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封建制度的弊端開始一步一步顯現出來。當外國的堅船利炮攻破中國國門時,統治者開始在美夢中驚醒。中國的民族脊梁開始重新思考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中國結構的內部構造。
一個王朝的興衰史往往和他的制度緊密相關。如果把中國的整個封建王朝的延續和發展比作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那麼制度的發展和更新迭代便是它的核心。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後階段,也是這場馬拉松的終點。它的制度從最開始的統一天下到成為歷史的阻礙,在西方文明的對比之下,也走到了盡頭。
在政治上,實行皇帝專政,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皇帝可以凌駕任何人之上。說白了,這是多數人服從少數人的統治。統治者的利益佔據了國家的核心,人民群眾是最終的受難者。許多王公大臣遵循著從上往下剝削的潛在邏輯,悲劇在一代又一代的國民身上重演。
在經濟上,舉國上下主要靠著農業生產得來的賦稅。經商和貿易被政府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在遼闊的中國土地上,人們對自然資源及其依賴,很多時候都是靠天吃飯。由人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科技力量的支持,只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之上。在對外貿易上,更多的是為了展示皇權而進行的外交,在經濟層面上考慮的很少。
甲午中日戰爭發生之前,中日兩國從實力比較來看,中國每年的稅收在7000萬兩白銀左右,而日本只有5000萬兩白銀左右。不同的是,日本是一個充滿危機的島國,在不斷學習中西方優秀文化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發展科技力量和現代化的軍事裝備。在甲午海戰中,甚至有這樣一個細節,中國經過洋務運動也生產了一批現代軍工,但是製造過程粗製濫造,有很多都不符合規格,在戰場上錯失了良機。
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世界已經向現代化邁進。工業革命使得世界市場迅速形成,人的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雖然中國的封建王朝在內外矛盾中顯得搖搖欲墜,但是其封建思想卻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民心中,就像一棵大樹的根一樣,要面向陽光,從內部到外部都必須進行一個大洗禮。
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敗,迫使清朝統治者思考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也給中國人民當頭一棒,他們必須要重新找一條出路。不能眼看著祖宗留下的遺產被外國人瓜分。戰爭失敗的賠款不僅在思想上提醒了國人,在實際的經濟行為中也讓人民負擔沉重。
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不賠款。對於中國的國民就會有一種外敵侵略的緊張感,他們會同仇敵愾,一致對外,使得中國內部的矛盾暫時不會顯現出來。這樣會損失更多的錢財,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然而歷史的進程是無法阻擋,從全球化的視野來看,當時中國的內核已經輸給了列強。
與其誓死抵抗,還不如把精力都放在改革內部矛盾上,這樣會湧現出一大批愛國志士,只有加速封建王朝的滅亡,才能夠贏得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當然清政府投降,還存在著一個它不可避免的缺點。統治者在思想上,自高自大,他認為,那只是中國人民很小的流動損失,所以根本就沒有把這部分利益放在眼裡。另一方面,清政府希望通過妥協和讓步讓列強的利益得到滿足,實現清朝內部的穩定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