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2021-01-21 科技歷史說

自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封建制度的弊端開始一步一步顯現出來。當外國的堅船利炮攻破中國國門時,統治者開始在美夢中驚醒。中國的民族脊梁開始重新思考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中國結構的內部構造。

一個王朝的興衰史往往和他的制度緊密相關。如果把中國的整個封建王朝的延續和發展比作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那麼制度的發展和更新迭代便是它的核心。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後階段,也是這場馬拉松的終點。它的制度從最開始的統一天下到成為歷史的阻礙,在西方文明的對比之下,也走到了盡頭。

在政治上,實行皇帝專政,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皇帝可以凌駕任何人之上。說白了,這是多數人服從少數人的統治。統治者的利益佔據了國家的核心,人民群眾是最終的受難者。許多王公大臣遵循著從上往下剝削的潛在邏輯,悲劇在一代又一代的國民身上重演。

在經濟上,舉國上下主要靠著農業生產得來的賦稅。經商和貿易被政府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在遼闊的中國土地上,人們對自然資源及其依賴,很多時候都是靠天吃飯。由人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科技力量的支持,只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之上。在對外貿易上,更多的是為了展示皇權而進行的外交,在經濟層面上考慮的很少。

甲午中日戰爭發生之前,中日兩國從實力比較來看,中國每年的稅收在7000萬兩白銀左右,而日本只有5000萬兩白銀左右。不同的是,日本是一個充滿危機的島國,在不斷學習中西方優秀文化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發展科技力量和現代化的軍事裝備。在甲午海戰中,甚至有這樣一個細節,中國經過洋務運動也生產了一批現代軍工,但是製造過程粗製濫造,有很多都不符合規格,在戰場上錯失了良機。

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世界已經向現代化邁進。工業革命使得世界市場迅速形成,人的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雖然中國的封建王朝在內外矛盾中顯得搖搖欲墜,但是其封建思想卻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民心中,就像一棵大樹的根一樣,要面向陽光,從內部到外部都必須進行一個大洗禮。

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敗,迫使清朝統治者思考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也給中國人民當頭一棒,他們必須要重新找一條出路。不能眼看著祖宗留下的遺產被外國人瓜分。戰爭失敗的賠款不僅在思想上提醒了國人,在實際的經濟行為中也讓人民負擔沉重。

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不賠款。對於中國的國民就會有一種外敵侵略的緊張感,他們會同仇敵愾,一致對外,使得中國內部的矛盾暫時不會顯現出來。這樣會損失更多的錢財,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然而歷史的進程是無法阻擋,從全球化的視野來看,當時中國的內核已經輸給了列強。

與其誓死抵抗,還不如把精力都放在改革內部矛盾上,這樣會湧現出一大批愛國志士,只有加速封建王朝的滅亡,才能夠贏得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當然清政府投降,還存在著一個它不可避免的缺點。統治者在思想上,自高自大,他認為,那只是中國人民很小的流動損失,所以根本就沒有把這部分利益放在眼裡。另一方面,清政府希望通過妥協和讓步讓列強的利益得到滿足,實現清朝內部的穩定和安寧。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1884年,朝鮮的開化黨在日本的支持下發動了甲申政變,意圖將中國勢力悉數驅除出朝鮮境內。但旋即過後,就被袁世凱帶領下的清軍給壓制了。日本同清政府籤訂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兩國同時退兵,下次若出兵朝鮮需互相通知。《濟物浦條約》和《天津會議專條》無疑為了日後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歷史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版塊。對於近代史的複習要注重細節。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甲午大數據:你或許不知道的15個數字
    所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總結了15組數字,或有關戰爭全局,或有關微觀戰史,或有關戰爭幕後的「花邊」,或許,有一些還會讓您看起來不是那麼舒服,覺得傷害民族自尊心。       沒關係,這世界上沒有比數字更真實的東西,民族自尊心中的虛假部分被真實衝擊衝擊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
  • 日軍多次入侵中國,為何中國不主動滅亡日本?此人3句話揭露真相
    大家都知道,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日本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雖然一直在派遣使者向中國學習,但一找到機會,就會撕下虛偽的面具,對中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唐朝時就爆發了白江口海戰,後來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以及近代的甲午中日戰爭,全面侵華戰爭。
  • 甲午祭 | 從漫畫看甲午:大千世界,醜態百出
    甲午祭 | 從漫畫看甲午:大千世界,醜態百出 澎湃新聞記者 於淑娟 整理 2014-07-25 11:56 來源:澎湃新聞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日本重兵壓境,駐朝清兵多次請添援軍,李鴻章不予理會,反而把解決中日爭端的希望寄托在國際列強的調停上,但西方列強對日水發動戰爭均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7月底,清援軍途經豐島海面時,突遭日艦襲擊,清軍官兵死傷慘重,日本不宣而戰,正式挑起侵華戰爭。 1894年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正式宣戰。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同樣得益於晚清賠款,清華大學和京都大學,誰更勝一籌?
    清華大學,是中國頂級名校,尤其在工科領域,更是中國眾多高校中的絕對「一哥「的存在,在QS 2020年高校排行榜上位列世界第15名。在中國,能考上清華大學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而中國,不要說如此豐富的兵種和後勤保障機構,就連武器還基本停留在以大刀、長矛為主體的冷兵器時代,更不要談現代化軍事思想了。與八國聯軍的270門可移動的大炮、裝備精良的步槍機槍相比,清政府的軍事力量確實過於薄弱,戰爭結局可想而知。結果,本想依靠」義和團「抵抗的慈禧被逼逃到了西安。
  • 如果日本在原子彈的轟炸下仍然不投降,美國接下來會有怎樣的行動
    這是日本裕仁天皇當年投降的詔書。在日本裕仁天皇的投降詔書中,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這份日本投降詔書中絲毫沒有「投降」這兩個字。從這份裕仁天皇的投降詔書中,我們不難可以看出,即便1945年8月,德國和義大利這兩個法西斯盟友已經投降,日本無論在東亞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日本都節節敗退。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文/商學野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
  • 如果沒有71年前那場戰爭,多少人見美軍會像「老鼠見貓」?
    一場甲午戰爭,似乎打掉了很多人面對日本海軍(海上自衛隊)時的信心——哪怕現在我方海軍在裝備規模、性能方面均已經明顯超過了日方,依然還有很多人認為,我們不一定能夠打過日本海軍。因為他們覺得在海軍方面,我們在「人的因素」方面可能不那麼行。
  • 為何東北中日混血兒最多?日本投降後,有11萬日本女人嫁到了東北
    為何東北中日混血兒最多?日本投降後,有11萬日本女人嫁到了東北文/侃侃史話事實證明,戰爭是萬惡之源,是整個人類的災難。古往今來,不管是侵略者或者受害者,男人永遠是戰爭的主角,而女人則是戰爭的受害者,在戰爭中扮演著最卑微、最悽慘的角色。翻開史書,我們可以讀到很多關於「女俘虜」的悲慘結局。特別是生在日本的女人,命運尤為悲慘。在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洗腦和日本政府的擺布下,她們生而為男人的附屬品,是國家的生育機器,是戰爭的工具,毫無尊嚴和地位可言,一步步淪為日本侵略戰爭犧牲品和受害者。
  • 二戰法國投降後,1200萬平方千米殖民地怎樣站隊,全倒向法西斯
    不過英法兩國是宣而不戰,都想禍水東引。他們以為德國佔領波蘭後悔繼續東進,進攻蘇聯。不過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掉頭進攻西歐。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佔領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連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在堅持了42天後就投降了。法國雖然投降了,但法國還擁有1200多萬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怎樣戰隊非常引人注目。
  • 《辛丑條約》沒有割地,都說是美國的功勞,他為什麼要幫助中國?
    就像評價一個人,不可能他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也不可能他做的一切都是對的,總是需要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好,我們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當時的慈禧老太太幾乎瘋了,命令清軍和義和團以「洋人使館不是法外之地」為口號,進攻洋人的使館。當然,最終的結局大家都清楚,八國聯軍以拯救使館人員為名義,一路攻到了京城。
  • 抗戰勝利後,中日之間還發生過一場戰爭,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好多人都把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作為中國趕跑日本侵略者的時間節點,其實不然。我們都知道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時間是1945年8月15日,而我國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9月3日,實際上,中國真正獨立要從9月9日說起,因為9月9日中國戰區才正式在日本的投降協議書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