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2020-12-05 歷史與我們同在

在十九世紀,日本與中國都面臨被西方入侵的危險,雙方也都各自進行了一番變法富強。

其中日本於1868年通過明治維新,成功地增強了自己的國力,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而中國則進行一番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提出了自強、求富的口號,是得晚清政府一度出現了中興的景象。

但晚清政府並沒有日本那樣在國家制度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因此雖然建成了一陣規模龐大的北洋水師,配得卻是一個十分腐敗的官吏制度,使得其整體軍事力量呈現出了一種外強中乾的尷尬場面。

而這個時候,在歐美列強這方面,各大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在逐漸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對於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是得到西方列強的默許的。

首先,美國希望日本能夠成為其侵略東亞的助手;英國則希望日本能夠去對抗俄國對於遠東的勢力擴張;德、法兩國為了更好奪取更多的在華利益,對於日本的侵略行徑也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1872年,日本將侵略的首要目標對準了清政府的附屬國琉球,兩年後又以琉球為跳板大舉進攻臺灣,但此戰日本作戰並不順利,最終在英美等國的調停下,以清政府賠款五十萬兩白銀,以及承認日本侵略臺灣是義舉來結束。

1876年,日本又將下一個的侵略目標對準了清政府的另一個附屬國朝鮮,通過武力強迫朝鮮政府籤署了《江華條約》。

1882年,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清政府和日本同時進軍朝鮮,雖然清軍成功地壓制了日軍,但依然還是同其籤訂了《濟物浦條約》,使得日本獲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

1884年,朝鮮的開化黨在日本的支持下發動了甲申政變,意圖將中國勢力悉數驅除出朝鮮境內。但旋即過後,就被袁世凱帶領下的清軍給壓制了。日本同清政府籤訂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兩國同時退兵,下次若出兵朝鮮需互相通知。

《濟物浦條約》和《天津會議專條》無疑為了日後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1890年,日本爆發了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對外徵戰的要求十分急切,而當時的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拋出了「主權線」和「利益線」,他把日本本土視為「主權線」,把中國和朝鮮視為他的「利益線」。為了更好地保衛「主權線」,就必須先去保衛好「利益線」,並以此為理由進行擴軍備戰。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事件,朝鮮軍隊不敵,不得已向清政府求援。隨後,清廷便派遣直隸提督葉志超率兩千淮軍,赴朝準備鎮壓起義軍。

然而不久後,朝鮮政府軍和起義軍便達成了合談。清軍沒有經過任何的戰鬥,起義便平息了。

而這個時候日本的伊藤內閣正在面臨著被議會彈劾的危險,所以當他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就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竭力想要藉此挑起戰爭。

同年的6月2日,伊藤內閣正式出兵朝鮮,6月9日,在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率領四百多名士兵,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理由進入朝鮮首都漢城,隨後又進行多次增兵。

全州和議達成以後,朝鮮政府要求清政府和日本兩國撤兵,大鳥圭介雖然進行撤兵談判,口頭上也答應了兩國共同撤兵的這一請求,但旋即過後他便於6月15日拋出了「中日兩國共同協助朝鮮改革內政」的方案,進而使得達成的撤兵協議變成了廢紙一張。此後,日本又不斷增兵,截止至6月28日駐朝日軍達到了八千多人,比駐朝清軍佔絕對優勢;而這個關鍵時候,李鴻章將希望盲目地寄托在中日兩國共同撤兵上,因此從未向朝鮮增派軍隊,最終給日軍以可乘之機。

1894年7月,日本發動戰爭的企圖越來越昭然若揭,中國國內輿論也沸騰起來,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然而慈禧太后此時關心的卻是戰爭會干擾到其六十大壽的舉辦,李鴻章則擔心自己手中的淮軍和北洋水師會因此而遭到損害,因此清廷一下子便被分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爭執不下,無法形成一股力量一致對外。到了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正式作出開戰決定。

1894年7月23日凌晨,漢城王宮遭到了日本士兵的突襲,挾持朝鮮國王李熙,解散朝鮮親華政府,並「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制了朝鮮政府後,兩天後,日本單方面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豐島海戰爆發,同時也拉開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

在戰爭的開始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兩場戰鬥便是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

首先,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中所爆發的第一場大型陸戰,其中駐守平壤的清軍共15000餘人左右;進攻平壤的日軍則有16000多人。雖然朝鮮方面雖然被迫加入了日本陣營,但仍然會找機會給清軍傳遞情報。然而,這些寶貴的情報並沒有被清軍充分地利用起來,更致命的是主帥葉志超因為膽怯選擇臨陣脫逃,最終導致平壤之戰的失利,進而影響到了整個甲午戰爭的局面。

而黃海海戰而發生於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碰到了北洋水師護送四千餘名入朝援軍到朝鮮,一場激烈的戰鬥由此爆發。

開戰之初,中日兩國艦隊力量對比如下:

開戰之初,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下:北洋水師擁有195門火炮、556架魚雷發射管、艦隊總排水量達到32100噸、總兵力約為2126人、艦隊的平均航速達到了10.2節;而日本聯合艦隊擁有268門火炮、568架魚雷發射管、艦隊總排水量達到了40840噸、總兵力約為3916人,艦隊平均航速達到了14.5節。

黃海海戰剛開始後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由於長達七年未修,主炮起火,丁汝昌燒傷,但他依然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

黃海海戰歷時五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是世界近代海戰史上所罕見的!

黃海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總共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這五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聯合艦隊則有「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這五艘軍艦遭到重創,死傷官兵六百多人。

黃海海戰過後,北洋水師的損失雖然很巨大,但依舊具備著一戰之力。可惜的是李鴻章為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龜縮在威海港內,使得接下來日本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此後,甲午戰爭便主要在遼東半島上進行,比較經典的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這兩場戰役。

其中,鴨綠江江防之戰開始於同年的10月24日,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約兩萬八千多人,統領為宋慶。日軍進攻部隊足有三萬人,統領為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宋慶雖然是統率,但很多人並不服從他的調度,而且平壤戰役的失敗,但士兵們精神氣低迷。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就在這一天,大山巖大將指揮的第二軍25000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11月6日,日軍擊潰清軍,成功佔領金州。第二天,又不廢吹灰之力地佔據了大連灣,隨後便開始向旅順進擊。旅順,在當時被西方稱為亞瑟港、東方的直布羅陀,是當時遠東首屈一指的大型軍港。

1894年11月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第二天便成功攻佔旅順,隨後還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在短短四天之內便屠殺了兩萬多名無辜百姓。

接下來的威海衛保衛戰是甲午戰爭中最後一場大型戰役,日本海陸並進,成功登陸劉公島,威海衛基本就此陷落,北洋艦隊也跟著全軍覆沒,甲午海戰也可以自此拉下帷幕。

甲午戰敗後所帶來的《馬關條約》是近代以來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不僅使得中國的主權和領土遭到了嚴重破壞,更是各個階級對於民族復興的要求是如此的迫切,為此資產階級,先後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晴洋務派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生產機器和科學技術,並提出了「自強」、「求富」口號,其主要思想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想要以此來挽救已經瀕亡的晚清。洋務運動的這三十年來清廷洋務派大規模地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 假如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經商和貿易被政府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在遼闊的中國土地上,人們對自然資源及其依賴,很多時候都是靠天吃飯。由人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科技力量的支持,只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之上。在對外貿易上,更多的是為了展示皇權而進行的外交,在經濟層面上考慮的很少。甲午中日戰爭發生之前,中日兩國從實力比較來看,中國每年的稅收在7000萬兩白銀左右,而日本只有5000萬兩白銀左右。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甲午中日戰爭為什麼賠了那麼多?李鴻章:我被英語坑慘了
    而以西鄉隆盛為首的武士代表則主張通過對外戰爭,尤其是向朝鮮,從而轉移社會矛盾,提高日本的國際威望。1885年,日本曾因在朝鮮發生的「甲申事變」而趁勢與大清籤訂了《中日天津條約》。伊藤博文早就料定,隨著日本對朝鮮的幹涉和試探的手段越來越劇烈,必然會刺激大清忍不住插手朝鮮事務。而此時英國已經開始向日本放出善意,伊藤博文決定在《中日天津條約》中埋一顆雷,以方便日後英國人能夠作為日本的後臺介入日本和中國在朝鮮的爭端。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一躍成了晚清眾所周知的名臣,名氣與當時帶領湘軍竭力抵抗太平軍隊的曾國藩不相上下。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百姓們才更熱衷於去討論有關於這位名臣的功過是非,大多數人都覺得李鴻章是一個賣國求榮的人,但是縱觀大清的歷史,誰又能說他不夠忠君愛國呢?
  • 中日甲午海戰
    起義很快席捲了朝鮮南部很多地區,朝鮮政府無力鎮壓,便向清政府求援。清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等率兵2500人赴朝助剿。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
  • 晚清時期的六隻「羊」,影響了中國2個世紀,你都知道嗎?
    各種屬相都出現過很多有名的人物,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六位屬羊的清朝名人,毫不誇張的說,他們六個人影響了晚清長達200多年。他出生於普通農耕家庭,但憑藉自己的聰穎好學考中進士,他被稱作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四大名臣",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徵戰後攻滅太平天國。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甲午海戰:慈禧花1000萬兩白銀過生日,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
    在皇室的率先垂範下,日本商人和民間爆發出空前的愛國熱情,自發組織「募捐會」,傾全國之力,募集了足以購買三艘吉野號的資金,終於把吉野號開回家。 「以國賭運」,這是日本天皇的決心,也是全國上下的一致目標。
  • 甲午祭 | 從漫畫看甲午:大千世界,醜態百出
    甲午祭 | 從漫畫看甲午:大千世界,醜態百出 澎湃新聞記者 於淑娟 整理 2014-07-25 11:56 來源:澎湃新聞
  • 甲午大數據:你或許不知道的15個數字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我們非常明白您或許深深厭倦於海量的紀念性文章,或許需要點「乾貨」。而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比數據更有料的乾貨。       所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總結了15組數字,或有關戰爭全局,或有關微觀戰史,或有關戰爭幕後的「花邊」,或許,有一些還會讓您看起來不是那麼舒服,覺得傷害民族自尊心。       沒關係,這世界上沒有比數字更真實的東西,民族自尊心中的虛假部分被真實衝擊衝擊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 官場耳目:晚清的坐探
    所以我們今天對坐探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在晚清官場、政局中的位置與影響亦知之甚少。如果說幕友、長隨為地方官的手足,為其排憂解難、鞍前馬後;那麼坐探則不失為其耳目,為其眼觀六路、耳聽八方。1895年,候補知縣曹和濟奉河南巡撫劉樹堂之命前往天津探聽中日戰爭的軍情。對所擔角色,曹和濟有一番自述:「乙未春,奉巡撫劉公檄,作諜津門,五閱月,耳目隘,粗得聞見。
  • 威海軍分區司令反思甲午:海防須貫徹「攻勢防禦」
    在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甲午海戰是近現代中國最大的一次海戰,在世界海戰史上也是屈指可數,對世界軍事的影響十分深遠。放眼近代各國歷史,戰勝必國興;戰敗輕則衰退,重則亡國。「不言敗」有賴於多研究失敗。甲午的戰敗,對新形勢下海防建設亦有啟示。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