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國內一直存在抗戰國軍被動挨打,不存在「戰略大反攻」說法。事實上1939年,蔣介石先後籌劃發動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次全國性反攻。其中冬季攻勢,規模最大;戰果也最為豐碩。八路軍為配合國軍正面戰場攻勢,也投入約20個團的兵力。
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述中國抗戰最大規模反攻-1939年冬季攻勢。但不涉及桂南會戰,桂南會戰崑崙關大捷,是整個冬季攻勢中最大勝利;但賓陽失利,也是最大潰敗。桂南會戰史料請查考筆者前作《桂南會戰中央軍崑崙關浴血,賓陽慘敗逆轉》
歡迎轉載!請註明史料來源:抗戰史記
一.史料來源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纂:《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日本大本營陸軍部)摘譯》(上)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3卷第1分冊
[日]井本熊男:《作戰日記編成的支那事變》,芙蓉書店出版
註:時任日本大本營參謀本部作戰課員、支那派遣軍參謀等職務。其作戰日記,是研究侵華日軍戰史最權威的史料之一。
秦孝儀等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作戰經過(一)(二)》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林蔚次長冬季攻勢講詞》,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國軍冬季攻勢作戰計劃》,時間注1939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蔣介石致各戰區將士電》,時間注1939年12月12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傅作義致蔣介石電》,時間注1939年12月6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程潛致蔣介石電》,時間注1940年2月9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白崇禧致蔣介石電》,時間注1940年2月9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總顧問福爾根(蘇聯)對第3戰區冬季攻勢作戰經過的報告》,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第5戰區冬季攻勢作戰經過概要》,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
《現代史資料9》《昭和十四年季冬作戰經過概要》
歡迎轉載!請註明史料來源:抗戰史記
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
二.蔣介石決心轉守為攻,奪取中日戰爭主動權
1938年,日軍相繼攻陷武漢,廣州。但損耗嚴重,又開闢了華南戰場,其戰線越拉越長,兵力更是捉襟見肘;再加上日本國內經濟面臨崩盤危險。進入1939年,侵華日軍停止了正面戰場全局性戰略進攻。轉而鞏固已佔領地區,實行「以戰養戰」政策。對正面戰場的國軍採取攻勢防禦,以局部性進攻來佔領某些戰略要地及殲滅國軍主力。但是日軍兵力分散配置在佔領區各地,能機動使用的兵力較少;導致每組織一次大戰役,均須從各處調置;這在隨棗會戰和第一次長沙會戰顯露無疑。
早在1938年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就指出:「中國已進入第二個抗戰,已到了轉守為攻的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判斷「似在長沙,珠江兩岸均改取守勢,抽調兵力,注重華北方面,實行所謂掃蕩我遊擊隊之計劃,妄圖鞏固佔領區域」。國軍決心向侵華日軍發動反攻,以消耗打垮日軍。於是1939年4月,國軍趁日軍攻陷南昌後;立足未穩,兵力不足的戰機,發動春季攻勢(又稱4月攻勢);雖一度攻入南昌,但由於南潯線國軍未能阻敵增援,在加上攻堅部隊缺乏重武器,配合不力,導致攻勢失利。但達到了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的目的。
此後,國軍又發動夏季,秋季攻勢,但均未投入有生力量,戰果甚微。不過國軍主動出去,大大改變了七七事變以來;正面戰場被動的局面。
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在國軍第9戰區層層消耗,伏擊中,未到達長沙地區,就撤回原防。使得蔣介石及國民政府軍事高層相信日本國力已進入瓶頸,國內開始產生厭戰情緒。此時,歐戰爆發,國際反法西斯陣營已初見雛形;而日軍北進試探,在諾門坎,張鼓峰皆受挫;蘇聯增強對華援助,國際形勢也朝有利於中國的方面發展。
因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組織大規模反攻「企圖奪回重要據點,樹立最後勝利之根基」。恰逢此時,國軍第二期軍隊整訓已告完成,部隊實力大為恢復和增強;這給國民政府軍事高層很大信心。故1939年10月底,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上通過發動冬季攻勢的決定,預備將第二期整訓部隊主力投入攻勢,其反攻規模也是空前的。
國軍全線反攻
三.國軍反攻計劃
1939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制訂了《國軍冬季攻勢作戰計劃》。根據這一計劃,軍事委員會準備將全國總兵力46%,約80多個師投入總反攻(故又稱百師大戰,不是某大號稱投入總兵力達192個師,預計用於攻擊者132個師,最終直接參戰兵力約71個師,55萬餘人。)其中,當時國軍最精銳的6大蘇械突擊軍中的4支,都投入反攻;其中第2軍,第5軍馳援桂南會戰,第89軍參加第5戰區攻勢,第74軍則被第9戰區投入贛北戰場。
規定第2,第3,第5戰區為主攻地區,第2戰區的作戰任務是肅清同蒲線南段晉南三角地帶的日軍;第3戰區攻擊荻港,貴港等沿江日軍,切斷長江交通,以孤立華中地區日軍;第5戰區則負責掃蕩平漢線南段武漢,信陽間的日軍。
第1,第4,第8,第9戰區及蘇魯,冀,察等地區擔任助攻,以牽制各地日軍,保障負責主攻的第2,第3,第5戰區攻勢;同時全面破壞各地交通動脈。
1939年冬季攻勢其作戰重點劃定為晉南和華中地區,尤其是華中地區為攻勢重心。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時即已決定:「今後華中作戰計劃,不特應阻止敵軍繼續西進,並須壓迫敵人向東撤退」。如有可能的話,就努力克復武漢,信陽,九江等戰略要衝。
蔣介石試圖通過此次攻勢,改變中日戰局態勢;一舉掌握戰場主動權。為此,蔣介石親自確定了各戰區應努力奪取的戰略要地和重要地市,其中有武昌,漢口,信陽,開封,包頭,南寧等,還開出重賞,如收復漢口或武昌便獎賞100萬元。發動冬季攻勢非常正確,但制訂的作戰目標及打擊範圍,明顯操之過急;超出了國軍力量。而且低估侵華日軍的戰力,這大大影響了戰局走向。
1939年11月18日,蔣介石正式向各部隊下達冬季攻勢命令,預定助攻戰區於11月底開始攻勢,主攻戰區則於12月上旬開始行動。
蔣介石視察部隊
1939年12月12日,冬季攻勢全面打響。蔣介石電示各戰區將士:「此次冬季攻勢為我抗戰轉敗為勝之唯一關鍵,亦即我第二期抗戰最後勝利之開始」,「我軍殲敵唯一之良機,至今確已到來」,「此次進攻不惟足以粉碎敵軍冒險侵略之野心,且足以促成敵國對內對外整個之崩潰」。
但早在11月末,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就破譯了國軍方面的密碼(可見國軍保密太差),掌握了國軍攻勢的計劃與意圖,並通報各地日軍警戒。日軍的提前準備,大大增加國軍攻勢難度。幸慶的是日軍因之前國軍反攻的失利,故相當輕視;直到冬季攻勢全面發動前的12月10日,日軍許多將領竟斷定:「所謂抗戰第三期的總反攻,肯定是痴人說夢」,因而許多地區日軍未準備,防禦也未加強。
四.第1戰區告捷,成功破壞日軍交通線
作為助攻作戰的第1戰區,主要作戰任務是破壞隴海路等重要鐵路及公路線,消耗牽制日軍;並策應第2戰區肅清晉南三角地區日軍行動。該戰區主要打擊目標為日軍第14師團(甲種),第35師團(乙種)及騎兵第4旅團等。
1939年12月1日,第1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指揮下首先發動冬季攻勢,魯軍第3集團軍孫桐萱部以第81師及豫鄂邊區遊擊部隊共4萬餘人切斷開封,蘭封間的鐵路,並一度攻克龍王車站,遮斷了淮陽,鹿邑,通許間的3處公路。
第81師另以一部攻擊蘭封,主力於17日突入開封城,焚燒日軍倉庫,擊斃日軍300多人。12月21日,何柱國將軍騎兵第2軍以騎兵第3師突擊商丘一帶,破壞商丘、羅王間的交通,阻止日軍增援開封。該師還一度攻入商丘東門,佔領了附近的簡易機場,焚燒日軍油庫,並擊潰由碭山來援的騎兵第4旅團一部。
在豫北方面,12月6日,新5軍攻破安陽南北,破壞淇縣、濬縣、湯陰、寶遂古車站等4座鐵路橋,切斷了道清鐵路兩段交通,斷絕豫北交通數日之久。川軍第47軍李家鈺部於12月13日攻佔常口、柏山兩座火車站。
國軍最優秀參謀長—郭寄嶠將軍
郭寄嶠將軍第9軍則在黃河以北20多公裡處切斷了平漢鐵路。1940年元旦,第9軍第41師一度攻入沁陽城內,殲滅第34師團部分守軍,切斷沁陽、博愛間鐵路交通。
第1戰區在冬季攻勢期間共斃傷日軍5000餘名,繳獲機槍50餘挺,還一度攻入省城開封,並破壞了隴海、平漢、道清等鐵路交通及公路交通。達到了作戰目標。
蔣介石與衛立煌
五.日軍搶先攻擊,第2戰區成功逆轉
第2戰區負有肅清晉南三角地帶(翼城、絳縣、聞喜、安邑、運城一帶)凸出部日軍的重任。
根據其作戰部署,主攻兵團為南路軍總司令衛立煌部,下轄第14、第4軍和第5集團軍;西路軍司令陳長捷部協同南路軍攻擊晉南日軍;
東路軍總司令朱德部任務是截斷東陽關、娘子關,阻止日軍增援,同時破壞正太、白晉及同蒲路介休至太原段交通,並以一部包圍長治一帶日軍。北路軍總司令趙承綬應率部破壞太原以北同蒲路,主力向歸綏東南附近地區圍攻日軍,與第8戰區協同作戰。
由於戰前情報被日軍破獲。第2戰區攻勢發動前,日軍第36師團(乙種)及第108師團(乙種)各一部萬餘人,於1939年12月3日在飛機30架,戰車10餘輛的支持下,搶先向聞喜,夏縣以東的第5集團軍曾萬鍾部陣地攻擊,打的相當慘烈。8日,衛立煌總司令赴前線督戰,指揮各部分頭出擊;國軍官兵不畏犧牲,英勇進攻。戰至11日,日軍遭到重大傷亡後,全部向聞喜撤退。經過9晝夜苦戰,國軍守住了中條山,擊斃日軍大隊長以下官兵2000餘人,國軍傷亡官兵2800人。
浴血拼殺的國軍官兵
12月15日,日軍第37師團(乙種)又由翼城,絳縣方面向中條山中部發動攻勢,恰好與出擊的國軍第14集團軍撞上,激戰至18日,日軍不支,退往夏縣張店鎮。到12月20日,南路軍全線圍攻同蒲線南段沿線日軍,將日軍主要據點完全包圍;但由於國軍缺乏攻堅重武器,加上日軍憑險死守,戰事陷入膠著,一直打到1940年1月中旬。
而晉東南方面,範漢傑將軍第27軍向長子,屯留一線進擊。12月4日,該軍派遣2個營部隊誘長子日軍出城,5日在右哲鎮設伏圍攻日軍,日軍死傷百餘人,殘軍退向長子;第27軍乘勢跟蹤包圍長子縣城,同時分兵一部進出屯留。13,14日佔領屯留附近一些小村鎮。
抗日英雄—範漢傑將軍
1940年1月1日,日軍4,5000人為解長子之圍,發動一次短暫的反攻,被第27軍一舉擊退。1月3日晨,範漢傑將軍率部發起反擊,日軍不支;國軍一直追至長子城郊。龐炳勳第40軍則向壺關外圍日軍據點襲擊,攻佔了修善村,大山,南賈村等日軍據點。
國軍正面戰場攻勢,為第18集團軍(八路軍)創造戰機。第18集團軍第115師,第129師各一部於12月23,24日,相繼收復黎城,東陽關等重要地區。28日一度攻克潞城,共斃傷日軍約200餘人,繳獲長短槍60餘支。
南,東兩路軍打得風聲水起之時,西路軍陳長捷部和北路軍趙承綬部則聽命第2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與蔣介石無關),趁著冬季攻勢發動「十二月事變」,企圖消滅決死第2縱隊等山西新軍。此時,閻錫山對抗戰完全失去信心;忙著與日軍媾和,致使第2戰區冬季攻勢徹底陷入停滯。
筆者前作《蔣介石破壞閻錫山與日媾和史記》:1940年開始,閻錫山去日本秘密接觸。1941年11月,蔣介石派賈景德回克難坡「勸止」閻錫山。並向閻明確表示:在民族大義面前,他會毫不猶豫地和中共一起討伐漢奸,共御外侮;在敵我之間,沒有投機取巧的餘地。1942年1月初,閻錫山終於致電蔣說:「必本前言與鈞座難與共,追隨到底。」 ,全面停止投日行動。
山西王—閻錫山
六.傅作義威振綏西,五原包頭告捷
第8戰區的作戰任務是配合第2戰區的作戰,但晉北的北路軍趙承綬部忙於圍攻新軍,未對歸綏日軍發動攻擊;而擔負配合任務的傅作義卻在綏西打出了晉軍威名。
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負責統率綏西部隊。他接到冬季攻勢命令後,即向軍事委員會表示:「職已下決心,當以整個力量向敵猛拼,牽制敵人,俾利主攻。」並選擇戰略地位重要的包頭,固陽,安北一帶為主攻目標。當時,日軍在綏西僅有第26師團第13聯隊(乙種),駐歸綏,薩縣,另有騎兵集團駐紮包頭,固陽,安北各地,由小島吉藏中將指揮。
傅作義決定在戰略上各部同時展開攻擊,以牽制各地日軍,其主力則奇襲包頭。他將所有兵力分成4路,以馬佔山將軍東北挺進軍部為第1路軍,向歸綏以東日軍襲擾,但該軍僅千餘人,裝備兵員素質欠佳,故戰果頗微。
門炳嶽將軍騎6軍為第2路軍,1939年12月10日,該部由五原出發,向歸綏、薩縣間襲擊日軍,18日破壞薩縣附近鐵路數段,23日一度攻入薩縣城。以馬鴻賓第81軍為第4路軍襲擊安北,阻敵增援。第3路軍為此次作戰主力,該路軍轄晉軍頭號王牌第35軍,該軍由傅作義親自率領,13日由五原出發,進攻包頭。
第35軍經5夜秘密行軍,抵達包頭城下,日軍當時全然沒有發覺。12月19日,日軍駐包頭騎兵集團司令官小島吉藏雖獲悉傅作義部準備攻擊包頭,但對國軍的方位作了錯誤判斷。20日晨,小島吉藏派炮騎兵聯隊長熊川長致率主力出城迎擊傅作義軍,而第35軍新31師孫蘭峰部便乘虛鑽入包頭城內,成功抄襲了日軍騎兵司令部,繳獲大量文件和戰利品。
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傅作義
張家口的駐蒙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得知包頭戰情後,急派薩縣的騎兵第1旅團增援包頭。安北的騎兵第14聯隊長小林一男與固陽的第13聯隊長小原一明均親率主力支援包頭日軍;但在包頭城外受到第35軍主力伏擊,第13聯隊傷亡過半,第14聯隊長小林一男大佐被擊斃。熊川長致率部白跑一趟後,於黃昏率部返回包頭,此時,晉北第26師團主力因晉軍趙承綬部忙於反共,遂抽調主力增援綏西。22日,日軍向包頭城內外第35軍進行總反攻,至23日拂曉,國軍撤出包頭,返回原防地。
1940年1月下旬,日軍為消滅傅作義部主力,調集步炮兵約5個聯隊、汽車1300餘輛,乘冬季結冰,企圖仗著機械化部隊優勢擊潰國軍。2月2日,攻陷傅軍根據地五原,4日佔臨河。傅部實行堅壁清野,一部穿插敵後襲擾,主力退入寧夏境內和伊克昭盟。日軍雖佔據了五原等要地,但未能捕捉到傅部主力,固守又兵力不足;不得不退往包頭。國軍在日軍主力東撤後,收復了臨河、善壩等地,但五原仍在日偽軍掌握之中。留守五原的有偽蒙軍4個師,偽警備軍,另外有日軍軍官、特務、文職人員570餘人。
註:有國內學者指五原只有300餘日本警察及特務。
晉軍收復五原
1940年3月20日晚,傅作義親率主力奇襲五原,至3月22日徹底消滅日偽軍,擊斃綏西警備總司令水川信夫中將、特務機關長桑原中佐以下日偽軍3000餘人。擊斃水川信夫中將史料,來源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傅作義致蔣介石電》,時間注1939年12月6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國內有學者,媒體及自媒體稱,擊斃的是水川伊夫中將;還有稱不是中將,是日警官員;為治安部代理次長,但未死,之後還調回日本衝繩縣那霸市警察廳治安部次長。
1940年3月底,日軍由平綏線增兵北犯,重新控住了已遭徹底破壞的五原,但已無餘力固守。4月1日,傅軍再度收復五原,至此,後套(指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巴彥高勒)至包頭東地區)已全無日軍蹤影。
綏西戰役前後達4個多月,與日軍作戰57次,五原三失三得,經過反覆較量,終於收復五原及綏西地區,多次重創日軍,使日軍此後再無侵犯綏西地區的行動。五原大捷,奇襲包頭,無疑是傅作義將軍及晉軍抗戰最高光時刻,戰後傅作義獲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1枚。此後,傅作義集團趁機稱霸綏遠;還與中共秘密合作,成為其重要的蘇援運輸線路;並獲得不少蘇械裝備。
在華北地區,冀察、蘇魯戰區也參加了冬季攻勢,破壞津浦、平漢等交通線,但效果甚微。1940年2月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天水行營主任程潛向蔣介石報告了第1,第2,第8戰區及冀察蘇魯戰區冬季攻勢經過,並作了總結:「本行營所轄各戰區之冬季攻勢,其中雖不乏戰績卓著,成績優良者,然較之第4,5,9各戰區未免遜色,相形見絀,此因……各戰區內在種種矛盾之掣肘,常致成極勢,使計劃無由實施」。程潛的總結,相當的客觀。
國軍重炮
七.第3戰區顧祝同消極應付,拖第5,第9戰區後腿
第3戰區在華中地區的冬季攻勢中處於關鍵性的地位。其作戰任務為截斷長江交通,孤立武漢日軍,從而支持第5,第9戰區對日軍第11軍發動攻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使第3戰區能順利完成任務,特地增撥了許多門重炮,以便於作戰和封鎖長江。第3戰區則計劃投入14個師的兵力,組建長江攻擊軍,以完成截斷長江的任務。
1939年12月16日,第3戰區冬季攻勢開始。長江攻擊軍分左,中,右翼3個兵團攻擊大通,貴池方向正面之敵。同時,第32集團軍上官雲相部和湘軍第10集團軍劉建緒部分別襲擾南昌與杭州,以牽扯日軍。
長江攻擊軍中央兵團由李玉黨將軍第10軍(日後威震天下的泰山軍)及俞濟時將軍第86軍共6個師組成,為進攻主力,第86軍擔負主攻,第一階段準備攻佔童埠,茅坦,觀前等地。然後突擊長江南岸,以水雷,重炮封鎖長江。
右翼兵團為川軍第50軍,進攻目標指向銅陵,大通,寧國一線,左翼兵團為川軍第21軍陳萬仞部,擔負吳田鋪至湖口一線攻擊任務。第40師和第52師為總預備隊。至於日軍方面,由荻港至湖口一線25裡的長江防線上,僅有第116師團防禦,且兵力分散配置於沿江各處及各個據點內。
1939年12月16日凌晨3時,第86軍首先發動攻勢;最初只使用了4個團兵力,預10師和第16師師長竟只派一兩個連兵力,然後逐次增加,儘管兵力使用不當,預10師和第16師還是突破日軍防線,克復曾形山,解形山等重要據點,但因右翼郭勳棋第50軍按兵不動而意存觀望,未能擴大戰果。
時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12月17日,攻擊各部進展甚微,師,團長們都以第50軍未動為託詞,畏怯不前。18日,預10師終於佔領茅坦,但日軍援兵已至,並全線轉入反攻;預10師,第16師經連日苦戰,傷亡頗多甚重,未能到達江邊。
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等決心動搖,認為隨著桂南會戰的展開,第3戰區已退居次要地位;「即令到達江邊,亦必無繼續作戰的能力」。19日下午,顧祝同下令停止進攻,轉取守勢。23日,日軍優勢炮火猛轟青陽,但未能得手。26日,日軍也停止反攻,戰事陷入停滯狀態。
杭州方面,第10集團軍第192師和62師於1939年12月13日晚分別攻入杭州,富陽,餘杭各城,放火焚毀日軍設施。1940年1月22日黎明,日軍第22師團(乙種)1個聯隊渡過錢塘江,在蕭山北面登陸,該方面中國守軍未能予以有力抵抗。同日,日軍侵佔蕭山,向紹興挺進。27日,中國第10集團軍發起反擊,日軍退回蕭山。
在鄱陽湖西側的贛江地區,國軍便衣隊於12月12日及18日分別混進南昌城,破壞日軍設施。21日,第32集團軍進攻南昌外圍,但戰果較小。第3戰區在冬季攻勢中斃傷日軍數千人,重傷日軍中型運輸艦4艘,輕傷日軍船隻5艘;戰果在各戰區最少。
但在兵力,火力4倍於日軍的絕對優勢情況下,攻勢僅僅3天即告停頓;未能完成切斷長江航道的主要任務。致使整個華中地區冬季作戰陷入不利的局面,戰後受到蔣介石嚴厲批評,第50軍軍長郭勳祺被撤職。
李宗仁與孫連仲,衛立煌
八.李宗仁第5戰區揚威,張自忠將軍再顯威
作為主攻地區,第5戰區擔負攻擊平漢線南段武漢,信陽方向日軍的重任。第9戰區在冬季攻勢前也列入主攻方面,遺憾的是因主力南下馳援桂南,大大影響了其戰果。
1939年12月12日,第5,第9戰區同時對日軍第11軍展開全面反攻。當時,第11軍全部分割成小單位分散配置,並無直轄兵團可機動轉用。攻勢一開始,日軍第一線部隊及據點都陷入國軍的包圍之中,孤立無援。第11軍司令部只得拆東補西,增援薄弱環節,疲於奔命。
第5戰區以豫南兵團由平漢路以西向信陽南北地區日軍攻擊,該兵團下轄孫連仲將軍第2集團軍,第68軍劉汝明部,第92軍李仙洲部及豫鄂邊區遊擊總隊。13日,第92軍克復泉口店,漿溪店,楊柳河,並向花山,平靖關,馮家莊攻擊前進。第2集團軍向駱駝店,歸河,長臺關各日軍據點迫近。23日夜,以兩團兵力分別向信陽東北及西南挺進,攻擊信陽日軍。
1939年12月28日,中央軍精銳湯恩伯將軍第31集團軍也參戰。1940年1月5日,分別向徐家店,平靖關,花山等處日軍襲擊,與日軍精銳第3師團激戰至1月中旬。
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張自忠
右翼兵團轄張自忠將軍第33,第29集團軍王纘緒部,1939年12月12日,第74師渡過襄河向鍾祥以南攻擊,兵團主力則分別渡河佔領朱寶大橋,西虎山,並向羅家坡,三店,炭埠廟一帶攻擊,13日收復大小陳衝,張家灣。22日起,圍攻洋梓,鍾祥等日軍,戰至28日,日軍援兵趕到戰場,迅速向右翼兵團全線反撲,遂在普門衝,長壽店以南一線激戰至1月下旬;期間,張自忠將軍第33集團軍不負重望,連續擊退日軍兩次猛攻;還於1940年1月8日發起反攻,經過一周猛攻;日軍陷入苦戰。但雙方均死傷慘重。
浴血拼殺的國軍官兵
江北兵團轄第75軍,第41,第128師。1939年12月12日,開始東渡襄河猛攻日軍精銳第13師團。日軍在羅漢寺方面,相隔五六公裡即設置1個或2個小隊防禦的據點,遭到江北兵力圍攻後,除公議場外,聶家場,同心場等重要據點均被國軍攻破。15日以後,日軍第116聯隊趕來增援,17日拂曉與江北兵團激戰於仙桃,泗港一線,國軍官兵英勇拼殺,予敵重大殺傷;但自身傷亡亦相當慘重,遂以第55師及第13師在雁門附近牽制日軍,其主力於23日間在襄河西岸撤退。
左翼兵團由川軍第22集團軍孫震部,第39軍劉和鼎部和第1遊擊縱隊編成,向隨縣以東的日軍精銳第3師團出擊。川軍第45軍包圍了浙河馬坪,川軍第41軍則採取以主力正面攻擊,以一部側背迂迴的戰術,圍攻隨縣外圍的擂鼓墩及滾山日軍據點。28日起,左翼兵團在洛陽店,徐家店一帶與日軍增援部隊膠著,攻勢陷入停滯。
1940年1月28日,蔣介石電令第5戰區停止冬季攻勢,並嘉獎了該戰區,稱讚「此次冬季攻勢獲得真價值之戰果者,當以貴戰區為第一」。
抗日名將羅卓英將軍親臨一線指揮
九.第9戰區贛北殲敵,援桂告憾
第9戰區在贛北、湘北及鄂南三個方向同時發起攻勢。在贛北方面,羅卓英將軍第19集團軍向奉新、靖安、南昌間日軍第33、第34師團發起猛攻;羅卓英將軍吸取了南昌反攻戰役教訓,他命令新11師渡過錦江,截斷西山萬壽宮與南昌間主要交通線;王牌軍王耀武將軍第74軍第51師攻克五步城,切斷大城、奉新間日軍主要交通線。第141師渡過修河,一舉截斷南潯路,孤立南昌日軍。
晉軍第32軍攻擊靖安,12月21日夜衝入靖安城內,將張公渡至安義、德安至箬溪間交通通訊破壞。湘北和鄂南方面,第15、第27及第34集團軍打擊粵漢鐵路北段日軍王牌第6師團等部,分襲崇陽、通城,羊樓司、桃林等各線,將第6師團各部聯絡補給完全遮斷,使其各部陷入孤立中。
中央軍第79軍、湘軍第73軍、湘軍第70軍,川軍第20軍主力共約9個師圍攻崇陽西南的大沙坪10多天,打的非常英勇頑強,屢次迫近大沙坪和嶽陽城郊;但在兵力佔據絕對優勢情況下,始終未能攻克大沙坪據點,且傷亡甚重。後由於日軍第40師團及第6師團其他部隊前來救援,國軍被迫結束了對大沙坪的圍攻。
圍攻大沙坪殉難的國軍官兵
戰後總結時,蔣介石多次批評薛嶽指揮的 「大沙坪之戰」:「第九戰區以九師之眾,前後圍攻大沙坪者幾逾一月,我軍官兵之死傷,不可謂不大,敵方播音,且稱為空前之持續戰鬥,但師久無功,並未收得任何戰果,究為何因……不能不徹底追究。」「這次第九戰區以八九個師兵力攻擊大沙坪一團之敵,亦攻不下,這決不是因為我們部隊質量或數量不夠,而是我們一般司令官參謀長用兵指揮之不當!要知道:敵人現在實在是愈打愈弱,而我們一般下級官兵是愈戰愈強,但我們高級司令官與參謀長的心理倒是愈打愈怯!因此,每戰只求多兵,而不知講求指揮與部署。」大沙坪戰鬥,可參看筆者前作《三打大沙坪》。
在第9戰區冬季攻勢期間,南潯鐵路未通行一次,粵漢路只通過一次車。羊樓司車站,陽新、崇陽、慈口鎮等地均曾一度被國軍收復。從12月12日至1940年1月底,第5、第9戰區圍攻日軍第11軍各據點達40餘天,出擊960次,雙方交戰的兵力達50多萬。「攻勢規模之大和行動之頑強是前所未有的」。
日方第11軍第一線部隊幾乎都變成了一個個孤立挨打的小部隊,全線處於危急之中,傷亡近萬人。日方戰史承認:「如果第9戰區數十師生力軍不南調桂南戰場,第11軍有被擊敗,甚至圍殲之虞」。
粵軍官兵英勇作戰
九.粵北會戰黃濤奇襲告捷,日軍援桂撤退
第4戰區在冬季攻勢計劃中本居於助攻地位,但由於日軍在第4戰區的粵北,桂南兩大戰場同時引發粵北和桂南會戰,第4戰區也轉為極重要的戰場。
日軍第21軍為配合南寧方面日軍作戰,並挫敗第4戰區行將發動的冬季攻勢,決定先發制人,擊敗粵北的國軍。其作戰目標是攻佔第4戰區長官部所在的韶關,將佔領區域擴展至英德、翁源線,準備使用的兵力為第18(日後叢林之王)、第104師團及近衛混成旅團,由第21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指揮。
而粵北守軍以第12集團軍為,約10萬人,由第4戰區副司令長官餘漢謀指揮。第62軍黃濤部駐守佛岡、源潭、花縣等地區。第63軍張瑞貴部駐守從化、牛脊背、梅坑、地派等地。第65軍繆培南部駐守英德縣青塘和翁源縣華屋、大鎮圩,為總預備隊。粵軍雖兵力佔優勢,但其主力第64軍(抗日銅軍),第66軍援桂;導致戰力嚴重受損。
日軍兵分3路進犯粵北。由第104師團第107旅團一部組成的西山支隊首先沿粵北鐵路北上,由新街進擊銀盞坳,恰與該方面發動攻勢的國軍3個師遭遇,預備隊第65軍遂投入戰鬥。當左翼日軍在粵漢線方面吸引國軍大量兵力後,20日,日軍中路和右翼部隊大舉北犯;一路進展甚速,23日,攻陷源潭、牛脊背等地。
由近衛旅團組成的中路軍於12月25日越過良口圩,向北突擊。右翼日軍為第18師團全部,由增城沿增江支流北上,連陷龍門、地派、梅坑等地。24日,左翼日軍強渡潖江,威脅廣東戰時省會韶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向中央求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急調土木系第54軍陳烈部,由湖南馳援粵北。
粵軍抗日名將—黃濤
粵北戰局陷入不利局面時,黃濤將軍率第62軍大膽穿插,奇襲日軍後方的重要據點牛脊背。牛脊背在從化縣城北約40公裡處,位於翁源至從化公路上,為日軍重要補給據點。黃濤將軍率部在牛脊背殲滅日軍千餘人,使中路日軍因後方補給線被截斷而不敢繼續北進。12月29日,右翼日軍攻佔翁源。30日,左翼日軍又佔英德,其先頭部隊抵達新江墟。韶關危急,廣東省府遂臨時遷往連縣。
1939年12月30日,第54軍主力到達曲江,其前鋒向翁源、青塘攻擊前進。粵軍第65、第62軍則轉向從南夾擊之勢。日軍迅速撤退,早在12月20日日軍北犯時,因南寧戰事,已決定縮小作戰規模,將作戰目標從韶關改為翁源、英德一線,企圖儘快結束軍事行動。
12月底,中央軍精銳第5軍取得崑崙關大捷,日軍第21軍急於將粵北作戰的第18師團及近衛旅團調往桂南作戰。故從1940年1月1日起,日軍從翁源、大鎮、河東之線分頭南竄。國軍則尾隨攻擊,5日克復英德。
蔣介石親自指揮作戰
十.歷史公論
從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國軍各戰區發動冬季攻勢,北起綏遠,南至桂南,全線出擊,給予侵華日軍沉重打擊,是整個抗戰時期規模最為巨大的攻勢作戰;其作戰目標就是奪取戰略主動權;說中國抗戰沒有「戰略反攻」,實乃可笑。
在整個冬季攻勢中,國軍官兵士氣旺盛,英勇頑強。共斃傷日軍5萬至6萬餘人。不過該戰果存在很大爭議,數據來源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白崇禧致蔣介石電》,時間注1940年2月9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不僅與日軍戰史存在巨大差距,就連向蔣介石匯報該戰果的白崇禧,晚年也在《白崇禧口述自傳》中「打臉」:「共歷時三月有餘,所獲戰果,計俘敵四百餘人,傷斃敵三千七百餘人,虜獲步槍二千餘支。」「其重要戰略要點,我未攻下一處。」
筆者認為「其重要戰略要點,我未攻下一處」,當無異議。但戰果上白崇禧前後所說差距巨大,當時之戰果數據確實誇大,其晚年在自傳中稱俘虜日軍400餘人,卻只傷斃敵3700餘人也不可信。以單次戰役俘虜日軍最多的湘西會戰(雪峰山會戰)對比,也只捕獲日軍447人,但日方戰史承認傷亡26526人(國軍戰史公布為29940人),顯然這個數字存在問題。
反觀日軍戰史記載中的冬季攻勢頗多,可以看出侵華日軍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如「蔣介石至今仍然在全軍中保持著統轄力量……深感敵尚強大。」「在華官兵都親身感受到國軍的抗戰力是不可侮的」。「付出的犧牲是過去作戰不曾有過的」,「這次冬季攻勢的規模及其戰鬥意志遠遠超過我方的預想,尤其是第三、五、九戰區的反攻極為激烈。」「敵人的進攻意志極為頑強,其戰鬥力量不可輕視。在戰術上鼓勵採取夜戰,隱蔽中接近和包圍我軍據點,善於利用工事和手榴彈進行近戰。武器彈藥充足,補給能力也很強。」
岡村寧次也在回憶錄中提到,此役「引起聖上慮念,並使中央不安」。日方不得不承認:「中國事變八年間,彼我主力正式激戰並呈現決戰狀態,當以此為最」。
當然,冬季攻勢確實未能如軍事委員會預計的那樣扭轉整個戰局的形勢,也沒有一個戰區達成預定任務。從這兩點看冬季攻勢無疑是失敗的。
導致冬季攻勢失敗的原因由有多方面造成。首先蔣介石及其主要將領對形勢太過樂觀,制定了各戰區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且作戰範圍大;比如攻擊日軍重兵堅守的戰略要地武昌,漢口,信陽,開封,包頭,南寧等,最終因日軍撤退,只收復南寧。1940年2月9日,白崇禧曾致電軍事委員會時指出:「判斷敵情應就戰略戰術之見地作縝密之考察,不可過度偏於樂觀,致貽大局。」事實上,雖然國軍得到蘇聯的援助;並完成了第二輪整軍,但無論是進攻,防守能力上,都遠不如日軍。真正成功的是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讓原本兵員不足的侵華日軍,更是艱困。
很多國軍官兵連飯都吃不飽,超半數營養不良
其次,國民黨軍隊自身弱點甚多,如武器裝備、訓練、士兵素質、各部協同作戰、交通運輸,物資給養等遠遜於日軍;很多國軍官兵連飯都吃不飽,根本不具備全面反攻的條件。最後就是指揮失誤,從整個戰略戰術上看,冬季攻勢缺乏側重點,未能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日軍戰略要地,殲滅敵主力;導致無法取得應有的戰果。如蔣介石承認「此次冬季攻勢失敗,最大的一個原因,即由於前方部隊逐漸使用兵力,而非集中全力攻擊,以致沒有一個縣城被我們打下來」。由於這些因素,冬季攻勢中,國軍雖損失重大,戰果也頗豐,也深重打擊了本已深陷泥沼的侵華日軍;但未能達成戰役目標。
冬季攻勢對中日戰事造成較大影響。徹底打醒了日本,日本在諾門坎後;改走南下戰略。並與蘇聯走向緩和,至1940年下半年開始,蘇援銳減。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締結《蘇日中立條約》,日本關東軍主力南下增援關內,並挺進東南亞;中國抗戰一時陷入危局。蔣介石於1940年10月,開始尋求美國援助。中國抗戰,也逐步進入美援時期。但之後,中國再無力發動全國性大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