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甲午海戰是近現代中國最大的一次海戰,在世界海戰史上也是屈指可數,對世界軍事的影響十分深遠。放眼近代各國歷史,戰勝必國興;戰敗輕則衰退,重則亡國。「不言敗」有賴於多研究失敗。甲午的戰敗,對新形勢下海防建設亦有啟示。
海防建設必須貫徹「攻勢防禦」戰略思想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上,我們就是一個農耕民族,怕海、禁海、不敢出海,致使有海無防,屢遭外敵入侵。近代歷史上,雖然對海防有所重視,但「重防輕攻、重陸輕海」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耗巨資組建海軍,為中國在海上方向贏得了近20年的和平,但僅滿足於「攻人不足,自衛有餘」,導致甲午戰爭的慘敗。海防對於中國關乎社稷存亡,關乎民族興衰。
回觀當今,海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戰略博弈的焦點,現代海防的地位作用進一步凸顯。我國擁有1.8萬多公里海岸線,3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與多個鄰國存在海洋領土爭議,海上資源受到掠奪、島礁被蠶食、海域被瓜分的現象多次發生。冷戰結束後,部分國家試圖壓縮我海上安全空間,對我國海防安全構成長期威脅。特別是在釣魚島方向,日本更是步步緊逼。可以說,我國海防安全危機四伏、形勢嚴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海防是捍衛海洋權益的前線陣地,是步入國門的最後一道屏障。一味退讓,只會讓入侵者肆無忌憚、得寸進尺。無論是歷史還是當今,實踐證明,海防空間不是讓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海防安全從防禦開始,但絕不能止於防禦。在海防戰略基點上,要著眼實現祖國統一,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海防戰略目標上,要立足於全球的、長遠的、多元系統的海防戰略,國家利益拓展到哪裡,我們的海防就要關注、覆蓋到哪裡。在海防戰略方針上,要貫徹「攻勢防禦」的思想,隨著利益的拓展和力量的壯大應逐步從近岸走向近海,從近海走向遠海。在海防戰略舉措上,要堅持科學統籌、軍民融合、信息主導,同時要運用「底線思維」,要留有「保底」手段。
海防建設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
北洋艦隊1875年籌辦,1888年成軍,短短13年成就亞洲第一、世界之強,達到了它的巔峰。然而,「中體西用」的「買辦」措施,缺少與之相配套的工業體系來支撐。沒有自主研發、自主創新、自主生產的能力,僅僅依賴於移植嫁接,長期受制於製造國,使其在誕生之初就註定了無法彌補的先天不足。「折他人之花以縛於庭樹,其美一時耳」。遇到實戰,其脆弱的本質立即顯現,戰敗亦無可避免。
當前,新軍事變革方興未艾,世界各軍事強國紛紛加大投入,以謀求未來軍事優勢。歷史和現實表明,強大的軍隊對綜合國力的提升具有槓桿效應,抓住機遇推進軍隊改革的國家,往往乘勢而上進入強國行列。反之,則可能淪為落後國家。我們要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牢牢把握改革時間窗口,抓住強軍歷史機遇,以強軍助推強國。
當今我國的海防建設,起步晚、裝備差、技術滯後,與發達國家軍事力量的差距面臨進一步拉大的危險,原有的「技術差」可能擴大為「時代差」。振興海防。要深刻吸取晚清海軍建設的失敗教訓,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牢固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按照「信息化建防、立體化設防、科學化管防」的總體要求,堅持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形成後發優勢,實現速度與效益的統一。在海防信息化建設上,要按照「遠海能警、近海能控、全域能通」的目標,充分利用國家在深海、外太空科技發展的成果,把我們的預警線前推至專屬經濟區海域之外,構建「陸、海、空、天、電磁」一體的預警體系;在海島建設上,要按照「信息島、火力島、堡壘島」的目標,將「小礁變大礁,大礁變小島,小島變大島,大島建基地」。同時,前置兵力兵器,切實使其成為我海空軍出擊返航的陣地、抗擊外敵侵襲的海上鋼釘;在裝備發展上,要加快高新技術成果向軍事領域的轉化,同時提高裝備的通用化、標準化程度,使海防建設成為帶動和促進全軍武器裝備發展的「孵化器」、「輻射源」,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增強海防的威懾力。
海防建設必須構建「統合有力」格局
甲午戰爭的教訓之一,就是要重視海陸之間的統籌、各個系統的整合。當前,我國海防力量運用也需要統一的海防戰略目標、範圍和戰略指導。在軍兵種之間、軍地之間,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方方面面,目前總體上趨於分散,協調比較困難,甚至尚難達到「線性疊加」的效果。這主要體現在:一,「政出多門,各自為戰」,缺乏權威的指揮領導體制;二,海防基礎設施建設起點低、分布不夠合理、互不銜接、不成體系;三,各海防力量和執法部門的現有編制裝備與遂行海防防衛任務和海洋執法任務不相適應;四,海防理論與海防鬥爭形勢不相適應;五,海防法律、法規尚不完善。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從頂層進行設計規劃,分步系統推進,才能有效提高海防建設水平。
我們應按照「體制統、力量合、制度全」的思路,著眼貫徹主題主線的軍事需求,整合利用軍地資源優勢,不斷拓展融合的領域和空間,實現「無縫對接」,進而使伸開的「指頭」攥成「拳頭」,形成對強海固防的強大支撐力。
在領導體制上要「統」,軍地各級自覺牢固地樹立國家利益指導下的「大安全」、「大海防」和「一盤棋」觀念。
國家和總部應建立權威高效、集中統一的海防信息化建設領導體制,實現組織指揮由「間接、多層」向「直接、統一」轉變。通過立法規、出政策、定措施等手段,從宏觀上把握海防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制定確立指導方針和總體思路。從根本上解決「管什麼」、「怎麼管」、「誰來管」等根本問題。
在海防力量上要「合」。瀕海戰區應成立戰區方向聯合機構,進一步理順各軍兵種之間、軍地之間的指揮關係,實現力量聯編、人員聯管、科目聯訓,確保軍令和政令暢通、行動統一。平時負責海防執法與管理,戰時負責統一指揮與協同。解決好平時「多頭管理」、戰時「各自為戰」的問題。
此外,要健全法規制度,建議國家儘快制定出臺海防法規體系,用於規範軍地海防建設、口岸管控和海上執法活動,約束他國在我國海洋國土範圍內的行動。
海防建設必須樹立「敢打必勝」的勇氣信心
晚清時期,中國的GDP總量佔世界近五分之一,不可謂不富,海軍實力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六,不可謂不強。甲午戰爭中,海上有堅船利炮,岸上有堅固炮臺,加上近海作戰,可謂是佔盡天時地利。但清軍貪生怕死,臨陣逃脫者比比皆是,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沒打過一個勝仗。平壤之戰,提督葉志超率部倉皇逃竄「一夕狂馳三百裡」,朝鮮戰場全面潰敗;鴨綠江江防之戰,清軍備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金旅之戰,日軍不戰而得大連灣,並僅用6天攻佔旅順;海戰中,「濟遠」、「廣甲」、「揚威」畏戰逃跑,撞毀己艦,擾亂軍心;威海衛之戰,北洋海軍更是發展到集體投降的地步。
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刀刃。」回觀我軍的發展歷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劣勢裝備打敗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軍隊,以弱勢國力獲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頑強的戰鬥精神。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必須樹立軍隊要能打仗、打勝仗的思想,什麼時候都要有帶領部隊打勝仗的觀念,全部心思要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要向打仗用勁。提高我軍實戰化水平,是必須緊緊抓住的一個重大問題,軍事、政治、後勤、裝備等各方面工作,最終都要有利於提高部隊打仗能力。」因此,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背景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強軍夢」,贏得未來戰爭的勝利,就必須提升全軍的戰鬥精神;要強海固防不僅要建設強大的軍力,更要提升全民的凝聚力。
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反映了國際戰略格局的新變化,體現了國家發展戰略的新需要,適應了軍事變革的新形勢。我們要培育深邃的戰略眼光和勇敢走向戰爭舞臺的膽略勇氣;培養敏銳的戰略思維和洞察未來戰爭走勢的獨特智慧;建立誓死捍衛祖國尊嚴、藐視一切霸權的必勝信念。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既要關注「打不打」、「何時打」的問題,更要解決好「有無把握打」、「能否打贏」的問題。戰鬥精神準備必須立足當前應急作戰準備實踐,充分考慮部隊長遠發展,賦予戰鬥精神新的內涵和標準,並滲透貫穿到軍事鬥爭準備的各個環節和部隊建設的各個層面,把各項工作儘量量化、細化、具體化,做到任務具體、責任明晰、期限明確,可操作、可監控、可評估,以實戰化的軍事鬥爭準備提升部隊戰鬥精神,用過硬戰鬥精神促進軍事鬥爭準備任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