已經被任命為濟遠艦管帶,他已經是北洋水師的人了。濟遠艦逃將方伯謙的名字都刻在名錄牆上,為什麼不能把林國祥的名字刻上呢?」林其浩說。
林國祥和甲午戰後遺存的海軍精英,不僅在甲午戰後重建海軍,更主要的是他們為中國留下了海軍的種子,延續了中華民族的海權意識,這一點對今天來說尤為珍貴。
作為林國祥的第四代孫,林其浩沒有繼承家族的海洋事業,而是延續了先祖林道解的手藝:古建修繕。
作為古建修繕專家,林其浩現在是國家文物局專家庫中的古建及近現代建築專家、商務部援外司專家,長期負責故宮、雍和宮等國內文物古建的修繕工作。在汶川地震後,林其浩又多次來到四川,參與、審核了地震災區古建的修繕方案等搶救保護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的「特別貢獻獎」嘉獎。
「我始終堅信,自己的先人是個很了不起的人。雖然甲午戰爭的確戰敗了,但北洋水師是為國家、為民族英勇獻身的群體。」林其浩說,「在家國歷史的進程中,我以及其他北洋水師將士的後裔們,以實際行動做好後裔能夠發揮的特定作用。」
林國祥故居內景。(新會博物館 林文斌 供圖)
參考文獻:《北洋海軍研究探微》(孫建軍)、《龍旗飄揚的艦隊》(姜鳴)、《近代國造艦船志》(陳悅)、《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姜鳴)、《清末海軍史料》、《李準自編年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