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歷經23天近80萬公裡的遙遠路程,「嫦娥五號」最終攜帶月球土壤樣本順利「回家」,而這是人類時隔44年之後,再次得到來自月球的土壤,同時也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
也許會有人問,嫦娥五號萬裡迢迢到月球「挖土」到底有啥用?其實,月壤存在著豐富的信息,對其進行研究不僅可以給科學家提供理解月球地質以及早期歷史的信息,而且對開發月球資源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計劃,中國的探月工程分為「探」、「登」、「駐」三個階段,而嫦娥五號的圓滿成功,意味著我國第一階段的探月工程已經完成,為下一步的空間探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國際上,「嫦娥五號」同樣引起轟動,歐洲、俄羅斯等多國都發來了賀電,而美國卻希望中國分享此次探月工程所獲得的數據和成果,有點想「坐收漁人之利」的意味。
然而,要說起中美在航天領域的合作,實質上已經「脫鉤」了。為了維護自身在航天領域的霸主地位,美國對中國航天領域進行了數十年的限制。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中國在國際商業航天市場展露頭角,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青睞,但卻引起了美國的警惕。1999年美國發表了所謂的《考克斯報告》,不準中國發射美國的商業衛星;而到了2011年,美國國會更是頒布了「沃爾夫條款」,禁止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中國進行航天合作。甚至連中國遊客都不能參觀NASA設施,從而將中美航天脫鉤推向極致。
但事實證明,美國的封鎖並沒有限制住中國航天的發展,「嫦娥五號」就是最新的例證。或許是受此刺激,美國也坐不住了。在嫦娥五號順利「挖土」的一天後,NASA立馬宣布將讓4家公司替其完成開採月球資源的任務。
要知道在探月領域,美國一直處於領導地位。早在1969年,美國就實現了載人登月,至1972年,美國共實施了6次登月,但此後至今,美國相關的探月工程已停滯48年。相比之下,中國探月工程已六戰六捷,隱隱有趕上美國的趨勢,所以美國「坐不住」也就不難理解了。
只不過,中國在探月領域的反攻恐怕只是其中一步。這些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穩步前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比如在衛星導航、國際空間站等領域,中國也開始了反攻。
首先是衛星導航領域。今年6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北鬥系統擁有強大的性能和服務能力,相比美國的GPS,甚至已經在很多方面實現了反超。
比如北鬥系統擁有信號增強、傳送短報文、定位短報文發送位置等多個獨特功能;北鬥衛星在130個國家被觀測到的衛星數量,也已經超越美國GPS。更重要的是,從螺絲釘到晶片,北鬥衛星核心部件實現100%的國產化,可見美國的封鎖並不管用,反而促使中國實現技術獨立。
接著就是國際空間站領域。上世紀90年代,以美國、俄羅斯主導建設的國際空間站,吸納了包括日本、加拿大和歐空局等16個國家參與研製,但由於美國在航天領域一直對中國採取的是不允許合作的態度,這個空間站合作項目不包括中國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過,我國對建設屬於自己的空間站的「執念」一直存在,並為此制定了「三步走」戰略,如今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據了解,預計我國將在2021至2022年通過11次飛行任務完成空間站的在軌建設,並在2022年前後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空間站很可能會在2024年退役,屆時中國空間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空間站。當然,與美國做法不同的是,中國始終以開放的姿態歡迎各國加入中國空間站合作的「朋友圈」,只是不知道美國是否會放下身段與中國航天展開合作了。
回顧中國航天的發展,自1970年「東方紅」拉開了中國航天的序幕後,憑藉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中國航天事業在美國長期的限制政策之下,依然突破重重阻力走向了國際前列——嫦娥、北鬥、天宮、天問等響噹噹的名字是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一系列成就的代表。
總的來說,美國推行的脫鉤政策並沒有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未來中國航天將向著更遠的星辰大海出發,甚至在更多的領域趕超美國。對此,大家又是怎麼看的?