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2020-12-04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

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

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8 月 5日,聯合艦隊接到大本營關於擊破中國艦隊的命令,便加緊海上搜索,隨時準備與北洋艦隊進行決戰。7 月 27 日至 8 月上旬,北洋艦隊雖曾三次出海巡弋,但由於受李鴻章「保全堅船為要」指示的束縛,始終未敢遠巡,更不敢尋敵決戰。

正當北洋艦隊第三次出巡時,8月10日黎明,日艦 20 餘艘突然出現於威海衛港外,當晚又竄至旅順口外。清廷聞訊,急令丁汝昌率北洋艦隊「速回北洋海面,跟蹤擊剿」。8月23日,清廷進一步指示:「威海、大連灣、煙臺、旅順等處,為北洋要隘,大沽門戶,海軍各艦應在此數處來往梭巡,嚴行扼守,不得遠離,勿令一船闌入」。

此後,北洋艦隊再未遠巡,不出北洋一步。這樣,日本海軍便完全控制了朝鮮仁川、大同江口等重要港口,佔領了從海路進攻中國的有利前進基地。由於丁汝昌多次率隊出巡無功,受到朝野不少人的攻擊。8月26日,光緒帝下令將丁汝昌革職,但仍「戴罪自效」。

李鴻章不得不上奏為丁汝昌辯護,同時乘機正式提出「保船制敵」的方針,進一步強調「海上交鋒,恐非勝算」,建議清廷放棄爭奪制海權。他認為,「今日海軍力量,以之攻人則不足,以之自守尚有餘」,因而主張北洋艦隊「不必定與拚擊,但令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 從此,北洋艦隊更加陷入了消極自保的被動局面。

9 月上旬,清廷鑑於平壤將有大戰,擬派兵增援。為了及時到達前方,決定將駐防大連一帶的總兵劉盛休所部銘軍 8 營 4000 人由海道運至大東溝,然後轉由陸路赴朝。這樣,海軍掩護,責無旁貸。李鴻章乃令丁汝昌率艦隊護航。9月15日上午,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主力抵達大連灣,當時的實力如下表所示。

9 月 16 日凌晨 2 時左右,銘軍搭乘招商局「新裕」、「圖南」等5 艘輪船,在北洋艦隊的護衛下,由大連灣出發,午後抵大東溝。

「平遠」、「廣丙」泊於港口擔任警戒,由「鎮南」、「鎮中」兩炮艦和兩艘魚雷艇護送運兵船進港,「定遠」「鎮遠」等10 艦則泊於港外 12 海裡之大鹿島東南,遙為掩護。銘軍連夜上岸,安全到達目的地。不過,此時平壤已失,銘軍無法起到應援的作用。

日本聯合艦隊得知中國北洋艦隊將護送陸軍赴朝,於 9 月 14日從仁川駛向大同江口。15 日到達後,因不見有中國艦船,伊東祐亨命部分艦隻溯大同江支援第五師團進攻平壤,其餘艦隻暫泊於小乳纛角東北。伊東判斷北洋艦隊有可能護送陸軍往鴨綠江口一帶,便不待全艦隊集中,立即率艦 12 艘,於 16 日下午 5 時出發,向黃海北部海洋島方向航進,17 日晨抵達該島附近。其戰鬥序列如下表:

9月17日上午10時 30分左右,北洋艦隊正準備起錨回航旅順時,發現日本艦隊自西南駛來,丁汝昌隨即命令艦隊起錨迎戰。

戰鬥之前,丁汝昌曾規定三條訓令:「1、艦型同一諸艦,須協同動作,互相援助;2、始終以艦首向敵,借保持其位置,而為基本戰術;3、諸艦務於可能範圍之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北洋艦隊開始成「並列縱陣」(「定遠」、「鎮遠」兩艦居前),以每小時5 海裡的速度向西南方向航進。日艦則以第一遊擊隊「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4 艘速率最高的巡洋艦為先鋒,伊東祐亨自乘旗艦「松島」,率領本隊「千代田」「嚴島」、「橋立」、「比睿」,「扶桑」等艦跟進。12 時許,又將武裝商船「西京丸」及小炮艦「赤城」移至本隊的左側(非戰鬥一面)。

丁汝昌、劉步蟾及總查德國人漢納根等在「定遠」艦前方的飛橋上,見日艦成「單行魚貫陣」(單縱陣) 撲來,決定採取以主艦居中的「夾縫雁行陣」(交錯配置的雙橫隊)應戰,以便充分發揮後續各艦艦首重炮的威力。

由於陣形尚未完全組成,旗艦即以每小時 8 海裡的速度前進,「濟遠」、「廣甲」、「超勇」、「揚威」等艦斜行追趕不及,以致形成半月形而類似「後翼梯陣」(又叫「燕剪陣」)。因此,日方認為,北洋艦隊當時所列隊形「似為不規則之單橫陣,又似後翼梯陣,而『定遠』『鎮遠』居中……」。

日艦第一遊擊隊開始指向北洋艦隊的中央,約距離 1. 2 萬米時,稍向左變換航向,然後又按原方向前進,準備首先進攻北洋艦隊的右翼。本隊也取大致相同的航向繼進。17日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約6000米,日艦繼續北駛,「定遠」首先發主炮攻擊,其餘各艦亦相繼開炮。時值微弱東風,硝煙瀰漫於北洋艦隊之前,日艦趁機以每小時 14 海裡的速度向前急駛。

當前出到離北洋艦隊右翼約 3000 米時,日第一遊擊隊 4 艦陸續以其右弦速射炮猛轟「揚威」、「超勇」。13 時 5 分,彼此僅距1600 米,日艦以低彈道向「超勇」「揚威」實施抵近射擊,兩艦相繼起火,退出戰鬥。約 13 時 30 分,「超勇」開始沉沒。這時,「平遠」、「廣丙」和兩艘魚雷艇已趕到,但因火力均不強,未能改善右翼態勢。

當第一遊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時,本隊也與北洋艦隊主力交相炮擊。北洋艦隊雖然陣形已被打亂,但各艦隨時變換方向,力求使艦首對敵,以充分發揮主炮威力。「『定遠』猛發右炮攻倭大隊各船,又發左炮攻倭尾隊三船」。日艦「比睿」、「赤城」因速度遲緩掉隊,正好被北洋艦隊所截擊。

13 時 10 分,「比睿」突然改變航向,向右急轉舵,冒死從「定遠」「來遠」之間竄逃。「定遠」「來遠」以及「經遠」等艦乘機夾擊,重創「比睿」,迫使其向左轉舵,追趕本隊。「赤城」企圖營救「比睿」,受到「來遠」等艦的猛烈炮擊,其艦長坂元八郎太等多人斃命。「西京丸」也受重傷,「舵已轟斷,舟中觀戰之大吏(按:即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幾被華軍連船擒去」,「後遁至濟物浦(仁川),丸中人如已赴法場重邀恩赦者然」。

日艦第一遊擊隊掠過北洋艦隊右翼以後,又向左作 180 度回航,企圖利用其速度快、便於機動的特點,配合本隊作戰。但本隊旗艦「松島」發信號令其歸隊,便又向左作 180 度回航。於是,北洋艦隊主力艦隻對準第一遊擊隊右側後方,猛烈炮擊。

14 時 15分,第一遊擊隊剛剛追上本隊的最後一艦「扶桑」,又見「西京丸」發出「『比睿』、『赤城』危險」的信號,只得再次向左作 180度回航,繼而駛向北洋艦隊西側。與此同時,本隊已繞至北洋艦隊的背後,與第一遊擊隊形成夾擊之勢。這樣,北洋艦隊便陷入了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隊形更加混亂。

戰鬥過程中,丁汝昌身負重傷,由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代替指揮。北洋艦隊大部分官兵都能英勇戰鬥,奮不顧身。

「致遠」管帶鄧世昌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致遠」艦多處受創,船身傾斜,彈藥將盡。鄧世昌見日艦「吉野」十分猖狂,毅然下令開足馬力,準備用衝角撞擊「吉野」,與敵同歸於盡。「吉野」慌忙規避,並發射魚雷。「致遠」不幸中雷,鍋爐爆炸,約於 15 時30 分沉沒,鄧世昌等 250 名官兵壯烈犧牲。「經遠」也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浴血奮戰,不幸陣亡。

「致遠」沉沒後,「濟遠」和「廣甲」見處境孤危,相繼脫逃(一說「廣甲」先逃)。日第一遊擊隊尾追不及,又折回猛攻已受重傷的「經遠」。約17時左右,「經遠」沉沒,全艦 270 名官兵除16 人獲救外,餘皆殉難。「廣甲」倉皇逃跑時,「避大洋,傍岸行」,以致在大連灣的三山島外擱淺(23日遇日艦「秋津洲」「浪速」巡航,便自行炸沉)。

「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力不能支,也退出戰鬥,避至大鹿島附近緊急修補損壞的機器。「平遠」、「廣丙」及「福龍」魚雷艇也因尾追單獨逃跑的「西京丸」,而為敵第一遊擊隊所斷,未及歸隊。

在「致遠」「經遠」等艦同敵第一遊擊隊激戰的同時,「定遠」、「鎮遠」兩艦正同聯合艦隊本隊鏖戰。兩艦以寡敵眾,始終保持相互依恃的距離。雖中彈甚多,幾次起火,全體官兵仍然堅持奮戰,一面救火,一面拚死抵抗,並重創敵旗艦「松島」。日方承認:「(午後)三點三十分,『鎮遠』所發的三十公分半巨彈……

命中了我旗艦『松島』下甲板炮臺的第四號炮,放在近旁的十二公分炮的裝藥因此爆發,霹靂一聲,船舳傾斜了五度,冒上白煙,四顧黯澹,炮臺指揮官海軍大尉志摩清直以下,死傷達一百餘人,死屍山積,血流滿船,而且火災大作,更加困難。」由於無法繼續指揮,伊東不得不下令各艦自由行動。

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靖遠」幫帶大副劉冠雄知「定遠」號旗桅杆斷裂,不能升旗指揮,建議管帶葉祖珪代懸信旗集隊,指揮各艦繞擊日艦,並調出泊於港內的「鎮南」「鎮中」等前來助戰。於是,「平遠」「廣丙」及各魚雷艇也都折回。這時,日旗艦「松島」已經癱瘓,「吉野」只剩下一具軀殼,失去戰鬥力,其餘日艦官兵也傷亡慘重,不能再戰。又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伊東便於 17 時 40 分左右下令各艦向東南方向遁逃。北洋艦隊稍事追擊,由於時已日暮,加之炮彈告罄,於是收隊返回旅順。

這次海戰,歷時 5 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戰鬥中,日海軍「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 艦受重傷,共死傷約 600 人。北洋艦隊「致遠」、「經遠」、「揚威」「超勇」被擊沉,「廣甲」自毀,「來遠」等艦重傷,共傷亡近千人。

北洋艦隊的損失雖然大於日軍,但亦給日艦以重創,並迫使其率先逃跑。因此,當時中外輿論對於誰是這次海戰的勝利者,眾說紛紜。從客觀效果看,經過黃海海戰,日本聯合艦隊雖未能達成「聚殲」北洋海軍的目的,但由於北洋艦隊嗣後不敢再戰,日軍基本上掌握了黃海制海權,為下一步實施花園口(今旅大市莊河西南 90 裡)登陸進攻遼東半島創造了條件,對整個甲午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顯然是中方失利了。

二、誤區二:甲午海戰失利原因

黃海海戰之所以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

李鴻章保船避戰、消極防禦的戰略指導,是海戰失利的關鍵所在。李鴻章不願「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自然更不願意以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喋血一戰,因而一再強調「海軍快船快炮太少,僅足守口,實難縱令海戰」,實際上將黃海制海權拱手讓與日本。

不難看出,李鴻章提出的「保船制敵」方針,其實質是「保船避戰」,從而完全陷入了消極防禦的被動地位。日本論者指出:日軍「在聯合艦隊的護衛下,直接從海路送往仁川,在當時北洋艦隊主力完整無缺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是一種賭注。但是,受命保存兵力、停止索敵活動的北洋艦隊沒有出動」。

並指出:「清國在使用艦隊的方法上有錯誤」,「清國當局不用艦隊去獲得制海權」 可見,李鴻章的保船避戰方針不僅適應了日軍當時的需要,而且造成了戰略上的極端被動。而在日本聯合艦隊已經駐泊朝鮮西海岸港口,並急於尋求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之際,李鴻章等又令北洋艦隊在思想和物質準備都不充分的情況下執行護航任務,結果遭到日本聯合艦隊的邀擊,損失慘重。

丁汝昌作戰指揮和戰術運用方面的失誤,是導致海戰失利的直接原因。丁汝昌以陸軍將領擔任海軍提督,指揮海上作戰,自難得心應手。由於缺乏海戰經驗,不善於根據敵我艦船的技術戰術特點,採取避敵之長、擊敵之短的靈活戰法。

黃海海戰開始時,北洋艦隊以夾縫雁行陣對付敵人的單縱陣,這種戰鬥隊形諸多不利,如最難維持陣形,不便自由行動,不易發揮全艦隊炮火之威力等等,因而頗遭後人責難。當然,黃海海戰中丁汝昌等決定採用橫陣應戰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由於北洋艦隊的中堅是「定」、「鎮」兩艦,各有 30.5 釐米口徑的主炮4門,它們不是安裝在中心線上,而是位於軍艦前部的兩側,只有基本上保持艦首對敵,才便於充分發揮其威力。因此,丁汝昌在戰前訓令中規定「始終以艦首向敵,借保持其位置,而為基本戰術」,在海戰報告中,也有「各船均以船頭抵禦,冀以大炮得力」 的說法。

北洋艦隊戰術運用上的錯誤,主要在於把速度不同的軍艦混合編組,並駕齊驅,致使「致」「靖」「經」「來」4 艦徒具高速而不能充分發揮其戰術性能,喪失了巡洋艦應有的機動攻擊作用,而陷於被動。相反,日方卻根據戰艦速度不同等特點,將 4 艘高速艦單獨編隊,加之採用便於機動的單縱陣,因而在整個戰鬥過程中不受本隊航速的限制,進行機動突擊,而居於主動地位。

其次,北洋艦隊在編隊上置弱艦於兩翼,當敵艦迂迴包抄其側翼時,側翼無強大炮火對付敵艦。正是由於這一錯誤,一開始就造成「揚威」、「超勇」兩艦中彈起火的惡果。此外,旗艦「定遠」在戰鬥開始後不久就中彈負傷,失去升旗指揮的能力,而事先又沒有指定當旗艦失去指揮能力時由何艦接任指揮,這對於整個艦隊的作戰極為不利。

《冤海述聞》指出:「督船僅於開仗時升一旗令,此後無號令。……督船帥旗於第三次排炮時即被敵炮擊落,便不再升。……督旗不升,各船耳目無所系屬;督船忽左忽右,亦無旗令,而陣勢益散漫,丁提督之不諳戰事可知也。」所以,北洋艦隊在戰前未能指定代理旗艦,以致戰鬥中中斷指揮,乃是丁汝昌的又一嚴重失誤。

實力居於劣勢,也是海戰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黃海海戰,雙方參戰力量對比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日本聯合艦隊噸位總數大,航速快,機動性好,火炮多,攻擊力較強;北洋艦隊雖有兩艘巨型裝甲戰列艦,重炮較多,但總的實力畢竟居於劣勢。軍艦的速度是關係海戰勝負的重要條件,在戰鬥過程中,日艦(特別是第一遊擊隊)正是利用其速度快、便於機動的特點,始終居於「勝則易於追逐,敗亦便於引避」的有利地位;北洋艦隊則處處顯得被動,「惟隨敵隊之運動以為運動」。

在當時條件下,艦隊的攻擊力主要在於火炮,日本聯合艦隊不僅火炮總數大大超過北洋艦隊,而速射炮更是眾寡懸殊。據英國《海軍年鑑》統計,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火炮發射力超過北洋艦隊 6 倍,以致「日軍以其勝利歸功於速射炮」。

除此以外,北洋艦隊雖有巨炮 8 門,「惟清廷怠忽無狀,平時不事補充,戰時全艦隊中,僅有榴彈數發而已,瞬息之間,榴彈告罄」。更有甚者,有的炮彈實以泥沙,有的彈丸火藥內摻有水泥。因此,儘管戰鬥中命中彈丸不少,卻未能擊沉一艘日艦。

黃海海戰雖然失利了,但在力量對比居於相對劣勢和指揮失靈的情況下,北洋艦隊大部分官兵仍能奮勇拚殺,開創了海上鏖戰5 個多小時的紀錄,其英烈精神和光輝事跡,是值得後人稱頌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一百多年前,一場發生在黃海海域的海戰,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與興衰。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甲午海戰是一場中日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的的一場較量,始於豐島海戰,止於中日籤署的《馬關條約》歷時9個月,史稱「甲午中日戰爭」。三、威海衛戰黃海戰役失敗後,北洋艦隊退守威海。中日兩軍在威海南北兩海口展開對峙。經過一周的鏖戰,這支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丁汝昌服毒自盡。甲午戰爭以清政府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軍事意義「甲午海戰」失敗告訴我們一個硬道理「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擁有了這個世界!」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此時, 丁汝昌選擇以「定遠」為旗艦,「定遠」便成了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中樞所在的司令艦。指揮海軍作戰並不是丁汝昌的專長,他在艦上的角色類似於督軍,猶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而身為翼長、總兵,又是旗艦艦長的劉步蟾是北洋海軍此次海戰的真正戰場指揮官。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甲午海戰,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敗給日本是偶然還是必然?一、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就沒有打幾場像樣點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著打,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力。只有一場戰役,是清軍主動出擊,且敗得沒有那麼慘的一場,它就是黃海海戰,也叫大東溝海戰。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看到這裡,很多軍迷就對所謂的「撞擊巡洋艦」目瞪口呆了,怎麼在海軍進入大口徑艦炮交戰的時代,還有撞擊型的軍艦呢?事情就是這樣,這也是北洋海軍不幸的一點:在那個海軍技術和理論發展飛速的年代,一開始還非常符合潮流的撞擊軍艦,很快在10年內就被淘汰掉了。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清廷不是沒有察覺。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擁有大小軍艦25艘,官兵4000餘人,艦隊實力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主要目的就是防範列強特別是鄰居日本。 艦隊建成只是第一步,維持一支艦隊需要巨額軍費,北洋海軍軍費本身就不多,還被挪用了。
  • 一百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中國人,畏懼日本海軍?
    比如獲贊數最高的評論是: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也是這樣說的,結果一戰,中方整個海軍全軍覆沒;盲目自大就是失敗的根本。獲贊數僅次於這條的評論是:當年北洋海軍也號稱比日本海軍強。獲贊數第3的評論是:人家忽Y你一下,尾巴就翹起來了,切記甲午之痛,中華之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說法都有一個共同的依據,那就是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戰。
  • 中日甲午海戰
    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 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 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上,他們對日避戰求和。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 甲午海戰定遠艦望遠鏡回福州 全國惟一保存至今
    甲午海戰陳兆鏗用過望遠鏡現世福州新聞網(微博)訊 經歷過甲午海戰洗禮的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總管輪單筒長柄望遠鏡,今日以175歲高齡,回到它最後一位使用者陳兆鏘中將曾讀書和長期工作的馬尾休斯父子公司主要生產望遠鏡、六分儀、計時錶和其他艦用科技儀器,規模不斷擴大。1879年,亨利?休斯去世,其子執掌公司。休斯父子公司出產的望遠鏡在世界海軍界極其出名,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珍藏著一架同樣產自休斯父子公司同樣規格的單筒長柄望遠鏡,只不過它的年歲小多了,是1907年出產的。
  • 甲午大數據:你或許不知道的15個數字
    4:1       甲午開戰時,清朝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而日軍總兵力為24萬人,清軍的總兵力優勢達到4:1;然而,清軍一線戰場實際參戰部隊主要以淮軍為主,只有十餘萬人(有說法是最多20萬人),實際參戰兵力可能還不如日軍(17萬人)。
  • 甲午口述|廣乙艦管帶林國祥(下):後人曾是紅色貿易公司成員
    這次航行的航海總指揮就是甲午海戰的倖存將領林國祥,這一命名過程也成就了林國祥的「千秋功業」。78年前,日本人佔領廣州後收編珠江上的江防艦隊,林國祥後人不肯替日本人做事,放棄艇長的職位,毅然離開。68年前,林國祥的孫輩兒,作為地下黨紅色貿易公司的成員,為人民解放軍採購渡海作戰西藥、船隻等軍需用品,為新中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假如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在經濟上,舉國上下主要靠著農業生產得來的賦稅。經商和貿易被政府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在遼闊的中國土地上,人們對自然資源及其依賴,很多時候都是靠天吃飯。由人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科技力量的支持,只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之上。在對外貿易上,更多的是為了展示皇權而進行的外交,在經濟層面上考慮的很少。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 甲午海戰時有實心彈和開花彈,細解開花彈所用的原理
    甲午海戰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北洋水師的開花彈太少,主要是開花彈清朝技術不過關,很難製造。「開花彈」最開始的時候被叫做空心彈,就是空的鐵彈殼,裡面放上火藥,通過延時引信來引爆它 。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但晚清政府並沒有日本那樣在國家制度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因此雖然建成了一陣規模龐大的北洋水師,配得卻是一個十分腐敗的官吏制度,使得其整體軍事力量呈現出了一種外強中乾的尷尬場面。而這個時候,在歐美列強這方面,各大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在逐漸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對於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是得到西方列強的默許的。
  • 為中國參戰的美國人 甲午海戰戰敗後憤恨自殺 蓋黃龍旗下葬
    說起甲午中日戰爭,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民族英雄鄧世昌。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也參加了甲午海戰,但他卻是美國人。
  • 海戰世界德系艦船特色解析
    並且還擁有150%的戰鬥收益,是潛艇愛好者的必備戰艦。V-170——德系1級驅逐艦V-170是遊戲中德系的1級驅逐艦,也是二戰德國大型艦隊魚雷艇(驅逐艦)的鼻祖之一。它繼承了驅逐艦靈活的特點,在緊急規避魚雷以及炮擊的性能非常優異,除此之外,該艦的炮也極為精準,精湛的瞄準技術可以對遠距離敵艦造成精確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