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紀,日本與中國都面臨被西方入侵的危險,雙方也都各自進行了一番變法富強。
其中日本於1868年通過明治維新,成功地增強了自己的國力,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而中國則進行一番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提出了自強、求富的口號,是得晚清政府一度出現了中興的景象。
但晚清政府並沒有日本那樣在國家制度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因此雖然建成了一陣規模龐大的北洋水師,配得卻是一個十分腐敗的官吏制度,使得其整體軍事力量呈現出了一種外強中乾的尷尬場面。
而這個時候,在歐美列強這方面,各大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在逐漸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對於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是得到西方列強的默許的。
首先,美國希望日本能夠成為其侵略東亞的助手;英國則希望日本能夠去對抗俄國對於遠東的勢力擴張;德、法兩國為了更好奪取更多的在華利益,對於日本的侵略行徑也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1872年,日本將侵略的首要目標對準了清政府的附屬國琉球,兩年後又以琉球為跳板大舉進攻臺灣,但此戰日本作戰並不順利,最終在英美等國的調停下,以清政府賠款五十萬兩白銀,以及承認日本侵略臺灣是義舉來結束。
1876年,日本又將下一個的侵略目標對準了清政府的另一個附屬國朝鮮,通過武力強迫朝鮮政府籤署了《江華條約》。
1882年,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清政府和日本同時進軍朝鮮,雖然清軍成功地壓制了日軍,但依然還是同其籤訂了《濟物浦條約》,使得日本獲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
1884年,朝鮮的開化黨在日本的支持下發動了甲申政變,意圖將中國勢力悉數驅除出朝鮮境內。但旋即過後,就被袁世凱帶領下的清軍給壓制了。日本同清政府籤訂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兩國同時退兵,下次若出兵朝鮮需互相通知。
《濟物浦條約》和《天津會議專條》無疑為了日後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1890年,日本爆發了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對外徵戰的要求十分急切,而當時的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拋出了「主權線」和「利益線」,他把日本本土視為「主權線」,把中國和朝鮮視為他的「利益線」。為了更好地保衛「主權線」,就必須先去保衛好「利益線」,並以此為理由進行擴軍備戰。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事件,朝鮮軍隊不敵,不得已向清政府求援。隨後,清廷便派遣直隸提督葉志超率兩千淮軍,赴朝準備鎮壓起義軍。
然而不久後,朝鮮政府軍和起義軍便達成了合談。清軍沒有經過任何的戰鬥,起義便平息了。
而這個時候日本的伊藤內閣正在面臨著被議會彈劾的危險,所以當他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就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竭力想要藉此挑起戰爭。
同年的6月2日,伊藤內閣正式出兵朝鮮,6月9日,在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率領四百多名士兵,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理由進入朝鮮首都漢城,隨後又進行多次增兵。
全州和議達成以後,朝鮮政府要求清政府和日本兩國撤兵,大鳥圭介雖然進行撤兵談判,口頭上也答應了兩國共同撤兵的這一請求,但旋即過後他便於6月15日拋出了「中日兩國共同協助朝鮮改革內政」的方案,進而使得達成的撤兵協議變成了廢紙一張。此後,日本又不斷增兵,截止至6月28日駐朝日軍達到了八千多人,比駐朝清軍佔絕對優勢;而這個關鍵時候,李鴻章將希望盲目地寄托在中日兩國共同撤兵上,因此從未向朝鮮增派軍隊,最終給日軍以可乘之機。
1894年7月,日本發動戰爭的企圖越來越昭然若揭,中國國內輿論也沸騰起來,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然而慈禧太后此時關心的卻是戰爭會干擾到其六十大壽的舉辦,李鴻章則擔心自己手中的淮軍和北洋水師會因此而遭到損害,因此清廷一下子便被分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爭執不下,無法形成一股力量一致對外。到了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正式作出開戰決定。
1894年7月23日凌晨,漢城王宮遭到了日本士兵的突襲,挾持朝鮮國王李熙,解散朝鮮親華政府,並「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制了朝鮮政府後,兩天後,日本單方面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豐島海戰爆發,同時也拉開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
在戰爭的開始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兩場戰鬥便是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
首先,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中所爆發的第一場大型陸戰,其中駐守平壤的清軍共15000餘人左右;進攻平壤的日軍則有16000多人。雖然朝鮮方面雖然被迫加入了日本陣營,但仍然會找機會給清軍傳遞情報。然而,這些寶貴的情報並沒有被清軍充分地利用起來,更致命的是主帥葉志超因為膽怯選擇臨陣脫逃,最終導致平壤之戰的失利,進而影響到了整個甲午戰爭的局面。
而黃海海戰而發生於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碰到了北洋水師護送四千餘名入朝援軍到朝鮮,一場激烈的戰鬥由此爆發。
開戰之初,中日兩國艦隊力量對比如下:
開戰之初,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下:北洋水師擁有195門火炮、556架魚雷發射管、艦隊總排水量達到32100噸、總兵力約為2126人、艦隊的平均航速達到了10.2節;而日本聯合艦隊擁有268門火炮、568架魚雷發射管、艦隊總排水量達到了40840噸、總兵力約為3916人,艦隊平均航速達到了14.5節。
黃海海戰剛開始後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由於長達七年未修,主炮起火,丁汝昌燒傷,但他依然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
黃海海戰歷時五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是世界近代海戰史上所罕見的!
黃海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總共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這五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聯合艦隊則有「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這五艘軍艦遭到重創,死傷官兵六百多人。
黃海海戰過後,北洋水師的損失雖然很巨大,但依舊具備著一戰之力。可惜的是李鴻章為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龜縮在威海港內,使得接下來日本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此後,甲午戰爭便主要在遼東半島上進行,比較經典的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這兩場戰役。
其中,鴨綠江江防之戰開始於同年的10月24日,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約兩萬八千多人,統領為宋慶。日軍進攻部隊足有三萬人,統領為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宋慶雖然是統率,但很多人並不服從他的調度,而且平壤戰役的失敗,但士兵們精神氣低迷。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就在這一天,大山巖大將指揮的第二軍25000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11月6日,日軍擊潰清軍,成功佔領金州。第二天,又不廢吹灰之力地佔據了大連灣,隨後便開始向旅順進擊。旅順,在當時被西方稱為亞瑟港、東方的直布羅陀,是當時遠東首屈一指的大型軍港。
1894年11月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第二天便成功攻佔旅順,隨後還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在短短四天之內便屠殺了兩萬多名無辜百姓。
接下來的威海衛保衛戰是甲午戰爭中最後一場大型戰役,日本海陸並進,成功登陸劉公島,威海衛基本就此陷落,北洋艦隊也跟著全軍覆沒,甲午海戰也可以自此拉下帷幕。
甲午戰敗後所帶來的《馬關條約》是近代以來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不僅使得中國的主權和領土遭到了嚴重破壞,更是各個階級對於民族復興的要求是如此的迫切,為此資產階級,先後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